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科学作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4203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科学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科学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科学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科学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科学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科学作业.docx

《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科学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科学作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科学作业.docx

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科学作业

2012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作业

小学科学实践成果展示要求一

实践成果要求:

根据《工程实施方案》,实践研修是本次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在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逐步提升实践教案及教育科研能力。

现将实践研修成果提交做

如下要求,学科教师及教辅人员请在“实践成果展示”栏目中根据所发布的要求提交两篇实践成果。

由班级辅导教师进行评阅。

题目:

运用新课程理念尝试去上几节改变自己教案习惯的课,然后把最得意的一节课形成文稿分享出来;撰写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

(学科)

要求:

1.字数要求:

不少于3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

(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

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热的传递》教案反思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需要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

针对这节课的教案设计,我有如下思考:

1、把握教材,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

本课内容是围绕“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原有想法是否正确。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并不是一件难事。

所以,我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

从本节课的教案效果来看,学生们设计出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案效率。

  

2、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科学教案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

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比如:

当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来说说从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离酒精灯火焰最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最远的牙签最后掉落”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层面上。

这时我通过图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离酒精灯火焰近的这端温度怎样?

离酒精灯火焰远的那一端呢?

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得出:

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3、问题的设计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

比如:

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金属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

”“你为什么这样猜测?

”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案环节。

又如:

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出示了一块金属圆片,并提出问题“热在这块金属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

”“你为什么这样猜测?

”这里问题的设计不仅能使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而且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

”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

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

  

小学科学实践成果展示要求二

实践成果要求:

根据《工程实施方案》,实践研修是本次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在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逐步提升实践教案及教育科研能力。

现将实践研修成果提交做

如下要求,学科教师及教辅人员请在“实践成果展示”栏目中根据所发布的要求提交两篇实践成果。

由班级辅导教师进行评阅。

题目:

通过学习课程资源,结合新课程规范,拿自己做过的一篇教案设计进行反思与改进,并最终提交一篇教案设计改进案例。

教案过程设计内容具有递进性、层次性等特点;教案环节新颖别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

(学科)

要求:

1.字数要求:

不少于3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

(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

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认识固体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正确区分固体和液体,认识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3、知道固体的共同特征:

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4、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案重点:

知道固体的性质

教案难点:

通过辨析物体的形态来认识固体

教案准备:

生鸡蛋、胶水、牙膏、石块、螺帽、玻璃、橡皮、面粉、沙子、大豆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1.记录表。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

同学们我们今天准备的物品有文具盒、铅笔、胶水、尺子、墨水、小刀、石块、生鸡蛋、牙膏、粉笔、面粉、沙子、大M、大豆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你们能把他们分类吗?

小组分类活动:

把这些物体按照固体,液体分类。

谈话:

哪些物体是固体?

为什么说他们是固体?

(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汇报)。

小组汇报:

文具盒、铅笔、尺子、小刀、石块、粉笔、面粉、沙子、大M、大豆是固体

预设:

生鸡蛋,胶水,牙膏,沙子到底是固体还是液体?

(引发学生争论)

演示和面,提问:

“能不能说活好的面既是固体也是液体?

”(师生共同研讨得出:

活好的面、胶水、牙膏都是水和固体的混合;而生鸡蛋里面的蛋清与蛋黄是液体)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固体》。

二研究固体的性质

1.谈话:

在三年级学习“水”单元时,我们已经掌握了运用看、闻、尝、听、摸等多种方法认识水的性质,今天我们运用这些方法观察准备好的四种固体,把观察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教师讲解教材第29页的表格)

(1)师:

下面,请每个组选择4种肯定是固体的物体进行研究,你准备怎么研究呢?

(2)学生说自己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的方法。

(3)师:

大家刚才的想法都非常棒,学会了运用各种感官,各种工具来观察物体,请大家在观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我们不仅要会观察,还要学会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方便和大家来交流。

请看书上29页的表格,上面填写你选择的四种物体的名称,左边是你研究的工程,除了书上的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以外,你还可以研究你感兴趣的其他方面。

(4)学生小组探究,填写活动记录表。

教师巡视指导,

(5)师:

对着我们的记录表来思考一下,固体究竟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小组讨论)。

(6)记录表放实物投影上,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

固体的共同性质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那么我们用这个规范来检验一下我们开始研究的问题,众多的沙子汇聚在一起会流动,沙子捻在手里硬硬的,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沙子是固体。

水摸在手里滑滑的,捏不住,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所以水是液体。

请大家把袋中的沙子倒出来观察观察。

(小组活动)

师: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固体(指名学生汇报)

师强调:

固体不一定都是硬的,像橡皮、棉布等都很柔软它们也是固体;砖头、核桃等物体受到巨大的外力作用才会被砸碎。

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固体要看它是否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三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活动目的:

认识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会变化。

活动准备:

1.黄豆、玉M粉、绿豆。

2.天平、量杯(或量筒)。

1.认识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⑴引导学生看教材上的图,通过实例认识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⑵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混合与分离的例子。

2.讨论固体混合不会发生变化。

⑴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预测并思考:

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猜测?

⑵体积是否会发生变化?

学生预测并思考验证方法。

3实验:

全班同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天平测量大豆和大M混合前后的重量;另一部分学生用量杯或量筒测量黄豆、绿豆、玉M粉的体积(数杯子壁上的小格),记录下来。

提问:

前后两次数据比较,发现了什么?

师生小结:

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会发生变化。

4.想办法分离混合的固体。

.⑴提问:

怎样将混合后的黄豆、绿豆、玉M粉分开?

(引出筛网这种工具,启发学生想到不同大小的网眼会筛出大小不同的固体)

⑵学生操作。

㈣总结

1.学生回顾一下本课的内容。

.2.谈话:

这节课我们运用各种器官、各种方法全面的认识了固体,大家了解了固体的哪些性质?

教案反思

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了疑问,沙子、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运用他已有的知识已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了,产生了学习新的相关知识的迫切的望,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教案过程中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通过对物体的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我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

认识固体

固体的共同性质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如果受到的外力不大,其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很小

小学科学作业一

题目:

谈谈你对探究式教案中“结果”与“结论”的认识。

作业要求:

1.字数要求:

不少于300字。

2.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

(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

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探究式教案中“结果”与“结论”的认识。

探究式教案大家已经做了很多年,但究竟做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

效果如何呢?

我们不言而喻。

究其结果,我个人认为是在孩子们的之间中寻得的真实事物的表象和真实存在的状态。

而结论呢是我和孩子们在实践中通过实际的操作进行分析、研究、讨论之后把实际现象归结成一个有说服力的科学真相。

例如:

《蜗牛究竟爱吃什么》呢?

这一课,我和孩子们先去实地观察、调查、取证并记录,和其他小组一起汇总观察情况这是真实的结果。

由此,再把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再结合相关科学资料运用文字性的很有说服力的语言呈现给大家听,这就是结论。

但是结论和结果是两个好兄弟,不能单一的存在。

他们相辅相成,在研究中一个是前因,一个是后果的效果。

在学生探究式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研究环节。

对孩子们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效应。

是探究学习中必须要做的学习方法,为孩子们的思维增添很多色彩的研究方式。

小学科学作业二

题目:

请你谈谈科学过程技能与科学探究的关系。

作业要求

1.字数要求:

不少于300字。

2.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

(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

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第一,二者含义不同,所指范围、要素不同。

科学探究不仅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

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教育部《课程规范》明确指出: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科学探究的基石是活动的设计。

在小学科学教案实践基础上,我们把科学探究的过程总结为8个环节,即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记录结果;6、得出结论;7、表达与交流;8、完善结论。

  探究式科学教案不是科学学习的唯一方式,探究式教案的8个环节也不是探究式科学教案的唯一方法,但是,适合这8个环节的探究式教案的教案内容应该是具有一定范围的。

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今后需要更加深入研究的问题。

  科学过程技能就是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些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技能。

这个定义中涵盖的两个核心词分别是基本的思维方法、基本的操作技能。

基本的操作技能一般来说包括以下10个技能:

观察、分类、测量、推断与预测、交流与表达(一般基本的5个技能)、识别与控制变量、制作图表、形成与验证假设、实验实施和结果分析以及建立模型。

(综合的有难度的5个技能)

基本的思维方法分别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

  强调思维方法的培养的原因在于,科学过程技能的核心应该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思变。

第二,科学过程技能是科学探究的支撑。

科学探究好多环节是具有操作性的,例如:

神州系列火箭(神一到神九)的制造操作性是很强的,只有造出东西来,经过试运行,才会遇到问题,才要探究,才能解决问题,最后成功发射。

可以说你不会操作,就没有探究,不会思维,就没有正确的结论。

科学教案中,没有这些(10种)基本操作技能,就谈不上科学探究。

没有这些(7种)思维方法,就会造成学生只会动手做,不会动脑想,陷入了教案的浅薄与贫乏。

我认为科学过程技能好比正确的理论思维和操作方法,没有一定的理论思维指导和正确的操作方法,科学探究活动就会变成无头苍蝇,乱碰乱撞,不会出现正确的结果和结论。

第三,科学探究和科学过程技能又有互为促进的关系。

在科学教案过程中,教师会让学生经历很多科学探究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测量、推断与预测、交流与表达等能力,有意无意地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这些操作技能和思维方法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反过来学生的科学过程技能提高后,(第二)一定会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和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小学科学作业三

题目:

请你设计一个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活动。

作业要求

1.字数要求:

不少于300字。

2.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

(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

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温度和温度计

教案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了解常用液体温度计是用利用玻璃管内的液体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案重难点】

重点:

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特别是识读零下温度。

难点:

把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教案准备:

教师演示:

冷水和热水各一杯、实验室温度计、温度计卡片。

学生分组:

每组冷水、稍热水、较热水、热水各一杯,实验室温度计。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演示实验)

通过出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让学生猜测哪杯是热的?

哪杯是冷的?

接着学生代表上台验证猜想。

引出课题。

教师适时讲述:

物体的冷热程度该怎样准确地表示呢?

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通常用摄氏度(°C)来表示(纸条贴黑板)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单元第1课,《温度和温度计》。

(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感悟发现(分组实验)

1、课前准备好四杯水——1号杯里装凉水,2号杯、3号杯装里装温水(2号杯、3号杯装里的水温度可以相同,也可以让3号杯里的水温略高于2号杯),4号杯里装热水(温度不要太高,以免烫伤学生),1号杯与4号杯温差要尽量大。

2、比较四杯水的冷热。

要求:

A、孩子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做好实验记录。

B、再让孩子先分别用左手食指、右手食指同时插入2号杯和3号杯水中,然后再分别同时插入1号杯和4号杯的水中,比较它们的冷热,做好记录。

3、比较实验结果,谈发现。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后发现:

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的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

孩子们意识到:

用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有时是不准确、可靠的。

4、置疑:

那么,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准确的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板书:

温度计)

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

在活动中,学生意识到,用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有时是不准确、不可靠的。

那么,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准确的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这就引出了测量温度的方法和工具的学习。

三、观察温度计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温度计,因此需要全面了解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使用前需注意的事项,本环节设计为两次不同程度的观察温度计。

1、初次观察,了解温度计的构造

学生初看,将观察到的所有信息记录下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字母(认识温度单位)、数字、刻度、红色液体、玻璃管、玻璃泡等。

教师小结:

普通的温度计概括起来主要有三部分构成:

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煤油和酒精等液体)、刻度。

(在黑板上粘贴贴)(老师边讲解边在实物展台上指导学生观察温度计)

2、二次观察,了解温度计使用前需注意的事项。

a、认识℃这个字母是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读作摄氏度,写作℃(边说边范写)知道学生观察手上的温度计上面的温度单位――℃。

根据学生回答告诉学生因为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所以有的温度计上不再标明单位了,这样的温度计就是摄氏温度计;如果温度计上有两个单位,那我们就看有摄氏度的这一边。

b、认识刻度的作用

看温度计模型说是这支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和最底温度。

(自制温度计)

【设计理念】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持久的知觉活动。

在科学教案中当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观察兴趣后,教师要及时结合相关教案内容,积极创设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机会,导引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观察和探究来提高观察效果。

四、温度计的读写

1、教师先指导读写。

出示表示25℃的温度计图片。

问:

这表示多少摄氏度?

怎么读?

怎么写?

(学生读,教师板演)

出示-8℃的温度计图片。

问:

这表示多少摄氏度?

怎么读?

怎么写?

(学生读,教师板演)

2、学生练习,课件出示“我会读和写”。

3、学生代表上台板演。

黑板上贴不同温度图片,请4位同学板演,交流。

五、系统回顾,小结整理。

1、谈收获。

引导学生对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

2、师小结:

希望学了这课后,大家能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学会了还得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实践中检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