《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2篇.docx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2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2篇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2篇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
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
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
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自相矛盾)同学们!
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
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
(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一、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
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4、5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
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
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
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
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学习。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
提起成语,我想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吧?
能说几个吗?
我们来个成语填字大比拼,看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
(师出示)自()()()
小组处代表展示后,大屏幕投影展示:
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自觉自愿自力更生自告奋勇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自愧不如自由自在自知之明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吹自擂自不量力
自暴自弃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相矛盾
师:
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的文化之中,成语又是其中璀璨瑰宝,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并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增加语言的艺术性。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
自相矛盾。
(课件演示)
盾:
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矛:
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师:
简要介绍作者韩非子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子:
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师: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师:
同学们,这是一篇寓言,以前我们学过那些寓言?
是怎样学习的?
(使学生知道学习语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
师:
这篇寓言与以前学过的有哪些不同?
(课件演示)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课件演示)《自相矛盾》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知道如何隔词断句,读出句子的语气。
2、学生练习把语气度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猜想寓言大意。
(三)读懂,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喜欢这个故事吗?
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2、小组交流不好理解的语句和说不通顺的语句。
3、全班交流,师重点检查难句: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课件演示)
师:
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
[写]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
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
那人哑口无言。
4、文中是谁在说大话?
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5、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
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
(品味语气、语调。
)
6、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
(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师:
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Flash动画,通过看Flash动画,进一步理解原文。
7、学生分小组表演:
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现在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四人一小组,商量商量,演一演。
)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小组讨论:
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
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要前后一致。
(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
师:
那个人买东西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班级交流讨论: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
你悟出什么道理
师指导点拨:
(课件演示)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的境地的人。
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五)总结学习方法,表演加深理解
1、师:
同学们,上面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大家说文言文好不好学?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怎样学习文言文:
(课件演示)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到讲台上表演本课,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炫耀夸口,后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3
一、看图猜画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那好,请你根据画面的意思来猜几个成语。
看谁的反应最快。
(课件依次演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内容的图片)。
2、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
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
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
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
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
(板书:
寓言)
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
)板书:
故事、道理
那你们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
再去干什么啊?
师:
真好!
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
(板书:
学、明)
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
自相矛盾)(读题)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师:
第一步我们就来读准读通这个故事。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文中有两句话很容易读错,你可要仔细哦。
师:
同桌再互相读一读,听听他读对了吗?
如果你的伙伴有困难,就帮他练一练。
师:
谁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读?
大家仔细听,听听他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了吗?
2、第二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生字词,你认识并理解了吗?
(1)(课件依次演示生字词)生读字词:
戳
知道戳的意思吗?
字典上怎么说啊?
(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好,我们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
那戳有哪两种结果呢?
(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要不就是戳不穿。
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2)生读字词:
矛盾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大家看:
(链接)谁来读读介绍。
(3)让我们继续读。
生读字词:
锐利、坚固。
能把它和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
生1:
锐利的矛,坚固的盾。
(可以。
)
生2:
矛很锐利,盾很坚固。
(也行。
)
生3:
矛锐利得很,盾坚固得很。
(书里就是这样用的。
)
(4)接着读。
读词:
拿、卖。
师:
你能用上这些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
(5)读读这两个词:
夸口、张口结舌。
师:
“张口结舌”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
(显示:
哑口无言目瞪口呆)读一读。
哦,是他没话可说了。
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懂得了“张口结舌”的含义了。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
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
注意:
当他在读的时候啊,我们特别要注意听一听,他在读这两句话时,是用什么语气读的?
(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那好,大家都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
板书:
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
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
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
“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
“很”
d.挺有意思的!
为什么这么读?
生:
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刚才他读的时候啊,不光读出夸口的语气,还有一些表情和动作呢?
你们也来做一次卖东西的人,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读。
生加动作练习读书。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
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会儿说说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啊?
(播放FLASH动画)
(自夸、耍小聪明、不动脑筋、愚蠢可笑、爱说大话)
4、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
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划下来。
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
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男女生分读)有问题吗?
(2)那你能质问他,当场拆穿他吗?
还可以怎么问他?
你好厉害!
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
对啊!
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
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
(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你能用“如果……,就说明……。
”的语句来说说吗?
有没有第3种情况发生啊?
(如果戳得穿说明了什么?
戳不穿呢?
如果盾被戳穿了,但矛也因此而断了呢?
)
(4)同学们,看来这楚国人说的两句话,前一句跟后一句,是怎样的啊?
(相互抵触、不一致。
)像他这样自己说话前后抵触、撞车,这叫什么啊?
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板书:
张口结舌
可是光这样批评他可不行啊,我们还得告诉他错在哪里?
得帮他总结一下教训。
不然,他下次还会犯的。
(是啊!
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
那这则寓言提醒我们以后做事、说话时应该注意点什么啊?
请你在旁边写写你从中明白的道理。
谁来说说!
(7)对啊!
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生读道理。
板书:
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五、联系实际,拓展思考。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
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
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
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出示课件2】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引导交流:
说说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农夫和蛇》等。
)
3、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课题:
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4、理解题目:
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8226;难一》。
)
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
韩非子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
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__,极为赞赏。
6、谈话过渡: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7、教师范读课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寓言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了解文言文。
【出示课件4】文言文的简单演变
【出示课件5】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简单区别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6】
(1)楚人:
楚国人。
(2)鬻(yù):
卖。
(3)誉:
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陷:
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利:
锋利。
(6)以:
用。
(7)弗:
不。
(8)应:
回答。
(9)夫: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三、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想想: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
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借助注释读懂古文。
(1)方法:
读懂古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力量来进行理解。
(2)运用:
比如文中的句子,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就能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还能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把握课文内容的要点,从中明白读书的方法。
四、指导朗读
1.【出示课件7】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学生练习朗读。
3、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4、教师范读。
5、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为更好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出示课件8】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谈话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自相矛盾》。
设计意图: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衔接,又是为了开启下节课的教学。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出示课件2】
(1)一边读一边看插图;
(2)对照注释,揣摩句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3】(古文及逐句翻译)
4、指名请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5、互相交流在学习中掌握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出示课件4】
(1)“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词。
(3)“补”,就是增补。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4)“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6)“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把文言文中难懂的词句换成通俗易懂的词句。
6、小组推荐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故事范例:
古时候,一个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一个商人从商店里搬出矛和盾,在大街上高声叫卖。
矛上的红缨闪闪发光,矛杆上的龙纹栩栩如生;而盾上的金纹更是光彩夺目,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
那人见这么多人来围观,心里很是高兴,他想:
哈哈,这下子我才发财了!
于是他说:
“朋友们,我这矛和盾可是最完美的武器!
赶快买呀!
”有个年轻人问:
“为什么说这是最完美的武器?
”那个商人听了,连忙拿起盾来,炫耀道:
“这块盾坚硬无比,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损它一丝一毫!
”人群中不少人惊叹不已。
他又举起他的矛,炫耀道:
“这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矛,它能穿破任何事物,不管多厉害的盾,我也能一下将它刺穿。
”人群中人们都开始叫:
“我买!
我买!
”那个商人心中暗喜:
发财了,发财了。
正当他忙的手忙脚乱的准备收钱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站了出来,大声说:
“等等!
”大家都回过头来望着那个老年人,那个商人也吃惊地望着老人。
那个老人捋着胡须慢吞吞地说:
“你不是说你的矛最锐利,你的盾最坚固吗?
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人们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一哄而散,只留下那人满脸羞愧的商人和他的矛和盾。
从那之后,商人不再卖弄小聪明,而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生意,他的生意很快就红火了起来,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深读感悟,拓展交流
(一)深入感悟。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那谁愿意再来给大家读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正音。
3、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
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人哑口无言。
)
4、读了故事,感受了人物语言,你觉得可以用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文中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
(夸口)文中是谁在说大话?
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5、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指名多个学生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
6、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
怎样说?
(学生各抒己见。
)
7、指导朗读:
指导读好问话。
(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
8、【出示课件5】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弗能应也”是什么意思?
(无法回答。
)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
(哑口无言。
)他为什么无法回答?
(因为他的话前后矛盾。
)
9、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
(二)深入理解,探究寓意。
1、互相交流,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6】:
故事的起因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板书:
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故事的高潮是有的人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板书:
高潮——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板书:
结果——其人弗能应也。
)
2、现场表演,理解寓意。
(1)谈话激趣:
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2)小组同学合作交流:
说一说,演一演。
教师巡视。
(3)指名小组现场表演,师生评议。
(4)通过学习课文、参加和观看表演,你明白了什么?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
【出示课件7】(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