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专题辅助线之梯形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44592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几何专题辅助线之梯形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几何专题辅助线之梯形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几何专题辅助线之梯形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几何专题辅助线之梯形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几何专题辅助线之梯形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几何专题辅助线之梯形含答案.docx

《几何专题辅助线之梯形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几何专题辅助线之梯形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几何专题辅助线之梯形含答案.docx

几何专题辅助线之梯形含答案

几何专题辅助线

平面几何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础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继续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基础,但许多初中生对几何证明题感到困难,尤其是对需要添加辅助线的证明题,往往束手无策。

一、辅助线的定义:

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图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

二、几种常用的辅助线:

连结、作平行线、作垂线、延长等

注意:

1)添加辅助线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是沟通已知和未知的桥梁,不能见到题目,就无目的地添加辅助线。

一则没用、二则辅助线越多,图形越乱,反而妨碍思考问题。

2)添加辅助线时,一条辅助线只能提供一个条件

总结常见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梯形中常见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梯形没有平行四边形、矩形等特殊四边形有那么多性质,所以相关梯形的证明题、计算题,常有一定的难度,假如能巧借辅助线,则能有效地化难为易。

一平移腰

1、平移一腰:

从梯形的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转化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例1:

梯形两底长分别为14cm和24cm,下底与腰的夹角分别是60°和30°,求较短腰长。

 

解析: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D=14cm,BC=24cm,∠B=60°,∠C=30°。

过点A作AE//DC交BC于E,得到平行四边形AECD和△ABE,故AE=DC,AD=EC,∠C=∠AEB=30°。

这样,梯形的两腰,两底之差,下底与腰的两个夹角都集中于Rt△ABE中,于是得到较短腰。

巩固练习:

如图1,梯形ABCD的上底AB=3,下底CD=8,腰AD=4,求另一腰BC的取值范围。

图1

析解:

过点B作BM//AD交CD于点M,则梯形ABCD转化为△BCM和平行四边形ABMD。

在△BCM中,BM=AD=4,CM=CD-DM=CD-AB=8-3=5,所以BC的取值范围是:

5-4

2.平移两腰:

利用梯形中的某个特殊点,过此点作两腰的平行线,把两腰转化到同一个三角形中。

例2:

如图,梯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AD、BC的中点,且EF⊥BC。

求证:

∠B=∠C。

 

分析:

过点E作EM//AB,EN//DC,分别交BC于点M、N。

梯形两腰、下底与腰的两个夹角集中于△EMN中,由E、F分别是AD、BC的中点轻易得到,又由EF⊥BC,得EM=EN,故∠EMN=∠ENM,所以∠B=∠C。

巩固练习:

如图2,在梯形ABCD中,AD//BC,∠B+∠C=90°,AD=1,BC=3,E、F分别是AD、BC的中点,连接EF,求EF的长。

图2

析解:

过点E分别作AB、CD的平行线,交BC于点G、H,可得

∠EGH+∠EHG=∠B+∠C=90°

则△EGH是直角三角形

由于E、F分别是AD、BC的中点,容易证得F是GH的中点

所以

二相关对角线的辅助线

1、平移对角线:

过梯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将已知条件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

例3:

已知梯形ABCD中,AD//BC,AB=DC,对角线AC、BD互相垂直,梯形的两底之和为8。

求梯形的高与面积。

 

解析:

过点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过点D作DM⊥BC于点M,这样得到平行四边形ACED,所以AC=DE,AD=CE。

由AC⊥BD,得BD⊥DE。

这样将两对角线,两底和,两对角线夹角集中于△BDE中。

轻易得到DM为等腰直角△BDE的BE边上的高,所以,即梯形的高为4。

巩固练习:

1).如图3,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3,BC=7,BD=,求证:

AC⊥BD。

图3

析解:

过点C作BD的平行线交AD的延长线于点E,易得四边形BCED是平行四边形,则DE=BC,CE=BD=,所以AE=AD+DE=AD+BC=3+7=10。

在等腰梯形ABCD中,AC=BD=,所以在△ACE中,,从而AC⊥CE,于是AC⊥BD。

 

2).如图4,在梯形ABCD中,AD//BC,AC=15cm,BD=20cm,高BH=12cm,求梯形ABCD的面积。

图4

 

析解:

过点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则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即。

所以

由勾股定理得

(cm)

(cm)

所以,即梯形ABCD的面积是150cm2。

 

2、作对角线即通过作对角线,使梯形转化为三角形。

如图6,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AD,BC=CD,BE⊥CD于点E,求证:

AD=DE。

图6

 

三相关两底的辅助线

1、移底

例4:

如图,梯形ABCD中,AB//CD,E为腰AD的中点,且AB+CD=BC。

求证:

BE⊥CE。

分析:

延长CE交BA的延长线于点F,由于点E为AD的中点,可得△DCE≌△AFE,故CE=FE,CD=AF,由AB+CD=BC,得BC=BF,故BE⊥CE。

四相关高的辅助线

1、作一条高,从底边的一个端点作另一条底边的垂线,把梯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或矩形。

[例5]如图7,在直角梯形ABCD中,AB//DC,∠ABC=90°,AB=2DC,对角线AC⊥BD,垂足为F,过点F作EF//AB,交AD于点E,求证:

四边形ABFE是等腰梯形。

图7

 

2、作两条高:

从同一底边的两个端点作另一条底边的垂线,把梯形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

[例6]如图8,在梯形ABCD中,AD为上底,AB>CD,求证:

BD>AC。

图8

析证:

作AE⊥BC于E,作DF⊥BC于F,则易知AE=DF。

在Rt△ABE和Rt△DCF中,由于AB>CD,AE=DF。

所以由勾股定理得BE>CF。

即BF>CE。

在Rt△BDF和Rt△CAE中

由勾股定理得BD>AC

 

巩固练习:

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两条对角线AC=20cm,BD=15cm,梯形高为12cm,求梯形ABCD的面积。

 

解析:

此题有两种解法。

法一:

如图6,分别过点C、D作CE⊥AB于点E,DF⊥AB于点F,得矩形DCEF,在Rt△ACE中,AC=20cm,CE=12cm,可得AE=16cm。

同理BF=9cm,显然BF+AE=AB+CD=25,可求梯形面积为。

法二:

如图7,过点D作DE//CA交BA的延长线于点E,过点D作DF⊥BA于点F,在Rt△DEF中,DE=AC=20cm,DF=12cm,由勾股定理可得EF=16cm。

同理,FB=9cm,所以AB+CD=AB+AE=EF+FB=25,进而求得梯形面积为。

五、延长即延长两腰相交于一点,可使梯形转化为三角形。

例7如图5,在梯形ABCD中,AD//BC,∠B=50°,∠C=80°,AD=2,BC=5,求CD的长。

图5

析解:

延长BA、CD交于点E。

在△BCE中,∠B=50°,∠C=80°。

所以∠E=50°,从而BC=EC=5

同理可得AD=ED=2

所以CD=EC-ED=5-2=3

六、作中位线

1、已知梯形一腰中点,作梯形的中位线。

[例8]如图9,在梯形ABCD中,AB//DC,O是BC的中点,∠AOD=90°,求证:

AB+CD=AD。

图9

析解:

连结BD,由AD//BC,得∠ADB=∠DBE;由BC=CD,得∠DBC=∠BDC。

所以∠ADB=∠BDE。

又∠BAD=∠DEB=90°,BD=BD,所以Rt△BAD≌Rt△BED,得AD=DE。

2、已知梯形两条对角线的中点,连接梯形一顶点与一条对角线中点,并延长与底边相交,使问题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

[例9]如图10,在梯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BD、AC的中点,求证:

(1)EF//AD;

(2)。

图10

析证:

过点D作DG⊥AB于点G,则易知四边形DGBC是矩形,所以DC=BG。

由于AB=2DC,所以AG=GB。

从而DA=DB,于是∠DAB=∠DBA。

又EF//AB,所以四边形ABFE是等腰梯形。

本节课小结:

一通过添加辅助线,将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梯形添加辅助线的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当两腰具备非凡关系时,移腰,构造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2、当涉及面积时,作高,构造直角三角形。

3、当涉及腰的中点时,可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4、当涉及两底的和或差时,可灵活利用上述三点,将两底移到同一直线上。

二、注重强调添加辅助线的原则:

聚拢集中原则

通过添置适当的辅助线,将图形中分散,远离的元素,通过变换和转化,是他们相对集中,聚拢到相关图形上来,使题设条件与结论建立逻辑关系,从而推导出要求的结论

化繁为简原则

对一类几何命题,其题设条件与结论之间在已知条件所给的图形中,其逻辑关系不明朗,通过添置适当辅助线,把复杂图形分解成简单图形,从而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