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民族工作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3884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民族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县民族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县民族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县民族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县民族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民族工作调研报告.docx

《县民族工作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民族工作调研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民族工作调研报告.docx

县民族工作调研报告

县民族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县情

  **县总面积207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67万亩),辖15个民族乡5个镇、355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2917个村民组,聚居着土家、苗、汉、仡佬、侗、布依等17个民族46.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9.4万人,占总人口的63.5%。

1985年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贫困县,2001年列入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

德江县素有“**之乡”、“**之乡”的称誉。

  近年来,全县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发[2000]8号文件精神,始终把民族工作作为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重中之重来抓,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

2000年至2004年,地方生产总值由88894万元增加到113225万元,年均增长6.8个百分点。

其中,15个少数民族乡地方生产总值由52988万元增加到71263万元,年均增长7.6%;地方财政收入由3716.8万元增加到5408.8万元,年均增长9.8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00元增加到1445元,年均增长4.71%;全县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从2000年的10.4万人、18.2万人分别下降到2004年6.7万人和8.2万人。

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各类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民族感情不断加深。

  二、主要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和地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地委、行署“三个重点、三个带动”发展战略,按照我县“三个重点、四大战略、六大产业”的发展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6月底,全县地方生产总值达46802万元,增长9.8%,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5.4%、8.5%、1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18.9万元,增长33.03%;粮食播面预计达到80万亩,夏季粮油产量达4.41万吨,增长2.84%;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完成57018万元、40349万元,分别增长28.51%、7.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925万元,增长5.9%。

前六个月的工作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

  一是经济在科学发展中较快增长。

全县春耕生产进展顺利,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利推进,粮食种植面积增长2.94%;工业实现产值14683万元,其中规模类工业产值达5951万元,分别增长10.8%、2.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559万元,增长21.4%,开放型经济难中有进。

二是城乡在统筹发展中加快步伐。

着力抓了以专业市场为主的城镇设施建设、以二三产业为重点的城镇产业建设、以提升城镇品位为目的的人文环境建设,城镇经济增长11.2%;三是社会在协调发展中保持和谐。

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工作,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坚持依法治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着力打造“平安德江”;扎实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继续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主要调研内容

  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和谐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0年以来,我县严格按照省发[2000]8号文件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树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理念,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民族素质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一)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情况。

  

  2005年5月27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对会议精神及时进行了贯彻落实。

一是6月25日上午专题召开了县委常委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及时召开了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乡镇长、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参加的全县民族工作会议,认真传达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并就如何抓好当前民族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三是明确要求各乡镇在6月30日前将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村组,并将会议落实情况以书面形式及时上报县委、县人民政府。

四是由县委统战部牵头、县民宗局承办,利用赶场天在县城开展一次以宣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宗教事务条例”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切实提高群众对党的民族政策的知晓率。

五是成立了以联系乡镇的副县级以上领导为组长的督查组,及时对各乡镇会议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二)五年来民族工作情况。

  2000年以来,我县全面认真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点实施“五通”工程(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广播电视),切实加大“四项”投入(农田水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真抓实干、排难而进,努力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民族教育、科技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

  第一、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000年以来,我县以解决少数民族群众“五通”为突破口,加强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2000年至2004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10962万元、12591万元、24741万元、34591万元、40243万元,年均增长38.42%。

投资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以公路为主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全县投入3020万元修通了15个民族乡的乡村公路,通车里程达739公里,占全县通村公路的86%,初步解决了群众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二是以照明为主的农村电网明显改善。

先后投入资金5400万元对全县353个村进行农网改造,少数民族村农网改造率达91%、通电率达97%、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保障达到95%以上;三是以通讯为主的电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全县15个民族乡和148个村开通了程控电话,建立移动、联通机站51个,乡镇网络覆盖率达100%,村组覆盖率达65%,移动通信业务和数据业务正常开展。

四是以人畜饮水为主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

5年来,我县重点建设了梅子坝水库工程、县城防洪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乌中灌区节水防渗改造工程等,建成各类农村人饮工程120处,解决了9.84万人饮水难问题;五是以通广播电视为主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提高。

全县20个乡镇所在地均建立了有线电视站,340个村通广播电视,以县城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农村文化活动室为主,群众文化场所得到逐步建立和完善。

六是移民及危房改造稳步推进。

2001年我县在全省率先推行“置换式”移民搬迁工程,先后投入资金2000万元,成功搬迁了684户籍154人,“置换式”移民搬迁模式作为经验在全省推广;少数民族地区部分群众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先后投入资金16.8万元实施“安居工程”,安置无房户和改造茅草房危房户102户。

  第二、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优化。

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是拓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门路的关键,是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有效途径。

2000年以来,我县重点在抓特色主导产业上下功夫

  一是抓好烤烟、油菜等传统优势经济作物种植。

以巩固扩大稻田种烟和地膜烟为重点,全面推行“三个优化”科技兴烟,真正把我县建成优质烤烟基地县;继续推行订单农业,抓好“杂选一号”、“贵杂二号”优质油菜制种,逐步扩大县外种植覆盖面;着力抓好辣椒、花生、黄花、反季节蔬菜、荞麦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

2004年,全县收购烟叶11.9万担,烟农收入近5000万元;油菜籽产量达9358吨,创历史新高。

油菜、辣椒、花生等农副产品加工正逐渐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是抓好畜牧养殖业发展。

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大户带小户”的运行机制,积极抓好协会、能人、大户带动工作,实现品种改良、种草养畜、畜禽防疫新突破,为实现畜牧业强县目标奠定基础,人工种草、草坡改良、稻田养鱼、冷水养殖、中华地鳖养殖初具规模。

截止目前,全县有养殖大户1092户,其中养猪366户,养羊330户、养牛128户、养蜂50户、养禽28户。

  三是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为适应中药材现代化产业发展要求,加快建设一批符合生产质量规范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全县已发展天麻10

  万平方米、大黄栀子3000亩、银杏5000亩、杜仲10000亩等中药药材基地,规划建设天麻50

  万平方米、银杏2万亩、大宗药材5万亩,三年内完成3至5个品种GAP认证,使我县成为全省中药材生产示范县。

第三、民族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

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构建新形势下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5年来,我县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为重点,以建设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文化广播电视站和村综合服务室为载体,加大了少数民族乡文化基础设施投入。

2000年以来,我县进一步加大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全力打造德江傩文化品牌,成功承办了“2003年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提高了德江的知名度,民族文化产业正在逐步形成。

全县投入50万元修建精神文明活动中心5个、文化馆和图书馆209个、村综合服务室180个;投入224万元建成了县委党校和6个乡镇、112个村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县民宗局连续三年被评为地级“文明单位”、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贵州省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第四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

2000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50万元,到2004年全县20个乡镇都建有卫生院,共建有村卫生室298个、村医455人,其中

  5个民族乡有村级卫生室210个、村级医生321名,建成村计生服务室126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

全县15个民族乡都设有预防保健组,对32种传染病和2种地方病进行重点防治,与此同时,全县实施退耕还林32万亩,森林覆盖率已由2000年的24.7%上升到2004年34.7%;群众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施农村沼气池建设9320口,其中,在15个民族乡建成沼气池6620口,改厕改圈改灶725户,有力带动了少数民族群众向清洁卫生、节能环保生活方式的转变;因病致贫人口由2000年的1.5万人下降到2004年的1.1万人,因病返贫人口由2000年的2084人下降到2004年的1595人。

  第五、“两基”攻坚稳步推进。

把打好“两基”攻坚战、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帮助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大计。

  一是“两基”攻坚进展顺利,2004年全县共争取国债资金、银行贷款、财政转移支付等资金7668.3万元,完成了161个项目建设,顺利通过省政府“两基”攻坚初评验收。

  二是基础教育显著加强,全县有初级中学25所、小学181所,其中民族中学1所、民族小学2所,教学点95个;初中生、高中生入学率分别从2000年的76%、10.8%上升到2004年的97.19%和18.06%,辍学率分别从2000年的44.53%、8.2%下降到2004年的2.04%、4.5%。

  三是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推进,全县投资1467万元修建1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计划今年8月底前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四是“两免一补”执行较好,县财政每年从转移支付中用40万元救助贫困学生,认真实施“5321”工程,先后救助31521名儿童入学;2000年以来,免费提供教科书书费达577.32万元。

五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力度。

2004年全县共有7.4万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打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20%;共举办各类农业适用技术培训925期,参训人数达25万人(次),其中,1750人获得了绿色证书,1750人获得了农业技术员资格,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显著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三)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及成效。

  2000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决定》([1994]13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

一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力度,鼓励干部参加多种形式的脱产或函授学习,不断提升学历和改善知识结构;二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任用力度,只要条件成熟,对少数民族干部一律优先任用;三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交流力度,取长补短,让干部在交流中得到锻炼,从而使一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到了领导岗位。

2000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581万元,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办培训班、组织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形式,培训少数民族干部9.86万人次;2004年底,全县共有干部职工9342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9062人,副科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849人。

2000年全县专业技术人员4867人,其中少数民族4283人,占88%;2004年,全县专业技术人员5642人,其中少数民族5078人,占90%,少数民族干部在各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四)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是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工作协调领导小组,通过制定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方位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民族成份复杂、信教群众较多的乡镇,在村支部或村委会明确民族工作联络员,实现重心下移,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开群众会等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确保民族政策深入人心;二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建设。

深入开展“三讲”、“三个代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泛开展以“党建创先”活动为载体的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

2004年,县委整顿了101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调整充实67个支委、46个支部,实现了“能人组阁”,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规划实施了4条“党建创先”示范带,把65个党建示范村逐年建成艰苦创业型、生态农业型、后进转化型、市场开发型和特色经济型;五年共发展少数民族党员1194名,其中农民党员537名。

少数民族地区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的基层组织得到进一步夯实;三是加强部门协作。

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真研究制定了少数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性组织的积极作用,努力争取农林、水利、文化、扶贫等项目资金,切实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办实事;四是加强民族工作部门自身建设。

调整充实县民宗局领导班子,自行增设了宗教股,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办工,使宗教工作得以正常开展;五是加大民族工作专项经费投入。

目前全县民族工作经费累计投入339.45万元,其中县级民族经费227.45万元,发展专项资金112万元。

  (五)民族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是自力更生是基础。

近年来,我县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努力适应新形势下民族工作需要,切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推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二是深化认识是前提。

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

5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路,没有发生过群众性的民族事件,少数民族人口法律知识普及率达95%,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三是项目实施是关键。

充分发挥项目投资的拉动作用,切实把项目实施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

5年来,在少数民族乡共实施项目9346万元,带动3.5万贫困少数民族群众脱贫;四是部门协作是保证。

民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5年来,金融部门解决少数民族乡贷款累计2亿多元,向上级争取财政扶贫资金3045.89万元;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坚持把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扶贫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共捆绑使用资金1.5亿元,切实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

  

  (六)存在问题及建议。

  虽然我县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民族工作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一是为发展全民族教育,着力抓“两基”攻坚,致使县财政举债达到4300万元,十五个民族乡则为此举债达900余万元,共计5200万元“两基”攻坚欠债难以偿还。

二是全县少数民族群众大多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面大,且贫困程度深,因灾、因病、因学返贫现象严重;三是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德江矿产资源匮乏、土地资源贫瘠、特色资源稀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条件十分有限;五是全县少数民族乡大多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六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少数民族群众饮水难、出行难、运输难和靠天吃饭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七是少数民族乡村债务负担重,乡村工作运转困难;八是农村医疗卫生有待进一步完善,缺医少药现象普遍存在,群众看病难问题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九是德江县不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国家优惠政策在少数民族乡实施不够,政策、资金扶持少;十是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总额少,民族经费投入难以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民族工作中不断克服,采用发展的办法逐步加以解决。

  建议:

一是上级批准“德江县为土家族自治县”或给予少数民族自治县待遇;二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通过以工代赈继续实施“五通”工程;三是重新调整德江以奖代补核定基数,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充分考虑德江财政供养人员增幅较大的实际情况,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核定预算任务,缓解财政压力;四是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项目倾斜力度,取消项目匹配资金和部门自筹资金;五是调高德江县级民族经费预算基数;六是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打造德江傩文化品牌,争取早日授予德江“傩戏之乡”称号;七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切实解决“两基”欠帐问题;八是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体系建设,改善群众医疗卫生环境;九是尽快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积极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存环境;十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制度和法制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