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微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4497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心木微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桃花心木微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桃花心木微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桃花心木微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桃花心木微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心木微课.docx

《桃花心木微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心木微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桃花心木微课.docx

桃花心木微课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

教学重点难点:

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asa

体会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布置学生搜集桃花心木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教学本课让学生沿着“我”心理感受的变化这条线索,即:

“难以相信——奇怪——更奇怪——越来越奇怪——非常感动”,带着一个又一个谜团,来阅读课文。

这样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然后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感受“我”的心理变化。

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不确定”,层层深入的体会种树人的话,体会“我”从中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长大成材的桃花心木图片)

(1)同学们,认识图片中的这种树吗?

对,它的名字叫桃花心木。

(2)、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棵树,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

(3)、教师补充介绍:

桃花心木是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可以用来制作车、船、家具等,桃花心木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的好,这么好的树,同学们,你们喜欢它吗?

那就用喜欢的语气叫一下它的名字。

2、(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幼苗图片)

(1)、同学们,图片中的这株小树苗就是桃花心木的幼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株小树苗吗?

(2)、老师把这两幅图片放到一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

生答。

(3)、教师小结:

是呀,看似若不经风的小树苗,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笔直的参天大树呢?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课文《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学生对桃花心木这种树了解甚少,分别出示两张图片是让学生对桃花心木有感官上的了解。

把搜集的丰富的信息引进课堂,目的是让学生对桃花心木的用途有大概的了解。

两张图片进行对比,并加以描述,可让学生更形象地感受到桃花心木成长过程的艰难,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的良苦用心。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不懂的生字词用彩笔给画出来;

  2、自学生字词,个别不懂的字和词,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来解决。

老师巡堂个别辅导;

  3、在课堂上交流自学的成果,老师适时反馈意见;

出示课件的生字词练习,检查和巩固自学成果。

【设计意图】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达到增识汉字、积累词语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交流解答,老师适时引导、点拔;

 3、赏析美词佳句,边读边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有感情的读一读。

【设计意图】

把课文读通顺,把握主要内容,为深入理解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桃花心木》。

二、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受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理解“难以相信”,体会作者对桃花心木成长的感受

1、看似若不经风的小树苗,竟然长成如此高大笔直的参天大树,这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作者同我们一样,不敢相信这个事实。

在第1、2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让作者这种感受的句子。

2、生读:

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3、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作者难以相信的是什么?

(怎么能长成这么粗壮的树?

同时产成了什么疑问?

(它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这种感受是在看到过成长起来的几丈高的桃花心木,看到了仅及膝盖的柔弱树苗情况下产生的,所以,怎样读才能表达作者的强烈感受呢?

(读出桃花心木高大、弱小巨大反差,体现作者强烈的感受。

) 

【设计意图】《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

教学重点难点:

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asa

体会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布置学生搜集桃花心木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教学本课让学生沿着“我”心理感受的变化这条线索,即:

“难以相信——奇怪——更奇怪——越来越奇怪——非常感动”,带着一个又一个谜团,来阅读课文。

这样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然后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感受“我”的心理变化。

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不确定”,层层深入的体会种树人的话,体会“我”从中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长大成材的桃花心木图片)

(1)同学们,认识图片中的这种树吗?

对,它的名字叫桃花心木。

(2)、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棵树,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

(3)、教师补充介绍:

桃花心木是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可以用来制作车、船、家具等,桃花心木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的好,这么好的树,同学们,你们喜欢它吗?

那就用喜欢的语气叫一下它的名字。

2、(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幼苗图片)

(1)、同学们,图片中的这株小树苗就是桃花心木的幼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株小树苗吗?

(2)、老师把这两幅图片放到一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

生答。

(3)、教师小结:

是呀,看似若不经风的小树苗,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笔直的参天大树呢?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课文《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学生对桃花心木这种树了解甚少,分别出示两张图片是让学生对桃花心木有感官上的了解。

把搜集的丰富的信息引进课堂,目的是让学生对桃花心木的用途有大概的了解。

两张图片进行对比,并加以描述,可让学生更形象地感受到桃花心木成长过程的艰难,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的良苦用心。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不懂的生字词用彩笔给画出来;

  2、自学生字词,个别不懂的字和词,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来解决。

老师巡堂个别辅导;

  3、在课堂上交流自学的成果,老师适时反馈意见;

出示课件的生字词练习,检查和巩固自学成果。

【设计意图】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达到增识汉字、积累词语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交流解答,老师适时引导、点拔;

 3、赏析美词佳句,边读边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有感情的读一读。

【设计意图】

把课文读通顺,把握主要内容,为深入理解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桃花心木》。

二、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受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理解“难以相信”,体会作者对桃花心木成长的感受

1、看似若不经风的小树苗,竟然长成如此高大笔直的参天大树,这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作者同我们一样,不敢相信这个事实。

在第1、2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让作者这种感受的句子。

2、生读:

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3、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作者难以相信的是什么?

(怎么能长成这么粗壮的树?

同时产成了什么疑问?

(它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这种感受是在看到过成长起来的几丈高的桃花心木,看到了仅及膝盖的柔弱树苗情况下产生的,所以,怎样读才能表达作者的强烈感受呢?

(读出桃花心木高大、弱小巨大反差,体现作者强烈的感受。

) 

【设计意图】

把学生上节课由看图片产生的感受迁移到作者看到树苗产生的感受,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我”“难以相信”的情感。

通过朗读,学生又多次与文本对话,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难以相信”的强烈感受和体验。

(二)学习第3~11自然段

理解重点词语,感受作者的对种树人育苗的与众不同产生的心理变化。

作者产生了疑问:

桃花心木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

难道种树人有什么诀窍吗?

于是,作者从种树人插秧开始,对种树人进行了仔细的观察。

默读3~11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作者不但没有解开心中的疑惑,反而又新生了一个又一个谜团。

看看这是些什么样的谜团。

1、         谜团一:

“奇怪的是…”

奇怪的是什么?

2、         谜团二:

“越来越奇怪”

对什么越来越奇怪?

3、         谜团三:

“更奇怪的是”

更奇怪的是什么?

4、         指导朗读3~7自然段,体会作者一疑未结,又生多疑的疑惑重重的心理感受。

5、         作者自己在寻找答案。

是种树人太懒吧?

“有时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生回答:

不是)说出理由。

(结合“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是种树人太忙了吧?

(生回答:

不是)说出理由。

(结合“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 

6、         师生接读8~10自然段,体会作者渴望找到答案的急切心理。

7、         作者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困惑,想象一下,当一个又一个困惑让作者困扰的时候,心情会是怎样?

(生:

开始平静,渐渐的会寝食难安,焦急、焦躁不安)这种感受实在难以忍受,终于,作者再也忍不住了,当作者见到种树人的时候,会怎样发问呢?

(像放连珠炮一样;迫不及待;一股脑儿)

8、         师生对读,速度要急促,把所有的疑问一气说出来,释放压抑在心中很久的疑惑情绪。

【设计意图】

读书贵在生疑。

让学生抓住作者心中的疑问,带着这些疑问学习课文,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感受。

(三)学习第12、13自然段,

理解“不确定”,体会种树人的话。

1、一个个谜团化作了这样一连串的问题,种树人听了这一连串的问题,怎样回答的?

自由读第12、13自然段,读的时候,注意种树人说话的神态,并用笔画出问题的答案。

种树人开始“笑”的是什么?

(生回答:

笑他没有种桃花心木的经验;笑他爱思考、爱问问题)后来为什么又“语重心长”?

(理解“语重心长”种树人这样做,为的是让小树苗能够长成参天大树。

“语重心长”这番话是种树人多年的经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可以表现出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的良苦用心。

2、指导朗读,深入理解

3、作者从中找到答案了么?

答案是什么?

问题一:

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

答案:

——

问题二:

多久浇一次水?

答案:

——

问题三:

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答案:

——

问题四:

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答案:

——

理解“不确定”,作者最开始看到桃花心木苗时产生的疑问:

桃花心木苗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

终于有了答案。

(懂得桃花心木苗是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才长成参天大树的。

)课文学到这里,想问大家,当我们再看到几丈高的桃花心木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感受?

(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因为这些桃花心木不怕狂风、不怕暴雨、不怕干旱,他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努力地生长,这种品质令人敬佩)眼前几丈高的桃花心木的成长,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种树人。

你相对种树人桌些什么呢?

(感受种树人的良苦用心。

4、再次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

(四)学习14自然段,体会作者感悟到的道理。

1、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这番话,又有什么感受?

(感动)最让他感动的是他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读出这个道理。

生读: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联系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金京、桑兰、贝多芬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

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

你们喜欢吗?

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5、还有什么也让作者感动?

(种树人。

有种树人想到了教育者。

教育者包括:

老师、父母)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

(引导:

①联系父母的教育方式,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话吗?

②联系老师的教育方式,你想对自己的老师说些什么话吗?

(遵循青少年身心成长的规律;提供、创造锻炼的机会;循循善诱)

读到这里,你认为自己在生活这方面做得怎样?

该往哪方面努力?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体验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③联系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想对自己也说句什么话吗?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三、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

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3、总结:

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设计意图】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充实、升华了文章主旨,也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个性风采,闪现着灵动的智慧之光。

四、总结升华,学习写法

1、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桃花心木吗?

作者分明是借事喻理啊!

林清玄通过一件寻常的生活小事,让我们感受到,在生活中、不确定的环境中要独立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请你课后模仿作者的写法写2句话:

在不确定中,我们……

在不确定中,我们……

在不确定中,我们……

这样的人生哲理我们不但要念在嘴里,记在心里,更重要的是要转化为我们的行动,成为我们成长的力量。

祝愿我们的同学都能像桃花心木苗一样,茁壮成长。

【设计意图】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引导学生不仅要懂得在“不确定”环境中经受考验,克服依赖性的道理,而且还要在生活中去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使自己长大成为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种树  找水源    拼命挣扎  百年大树

 

 借物喻人      做人  经受考验  独立自主  社会栋梁

 

                    育人  遵循规律  提供机会  循循善诱

把学生上节课由看图片产生的感受迁移到作者看到树苗产生的感受,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我”“难以相信”的情感。

通过朗读,学生又多次与文本对话,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难以相信”的强烈感受和体验。

(二)学习第3~11自然段

理解重点词语,感受作者的对种树人育苗的与众不同产生的心理变化。

作者产生了疑问:

桃花心木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

难道种树人有什么诀窍吗?

于是,作者从种树人插秧开始,对种树人进行了仔细的观察。

默读3~11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作者不但没有解开心中的疑惑,反而又新生了一个又一个谜团。

看看这是些什么样的谜团。

1、         谜团一:

“奇怪的是…”

奇怪的是什么?

2、         谜团二:

“越来越奇怪”

对什么越来越奇怪?

3、         谜团三:

“更奇怪的是”

更奇怪的是什么?

4、         指导朗读3~7自然段,体会作者一疑未结,又生多疑的疑惑重重的心理感受。

5、         作者自己在寻找答案。

是种树人太懒吧?

“有时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生回答:

不是)说出理由。

(结合“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是种树人太忙了吧?

(生回答:

不是)说出理由。

(结合“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 

6、         师生接读8~10自然段,体会作者渴望找到答案的急切心理。

7、         作者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困惑,想象一下,当一个又一个困惑让作者困扰的时候,心情会是怎样?

(生:

开始平静,渐渐的会寝食难安,焦急、焦躁不安)这种感受实在难以忍受,终于,作者再也忍不住了,当作者见到种树人的时候,会怎样发问呢?

(像放连珠炮一样;迫不及待;一股脑儿)

8、         师生对读,速度要急促,把所有的疑问一气说出来,释放压抑在心中很久的疑惑情绪。

【设计意图】

读书贵在生疑。

让学生抓住作者心中的疑问,带着这些疑问学习课文,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感受。

(三)学习第12、13自然段,

理解“不确定”,体会种树人的话。

1、一个个谜团化作了这样一连串的问题,种树人听了这一连串的问题,怎样回答的?

自由读第12、13自然段,读的时候,注意种树人说话的神态,并用笔画出问题的答案。

种树人开始“笑”的是什么?

(生回答:

笑他没有种桃花心木的经验;笑他爱思考、爱问问题)后来为什么又“语重心长”?

(理解“语重心长”种树人这样做,为的是让小树苗能够长成参天大树。

“语重心长”这番话是种树人多年的经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可以表现出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的良苦用心。

2、指导朗读,深入理解

3、作者从中找到答案了么?

答案是什么?

问题一:

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

答案:

——

问题二:

多久浇一次水?

答案:

——

问题三:

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答案:

——

问题四:

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答案:

——

理解“不确定”,作者最开始看到桃花心木苗时产生的疑问:

桃花心木苗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

终于有了答案。

(懂得桃花心木苗是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才长成参天大树的。

)课文学到这里,想问大家,当我们再看到几丈高的桃花心木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感受?

(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因为这些桃花心木不怕狂风、不怕暴雨、不怕干旱,他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努力地生长,这种品质令人敬佩)眼前几丈高的桃花心木的成长,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种树人。

你相对种树人桌些什么呢?

(感受种树人的良苦用心。

4、再次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

(四)学习14自然段,体会作者感悟到的道理。

1、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这番话,又有什么感受?

(感动)最让他感动的是他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读出这个道理。

生读: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联系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金京、桑兰、贝多芬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

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

你们喜欢吗?

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5、还有什么也让作者感动?

(种树人。

有种树人想到了教育者。

教育者包括:

老师、父母)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

(引导:

①联系父母的教育方式,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话吗?

②联系老师的教育方式,你想对自己的老师说些什么话吗?

(遵循青少年身心成长的规律;提供、创造锻炼的机会;循循善诱)

读到这里,你认为自己在生活这方面做得怎样?

该往哪方面努力?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体验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③联系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想对自己也说句什么话吗?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三、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

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3、总结:

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设计意图】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充实、升华了文章主旨,也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个性风采,闪现着灵动的智慧之光。

四、总结升华,学习写法

1、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桃花心木吗?

作者分明是借事喻理啊!

林清玄通过一件寻常的生活小事,让我们感受到,在生活中、不确定的环境中要独立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请你课后模仿作者的写法写2句话:

在不确定中,我们……

在不确定中,我们……

在不确定中,我们……

这样的人生哲理我们不但要念在嘴里,记在心里,更重要的是要转化为我们的行动,成为我们成长的力量。

祝愿我们的同学都能像桃花心木苗一样,茁壮成长。

【设计意图】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引导学生不仅要懂得在“不确定”环境中经受考验,克服依赖性的道理,而且还要在生活中去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使自己长大成为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种树  找水源    拼命挣扎  百年大树

 

 借物喻人      做人  经受考验  独立自主  社会栋梁

 

                    育人  遵循规律  提供机会  循循善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