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最新教育文档.docx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最新教育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最新教育文档.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最新教育文档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明显的实践效果。
教师如何抓住学科教学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本文主要论述教师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提高学生“情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问题。
: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心理健康”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出现校校设有辅导机构,人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
我校以专项教育和学科渗透为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指的是“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身心特点、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情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发展心理的重要时期。
一般认为,高中生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
①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情绪比较稳定。
②有理想、责任感和进取精神,乐于学习和实践。
③有正常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有自控、自律能力。
④正确地估价自己并正确地对待现实,自尊自强自信。
⑤乐于交往,人际关系融洽,能识别和抵制不良的社会影响。
我校是一所面向防城港全市招生的高级中学,生源来自不同区域。
有受农耕文化、山林文化、渔村文化和里弄文化束缚的农村学子,也有受经济大潮冲击和开放意识影响的城市学生,他们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心理水平上都有很大差异。
不少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和自我成长方面存在厌学、逆反、敏感、嫉妒、自卑、忧郁、烦恼、早恋等不良心理现象。
中学生心理问题不可避免,原因居于身心发展异步、升学压力超重、人际关系紧张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影响。
心理问题给中学生成长带来阻力,也给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类似徐力弑母和马加爵悲剧不断上演,让我们痛定思痛:
一个“有才无德”的人比一个“有德无才”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性大得多,心理问题的“杀伤力”难以控制,道德教育和情商教育比智商教育更重要。
中学加强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
为“让每个进入市高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走向蔚蓝、走向开放、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我校以“人的现代化教育”为办学理念,构建“成人成才”的育人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以促进学生心智同步发展、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
学校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理论依据
1、认知活动与心理活动密切联系
教育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形成道德品质和人格的过程。
心理学认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通过自己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实现的。
赞科夫话:
“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心理健康因素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是最重要的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因为学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份量最重、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全面、最深刻,所以要抓住学科教学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教育教学目标相互统一
高中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各育的内容构成一个统一体,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但不能互相替代。
学校教育以德育为首,体育为本,智育、美育和劳育以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服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具体包括:
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控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育之中,与学科教育教学并行不悖,目标统一。
科任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列入教学计划和备课教案之中,并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着重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责任感,健康的情绪、情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自知能力、自律能力、交往能力等等。
素质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教学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具体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感情、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情商”。
所谓“情商”是相对智商而言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它反映一个人了解自我、纳悦他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情绪、把握心理平衡、承受挫折的能力。
实施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相渗透,加强情商教育,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1、重视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也有心理问题。
近年来,有关教师体罚学生,虐待学生的事例越来越多,有的触目惊心。
专家认为原因主要在于师德低下和心理问题严重。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人格和心理问题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危害”比学科教学能力低下所带来的影响更坏。
教育部早在2019年第13号文件中就已经强调: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
”21世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除了需要知识技能以及崇高师德的奠基之外,更需要高超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作为支柱。
教师首先要做学生的心理健康之师,重视师德修养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观念上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诸如环境、经济、地位等外因,也有教师自身的文化、师德、身体和个性缺陷等内因。
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育能力,一方面靠社会和学校改善外因条件,另一方面靠教师自身调整内因。
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保健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关键从自我做起——自觉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终身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
2、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以态度影响态度、以知识丰富知识、以人格塑造人格、以情感熏陶情感、以健康促进健康”实现教育的目的。
为此,我校倡导“导师制和导学法”——每一位科任老师与部分学生建立“一对一”的思想、生活、学习和心理辅导教育关系;以启发、引导为原则,灵活地运用有利于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和智能的“导学”方法实施教育教学。
“双导”贯穿学科教学始终,“导知、导趣、导情、导智、导行、导能……”导出健康、快乐、智慧新天地。
⑴引导学生立志成才
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萌发和形成的重要时期。
高中学生在注重课业的同时,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设想未来。
是学有所成报效祖国,还是功成名就潇洒人生?
是出人头地做明星大款,还是甘于平淡做平民百姓?
是沉迷网络追求虚幻世界,还是务实求真享受快乐生活?
在高中这个“多梦季节”里,学生胸怀大志是好的,盲目“追星”是错的,没有目标是可悲的。
如何引导学生“心里有梦”,并让学生懂得“抛开杂念、努力学习”是“圆梦”的唯一途径呢?
“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优发展”,首先要求学生从高一开始作出目标定位和心理定位,避免陷入盲目、空虚、迷惘状态,出现心理偏差。
具体由“导师”研究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预测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优缺点和亮点,建立自信;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实际情况确立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制定周密的远期和近期学习计划,并为实现目标全力以赴。
事实表明,立志有利于成才。
马克思青年时期立下“为人类幸福献身”的崇高志向,周恩来在中学时代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崇高的志向激励他们为祖国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
学生早立志、早成才,立大志、成大才。
⑵改善校园育人环境。
心理活动和心理健康受环境影响和意志支配,环境育人的道理是显然的。
学校的育人环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硬环境)和校园精神环境(软环境),前者包括校舍建筑物、体育场地、教室和实验室的内部设施、广播宣传设备、花草树木等;后者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作风和人际关系上。
我校在硬环境建设上追求象征海洋文化的“蔚蓝”特色。
精心美化“海韵”草坪、“品节”竹林、“文化展览”大厅,让它们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之美,熏陶人格;持之以恒搞“清污”活动,整洁校园、教室、宿舍环境,净化心灵。
在软环境方面努力构建“文化育人空间”,创“文明”、“乐教”、“乐学”、“务实”的校风、教风、学风和作风,提倡平等、尊重、健康的人际关系。
校园环境建设中所创设的活动情境、人际情境、人文情境在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灵。
⑶立足课堂教学“以情育人”
课堂作为专门育人的教学环境,让师生通过情感交流、传承文明、探索新知,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人格、影响学生的情感、思维、行为、习惯以及个性。
①营造安全心理空间
nbsp;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心理通常表现为:
注意力涣散、自卑、懒惰、畏难、逆反等。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突出“知识导学”和“情感导学”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以消除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
先从老师的亲切教态切入放松学生的心情,用师爱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保证师生平等相待、生生和睦相处;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智慧设计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教学情景、层层递进启迪学生的心智、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用宽容和鼓励唤醒学生注意力、消除自卑和逆反情绪、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运转。
实践证明,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创设一个安全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满足学生“被尊重、被宽容、被关爱、被赏识、被激励……”的内在心理需求,激发学生愉悦、自信、成功的情感体验,并转化为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动力。
②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良好的心理品质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做事的内在动力。
“教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课堂导学首先要导兴趣:
一挖掘趣味性教学内容。
二运用幽默式教学艺术。
着名讲演学家海因兹?
雷曼麦指出:
“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
”教科书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教师将学科知识寄于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述;通过滑稽、可笑的表情动作寓乐于教,可以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愉悦学生的身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主动的观察、思考、质疑、探讨和实践将学科知识、学习方法和思想影响内化为已有,体验学习的乐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转化为其它兴趣,如参加文体活动、参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只有快乐的课堂教学和丰富的课余生活才能让学生倍感充实,生活充满情趣,乐此及彼。
③培养学生情感
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都离不开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情感的外在表现称为情绪。
中学生有积极的情感,如“喜欢、快乐、爱慕、敬仰、骄傲、自信、成就感等”,也有消极的感受,如“悲伤、忧郁、厌恶、憎恨、羞耻、自卑、挫折感等”。
列宁有一句至理名言: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不可分割。
情感教育因素,潜藏于教学环境、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之中。
学科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从学科知识中得到情感源泉,还可以从教师身上汲取情感力量。
发挥学科优势。
每门学科都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广阔空间,不同的学科,渗透的内容侧重不同。
例如体育学科,通过体能、技能训练和竞技比赛侧重渗透组织纪律性、义务责任感、竞争意识、团体合作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既达到健体的目,又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一些专家认为,奥运会上运动员身体方面的竞技占20%,而80%是心理上的挑战,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非常重要。
理科教学以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美熏陶学生,培养学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以及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
文科知识蕴藏更丰富的情感财富,尤其是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为学童开发心灵”、熏陶人格和感化学生个性。
政治、法制、哲学教育让学生识别真、善、美,摒弃假、丑、恶,增强明辨是非能力。
艺术学科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科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最有效。
不管是艺术欣赏还是技能训练,学生都深深陶醉、愉情怡神、益心健体。
“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性情”,绘画艺术给人无穷的美感和想象力。
发挥楷模作用。
推行“成人、成才”的德育模式,实践“导师、导学”的育人过程,需要倾注人文关怀,用师爱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感。
学生“成人”的内涵主要是学会“关心”、学会“自律”——关心自己和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等;严于律己、宽容别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要求等。
要让学生对他人、集体、社会有关怀、慈爱之心,教师必须先有爱心。
把爱心具体化到日常的“导师”活动当中:
经常到教室和宿舍走走看看、与学生聊聊天、指导学生活动,通过倾心交谈、作业本寄语、操行月报总评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把爱心具体化到课堂的“导学”过程当中:
表现尊重、理解、信任、鼓励和宽容的教态,让课堂多点人情味,多些人文关怀——多一份尊重就多一份融洽、多一份关怀多一份快乐,多一份快乐多一份健康。
老师关心学生、学生关心他人,让学生在成长中享受人文关怀,在人文关怀中孕育人文情感。
⑷加强课后辅导增进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也要融入课后辅导之中,巩固积极的学习心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学习是生存之本,青少年是祖国未来,“读书学习”既是个人也是社会的一种责任。
学习关系到人的一生成就和幸福,高中生只有搞好学习,心情才会愉快、生活才会充实。
高一是学习知识的衔接期,也是心态发展的过渡期。
科任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高一阶段,着重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上养成“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利用教科书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的习惯,生活上要养成“尊师守纪、言行文明、爱护公物、整理内务、讲究卫生、合理膳食、按时作息”的良好行为。
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中收获的喜悦无与伦比。
学生在高一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自理能力、自律能力、培养自觉认真、善思好学、合作探究、锐意进取的心理品质,有利于端正生活和学习态度,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础,为高二、高三的更优发展铺平道路,对于今后的求知、做人、做事都将终身受益。
全方位指导,消除情感困惑和青春期烦恼。
中学生拥有人生最美好的青春,但家庭问题的困扰、人际关系的失败、学习落后的苦闷、还有沉迷网络、陷入早恋的烦恼给青春蒙上了阴影。
“导师”心里要时刻装着自己的“导生”档案,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和哲学的高度上教育学生,摆事实、讲道理、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充实生活;支持男女生正常交往、接受性知识教育,拒绝早恋;提倡健康上网、远离“电子海洛因”等等;教给学生一些转移压力、渲泻烦恼、缓解情绪、平衡心理的方法,如倾诉、聆听、阅读、散步等。
烦恼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意义。
学生若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对待烦恼,在经历不幸、遭遇困难和挫败之后,及时调整情绪和平衡心态,会有更多的感悟和收获,成长更快。
通过“导师”的全面指导,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学生明辨是非、抗干扰能力、自律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引领学生走过成长的烦恼、走进知识的海洋、走进健康的乐园。
四、实践体会与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不同于专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也不同于专项教育拘谨于内容和形式固定,它具有自由性和随意性。
只要教师有健康意识、正视学生的心理问题,了解造成学生心理缺陷的因素,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汲取前人的精神财富充实心理世界,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我、容纳他人、融入集体、适应环境、做一个健康乐学的人——目的也就达成了。
实践证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但由于人的心理问题具有多样性、微妙性和复杂性,要全面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得依靠专项教育或其它心理健康教育手段。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最终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和健康发展,值得坚持不懈地实践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