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必修一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同步练习学习专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4337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料必修一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同步练习学习专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资料必修一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同步练习学习专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资料必修一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同步练习学习专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资料必修一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同步练习学习专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资料必修一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同步练习学习专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资料必修一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同步练习学习专用.docx

《教育资料必修一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同步练习学习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必修一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同步练习学习专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资料必修一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同步练习学习专用.docx

教育资料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同步练习学习专用

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斗争实践,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在某次会议上通过《xx会议宣言》指出:

“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前途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然后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宣言最早可能发布于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表明革命分两步走,先打倒列强除军阀,可推出最早应为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故B正确;中共一大确立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的最高纲领,没有涉及“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排除A;遵义会议主要纠正了李德、博古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指挥权,没有涉及革命分两步走,排除C;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涉及革命分两步走,排除D。

2.下表为1901—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统计表。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年份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人款

266

727

1058

2406

8000

A.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B.科举制度的废除

C.政府教育政策的变化

D.革命运动的高涨

【答案】C

【解析】

【详解】

实业救国思想要反映投资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和题意无关,排除A;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时间不符,排除B;1901年,为维护清王朝统治,派遣留学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故选C;材料和革命运动的高涨无关,排除D。

3.“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

……这种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一种具体的右倾机会主义的表现。

”做出这一决议的会议最有可能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遵义会议。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在1934年,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故排除A项;瓦窑堡会议和洛川会议都是针对抗日召开的会议,故排除C、D;遵义会议召开于长征途中,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B。

4.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声明:

“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实的保障,人民能够维持其自由的生活方式与目前最低生活水准,则我个人更无复他求。

”这反映了他

A.不甘心放弃仍试图影响政局

B.害怕失败想推脱战争责任

C.准备改组政府放弃一党专政

D.尽快结束战争以争取和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民党统治即将瓦解,全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背景下,蒋介石仍要求在保存国民政府的“宪法”、“国体”、“法统”和军队等条件下与共产党和谈,这表明了蒋介石并不甘心放弃,仍试图影响政局,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并非是蒋介石因害怕失败想推脱战争责任;C选项错误,依据上述分析可知,蒋介石并未准备改组政府放弃一党专政;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企图和谈目的是以和谈为掩护,作缓兵之计,并非意图尽快结束战争以争取和平。

故正确选项为A选项。

5.1934年,中共中央召开会议,会议报告估计“将实现一省或数省的苏维埃革命的首先胜利,并奠定苏维埃革命在全中国胜利的强固基础。

”据此确定的战略方针

A.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B.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的“将实现一省或数省的苏维埃革命的首先胜利,并奠定苏维埃革命在全中国胜利的强固基础”方针是“左”倾错误,直接导致了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故B项正确;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以后,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故A项错误;1935年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故C项错误;1945年中共七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故D项错误。

6.1930年阎、冯、桂三派军阀联合反蒋,中原大战爆发,中共中央提出乘机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没能认清中国革命性质

B.没有抓住中国的主要矛盾

C.未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D.因时制宜,政策灵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

1930年之前中共领导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以及秋收起义均失败告终,材料中“组织工人罢工”仍然体现出城市中心论的道路,说明中共仍未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不是没有认识中国国情,故A项错误。

材料中不能说明中共没有抓住主要矛盾的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中说明中共的策略并不是灵活,故D项错误。

7.武昌起义一开始就以中华民国鄂军都督黎元洪的名义向各国领事发出照会,声明革命旨在推翻专制政府,建立民国,无排外性质,希望各国应严守中立。

这说明

A.革命面临着列强威胁

B.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C.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D.革命派采用灵活外交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声明革命旨在推翻专制政府,建立民国,无排外性质,希望各国应严守中立”,这表明近代西方国家对中国革命的干涉,辛亥革命面临着列强威胁,A项正确;B、C两项不是材料信息说明的问题,排除;材料是希望列强不要干预中国革命,不是表明革命派采用灵活外交政策,D项错误。

故选A。

8.毛泽东的诗词艺术性地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程。

下列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此行何处?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④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A.③②①④

B.④①③②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①创作于1930年;②创作于1949年;③创作于1935年;④创作于1927年;综上所述,④①③②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9.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

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

“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实现了政局稳定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可以看出社会民众心理、法律两方面说明袁世凯上台的原因,表明袁世凯当时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当时形势的需要,具有必然性,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袁世凯上台的原因,并没说明袁世凯上台导致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说明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袁世凯上台的原因,并不是说明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故D项错误。

10.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社会舆论空前活跃。

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C.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A错误;由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故“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故B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推翻封建专制的统治,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故D错误。

故选B。

11.辛亥革命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

五四运动所体现的“更新的时代烙印”是指

A.首次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由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领导

D.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答案】B

【解析】“更新的时代烙印”是指五四运动之前的运动或革命所不具备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辛亥革命时期已承担,五四运动已不是首次,故A项错误;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给北洋军阀以强大压力,使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故B项正确;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诞生,而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故C项错误;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故D项错误。

12.(题文)《商人与共产革命,1919—1927》一书指出,中国共产党以打倒资产阶级为目标,但是在发展工人运动和工人革命的过程中,却注重和商人建立联合战线。

这主要是因为

A.商人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一面

B.团结商人有利于提高经济实力

C.中国共产党和商人的革命目标一致

D.商人掌握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

【答案】A

【解析】近代中国商人主要属于中小资产阶级,他们往往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一面,这与近代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有部分的一致,故A正确;中共团结商人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提高经济实力,而是反帝反封,故B错误;中国共产党和商人的革命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故C错误;当时国民党掌握了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故D错误。

故选A。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利玛窦来中国穿儒士服,用中国观念来解释西方宗教,还尊奉孔子。

……他来中国的时候,大明王朝还有气势,一些同行的欧洲人就认为中国有可能侵略欧洲。

利玛窦没有匆忙作这种判断,而是坚持不懈地观察和分析几十年。

最后他得出结论,按照中国文化的本性,中国不可能凭着国力远征欧洲。

——余秋雨《中国文化四十七堂课》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连线题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在洋务派的主持下,清政府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洋务派对留学生教育提出的一系列具休要求和措施:

如对1877年留欧学习轮船制造与驾驶的学生,要求他们回国后,学制造的必须“能放手造作新式船机及全船应需之物”,学驾驶的必须“能管驾铁甲兵船回华,调度布阵丝毫不借洋人。

”此外,还指示赴法的学生到达法国后一面在学堂课读以培根抵,一面相时赴厂习艺以明理法。

鉴于国内洋务事务的扩大和变化,指示留学生根据中国当时“所亟宜讲求”的堞铁开采、运输及五金制选等专业。

……根据曾国藩、李鸿章制订的《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规定:

“赴洋学习幼童,入学之初所习何书,所肄何业,应由驻洋委员列册登注,四月考验一次,年终注明等第,详载细册,呈送上海道转报。

武汉牛津英语留学生的派遣使得留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科学技术知识,一些留学生在介绍西方文化与呼唤改革方面也有很多的贡献,如严复、马建忠、陈季同等。

陈季同还是第一位把中国文化介绍到欧洲去的重要人物,并且用法语把许多富有魅力的中国民间风俗和文化作品介绍给法国人。

——王凯《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制度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利玛窦传教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利玛窦得出“中国不会远征欧洲”的主要依据。

日本语言学校学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制定的留学生教育举措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时期派遣留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情绪管理(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化交流的意义。

教师的情绪管理【答案】

(1)特点:

尊重并利用中国文化传统。

依据:

小农经济占主导,缺乏远征海外的经济动力;儒家文化不提倡穷兵黩武。

love87421|755EF1B1ED57422C

(2)特点:

培养目标明确,以技术技能为主,为洋务运动服务;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并重;制定章程,严格考核。

影响:

培养了实用人才;冲击旧教育,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西学的进一步传播;客观上推动社会变革。

(3)意义: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不同文明间加强理解,增进互信的重要渠道;有利于不同文明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与繁荣。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利玛窦传教活动,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特点一问,根据材料“利玛窦来中国穿儒士服,用中国观念来解释西方宗教,还尊奉孔子”,可以得出特点;依据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小农经济占主导、远征海外的经济动力缺失、儒家文化的影响来回答。

(2)本题考查清政府的留学生教育,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特点一问,根据材料“能放手造作新式船机及全船应需之物”、“还指示赴法的学生到达法国后一面在学堂课读以培根抵,一面相时赴厂习艺以明理法”、“四月考验一次,年终注明等第,详载细册,呈送上海道转报”等信息,可以从培养目标、学习方向、理论和实践并重、严格管理和考核等角度回答。

影响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实用人才的培养、对教育的促进、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对西学的传播、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3)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文明史观作答,主要答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增进文明理解和互通、有利于文明间的借鉴和吸收、推动文化多元和繁荣等角度回答。

教学设计与反思免费下载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

中国人能近代化吗?

能赶上西洋人吗?

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

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

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

机械工程师工作内容——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年)

杨浦区高三英语一模答案2018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加以阐释。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答案】示例一: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观点: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发展

阐释: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开始出现,民族意识开始萌芽,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②中日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意识日益觉醒,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救亡斗争。

③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不断扩大侵华,中国人民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极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④1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独立,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观点符合题意,史实准确,史论结合,亦可得分。

示例二:

观点: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阐释:

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渐进过程。

①器物层面——洋务运动

②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③文化——新文化运动

(观点符合题意,史实准确,史论结合,亦可得分。

示例三:

观点:

近代中国的救亡之路

阐释:

①洋务运动——师夷长技

②戊戌变法——君主立宪

③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扶清灭洋)

④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⑤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

(观点符合题意,史实准确,史论结合,亦可得分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观点评论型试题,以疑问“中国人能近代化吗?

”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

根据材料和结合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可概括论题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西学东渐促进民族意识觉醒和发展;抗日战胜胜利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总之,解答此类主观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即可。

另外也可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近代中国的救亡之路”等角度概括论题,阐述过程,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