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研究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4317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地理研究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区域地理研究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区域地理研究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区域地理研究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区域地理研究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地理研究名词解释.docx

《区域地理研究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地理研究名词解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地理研究名词解释.docx

区域地理研究名词解释

地图:

主要储存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知识、必要的地名、数字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等信息。

区域定位: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开高考试题中地理区域试题的钥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

 区域定位主要包括绝对定位(经纬线定位)和相对定位(利用典型的地理事物定位)两种

区域地理:

1、什么是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就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个特定地区中,各个地理要素的组合特点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关系,最终解释区域特征,阐明区域人地关系的地理学科。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它研究的是地球表面上的某个局部,而不是整个地球表面。

  地球上不同的区域:

中国、中国各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世界各大洲、世界各区域(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世界主要国家(美国、日本……)。

  从研究的内容来说,区域地理主要研究某个特定区域中各个地理要素的组合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简言之,就是研究各个地区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状况。

  各地理要素:

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水库、沼泽、冰川、海洋、植被、动物;人口、民族、农业、工业、城市、农村、交通、商业、旅游。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并具有一般典范意义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及活动程序。

其又可称作教学结构,因为其一般是就课堂教学活动而言的,因此又称作课堂教学模式或课堂教学结构。

地理特征:

区域的组成,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三部分地理要素。

这些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可以导致其它要素也发生变化。

因此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是指该区域区别于其它区域特别显著的征象或标志,它是区域内部各个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特定时间内的综合反映。

一、区域定位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开高考试题中地理区域试题的钥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

 区域定位主要包括绝对定位(经纬线定位)和相对定位(利用典型的地理事物定位)两种。

 利用经纬线进行定位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经纬线成为高考区域地理试题中的最基本的要素。

这就要求在区域地理复习中,不仅要求脑中有图,而且要求脑中有网,要用经纬网覆盖脑中的地图。

脑中的地图既可以是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也可以是地理分区和国家的分布图,当然还可以是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矿产等地理要素的分布图。

地理分布是区域地理的重要内容,地理分布可以划分为面状分布(如地形区、气候区、农业地域、工业区等)、线状分布(河流、交通、海岸线、等高线、等温线等)以及点状分布(城市、矿产等),比较抽象的线状分布图(如等高线、等温线、海岸线)在近年的高考中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1)主要经线及穿过的地理事物

00经线:

穿过欧洲和非洲西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伦敦、巴黎(00附近)、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等;

东经300:

穿过欧洲中部、非洲东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摩尔曼斯克(300经线东侧)、莫斯科(300经线东侧)、东欧平原、黑海、小亚细亚半岛、地中海、开罗、尼罗河、东非高原(西侧)、南非高原(东侧)等。

东经600:

穿过亚洲西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乌拉尔山脉、黑海、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东侧、阿拉伯海等。

东经900:

穿过亚洲中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叶尼塞河(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界河)、阿尔泰山、准葛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恒河三角洲、孟加拉湾等。

东经1200:

穿过亚洲东部和澳大利亚西侧。

经过勒拿河西侧、大兴安岭西侧、北京东侧、上海西侧、菲律宾群岛西侧、马来群岛中部、澳大利亚西部。

东经1500:

穿过亚洲、澳大利亚东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东西伯利亚山地,千岛群岛、大分水岭、堪培拉等。

东经1800:

即国际日期变更线,穿过太平洋中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白令海、阿留申群岛、图瓦卢群岛、斐济群岛、新西兰等。

西经300:

穿过大西洋中部。

西经600:

穿过北美洲东部、南美洲中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纽芬兰岛西部、加勒比海东部、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南极半岛。

西经900:

穿过北美洲中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密西西比河、墨西哥湾、中美洲。

西经1200:

穿过北美洲西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落基山。

西经1500:

穿过美国的阿拉斯加州中部、夏威夷群岛东部。

(2)主要纬线及穿过的地理事物

赤道:

穿过非洲中部、东南亚、南美洲北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刚果盆地、东非高原、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等。

北回归线:

穿过北非、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国华南地区、台湾岛、夏威夷群岛、墨西哥高原、墨西哥湾等。

北极圈:

穿过欧洲、俄罗斯北部。

南回归线:

穿过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中部、南美洲中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南非高原、澳大利亚大沙漠、大自流盆地、大分水岭、安第斯山中部、拉普拉塔平原北部。

南极圈:

南极大陆外围。

以上12条等距的经线、5条特殊的纬线,基本上可以构成覆盖地球表面的经纬网络,也基本上可以满足对地理事物的粗略定位。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记住所有地理事物的经纬度。

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识记一些主要的经纬线,然后以它们为参照系,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

例如我国东部地区从北回归线到黑龙江省的漠河,纬度跨越30多度,这时就应该用相对定位进行地理定位,比如从北向南我国一些主要的城市排列等。

区域地理:

一、什么是区域地理?

为什么要学习区域地理?

1、什么是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就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个特定地区中,各个地理要素的组合特点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关系,最终解释区域特征,阐明区域人地关系的地理学科。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它研究的是地球表面上的某个局部,而不是整个地球表面。

  地球上不同的区域:

中国、中国各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世界各大洲、世界各区域(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世界主要国家(美国、日本……)。

  从研究的内容来说,区域地理主要研究某个特定区域中各个地理要素的组合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简言之,就是研究各个地区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状况。

  各地理要素:

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水库、沼泽、冰川、海洋、植被、动物;人口、民族、农业、工业、城市、农村、交通、商业、旅游。

2、为什么要学习区域地理?

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意义。

  区域地理要告诉我们地球表面上各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特点(知道各地区是什么样子的)。

  区域地理还要告诉我们地球表面上各个区域的人地关系(各地区为何有不同的特点与景观)。

区域地理要体现"人地协调"观点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1)我们学习区域地理的目的 ,绝不仅仅是为了熟记地球表面各区域的"地名和物产",更重要的是为了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掌握地表各主要区域的地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向和前景。

  

(2)区域地理研究的中心课题是人地关系,"人地协调"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区域地理的核心与理论基础。

  (3)区域地理知识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每个"四化"建设者和每个合格公民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因此区域地理被列为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4)区域地理知识又是学习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不可缺省的基础知识。

有了中国地理和世界分区分国地理知识作基础,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从而更好地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1、学习区域地理,必须首先弄清楚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这是学习好区域地理知识的重要前提条件。

区域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

2、学习区域地理知识,一定要充分运用地图,树立明确的空间观念。

这是学习好区域地理知识必不可少的条件。

读图要注意明确方向、比例尺、等高线、图例和注记,这是运用地图的前提条件;还要注意对照阅读各种地图,以丰富我们的区域地理知识。

要注意从图上分析认识各种地图要素之间的关系。

3、要学会运用综合法和比较法分析区域地理特征。

这是学习和掌握好区域地理知识的最重要的方法。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区域地理特征。

  区域地理特征,就是指一个特定区域(整个地表的一个局部)中,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区别于任何其他区域的综合整体特征。

其次,要掌握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综合法,就是将一个特定区域中的各种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事物)及其成因和相互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认识,找出其区别其他任何区域的特点,并抓住形成的主要因素。

  比较法:

就是通过对不同区域各地理要素和人地关系状况的比较、对照分析,找出其相似性与差异性,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综合法与比较法在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时,通常是相互结合、共同使用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要学会以人地关系为中心线索,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向和前景。

具体做法:

以人地关系为中心线索,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在掌握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认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即通常说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其经济发展的趋向和前景。

 

区域地理内容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

其中世界地理主要包括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欧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及北亚)、非洲(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州、南极洲等七大洲、十三个地理区域;还包括中国、日本、新加坡、印度、埃及、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家地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等四大洋及其边缘海也属于世界地理的内容。

中国地理主要包括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等四大地理区域。

区域地理鲜明的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当然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

区域地理内容庞杂,不同的地理区域特点各异,而同一地理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最终构成区域地理环境和全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的各种活动既建立在各地理区域固有特点的基础上,同时又对各区域地理产生影响,进而产生各种区域乃至全球的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区域地理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自然地理要素的区域性和整体性,人文地理要素的区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区域地理复习的主要内容。

地理位置: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并具有一般典范意义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及活动程序。

其又可称作教学结构,因为其一般是就课堂教学活动而言的,因此又称作课堂教学模式或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其内在的结构。

这个结构远不是指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我们这里说的教学模式的结构是由教学模式包含的诸因素有规律地构成的系统。

完整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结构一般包含如下因素:

⊙理论依据(或称主题)。

其指某一教学模式赖以成立或建立的教学思想或理论。

某种教学模式就是这一思想或理论的实践验证。

如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依据的就是信息加工原理。

⊙目标(所实现的教学效果)。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创立的。

但其不是所完成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是教学所追求所达到的最完美最崇高的一种境界,一种终极目的。

因此,其是教学模式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对其他要素起着制约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它叫做所实现的教学效果。

如社会探索教学模式的目标要素是通过科学探索和逻辑分析,培养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育原理的引申和具体化,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抽象。

它是保证一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得以具体落实的指导方针。

如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等。

⊙条件(或称手段)。

其指完成一定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

如教师、学生的知识储备及他种情况,教材、教学工具的选择,教学时间与空间的安排等。

⊙程序操作(或叫教学组织、程序、实施程序)。

其指教学的逻辑步骤、各步骤完成的逻辑任务等,是一个教学模式作为骨架的实体存在部分。

如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结构的操作程序分为情境、问题、假设、解决、验证五个阶段或步骤。

⊙评价(评价原则)。

其是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指针对某种教学模式提出的评价方法、标准、原则等。

因为不同的教学模式依据的教学思想、原理不同,完成的教学目标、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因而评价的方法、标准、原则就不会也不可能相同,因此,一个教学模式一般要规定自己的评价方法、标准和原则。

以上介绍的只是教学模式的主要的构成因素。

事实上,在我们的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的生成和构建也应该是灵活多样、充满蓬勃生机的,它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一种固定的刻板的形式和框架。

我们所了解的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教学法、蔡澄清的“点拨法”等,都是一种教学模式。

但是,以往的教学模式或方法,无论是以单元内容为基础的单元教学模式,还是以知识的整合为理论设想的整体阅读教学模式,抑或是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等,都是基于课本的死教材而建立的教学模式;现在看来,无论其在当时是多么有用,多么优秀,多么具有改革的特征,但就现在的课程理念和教材的选择看,是都需要改革和创新的了。

地理特征:

区域的组成,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三部分地理要素。

这些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可以导致其它要素也发生变化。

因此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是指该区域区别于其它区域特别显著的征象或标志,它是区域内部各个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特定时间内的综合反映。

例如我国青藏自然地理区的区域地理特征是高寒景观,高寒给其它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大部分地区降水少的独特高原气候;海拔高、地高天寒,冰川面积占全国冰川的80%左右,而且是世界中、低纬地带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区;海拔高、修路难、交通落后,现在交通急待开发;独特的高原气候,多数地区不能长树木,表现为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寒荒漠景观,区内草场辽阔,草质较好,形成高原牧场;气候独特,只能在较低的河谷地带,发展独具特色的河谷农业,从而大多数城镇也分布于河谷地带。

通过高寒对其它因素影响的分析和反映,抓住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突出了区域特征,使青藏地区的个性(高寒景观)充分地得到反映。

区域地理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对来论,自然地理特征比较稳定,变化的周期历时较长,如青藏高原现阶段高寒的特征与高原隆起前的第三纪显然有很大差异,但是是经过了漫长的时期。

人文地理特征由于其组成要素受人类的影响大,变化周期就短得多。

例如东北经济区、它在我国的地位,过去强调的是全国重工业基地、粮食基地、林业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

现在,随着国际关系的缓和和中俄关系的改善,则需突出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它既是太平洋航线重要的一环,又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一员,为全国与俄、日、朝、蒙等国进行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在区域地理系统中,区域地理特征是相对于同层次(或同等级)的区域而言。

例如,我国青藏高原区是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属同一等级区域,青藏高原区域地理特征是区别于其余两区的特有征象或标志;而藏北高原区域地理特征,则是与青藏高原内其他次级区域相对而言。

同时,在区域地理系统概念中,区域地理特征又强调整体功能或综合标志,必要时可突出主导标志,但一般不以罗列全部要素(部门)来作为区域特征。

二、区域地理特征的形成及意义

(一)形成的客观基础——地域分异规律

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组合的千差万别,而形成各个区域不同的区域特征,划分出来的各区域,应该是区域间差异性最大,相似性最小。

什么是差异?

差异就是矛盾,从哲学的观点看,各区域内部以及区域间都存在着各种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这就是矛盾(差异)的普遍性。

但是这些矛盾不是等量齐观的,有主有次、有一般、有特殊,抓住了主要的矛盾,也就抓住了区域间的主要差异。

因此,寻求区域地理特征,实际上是要全力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我国领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在全国进行自然区划,有多种方案,但将全国划分为三大块是大家的共识,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原因是这三个区的主要矛盾很突出,它们分别是热量、水分和地貌,三者是划分三大区的主要因素,并且体现了区域分异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前述,区域特征不同是地理环境要素组合的千差万别,但这些差别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受地域分异规律的支配,在区域自然地理中通常表现为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

地带性规律使环境要素组成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并按南北方向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即地带性差异。

它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受制于太阳辐射的纬向变化,引起水、热资源分布的地带性,在气压带、风带的共同作用下,气候也按地带分布。

气候、特别是水、热之间的对比关系,经常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基本形态与结构。

所以较大范围的区域分异,总是由气候决定的,原因即在于气候不仅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及大气环流等综合影响、制约的产物,同时又对植物、土壤、动物、河流的特征及分布有很大影响。

如我国的亚热带,范围较大,自南而北区域地理特征仍有较大差异,可划分出三个亚带:

即南部的南亚热带具有雨林季雨林成分的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性红壤景观,中部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景观,北部的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景观,三个亚带的差异就因气候南北的不同而从植被、土壤反映出来,这种分异主要是由气候引起的。

但是在世界各大陆上很少能找到完全按地带因素形成并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受制于海陆位置、地形高低以及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在很多场合,甚至出现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居主导地位。

如南美洲安第斯山崛起,对光、热、水起到了重新分配的作用,致使山地东西两侧形成不同的景观,山地东侧为热带雨林,而西侧则为热带沙漠,同时引起地理环境要素的垂直分异,使气候、植被、土壤等要素随高度的增加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因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变得更加复杂。

如安第斯山东坡,在北纬3度至南纬15度范围内,800—1400米为山地希列亚群落—山地砖红壤,2500—2800米为山地亚热带湿润森林—山地红壤,3500—4000米为山地温带森林—山地棕壤了。

南纬18度—28度,28度—40度附近的垂直带谱就与低纬不同,因它们打上了水平地带的烙印。

至于安第斯山西坡,与前述东坡的植被—土壤垂直带差异就更大了。

从上所述可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是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因素主次及组合的不同,而使各个区域千差万别,应该根据全部因素所表现的“集体效应”,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就抓住了某个区域的主要特征了。

地域分异规律不仅适用于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也受到这一规律的支配,但是内涵不同。

区域经济地理主要研究劳动地域分工,即指的人类经济活动按地理(或地域)的分工,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它地区进口其所需的产品。

从这个意义理解,研究某个区域的经济地理特征,实际上是找出该区域发展经济的优势,但优势的形成必须考虑该区发展经济的环境条件,包括政治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等,这些条件有利有弊,有主有次,且相互联系,对其作通盘的考虑,找出起主导作用的条件,也就抓住了区域经济地理特征。

(二)研究区域地理特征的意义

1.科学认识上的意义

区域地理研究区域重要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找出该区域与其它区域本质上的不同。

这种不同不能只从单独研究区域内某个要素得到,也不可能从孤立地描述各个要素得知,而是要综合研究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物事复杂的相互影响与互相关系,找出它们间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即是区域特征。

因此,认识了区域特征,也就从本质而不是仅从现象,对一个区域有了完整而深入的认识,区域间的差异也就一目了然了。

过去不论在大学或中学的区域地理教学中,学生感到学习区域部分时枯燥无味、千篇一律、记忆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未突出区域特征、或区域特征抓得不准。

举例来谈,西南三省(云、贵、川)其自然地理特征,若分别只罗列位置、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生物等,人们对它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也提不起兴趣。

但如从地形、地势这一非地带性因素入手,着重分析这一因素怎样影响西南地区气候,而气候又如何制约着土壤、生物等。

这样归纳出来的区域特征就抓住了该区域各地理要素的本质联系,同时找出了与其它区明显的区别。

因为地形对整个景观的影响,全国没有哪个区象西南区这样突出,有了这一条主线,串起了各个自然要素,对西南区的认识就会深刻得多。

2.实践中的意义——扬长避短,发挥区域优势

区域特征分析是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划分出来的每一个区域,与其它区域相比,有明显的个性(区域特征),它在发展经济诸条件的配合上,有所长,也有所短,有自己的优势,也有劣势。

前述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依据就是各个区域在经济发展上优势的差别。

不对这些差别进行充分评价,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区域发展战略,只有深入认识区域个性,避开劣势,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从区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理条件,才能搞好区域发展经济规划。

应该说明的是,由于生产发展需要,比如开展城市规划、流域规划等,现在已不局限于区域差异的研究,而逐渐强调区际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但这并不否定研究区域个性的必要性,两者是互为补充的,一个区域优势明确了,与其它区交流和联系的目的、对象也才能清楚。

(1)区域优势的种类:

区域优势有两种,即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

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区域与其它区域相比,在某一方面具有绝对有利条件,如西南区的水能资源优势,山西省的煤炭优势,是其它省区绝对无法比拟的。

相对优势则是指区域自身相比或与邻区相比,优势中哪个优势更突出,或劣势中哪个劣势相对程度最轻。

一般来说,一个区域也许不具备绝对优势,但肯定具有相对优势。

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往往并不统一,发挥区域优势,主要是指相对优势。

即在许多绝对优势中,强调最大的优势,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则选择劣势中相对轻的作为相对优势。

例如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与台湾等五个省(区)的华南区,其绝对优势很多,首先是地理位置优势(区位因素),它邻近香港、澳门和台湾,处于我国开放的最前沿,全国最早建立起来五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岛全在本区,全国沿海14个开放城市,有4个(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在本区。

其次是优越的农业气候资源,全区大部分属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一部分属热带,光温生产潜力最高,作物年可三熟,热带地区水稻也可三熟,是我国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最佳地区。

海南岛是全国天然橡胶、椰子、咖啡、可可、油棕、胡椒等经济作物最主要产区。

第三,有辽阔的水域、丰富的水产资源。

它濒临我国近海最大的水域——东海和南海,浅海大陆架广阔,渔场遍布。

海上油气资源丰富、内陆水网稠密,宜于发展淡水水产养殖,使本区域成为我国重要淡水渔产基地,产量近全国1/3。

以上所列这三项优势,在全国各区均是少有的,可列为绝对优势。

但相对比较而言,促成华南区近十年来在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主要靠的是优越的地理位置,配之以国家给的特殊政策。

因此应充分发挥华南区外向型经济,积极开展同内地的横向经济联合,以充分发挥它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基地和窗口作用。

再如贵州省,解放前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之说,这是夸大之谈,却也反映出贵州省在全国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