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1975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docx

《初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docx

初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等名词。

   2、阐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3、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遗传变异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感性的图片及探究活动,提高分析、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尝试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

1、体验实事求是,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性状

处理方法:

①展示姚明的眼睛和罗那尔多的牙齿——形态特征。

播放羊、猪、周杰伦的声音——生理特性。

②引出名词:

性状的概念。

③学生大量的举例各类的生物性状。

加强对“性状”范畴的理解。

2、相对性状:

处理方法:

①观察教师和具有典型性状的学生模特,并及时展示成对相对性状的图片。

②引出名词相对性状的概念。

③学生大量举例生物的相对性状。

教师针对学生的例子进行点评找出其中错误的例子。

如不是针对同一种生物或不是指同一性状的。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类似的现象,则插播一道识图题“找出不能表现相对性状的一幅图”。

通过这道题提醒大家相对性状的范畴。

④活动:

由一个同学报告自身各项性状,其余同学起立,报告者每报告一项,与报告者不同性状的同学坐下,直至班上找不出与之有相同性状的同学。

提出问题: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⑤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世界上两个生物的所有性状完全相同的概率很低,几乎为零。

3、遗传和变异现象

处理方法:

①进入这一环节之前先告诉学生:

刚才我们就目前班上所有同学的性状进行观察和比较,这是一种横向的对比;接下来的环节,我们要研究单个的同学,他、他的爸爸妈妈、甚至他的(外)祖父母,他们之间的性状存在什么关系。

这是一种纵向的对比。

横向和纵向的这种交叉对比是科学研究中很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

②探究活动:

“找孩子”(在5个孩子中找出三个爸爸各自的孩子)

思考:

为什么如此配对?

这些父子哪些性状相似,哪些性状不相似?

③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④前后桌同学针对书P101的家庭成员调查或交流全家福,相互讲一讲发生在自己家族中或他生物身上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⑤教师到各个小组中去听一听学生交流的情况,并从中找出典型例子或学生发言的闪光点,在全班进行交流。

4、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

处理方法:

①欣赏和评价漫画:

A、鼻子和断腿有什么不同?

B、漫画表达了哪些生物学现象?

C、哪幅漫画中的表达的生物学现象是可能发生的?

为什么有的性状可遗传有的不可遗传?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教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思考的综合能力。

2、增强学生对遗传学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目标

1、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学生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珍爱。

2、通过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变化事实的学习,产生对生物学家的敬佩之情,以及对生物研究的美好憧憬。

二、教学流程

(一)知识链接:

性状、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二)预习导航:

快速阅读课本,勾划出下列问题要点。

1、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什么控制的?

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什么传递给了子代?

2、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传递的桥梁是什么?

3、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细胞是有什么联系?

4、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怎样存在的?

在生殖细胞里呢?

5、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怎样?

(三)课堂互动探究

知识点一:

基因与染色体

观察教材两幅图,小组讨论试着完成以下问题。

1、数一数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想一想为什么将这些染色体画成一对一对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2、根据染色体和DNA的关系图,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试着用漫画描述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二: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

分析教材29页、30页内容,讨论后完成以下问题。

1、我们知道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都只有23对,父母应该把多少条染色体传给子代呢?

2、为什么在传种接代过程中,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没变?

3、请你解决为什么形成受精卵后仍然是23对染色体呢?

父亲(23对) → 精子(23条)  ↘

                     受精卵(23对)→新个体(23对)

母亲(23对) → 卵细胞(23条)↗

4、.填一填课本30页插图,想一想,染色体的这种传递规律对遗传有什么意义?

5、讨论总结:

基因如何通过精子或卵细胞进行传递的?

联系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作答。

6知识梳理归纳总结本节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基因和染色体:

基因→()→()→()→细胞

基因的存在:

体细胞中;生殖细胞中。

基因的传递规律:

基因传递的意义:

三、拓展创新

1、思考:

为什么一对夫妻所生的几个孩子的长相会有差异?

2、为什么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个体之间十分相像呢?

这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状况有关吗?

四、达标测试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2.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推理,逐步得出结论,并尝试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3.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教学难点:

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

调查是否有父母是双眼皮,而自己却是单眼皮的现象。

     假设:

AA和aa基因,分别控制双眼皮和单眼皮这一对相对性状,双眼皮是因为有一对AA,单眼皮是因为有一对aa,那么受精卵中Aa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呢?

 

配合老师的调查,思考

 

尝试画遗传图

 

积极思考

大胆猜测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父母都是双眼皮,子女有可能是单眼皮吗?

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                      提问:

如果把图中的染色体去掉,只看成对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结果是什么样,请同学们尝试画出来。

      

说出假设,问:

Aa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例如:

高茎豌豆高约1.8~2.1米,矮茎豌豆高约0.2~0.5米,杂交后代都是高茎。

红花和白花杂交,黄色豌豆和绿色豌豆杂交,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的杂交等及子一代的表现性状与子二代的性状比例(都接近3:

1)。

孟德尔的解释:

1.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2.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两种。

3.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隐性基因)并没有受D(显性基因)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学生观看并思考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逐个问题,分组讨论      积极汇报讨论结果 

了解现象:

把杂种高豌豆种下去,后代有高也有矮,并且矮的还和原来的矮豌豆一样的矮,其体内含有矮基因。

讨论分析得出:

杂种豌豆虽表现出高的性状,但含有控制矮性状的基因,只是未能表现出来。

杂种高豌豆体内既有高基因,也有矮基因,能够通过性状表现出来的基因D称为显性基因,被掩盖的基因d称为隐性基因。

介绍孟德尔和豌豆的闭花传粉   播放课件:

豌豆杂交实验        提出问题:

1、如果高豌豆控制高度的一对基因是DD,矮豌豆控制高度的基因是dd,两者杂交,后代会怎样呢?

(Dd)                     2、杂种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

难道控制矮性状的基因(d)没有传给子代?

                     3、高和矮这对性状,谁为显性性状,谁为隐性性状?

               4、隐性性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

杂种豌豆的后代为什么高的多矮的少?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帮助学生理解孟德尔的解释

解决问题:

父母是双眼皮而子女是单眼皮的原因。

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再分析:

父母都是双眼皮,子女是单眼皮的原因,单眼皮的机率是多少?

科学·技术·社会:

中国拥抱“基因世纪”

阅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写出生男生女的遗传图解;

(2)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以及运用多种渠道收集、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能够对性别歧视现象作出正确的评价,能大致了解性别比例失调对社会和国家潜在的危害。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预热阶段;第二、探究阶段;第三、拓展延伸阶段。

(一)预热阶段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诱导发现,引出问题。

首先播放视频:

小品欣赏《产房门前》。

看完小品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或者你想知道哪些知识呢?

同学们提出疑问:

生男生女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与遗传有关吗?

男女性别是不是人的一种性状?

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

细胞核中的什么结构上有基因呢?

人体有多少条染色体?

这些染色体形态、大小、作用都一样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

上课开始给学生播放小品,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思维也会顺着这个思路走,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在课堂开始就让学生产生一些疑问,对接下来的课堂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探究阶段,分为三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首先向学生介绍“发现性染色体”的一些背景知识。

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朗在观察中发现,男性体细胞中有一对染色体的形态和别的染色体不一样,他就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然后从认挂图、为染色体配对、寻找男女染色体异同开始,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性染色体。

第二、学生游戏活动:

通过学生活动揭示人类性别遗传的自然规律: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第三、小组展示探究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设计了第三步的探究。

先,请各小组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男女比例的材料,并且思考:

调查范围越大,人数越多,男女比例越接近1:

1,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阶段

1、课堂延伸

课件展示练习题,以分组竞赛的形式来进行检测评价。

三、板书设计

第三节人的性别决定

(一)、人的染色体组成

常染色体22对

性染色体男:

1对,XY男:

1条,X或Y

女:

1对,XX女:

1条,X

(二)、人的性别决定

体细胞:

XX(母亲)×XY(父亲)

卵细胞XXY精子

受精卵:

XXXY

后代:

女性男性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教案

教学目标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了解变异有两种:

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在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时,观察了生物界许多家庭的照片,你们有什么发现?

我们能够遗传父母的特征。

观察PPT成龙一家图片,看看房祖名是不是和父母长得一模一样呢?

小结:

我们能够遗传父母的特征。

但又不会和父母长得一模一样。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学习新课

1、了解同学间的差异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大拇指能否后翘”等。

(2)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解释清楚每个标准的定义。

(3)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4)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3、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仔细观察P46图片,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这样?

(2)小组讨论回答

(3)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有条件可以到校园中找找“幸运的四叶草”

4、了解关于变异的谚语:

点击“幸运的四叶草”,看它告诉我们什么?

三、拓展

1、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提问:

有谁知道这个“唐白虎”点“秋香”是怎么一回事?

常州某动物园为一只名为“唐白虎”的白虎全球“征婚”,谁知符合条件的白虎屈指可数。

后经慎重考虑,常州这家动物园将园内的一只黄色孟加拉母虎当作“准新娘”,命名为“黄秋香”,搬进了“唐白虎”的住处。

动物园决定让这两只老虎“试婚”。

根据记载,白虎是孟加拉虎基因突变产生变异后形成的变种,也称孟加拉白虎。

专家表示,它们若能顺利完婚,有约四分之一的几率产下小白虎。

2、指出:

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可遗传的变异”,还有一种“不可遗传的变异”。

3、课后作业:

继续查阅关于遗传与变异的谚语、俗语。

板书设计

2、生物的变异现象

变异:

亲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特征1

人数

特征2

人数

1

有耳垂

无耳垂

2

直发

卷发

3

单眼皮

双眼皮

4

舌头能卷

舌头不能卷

5

大拇指能弯曲

大拇指不能弯曲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