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的定义和特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603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00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的定义和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森林的定义和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森林的定义和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森林的定义和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森林的定义和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森林的定义和特征.docx

《森林的定义和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的定义和特征.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森林的定义和特征.docx

森林的定义和特征

森林的定义和特征

第一章森林防火的形势与意义

第一节林业基础知识

一、森林的概念和特征

1、森林的定义

森林指的是由乔木、直径1.5cm以上的竹子组成且郁闭度0.20以上,以符合森林经营目的的灌木组成且覆盖度30%以上的植物群落。

包括郁闭度0.20以上的乔木林、竹林、和红树林,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农田林网以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等。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是集中的乔木与其它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与环境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总体,它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

森林与所在空间的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环,它是地球上的基因库、碳贮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系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

在林业建设上森林是保护、发展,并可再生的一种自然资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2、森林的特征

森林由林分构成,林分是指树种、测树因子、组成结构、年龄等基本一致,且与邻近的森林有明显区别的森林地段。

森林的内部结构特征是指林相、组成、密度、疏密度、郁闭度、年龄、起源、地位级、出材率、林型等。

(1)林相

林相是指林分的外部形状,从外形上可以把林分分为单层林和复层林。

单层林即林分的树冠分布形成一层的森林。

复层林即林木的林冠重叠的林分,南方较多,北方较少。

原始林是两个林层的树高相差20%以上的。

次生林按疏密度计算,即主林层疏密度不小于0.3,次生林不小于0.2。

林层也是反映森林结构的重要指标,温度条件适中和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段常形成复层林,生长条件极端的地段常形成单层林。

(2)树种组成

按树种的组成可分为纯种和混交林。

由一个树种组成的林分叫纯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叫混交林。

通常用简式来表示,一个树种的混交数量按其所占的森林总蓄积量的十分数来表示。

如果是一个树种组成的纯林,就用数字10标示,在10的后标写出树种的名称,如10油就表示油松纯林,也就是说森林的蓄积量10/10是油松。

如6油4云即表示是油松、云杉混交林,其中油松的蓄积量占6/10,云杉4/10.如果有一个树种的蓄积量不足总蓄积量的5%而多余2%,可以在简式后面写一个加号,如6油、4云+桦,即表示在混交林中还有桦树,蓄积量在总蓄积中所占的成熟大于2%小于5%。

如果一个树种所占的蓄积量小于2%用减号表示。

(3)疏密度

疏密度是指某林分树木胸高总断面积与相同条件下模式林分胸高断面积之比,如模式林分胸高断面积为50m2,而某一林分的胸高断面积35m2,这个疏密度等于35/50=0.7。

(4)郁闭度

郁闭度指树冠对地面的遮盖程度。

是林木树冠垂直投影与林地面积的比,用十分法表示。

如林地面积全部为树冠投影所遮盖,那这块林地的郁闭度为1.0,假如林地仅遮着7/10,这一林地的郁闭度为0.7。

郁闭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林内生长条件,对林内的下木,活地被物的种类和数量,林冠下的天然更新,幼树的生长,土壤表层微生物的活动及林木的生长发育都有很大影响。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郁闭度0.20(含)以上为郁闭林(一般0.20~0.69为中度郁闭,0.70以上为密郁闭),郁闭度0.20(不含)以下为疏林。

郁闭度是控制采伐量、间伐量和确定采伐放时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

(5)密度

密度是指单位面积的林木株数。

通常用株树/亩、株树/hm2表示。

在一定程度上密度决定着森林形成的速度,影响着树形、干形、产量和经济价值。

因此密度在经营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因子。

(6)林分的年龄

即树龄。

林分的年龄可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

同龄林又可分为绝对同龄林和相对同龄林。

由年龄完全相同的林木组成的林分为绝对同龄林。

由彼此年龄不同的林木组成的但相差不够一个龄级的林分叫做相对同龄林。

为了经营方便把森林分成几个龄级,即幼龄林(I龄级)、中龄林(II龄级)、近熟林(III龄级)、成熟林(IV龄级)、过熟林(V龄级)。

一般情况是,针叶林20年一个龄级,萌生的阔叶林及软阔叶林10年一个龄级,硬阔叶林20年一个龄级。

(7)林分的起源

林分的起源指森林的形成方式,可分为实生林和无性繁殖林。

实生林是由种子形成的,一般主干通直、生长高达、根系发育良好、对不良因素抗性大,也叫乔林。

无性繁殖林是由插条发根萌生、根孽、压条等方式形成的森林,也就是说利用母体营养器官的一部分繁生的林分。

这类林分发生快,衰老早,对不良因素抗性小,幼年呈丛生状态。

(8)地位级

地位级是衡量森林生长力的一个指标,它反映林地的综合肥力及树种的适宜程度。

地位级是根据主要林层中优势树种的林龄与平均高在地位级表中查出的。

(9)出材率

出材率是指采伐的林木蓄积中规格材占的百分比。

二、森林的分类

我国《森林法》按用途把森林分为五类:

(1)防护林:

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2)用材林:

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3)经济林:

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4)薪炭林:

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5)特种用途林:

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我国1990年一开始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制度,把森林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

分类经营将《森林法》中划分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五大林种按其发挥的主要功能进行重新划分,将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划为生态公益林;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划为商品林

三、森林地形的概念和种类

(一)地形的一般知识

1、平原

地面平坦宽广而海图不高的地区叫平原。

平原地形平坦开阔,道路较多而宽,交通方便,江河较少,多为大面积耕地。

2、丘陵地

地面起伏较缓,比高在200m以上的高地叫丘陵,丘陵错综连绵的地区叫丘陵地,亦称中等起伏地。

3、山地

地面起伏显著,比高在200m以上的高地叫山,群山连绵交错的地区叫山地。

4、水网稻田

水网稻田一般较平坦,错综稠密的河道、沟渠。

公路少而且狭窄。

5、草原

生长繁茂草类和一些灌木的广大平潭地区叫草原。

6、沼泽

地势较洼,土壤被水浸透,水草丛生的泥泞地区叫沼泽。

7、岛屿与海岸

岛屿是散布于海洋(江、湖)中的陆地。

面积大小不等,通常面积大的叫岛,面积小的叫屿。

岛屿少数为孤岛,多数为列岛或群岛。

(二)地形和地图

1、地形

地形是地表面的地物与地貌的总称。

地物是地面的固定物体,如居民地、建筑物、道路、江河、森林等。

地貌是地面的高低起伏状态,如高山、丘陵、平原、凹地等。

2、地图

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条件,用一定的数学法则一一投影,将地图表面物体和现象经过取舍和概括,用括号缩绘于平面图上的图形,这种图形反映除各种自然社会现象地理分布与互相联系。

地图有三个特征:

一是建立在“地图投影”的基础上;二是地图的内容有“取舍和概括”;三是地图的内容用“符号”表示。

(三)地貌和地貌符号的表示

地貌是高山、丘陵、平原和凹地的总称。

在地形图上表示地貌,既要能表示除地貌的一般形态,又要能准确辨读和量取地面的高程和坡度。

为此,地形图上采用等高线来显示地貌。

1、等高线显示地貌的基本原理

所谓等高线,就是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点连线。

用一些等间隔的水平面截一座山的模型,则得到一些截口线,把它们垂直投影到一个平面上,就显示出一圈套一圈的曲线图形,这些曲线就成为等高线。

地形图上就是根据这个原理,用等高线显示地貌的。

用等高线显示地貌由以下几个特点:

(1)同一条等高线上个点的高度相同,每条等高线都各自闭合。

(2)等高线是以垂直投影的原理得到的图形,因此等高线的弯曲性状与相应的实地地貌形状是一致的。

(3)在同一幅图上(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等高线多的山高于等高线少的山。

(4)在同一幅图上,等高线间隔大的山坡度缓,间隔小的山坡度陡。

2、等高距的规定

相邻两个水平截面间的距离(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差),叫做等高距,等高距越小,显示的地貌就越逼真,但等高线就密,影像画面的清晰;等高距越大,显示的地貌就越粗略,降低了地图的使用价值。

等高距的选择是根据地形图的比例尺和测图区域内的地貌特点来决定的。

根据实践结果,我国常用比例尺地形图的等高距规定如下:

3、等高线的种类

为了更好地表示地貌的特点和便于阅读地形图,地形图上采用下列四种等高线:

(1)首曲线(也叫基本等高线)。

按相应比例尺规定的基本等高距测绘于地形图上的细实线,用以表示地貌的基本形态。

(2)间曲线(也叫半距等高线)。

按二分之一等高距测绘在地形图上的,以长虚线表示,用来显示基本等高线所不能显示的局部地貌。

(3)助曲线(也叫辅助等高线)。

用来显示基本等高线和半距等高线所不能显示的局部地貌。

它以断续线加高程注记表示,若按四分之一等高距测绘时,不加高程注记。

(4)计曲线(也叫加粗等高线)。

从0m起每逢五条基本等高线加粗一条,它是为了便于计算高程而采用的。

4、用等高线显示的地貌图形

实地地貌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显示到地形图上,等高线图形也有不同的特点。

在图上识别地貌时,要联系实地地貌的特征,掌握等高线显示各种地貌的特点。

地面的高低起伏大致可分为五种典型形态:

山顶、凹地、山脊、山谷和鞍部。

山顶的等高线:

山顶是山的最高部位。

在地形图上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个小环圈,有时在环圈外绘有示坡线。

按山顶的外形可分为尖山顶、圆山顶、平山顶。

凹地等高线:

凹地是比周围地势凹陷,经常污水的地方。

在地形图上凹地的等高线是一个或数个小环圈,在圈内绘有示坡线。

山脊等高线:

山脊是山顶至山脚的凸起部分。

在地图上表示山脊的等高线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

山脊最高点所练成的凸棱叫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沿分水线切开,就得到山脊的纵断面,按其形状可分为等倾斜、凸形、凹形、阶梯形四种,由于山脊的形状不同,因而等高线通过山脊线的情况也各不相同。

山谷等高线:

山谷是两山脊之间的低凹部分。

在地形图上表示山谷的等高线是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凹入的。

谷底两岸山坡的交线,叫谷轴线(也叫合水线)。

垂直于谷轴线切开,就得到山谷的横切面,按其形状可分为尖底谷、圆底谷。

鞍部等高线:

相连两个山顶呈马鞍的部分叫鞍部。

在地形图上鞍部等高线是由一对表示山脊和一对表示山谷的两对等高线形成。

5、变形地符号

地貌除上述几种典型形态外,还有冲沟、陡崖、陡石山、崩崖、陡坡等,这一类叫变形地。

它们不能用等高线表示,在地形图上采用专门的符号表示。

冲沟:

在斜坡上,因流水冲蚀而形成的大小沟渠叫冲沟。

冲沟沟壁一般较陡峻。

陡崖:

比较高的陡峭崖壁,陡崖大部形态壁立,难于攀登。

陡石山:

岩石裸露的陡峭山坡、山脊及独立山石等叫陡石山。

崩崖:

山质或石质山坡风化破坏后,崩落的沙土岩屑地段。

滑坡:

斜面表面层,因雨水或其他外力影响而下滑的地段。

(四)高程、高差和斜度

1、高程起标和高程注记

地形图上等高线的高程以及用数字注记的高程,都是从同一基准面起标的。

在地形图南图廓外注明有“1956年黄海高程系“字样,即表示以1956年规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为零,作为国家统一的高程起标面。

凡是以这个面为准起标的高程,叫真高(或海拔,也叫绝对高程)。

从其他假定的水准面起算的高程,叫标高(假定高程)。

起算面相同的两点高程之差,叫高差。

为便于在图上判定各点的高程和高低起伏,图上的测量控制点、某些山顶、突出物、地物以及加粗等高线均用数字标明其高程,这些都叫高程标记。

2、图上高程和高差

判定某点高程时,应先从南图廓外查明地图的等高距,在判定点附近找到高程标记,然后根据高程标记和等高距推算高程,当点在等高线上时,等高线的高程就是该点的高程。

判定两点的高差,应先判定两点的高程,然后由两点高程相减即得高差。

3、坡度

坡度是倾坡对水平面的倾斜程度,通常以度数来表示。

倾斜角越大,则斜坡越陡。

利用坡度尺比量:

在地形图南图廓的下方印有坡度尺。

坡度尺的底线上,注有从0°30’至30°的坡度数,垂直方向的长度是坡度所对应的的等高线间隔,坡度尺从下至上由五条曲线,可以分别量取二至六条等高线的坡度。

在图上量测坡度时,可用两脚规量取两条相邻基本的等高线间的距离,然后把它放在坡度尺上进行比较,找到与其等长的垂直线,这时读下端的数字即为实地斜坡的坡度。

第二节森林火灾的危害

一、破坏森林生态环境

森林一旦遭受火灾,最直观的危害是烧死或烧伤林木。

一方面使森林蓄积下降,另一方面也使森林生长爱到严重影响。

森林是生长周期较长的再生资源,遭受火灾后,其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

特别是高强度大面积森林火灾之后,森林很难恢复原貌,常常被低价林或灌丛取而代之。

如果反复多次遭到火灾危害,还会成为荒草地,甚至变成裸地。

例如,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灾之后,分布在坡度较陡的地段的森林严重火烧之后基本变成了荒草坡,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再要恢复森林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烧毁林下植物资源

森林除了可以提供木材以外,林下还蕴藏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

如东北大兴安岭林区的“红豆”(越桔)和“都仕”(笃斯越桔)等是营养十分丰富的野果,现已开发了红豆果茶、都仕果酒等天然绿色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利用黄芪做原料而生产出来的“北芪神茶”,以其营养丰富、无污染,且滋补功能强等特点而驰名中外。

长白山林区的人参、灵芝、刺五加等是珍贵药材。

我国南方的喜树可提炼出喜树碱,喜树碱是良好的治疗癌症的药物;漆树可加工制成漆;桉树提炼出的桉油是制造香皂、香精的最佳原料等等,不胜枚举。

所有这些林副产品都具有重要的商品价值和经济效益。

然而,森林火灾能烧毁这些珍贵的野生植物,或者由于火干扰后,改变其生存环境,使其数量显著减少,甚至使某些种类灭绝。

三、危害野生动物

森林是各种珍禽异兽的家园.森林遭受火灾后,会破坏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有时甚至直接烧死、烧伤野生动物。

由于火灾等原因而造成的森林破坏,我国不少野生动物种类已经灭绝或处于濒危。

如野马、高鼻羚羊、新疆虎、犀牛、豚鹿、朱鹭、黄腹角雉、台湾鹇等几十种珍贵鸟兽已经灭绝。

另外,大熊猫、东北虎、长臂猿、金丝猴、野象、野骆驼、海南坡鹿等国家级保护动物也面临濒危,如不加以保护,有灭绝的危险。

因此,防治森林火灾,不仅是保护森林本身,同时也保护了野生动物,进而保护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四、使下流河流水质下降

森林多分布在山区,山高坡陡,一旦遭受火灾,林地土壤侵蚀、流失要比平原严重很多。

大量的泥沙会被带到下游的河流或湖泊之中,引起河流淤积,并导致河水中养分的变化,使水的质量显著下降。

河流水质的变化会严重影响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

颗粒细小的泥沙会使鱼卵窒息,抑制鱼苗发育;河水流量的增加,加之泥沙混浊,会使鱼卵遭到破坏。

此外,火烧后的黑色物质(灰分等)大量吸收太阳能,使得下游河流水温升高,鱼类容易染病。

特别是喜欢在冷水中生存的鱼类,火烧后常常大量死亡。

五、引起水土流失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据测算,每公顷林地比无林地能多蓄水30立方米,三千公顷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因此,森林有“绿色水库”之美称。

此外,森林树木的枝叶及林床(地被物层)的机械作用,大大减缓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力;林地表面海绵状的枯枝落叶层仅具有雨水冲击作用,而且能大量吸收水分;加之,森林庞大的根系对土壤的固定作用,使得林地很少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然而,当森林火灾过后,森林的这种功能会显著减弱,严重时甚至会消失。

因此,严重的森林火灾不仅能引起水土流失,还会引起山洪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六、引起空气污染

森林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汽,这两种物质约占所有烟雾成分的90%~95%;另外,森林燃烧还会产生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碳化物、氮氧化物及微粒物质,约占5%~10%。

除了水蒸汽以外,所有其他物质的含量超过某一限度时都会造成空气污染,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及野生动物的生存.1997年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森林大火,燃烧了近一年,森林燃烧所产生的烟雾不仅给其本国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而且还影响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等邻国,许多新加坡市民不得不配戴防毒面具来停止烟雾的危害。

七、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森林火灾常造成人员伤亡,全世界每年由于森林火灾导致千余人死亡。

1871年发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和密执安州的一场森林大火烧死1500余人,1987大兴安岭的一场大火烧死212人。

此外,森林火灾还会给人民财产带来危害,林区的工厂、房屋、桥梁、铁路、输电线路、畜牧、粮食等常常受到森林火灾的威胁,例如:

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烧毁三个林业局址(城填),九个林场场址,四个半贮木场(烧毁木材85万立方米),桥梁67座,铁路9.2km,输电线路284km,房屋6.4万平方米,粮食325万kg,各种设备2488台,损失十分惨重,直接经济损失4.2亿元人民币.

第三节预防森林火灾的意义

一、保护自然资源

森林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在大面积国有林区、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分布有多种古树名木、名花异草及珍禽稀兽,所有这些都是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然而,森林火灾能使这些宝贵资源付之一炬,因此,防止森林火灾就是保护自然资源。

二、保护生态环境

森林是陆地上下垫面最高、范围最大的生态系统,森林是人类及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良好环境。

众所周知,森林在维持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森林火灾会使森林的这些功能减弱,甚至消失,因此,防止森林火灾就是保护生态环境。

三、保护森林发展林业

森林火灾是森林三大自然灾害之首,防止火灾就是保护森林,森林是发展林业的基础,没有森林就没有林业。

我国是少林国家,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远远低于72%的世界的平均水平,因此,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国土仍是我国林业所要做的主要工作。

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可以说是我国林业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国家为了保护现有天然林,制定了严格控制对天然林采伐的政策,并由国家财政增加对林业的投入,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然而,森林火灾能在短时间内烧毁大片森林,不利于林业的发展,因此,森林防火是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林业事业的基础工作。

四、维护林区社会安定

在林区,森林防火关系到千家万户,森林是林区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森林火灾会使森林遭受破坏,甚至消失,给林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困难。

另外,森林火灾还会直接威胁林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的森林火灾不仅能造成人员伤亡,而且还会毁坏房屋等建筑,使人们失去家园。

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不仅造成了200余人死亡,同时使5万余人无家可归,这些人的衣食住行等成了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另外,目前林区经济不景气,有些不法分子,为了眼前的利益,采用放火烧林的手段进行开荒种地。

因此,森林防火不仅要防止意外因素引发的森林火灾,而且还要同少数不法分子作斗争,防止其故意纵火,维护林区社会安定。

第四节我国新时期森林防火的形势与对策

一、森林消防工作严峻

近年来,由于极端气候在世界各地和我国辽阔领域内频频发生;加上生态旅游、林业开发使森林内人的活动日益频繁,我国森林火灾呈现出新的特点:

大部分活在集中在一段时间爆发;火灾发生范围明显扩大,从东部沿海到西部的青藏高原,从海南到华北和东北,都有森林火灾的发生;一般火灾发生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人员伤亡。

据统计,1950~2000年全国共发生特大森林火灾470次,占总次数的0.07%,受害面积占总受害面积的33.6%。

2001年全国发生森林火灾累计次数从2001~2007年呈上升趋势,从2004年后呈下降趋势;除2003年和2006年受灾面积达40万hm2以上外,其余年份均在15万hm2以下;2007年,首次全国无特大森林火灾发生。

根据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从天时、地利、人和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我国森林防火面临的形式依然十分严峻。

(一)气候条件十分不利

森林火灾时受气候条件影响最明显、最直接的自然的自然灾害之一。

天气冷暖变化剧烈,持续干旱少雨,最容易导致森林火灾集中爆发。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森林火灾更有增加的趋势。

从全球气候环境的大背景看,目前地球正处于极端天气频发的阶段。

据世界气象组织通报,受厄尔尼诺、拉尼娜等现象影响,1860年以来全球气温大约上升了0.9℃,其中11个最暖年份出现在1985年之后,而且目前仍然以每10年上升0.2℃的速度在变暖。

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升高1.4~5.8℃。

2006年北半球由30多个国家出现热浪。

一向风调雨顺的欧洲,2003年以来连遭大旱,2006年因高温已致死12人。

2006年,印度和巴基斯坦许多地区的最高气温超过了45℃,个别地方气温高达53℃,因此夺走了近2000人的生命。

(二)地被植物和地理条件十分不利

从我国林区基础设施现状看,林区道路、通信和林火阻隔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并普遍存在着森林防火装备水平不高、扑救手段不多、防控能力不强的问题。

从林内可燃物情况看,2006年南方林区遭受严重旱灾,林草干枯死亡,导致森林可燃物燃烧性急剧提高,加之绝大多数林区多年来没有发生大的森林火灾,计划少出力度不够,林内可燃物越积越厚,火险等级很高。

特别是林内站杆倒木、采伐剩余物很多,增加了可燃物载量,一旦着火,极易酿成大灾。

部分重点林区可燃物高度50~60t/hm2,大大超出了国际公认的发生森林大火的警戒线。

2008年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又致使南方林下植被可燃物大量增加。

林下可燃物在冰雪灾区普遍增加了5~10倍,载量达到每公顷50~100t,厚度达到20~150cm。

按照国际上普遍认为林下可燃物平均30t/hm2是发生特大火灾的可燃物数量的临界点。

而且,冰雪灾害导致防火设施设备损毁严重,部分地区生物防火林带、瞭望台、林区道路、电力和通信线路等受损率超过50%,直接影响到森林火灾的整体防控能力。

我国大部分地区森林或登记持续走高、部分重点地区将出现历史最高的森林火险,我国已具备发生特大森林火灾的物质和天气条件。

从森林结构看,我国人工林居世界前列,从20世纪50年代就大量营造人工林,特别是近年来改造的速生丰产林大多数都已郁闭成林,但树种单一,燃烧性强,并且林区情况复杂,林天交错,火源控制难度很大。

在现有人工林中,中幼龄林占67.9%,纯林占90%。

中幼林、人工纯林所占比重大,森林抗火性差,一旦起火非常容易成灾。

从地理环境看,我国与蒙古、俄罗斯、朝鲜、缅甸等国相邻,森林连接地段达数千千米,加之防火期多处于下风口,每年都有外来火烧入。

1996年4月23日,蒙古国大火从15处烧入我国境内,造成26人死亡,1万多头(只)牲畜被烧死。

(三)火源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林区改革的深入、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绿色食品的开发,入山人员增多,火源管理难度增大。

2005年,我国境内旅游人数突破13亿人次,其中大部分人员进入到林区活动。

黑龙江省森工系统每年入山搞副业的人数就将近40万,大兴安岭地区进入林区从事生产活动的外来人员高达8万多人,湖南省120多处以森林资源为主的风景旅游区,每年接待入山人员达5000万人次。

这些入山人员成分复杂,活动分散,防火意识不强,极大地增加了火灾隐患。

尤其是我国大部分林区林、农、牧交错,森林防火期正值农事生产繁忙期,受生产水平和耕种习惯影响,森林防火与生产用火的矛盾十分突出,加之上坟烧香烧纸等传统习俗屡禁不止,给森林消防带来巨大压力。

二、我国新时期森林消防的对策

森林消防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能,也是一项群众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

坚持森林消防行政首长负责制,同时充分发动群众,宣传群众,依靠群众,不断提高强化群众的森林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