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实务第一章.docx
《财务会计实务第一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会计实务第一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务会计实务第一章
财务会计实务第一章
第一章
总论
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讲述了财务会计的概念、特点和职能等基本概念,以及财务会计基本假设、要素内容及其确认与计量、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记录与报告等基本理论,还包括财务会计规范、分类、账务处理程序和电算化等基本常识。
本章的学习目标就是:
学生要熟知重要的财务会计概念、特点、职能等、掌握财务会计基本假设、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记录与报告等基本理论内容,了解财务会计的分类、财务会计规范、账务处理程序和会计电算化等基本常识,树立专业思想,为财务会计课程后续知识点的学习与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财务会计概述
一、财务会计概述
财务会计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依据,确认,计量、记录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记录营业收入的取得、成本费用的发生和归集,以及损益的行成与分配,定期以财务报告形式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情况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它是以编制财务报表为目的,主要向企业外部投资人和贷款人、政府机关及其他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的一门会计学科。
财务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1.财务会计有助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
2.财务会计有助于考核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3.财务会计有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财务会计的特点
第一,在内容上,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属于铁定主体一般的经济业务,通常这些经济业务可以正确的确认和可靠的计量,可以分别确认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
(一般认为对特定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费用的核算,进行编制通用的财务会计报表时财务会计的基本内容。
)
第二,在运用理论上,财务会计对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监督所依据的理论是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
(财务会计有关对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账务处理和报告基本是以公认会计准则理论为指导的。
)
第三,在采用的方法上,财务会计所运用的方法仍然是传统的会计方法。
(传统的财务会计方法主要是面向特定主体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对其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运用这些方法提供的信息也是以历史信息为主。
)
第四,会计信息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外部现有的和潜在的厉害关系人。
(具体说)1.投资者:
企业的投资者运用合法资产直接投资于企业,是企业的所有者,包括政府、法人单位、个人、等。
2.贷款人:
包括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购买者及其他提供贷款的单位和个人。
3.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
包括向企业提供原材料、设备和劳务等以企业为顾客的单位和个人。
4.顾客:
包括一切适用企业商品、劳务的单位和个人,特别是与企业有长期性联系或者依赖企业供应和售后服务的单位和个人。
5.职工:
包括职工个人和工会组织。
6.政府及其机构:
包括税务、海关、统计、工商行政和主管部门、财政审计机关等。
7.社会公众:
包括各种受到企业影响的单位和个人。
财务会计目标是指: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借以将受托者所承担的经营责任向委托者交代明白。
既:
主要通过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核算,提供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服务。
财务会计目标包括1.谁需要会计信息,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问题。
2.使用者需要哪些方面的会计信息
3.财务会计系统能提供什么信息,即解决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
三、财务会计的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发挥的作用,他是会计客观内涵。
(即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的核算和监督的职能。
)
(一)会计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按照会计的基本程序,采用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最终产生能满足经济管理需要的有用的会计信息。
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是会计核算的显著特征。
会计就是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去记账、算账和报账,以便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反应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会计核算要求做到:
真实:
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第一原则。
准确:
要求对会计事项的处理是合理、合法的,有关数字的计算是正确的。
完整:
要求对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各方面或全过程都得到全面的记录、计
算和报告,不得有所遗漏。
及时:
是要随着经济业务的发生,暗示得到会计处理和记录、计算,并根据有关规定按时向有关对象报告。
比较:
是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做出恰当的估计和判断,做到投入少而掺入多。
是会计核算的内核属性之一。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监督工作应发挥的作用,或它应有的功能。
会计监督的主体是企业、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
会计监督的对象是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
会计进度的内容主要表现在:
1.监督经济业务的实性。
(企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
)
2.监督财务收支的合法性。
(就是要监督企业、单位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
)
3.监督公共财产的完整性。
(企业单位的公共财产,包括其各项资产。
)
(三)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
核算职能是监督职能的基础和前提。
监督职能的发挥能否更好的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
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能使企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实现管理最优,效益最佳的目的。
实践证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对充分发挥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四、财务会计规范
近两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会计改革措施,1999年10月31日从新修订并通过《会计法》,2000年6月21日发布《企业财务报告条例》,2001年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2006年从新发布《企业会计准则》我国现行的会计规范体系分为四个层次:
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部门规章和会计规范性文件。
(一)会计法律---全国人大制定
《会计法》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会计法》,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修改决定,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为现行的《会计法》。
自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
分为7章52条。
《会计法》作为法律规范,在会计规范体系中起到的是统领作用,为其他规范的制定提供法律依据和保证。
(二)会计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
是2000年6月21日颁布,自2001年1月1日执行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1990年12月31日发布的《总会计师条例》。
(三)会计部门规章---财政部规定
主要是《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财政部第33号部长令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自2007年1月1日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实施。
会计准则体系作为会计技术规范,有着严密的结构和层次。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三部分内容构成:
1.基本准则,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中扮演者概念框架的角色,起着统驱作用。
2.是38项具体准则,是在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对具体交易或者事项会计处理的规范,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
3.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做出的操作性规定,
这三项内容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构成统一整体。
(四)会计规范性文件---财政部规定
主要是《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年2月财政部财会【2006
】3号文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同年10月财政部财会【2006】18号文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1.《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要求,对企业各类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做出具体规定,共有38个具体准则。
2.《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财会【2006】18号文件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应用指南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对《企业会计准则第一号---存货》等38想具体准则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对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做出的规定。
五、财务会计分类
(一)企业会计按其不同的服务对象、工作内容等方面不同划分: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
1.财务会计
@是以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经济业务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影响为中心内容,并主要向外部提供财会信息的一种会计。
@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不分行业、带有普遍性的企业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信息主要为企业外部提供信息,对企业内部管理也不可缺少。
2.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是以资金的预测、规划和控制为中心,想企业内部提供经营决策管理活动所需信息的会计
@管理会计信息主要用于内部管理,但也会为企业外部报告提供相关信息。
(二)按应用范围划分
1.企业会计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企业会计涉及从接受投资到资本营运、盈利获得、利润分配的全过程。
2.非盈利组织会计
@没有获取经济利益或按照提供比例收回投入资金的要求,业务营运的目的在于提供某种服务
@为其服务的会计就是非盈利组织会计
@企业会计和非盈利组织会计在会计要素、核算原则、处理方法、报告等多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3.会计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
财务会计
基本理论专业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
基础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财务报告评价与分析
第二节财务会计基本理论
企业财务会计理论是从理论的角度对企业财务会计事物的规律性认识,研究和说明会计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
研究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
1、说明或解释现行的企业财务会计实务,如选择合理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对企业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等的理论指导:
2、指导企业财务会计实务并预测、规划其发展,如企业财务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必须以企业财务会计理论为依据,以企业财务会计理论评价及修订现行财务会计核算办法等。
●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结构重点包括会计假设、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纪律与报告等内容。
财务会计理论能都有效地指导和影响去也财务会计实务。
一、财务会计基本假设
财务会计基本假设构成财务会计与报告的基础,它表明财务会计的环境特征。
财务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换将等所作的合理设定,是构成财务会计及其规范的基本概念,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以货币为只要计量单位假设等四个方面。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为例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应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偶那个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反应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首先,明确会计主体,才能规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
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
2.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消减业务。
3.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区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应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财务会计要素内容
会计要素是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对经济业务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他是财务会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
会计要素的划分应充分考虑项目内容的基本特征,即项目的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
(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静态要素侧重于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为动态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表要素)
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有如下特征)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指资产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流入企业的潜力。
是资产的重要特征)。
●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应当有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具体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事项)。
●将资源确认为资产还要买足二个条件(1.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那么就应当将其作为资产予以确认;反之,不能确认资产。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只有当有关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时,资产才能予以确认。
●资产按其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非流动资产投资。
如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如开发支出、长期待摊费用、商誉等。
)
2、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
(负债具有如下特征)
●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实义务。
这是负债的基本特征。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
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能确认为负债。
●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是负债的有一个本质特征。
如果不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就不符合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确认为负债还要满足两个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在实务中,履行义务所需流出的经济利益带有不确定性,尤其是与推定义务相关的经济利益通常需要依赖于大量的估计。
因此,负债的确认应当以经济利益流出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
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与现实义务有段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就应当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反之,如果企业承担了现实义务,但是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很小,就不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不应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
)
●负债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两种。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的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后一年以上的负债。
只要包括。
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缴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
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负债卷、长期应付款等。
)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成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说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通常由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含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其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统称为留存收益。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即包括狗证企业注册资本(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几家或者股本溢价,这部分投入资本,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鬼覅那个计入资本公积,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公积项目下反应。
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特征:
(1.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2.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
3.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
)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表要素
1.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特征:
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2.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3.收入是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2.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特征:
1.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将费用界定为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目的是为了将其与损失相区分,因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
2.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3.费用会导致所欲者权益的减少。
费用确认应符合的条件
1.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2.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的计量。
费用的确认还应当注意一下几点:
1.企业已经归属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或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
2.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在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3.企业发生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责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3、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郑家,业绩得到了提升,如果企业发生亏损表明企业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下滑了。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应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利润
三、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1、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是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为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做到(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他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是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的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
2、相关性
相关性要去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
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
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
尽可能的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勇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4、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包括(1.可比性要求统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当然,企业按照规定或者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时,可以变更有关会计政策。
但是,变更会计政策的,应当在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2.可比性还要去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关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去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
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
所以,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质量应当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来反映,够则,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就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6、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和费用。
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
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出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发布财务报告,便于报告使用者使用和决策。
四、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
(一)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规定:
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权责发生制是指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实际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计入当期损益:
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不能计入当期损益。
其实质是以责权发生制和责任的发生与转移作为收入和费用发生并确认的标志,而不以款项是否收付作为收入费用登记入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