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的组成方论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4469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建中汤的组成方论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建中汤的组成方论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建中汤的组成方论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建中汤的组成方论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建中汤的组成方论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建中汤的组成方论研究.docx

《小建中汤的组成方论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建中汤的组成方论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建中汤的组成方论研究.docx

小建中汤的组成方论研究

小建中汤的组成方论研究

小建中汤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丁家喻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一班,学号:

201621004)

【摘要】目的利用古代文献研究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

方法查阅古籍,确定小建中汤组方,了解小建中汤在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

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加味而来,故而主治疾病的本质上仍是营卫不合、阴阳失调为主。

其立法旨在调和气血,建顾中气,通过平衡阴阳达到中焦气机调达的作用,进而恢复脾胃功能,生化气血,滋养四旁,通过脾胃功能的恢复达到调和脏腑气机,平衡脏腑阴阳的作用。

其所主疾病也均是以阴阳不调、营卫不合为主要病因,其治疗特点体现了平衡阴阳、顾护中气的特点,别开生面的开创了经方治疗虚劳的大法。

同时,这种补益而不滋腻、调中以运四旁的制方思路和治疗思路,为后世补土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其治疗开创了新的思路。

1.1小建中汤组成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胶怡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怡,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以甜故也。

1.2方论

小建中汤温中补虚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

方中重用甘温质润的怡糖为君药,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药为辛温之桂枝以温阳气、祛寒邪。

酸甘之白芍以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药为生姜以温胃散寒、大枣以补脾益气。

炙甘草功能益气和中,用以调和诸药,是为佐使。

其中怡糖配合桂枝以辛甘化阳,功能补脾虚而温中焦;芍药配合甘草以酸甘化阴,功能止腹痛而缓肝急。

六药配伍,于温中、辛卜虚、缓急之中,蕴含有合肝理脾、益阴和阳之功效,可使得中气健运,培养阴阳气血生化之源,故以建中名之。

1.3药论

1.3.1饴糖

在经方中的运用

于肠液干枯而输送维艰,结果小便频数而大便秘结。

仲景以麻子仁丸立方,方中行氏解为:

“麻子、杏仁,能润干燥之坚……芍药敛液以辅润……’,可谓深发奥义。

脾约用芍药,即增水行舟之意,后世朱丹溪制活血润燥生津汤及吴又可创养营承气汤之所以使用白芍,当亦以此悟出。

用于和法:

抑郁寡欢之人,其病多于肝,因肝为藏血之乡,性主疏泄,郁则逆其疏泄之性,于是气血不调,而有寒热往来,头痛颊赤,口苦烦渴,乳胀胁痛等症。

调和之法,当用白芍与柴胡、薄荷等为伍,因柴胡有泄肝气、解肝郁之用;白芍柔肝养血,所

为肝为刚脏,宜柔宜和,且白芍味酸,能入肝补益肝体,与《金匿要略》所云,“夫肝之病,补用酸……”之义吻合。

加辛散的薄荷解郁结之气以助肝用,则病自愈。

目前临床对肝炎的处理,常借力于白芍,亦取柔肝养血之意。

用于温法:

太阳伤寒,发汗后表邪虽解,但恶寒现象反较前增剧,此乃发汗太过,

或素体阳虚,因发汗而揍理不密,表阳外泄之故。

吴鞠通云:

“汗者,以阴津为材料,以阳气为运用。

”因而这时的病理机制是:

汗后伤正,阴亏阳弱,治宜阴阳兼顾。

药用:

白芍、甘草、附子。

由于白芍味酸而甘草味甘,酸甘化阴,有养阴敛阴之功,附子辛温大热,

有回阳效能。

三者合用,自能使阳生阴长。

又少阴病以寒化,由于寒盛伤阳,阳气周流不利,营阴滞涩,而致机体骨节疼痛,手足寒,脉沉者,应以白芍与附子、参、术等合用,因附子能回阳散寒;参、术能扶助正气。

又因病在阴经,故用白芍和阴气,且可引附子入阴散寒,一若“引经报使”之意。

用于清法:

伤寒少阴病,牙卜从热化,心阳亢盛,阴血亏耗,以致心神不宁,烦躁不寐者,应以白药配合甘平的阿胶与苦寒的黄连等同用。

其机理有二:

一则藉苦寒之性以制心经之元阳而除烦躁;一则以血肉有情之品以养血,兼含酸甘化阴之意。

此法对杂病中因心肾不交而长期失眠的患者,经过多次实践证明,亦颇有效。

用于补法:

白芍本有滋养阴血作用,常与地黄、当归之属配伍以治血虚疾患。

若再加参、术之类,则兼治气血双亏之证,这是众所周知的。

此外,腹部挛急而痛,得按则减,心悸而烦的中虚患者,实因营阴亏损,阳气不足而形成,可重用白芍,并与怡糖、桂枝、甘草等为伍,取白芍、怡糖建中焦营阴之气为主,桂枝扶阳佐之。

尤在径云:

“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

”若此阴阳相生,则中气自可建立。

况白芍、甘草合用,尚有甲乙化土之义,是乃调中之又一妙法。

其它:

妇人月经不调,不论属寒属热,白芍均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例如月事想期。

血色淡红,腹痛喜按,或因子宫虚寒而不受孕者,可用白芍补血虚;艾叶、吴茱英、官桂之类暖子宫,祛血寒,务使阴血充盈,并外于温润和煦状态。

如阴火内盛,血为热逼而妄行,以致经行不止,及崩中漏下,紫黑成块,烦热溺赤,舌绛,脉弦数。

用白芍配龟板滋阴壮水,以制亢阳,再加黄柏、黄答以清邪火,以此阴气生,火邪退,血得宁静,崩漏即止。

肝木克土,脾失运化之权,以致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而痛仍不减,服健脾和胃之剂而泻不止者,须加白芍、防风以泻木安土,方克有济,此即《内经》所云“损其肝者缓其中”之意。

它如水不涵木,肝阳升腾而头痛眩晕,以及温病热在下焦,灼伤真阴而筋脉拘急。

手足瘤痰者,用白芍治疗,分别有柔肝息风、养阴止痉之效。

此外,白芍与白术配合能治脾虚,用白芍在于益脾阴,用白术在于补脾阳。

与黄连、黄答为伍能治热痢,其中以白芍和太阴营气而安脾,琴连清阳明湿热以厚肠。

与丹皮同用则平肝火,且丹皮味辛主散;白芍味酸主敛,一散一敛,则散不伤血,敛不留邪,有相反相成之妙用。

与甘草温润阳气,使筋脉得以柔养而收缓急止痛之效。

1.3.4生姜

1.3.4.1在经方中的运用

解表散寒:

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篇幅来看,太阳病证治篇幅居于首位。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固护肌表,寒邪入侵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太阳感那后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脉浮”为主要脉证,在《伤寒论》中,凡称太阳病者一般都具备此证。

因此,辛温解表法是本病总的治则。

在太阳病篇52方中,仲景选用生姜为伍的方剂就有24首之多,如:

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桂加获答白术汤等,都以生姜为伍助主药以表散风寒之邪。

仲景应用生姜的另一个特点是用量大,在一些具有表散作用的方剂中,生姜用量常与主药同重,有的甚至超过主药量,如桂枝加芍药、生姜各SOg,人参150g,新加汤中生姜用量占居首位。

生姜辛温发散,能逐寒邪而发表,仲景习用生姜为伍,以解太阳表证,正是利用这一功能而发挥治疗作用的。

和胃消痞:

《伤寒论》162条云: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隐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本条文论述了伤寒经发汗后,表证当解,但因患者脾胃素虚,或汗不如法,表解后,脾胃受损。

脾胃伤必致升降机能失常,寒自内生,或汗后病及中焦,牙移热内陷,寒热互阻,结于心下胃肮部,形成痞证的病机变化。

痞证就一般而言,是痞而不硬,若邪气阻寒较重时,亦可痞而硬实,但临床表现多痞硬而不痛,无结胸证之象征。

脾胃既虚则运化失职,不能熟腐水谷,以致食滞、水气内停,行走肠间,J}7}有声,故腹中雷鸣下利,因此,本证实属水饮食滞痞证。

对本证治疗当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仲景在治疗本证时,仅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减药量,重用生姜,以为主药,变半夏泻心汤为生姜泻心汤,由此一斑,可见仲景选方用药之精良,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

与半夏相配,则增强和胃降逆化饮止呕之功,与答连相配,辛开苦降,复脾胃升降之职。

清阳能升,浊阴能降,则痞硬自消,气逆下利自止是不言而喻的了。

降逆止呕:

在《伤寒论》中,呕逆式为兼证或为主证的条文近50条,所以《伤寒

论》209条云:

“伤寒呕多--一,,U区逆的发生,多为胃气失于和降所致,而风寒之邪侵犯太阳或内传少阳,或内迫阳明、或热扰胸隔、或中焦虚寒、或痰饮水气内伏、或食滞均可导致胃气上逆,发生呕逆之证。

所以呕逆可分为表里、寒热、虚实、痰饮、食滞等多种证候,对这一病证的治疗原则虽不同,但仲景在组方用药时选择生姜为伍似成常规。

如:

既有解表作用又兼能止呕逆的桂枝汤、葛根加半夏汤,具有和胃消痞、宣散水气的生姜泻心汤,用治胃虚痰阻、哮气不除的旋覆代储汤以及热扰胸隔的桅子生姜豉汤、胃气虚寒、浊阴上逆的吴茱英汤,牙卜入少阳,枢机不利的小柴胡汤,少阳兼腑实的大柴胡汤,少阳病兼下利呕吐的黄答加半夏生姜汤等,都以生姜为伍者,是因这一类病证都有呕逆这一共同症候。

此外,仲景使用生姜降逆止呕,一般用量都较大,如旋覆代储汤中生姜用量约为旋覆花的1.6倍,代褚石的5倍;在桅子生姜豉汤中,生姜用量约为桅子的1.6倍,又如吴茱英汤、大柴胡汤等,生姜用量都较大,由此不难看出,仲景广用重用生姜的目的在于降逆止呕以和胃气。

温阳化气:

《伤寒论》121条:

“烘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脉,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82条: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灸甘草汤主之。

"73条: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岑散主之;不渴者,获答甘草汤主之。

”及105条: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等条文,有心阳虚致发奔豚的证治,有心阴心阳虚的证治,也有胃阳虚,水饮停于胃中所致的证治和脾阳虚、悸而烦的证治,病变部位尽管有在心、在胃、在脾的区别,但都有阳虚本质,因此,仲景都采用了温阳化气法、或阴阳双补法。

同时,在仲景所举桂枝加桂汤、获答甘草汤、炙甘草汤和小建中汤中不难发现,都有桂枝和生姜相互为伍。

桂枝辛温,入心助阳而温经散寒,生姜辛温宣散,走而不守,两药之温热程度为方中诸药之最,仲景主以桂枝生姜为伍,相辅相成,以达温阳化气之目的恐是无疑的了。

1.3.5大枣

1.3.5.1在经方中的运用

建中补虚:

大枣甘温质柔,能补脾和胃,论中常用于治疗脏腑虚损诸证。

如小

建中汤治疗“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

伤寒初起即见悸烦,是病人素虚。

阳气虚则心悸。

阴血虚则心烦,此乃阴阳双亏、心脾两虚之证。

用小建中汤先补其里虚,

中气立则外那自解。

方中大枣佐怡糖,甘药为主剂有稼墙作甘之意。

惟其味甘,才

能资养脾胃、生长气血,是以心得之而火用修明,脾得之而化源健旺。

诸药配伍则

有平补阴阳,建中补虚之功,故此方应用甚广。

《金C要略·血痹虚劳病》篇日:

“虚

劳里急,悸、蛆,腹中痛,梦失精,四肤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均主以小

建中汤。

又如炙甘草汤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根据表里同病,里虚者先治其

里的原则,仲景以救里为急,用炙甘草汤峻补气血。

方用大枣30枚,剂量独重,殊

寓深意,配生地、麦冬、阿胶、麻仁能滋阴养血,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配甘草、

桂枝、人参、姜、酒能辛甘化阳,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诸药共奏滋阴养血、益

气复脉之功,后世滋补方剂大多由此化裁而出。

但需注意,临证使用该方时诸药不能减量,否则难获复脉之效。

再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复代赌汤所治之证

皆在脾胃,故均主用大枣佐人参、甘草补虚健脾,扶助胃气。

另如柴胡剂、吴茱黄

汤及黄连汤之用大枣,皆取和胃调中、扶正祛邪之用。

还有治疗血虚寒厥证的当归

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英生姜汤,均重用大枣25枚佐甘草以健中补虚,又脾主四

肢.使中阳振奋,则厥寒可愈。

调和营卫:

大枣能调和营卫,与生姜为伍其效尤妙。

论中常作为辛温发汗剂及

调和营卫方中之辅助品。

用于治疗风寒表证。

如在桂枝剂中姜枣联用多达24方次,

故《本经疏证》日:

“姜以主卫,枣以主营,大率姜与枣联,为和营卫之主剂。

”笔

者理解,生姜辛散温通,大枣柔润甘缓,姜借枣之缓唯旋转手肌膝营卫之间,营卫

遂因之而和解,所以屡屡应用于桂枝剂中。

《本草经读》曰:

“仲景桂枝汤等,生姜与

大枣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卫,得枣之甘以养心营,合之能兼调营卫也。

”它如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及麻黄连招赤小豆汤之用大枣,亦为调和营毛,助正

祛邪而设.

培土制水:

大枣甘温,入脾胃二经,善补中益气,培土制水。

论中常用于治疗

脾虚水停诸证。

如桂枝去桂加获答白术汤,方用大枣配等术补益脾胃,复其转输之

机,则水饮尽从下去而诸证霍然。

生姜泻心汤治疗胃不和而有水气,方用大枣佐人

参、生姜,甘草,和胃消痞,抉正祛邪,补益脾胃,宣散水气。

答桂甘枣汤治疗奔

豚证,用大枣15枚以健脾,脾健则水制,所以悸动可止,奔豚不作。

十枣汤治疗悬

饮证,逐水剧药中加肥大枣10枚以顾护胃气,益土胜水。

温通心阳:

论中除桂枝配甘草温通心阳外,亦取大枣配桂枝辛甘合化,温通心

阳。

如桂枝去芍药汤治疗表证误下损伤胸阳而见脉促胸满,用大枣配佳枝,通胸阳,

宣卫阳。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蝠龙骨救逆汤治疗伤寒误火亡心阳而见惊狂,用大枣

补中焦和营卫,且助桂枝温通阳气。

大枣配桂枝,又能通心阳而降冲逆,如桂枝加

桂汤治疗奔豚证,答桂甘枣汤治疗脐下悸欲作奔豚。

《金匾要略·奔豚气病》篇立方

3首,奔豚汤用于肝郁化火之气冲奔豚,故不用大枣,而阳虚偏寒者则用桂枝加桂汤

及答桂甘枣扬以治之。

缓解止痛:

大枣又能缓解急迫而止痛,如小建中汤治疗腹中急痛,桂枝加芍药

汤治太阴脾虚气滞之腹满时痛,桂枝加大黄汤治太阴脾实病兼阳明之大实痛。

均用

大枣助芍药合甘草以缓急止痛。

后世《海上方》用大枣2枚,乌梅1枚,杏仁7枚

同捣,男用酒,女用醋送下,可以治疗卒急心痛。

另金医方甘麦大枣汤,取大枣配

小麦、甘草滋养心掖、甘润补中缓急,用干治疗妇人脏躁效若样鼓。

调和药性:

大枣甘缓性平,故又能调和百药,论中常用于峻猛剂中,一可缓和

猛药峻烈之性,且解其毒性;二能顾护胃气;三有矫味作用,便于内服。

如十枣汤,

与甘遂、大戟、芜花同用,可使泻水而不伤胃;草厉大枣泻肺汤,与P厉子同用,

可使泻肺而不伤肺;皂荚丸中与皂芙同用,可使痰除而不伤正;三方用大枣,意义相同。

故柯韵伯曰:

“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尽美又尽善也”。

后世李时珍师其法,用

大枣1枚去核,斑鳌1只去头翅入枣入偎熟,去鳌,空心食之,白汤送下,治反胃

吐食。

1.3.6甘草

1.3.6.1在经方中的运用

辛甘化阳:

方如扶卫阳之桂枝汤,方中以甘草与桂枝、生姜辛甘化阳,既助祛邪,又可增强温阳之力;温心阳之桂枝甘草汤,方中桂枝味辛,入心助阳,与甘草相合,辛甘合化而有温通心阳之功,使心阳得复则心悸自平;复中阳之答桂术甘汤,方中桂枝、甘草相配,辛甘化阳,振奋阳气,温化水饮;温肾阳之四逆汤,方中附子辛热,配甘草辛甘化阳以回阳救逆;他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蝠汤、理中汤、通脉四逆汤等。

酸甘化阴:

方如芍药甘草汤,方中芍药酸苦,急之证。

他如治“腹中急痛’,的小建中汤,治“腹满时痛”的桂枝加芍药汤等。

又如桂枝汤等中风表虚方,甘草与芍药等酸味药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敛阴和营之功。

阴阳双辛卜方如炙甘草汤之重用炙甘草补中益气,以充气血生化之源,合人参、大枣补中气,滋化源,气足血生,以复脉之本,配伍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养心阴,辛卜心血,以充血脉,同时桂枝、生姜伍用甘草辛甘化阳,温通心阳,诸药合用,使阴生阳长,阴阳并补,共奏通阳复脉,滋阴养血之功。

再如芍药甘草附子汤,方中芍药苦酸,养血敛阴,甘草甘温,补中缓急。

酸甘相合而化阴,附子大辛大热,辛卜火助阳,配甘草辛甘化阳,三药合用,共奏复阴益阳之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