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1888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docx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docx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

——以天津南开大学应届毕业生调查为例

(天津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王小波)

首先我们先澄清概念,这里所谓劳动力市场入口处,从个体角度看,指个体结束其正规教育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和接受第一份工作的过程;从顾主角度,是指市场(企业与单位)挑选与接受新进入的劳动力的规则与标准。

其次,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根据西方经济学中通常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所有经济方面都相同的个人之间的报酬或机会差别,他们虽具有相同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年龄、国籍、宗教或是性偏好等,从而引起待遇(包括机会、工资和职位)上的差别。

”其中心的含义便是以生产率之外的其他因素对劳动力的雇佣机会或价格做出判定。

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行为有时并不符合市场主体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但因能满足顾主或其他市场主体的偏好效用而屡被施行。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中国在谈到经济体制转轨中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性别歧视现象时所常用的一个例证,也是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受到市场经济冲击社会地位下降的一个佐证。

“女大学生”同下岗女工相比,它所代表的人群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阶层女性,因此在证明女性遭受歧视方面更具有代表性、说服力;另一方面,“就业难”指的是在劳动力进入市场时发生的困难,即仅是由于雇主(企业)对女性预期的而非现实的效率问题就遭到拒绝,对于女性来讲更为不公。

“女大学生就业难”作为一种现象,其最初是通过媒体报道的方式引起人们重视的,并逐渐成为一种说法而为人所知,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同这一说法,大多是搞女性研究的人喜欢举此例说明,而许多男性对此表示质疑甚至反感,认为所谓“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求职中女生有时比男生更有优势或者女生最终找到的工作也并不比男生差。

原因就在于关于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就业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与状况如何至今并没有人做过调查研究,女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难?

其难在何处?

是表现在最终的结果——即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能退而求其次,还是表现在过程当中——即女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谋求一份同男生一样的工作?

女生在择业过程中同男生相比有何差异?

在求职过程中受到的外界的(父母、配偶或男朋友)影响如何?

在求职中是否受到了更多的不公平对待,在遭受不公平对待时,女生是如何应对的?

以及女大学生对于市场歧视的体会与观念如何?

对于这些问题的探求与解答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澄清“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说法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为此我们在2002年5月22日-28日对天津南开大学98级本科毕业生及99级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选择这个时间刚好是毕业生大多已经寻找过或者已经找到工作又尚未离校期间,便于对其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体验的回忆。

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是:

南开大学98级本科毕业生共2110人,其中女生855人;99级研究生769人,其中女生319人。

首先是从总抽样筐中将定向培养、继续读研或读博者及出国的人除外,其余为正常毕业并寻找过工作的人,然后按照不同专业各取30%抽样。

共发放问卷827份,回收问卷692份,回收率83%,其中有效问卷685份。

回收有效率99%。

另外为了获得有关男女大学生求职期间更详细的信息,我们还组织了两次小组访谈,分别对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毕业生进行了关于求职中性别公平问题的讨论,获得了一些更为个性化的资料。

以下分五个部分我们将从调查及访谈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

(一)、调查样本的性别及地区分布:

由于在校大学生的性别分布本身就是男多女少,男女生比例约为6:

4,样本中男女样本分别为:

男生412人,占60.1%,女生273人,占39.9%。

其中本科生中女生216人,占本科生样本总数(563人)的38.4%,女研究生57人,占研究生总数(122人)的46.7%。

女研究生抽样比例略高于总体调查对象中的女研究生比例(41%)。

从毕业生比例看,男女生比例相差10个百分点,实际上南开大学近十年来每届招生性别比例大致如此,女生比例还略有增加。

当然在不同专业会有所差异,文科院系女生稍多,理科专业男生优势更大。

除个别专业女生人数多于男生外,一般班系男生占多数。

女性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发展与她们的素质是分不开的,而学历与文凭又是提高文化素质的一般途径。

高学历人群中的性别比例差距表明社会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

而这又集中体现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中。

由于户籍管理的限制,中国目前仍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城市与乡村在社会形态及文化形态上还存在着许多差异,在农村出生的女孩在成长中会受到更多的限制。

入学前的户籍所在地一般反映的是学生的出生地及进入大学之前的成长地,从下表中可以看到,来自于大中城市的男女生大体相当,女生略多(51.7%),小城市的生源中男生优势开始出现(占56.1%),来自于镇与农村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其中从农村考上大学的男生是女生的3倍(75.9%:

24.1%)。

户口所在地

大中城市

小城市

农村

总体比例

总体

39.0%

22.7%

10.4%

27.9%

100%

男生

31.4%

21.2%

12.2%

35.3%

100%

48.3%

56.1%

70.4%

75.9%

女生

50.5%

24.9%

7.7%

16.8%

100%

51.7%

43.9%

29.6%

24.1%

总体比例

100%

100%

100%

100%

在大城市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20余年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女孩的价值已经同男孩一样高,父母对女孩的投资不低于男孩,而在农村,男孩偏好与男孩价值仍在不少地区流行,这是造成农村女孩上大学比例大大少于男生的根本原因。

(二)、男女生在校表现:

虽然有种说法认为女生在小学、中学阶段成绩较好,一旦进入高中、大学便比不上男生,但事实上,大学女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决不低于男生,由于学习认真刻苦,女生的在校成绩一般较好,自我评价也较高,认为“自己在学期间的学业表现”‘很好’的女生占被调查女生的14.7%,认为‘较好’的占45.8%,分别高于男生的自我评价(10.2%与30.7%)。

而认为自己学习一般、较差或很差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

另外有73%的女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或担任过学生干部,说明女生在学校中十分活跃,并非只知道死读书。

为了为自己今后择业与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学生们在校期间还会参加各种类型的资格证书的考试,85%的女生获得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证书;近20%的女生获得了托福或美国GRE考试成绩(男生比例为10%);有52%的女生通过国家计算机资格考试(男生比例为39.6%);另外有10%的女生(男生比例接近)除本专业外又双修了其他学位,意味着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更为紧张、繁重。

男女生中都各有一半左右的人曾参加过研究生或博士生的考试,分析原因,除了男女生都认为“学历高对今后事业发展有利”之外,女生由于“工作不好找、还想继续读书、及受周围同学影响”的比例都高于男生;决定不考研究生或不再继续攻读博士,男生主要因为经济原因、或者想先工作以后有机会再考,或者由于“害怕考不上”;女生则除了以上原因外,还考虑到“学历太高反而不利于生活”(有5位女生选择了此项答案,男生只有一位)这也反映了社会上高学历女性的困境:

一是年龄原因,对于女性,如果“上研”甚至上博士,毕业之后已经接近大龄青年,二是由于婚姻梯度的原因,高学历女性选择配偶的范围反而缩小,可见女性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在其劳动力市场价值提高的同时,其在婚姻市场上反而存在着贬值的危机。

(三)、恋爱及择业中的影响因素:

以上原因也促使了女生在校期间谈恋爱的人数比例高于男生,女生更希望在读大学期间或上研究生阶段尽早完成对配偶的选择,因为到社会之后她们的选择机会会相应减少,因此大学期间谈恋爱不失为一种理性行为。

在被调查的女生中有47.2%的毕业生已有确定的男朋友,而男生中只有37%的人有确定的女朋友,男生看起来不那么着急。

在择业中受男、女朋友或配偶的影响(因为小部分研究生已婚)大小,回答“影响很大”的男女生比例差不多,大致各为23%,回答“有一定影响”的,男生49%,女生为64.3%;回答“没什么影响”男生为22%,女生位9.3%。

有很大影响和有一定影响的比例较高说明大学期间谈恋爱,尤其是在临近毕业时仍承认恋爱关系的男女大学生对其感情是负责任的,并会在选择职业时将这种关系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同时女生在择业中更多地考虑男朋友或配偶,或受其影响。

当问到“有哪方面的影响”时,在“工作地点的选择”方面,男女生的回答比例十分接近,意味着双方都希望工作后在一起;但女生在“职业类型的选择”和“选择较稳定工作”方面更多地受到男朋友/配偶的影响,而男生则在:

“工资选择”方面及“选择有发展前途的工作”方面受女朋友的影响。

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到一种未来家庭分工模式的雏形,男性承担家庭责任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挣更多的钱及职业发展来体现的,而女生则为要将来更好地照顾家庭做准备,包括有更多的暇余时间及稳定的收入。

从“择业中是否得到他人的帮助”看,女生接受帮助的人数比例要多于男生(59.7%),而男生更多是依靠自己(46.3%),女生多从家人、亲戚(25.3%)或同学、朋友(27.3%)那里获得帮助,男生从老师那里得到帮助的要比女生多(4.9%))。

分析帮助的方式与内容,发现为“获得经济支持”唯一主要方面,且男生略多于女生(15.7%:

13%),因为目前求职的过程也是一个投资的过程,虽然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情因素少了一些,但从制作精美的简历、到准备一身象样的行头以备面试,再加上还有可能去外地求职,都需要花许多的钱。

而为“获得精神鼓励”或“听取就业意见”也是获得帮助的主要方式,同时女生略高于男生,这虽然可以解释为男生更具有独立性,但也可以用女生更有亲和性及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来解释。

(四)、求职历程与市场歧视:

图1.男女生投递简历的份数对比:

图2.男女生参加单位面试机会对比:

图3.男女生寻找工作时间长短对比:

从以上三个图中对比的比例我们可以看到女生投递简历的份数多于男生(因为投递20份以上简历的女生多男生11个百分点,而投递五份以下简历的男生多女生11个百分点);获得面试机会却少于男生(因为虽然在获得5-10个面试机会的人中女生多于男生,但获得10以上机会的男生多于女生);而寻找工作的时间花费要多于男生(花一个月以下时间就找到工作的男生比女生多5.7个百分点;而花三个月以上时间找到工作的女生比男生多5个百分点)。

从男女生签约意向个数上看,也是男生略多于女生:

男生平均3.03个,女生平均2.96个。

可见不论他们最后找到的工作如何,寻找工作的时间成本与心理成本女生要高于男生,考虑到从农村地区入学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尽管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在求职中作用仍较大,但那些从农村来的学生很少有回到农村工作的,而是最终大部分都留在了大、中城市,加之男生的求职期望并不比女生低,甚至要高于女生,因此应该是男生求职比女生更困难,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这一点只能用劳动力市场上对于女性的歧视来解释了。

就业地点

大中城市

小城市

农村

总体比例

总体

93.3%

6.1%

0.2%

0.4%

100%

男生

91.7%

7.7%

0.3%

0.3%

100%

58.2%

75.0%

100%

50%

女生

95.8%

3.7%

0.5%

100%

41.8%

25%

50%

总体比例

100%

100%

100%

100%

男生和女生选择工作的前三个最重要的原因相同,分别为收入、工作地点和公司单位的发展前景,男生其次看重的是个人爱好、专业和工作环境、工作的挑战性;女生其次比较重视的一次为专业对口、个人爱好、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

可见男女生在职业选择的条件上基本一致,都强调收入、工作地点和良好的发展趋势,在这三者之外,男生更希望工作能发展个人爱好,而女生则希望学有所用,专业对口;男生喜欢工作的挑战性,而女生更倾向与职业的稳定性。

但在对职业的总体期望差异不大。

对于最后找到的工作的满意度,女生要比男生更为满意,女生满意的人数比例为40.9%男生为35.1%,不满意的人数比例为3.7%,男生为6.4%,“一般”的女生为49.8%,男生为54.3%。

女生虽然在求职过程中收到了一些打击,但最终结果看起来还不错,无论如何这是他们走上社会第一步,正如在访谈中一位女生所说的,“从前上学、在家里从来没有感受到有歧视存在,找工作中第一次因为性别遭到拒绝真有点不可接受”。

其次我们在问卷中还设计了这样一道排序题,即“在求职过程中,對下列因素按照重要性排序。

1)专业2)学位3)资格证书4)在校期间学习成绩或所选课程5)获奖情况6)社会关系7)年龄8)性别9)身高10)容貌11)工作经历与经验12)户籍13)非专业特长14)其它

最后综合统计结果,排序依次为:

专业、学位、工作经历与经验、资格证书、在校期间学习成绩、社会关系、性别、户籍、非专业特长。

性别因素在求职中被排在14项选择的第7位,说明在求职应聘过程中性别属于中等重要因素,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性别的影响作用甚至超过了户籍的限制。

而对下面问题的回答使我们更感到市场歧视的严重性。

“在应聘过程中个人因性别、身高、容貌等自然特征而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回答有的占总体的19.2%,其中女生因以上原因遭拒绝的共有82人,占女生总数的31.3%,男生有42人,占男生总数的10.9%,可见,男生中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因为身高等原因(男生的主要形象表现为身高)遭到拒绝,女生则每3个人中就会有一个曾因为自己的性别或容貌而遭拒绝。

那么遭到这样无理的对待后大学生们是如何反应的呢?

大多数人都是无可奈何,“既然人家说了不要女生,有什么办法?

”表示无可奈何的男生32人,占被拒绝人数的74.4%,女生68人,占81.9%,遭拒绝后曾进行过争辩的男女生都不足10%,而只有极各别的人真的会求诸于法律讨个公道。

那么为什么人们不愿诉诸法律呢?

实际上由于人们不了解相关的法律政策的人很少(只占5.5%),但即使人们了解法律,也不愿花费过多的时间、金钱与心理成本来争取权利的较多(占20.9%),同时认为由于我国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是一个较重要的原因(占23.8%),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是由于人们对这类现象的不合理性认识不够,认为其“可以理解”(占23.8%),还有一部分人则屈从于社会环境(19.3%),可见社会因素造成了人们对歧视现象的默许。

从法律需求上看,被调查者中认为当前急需建立、健全“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机会”的法律法规的有45.1%,应当建立“禁止性别歧视”法律的占24%,另外还应在取消户籍限制,鼓励人才流动等方面健全法律。

因此建立可操作性强的法律,便于人们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是促进劳动力市场规范化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对于性别歧视问题敏感度的性别比较:

在问卷中有一道测量人们观念与态度的问题,试图了解大学生们对市场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敏感程度。

同意

不同意

女生

男生

女生

男生

1)“女研究生相当于男本科生”

15.3

19.5

59.3

49.1

2)如果就业形势不好,用人单位就可以将性别、年龄等作为限制录用的条件。

41.5

47

44.8

33.8

3)“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就业难”

51.5

41.8

30.0

27.5

4)“既然单位有用人自主权,就可以在招聘中对性别、年龄、身高、容貌等自然特征做出规定,这种做法没什么不合法”

24.4

41.1

56.3

42.4

5)在招聘中对性别、身高、容貌等条件的限制侵犯了求职者平等就业的权利

50.6

50.0

21.6

28.6

(由于选项中还有“很难说”及“不知道”两项,因此“同意”与“不同意”两项的百分比之和不为100%)

這些問題的设计都是为了考察学生对性别歧视现象的辨别能力,在不同的条件和语境下女生总是比男生更具有性别的敏感度,虽然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包括相当一部分的女生)赞同了社会的性别偏见,认同女生不如男生的说法,或认为招聘单位有权进行性别选择。

如第一题种的说法,是在一次访谈中听到的,有企业公然在招聘中以这样的标准来招人:

女生上了研究生其水平才相当于一个男本科生,显然大部分同学都不赞同,其中女生对此不接受的比例高于男生10个百分点,而男生同意此说法的多出女生4个百分点,男生更倾向于认为女生的能力差,但应当看到还是有15%的女生竟然也赞同这样歧视女生的说法,自己就认为女不如男,说明即使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还有待加强,女生的自信心急需树立。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了解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出现供求矛盾时,性别矛盾如何解决,如我们所料,许多同学在这样的条件假设下同意了性别、年龄等自然条件可以成为衡量劳动力效率的条件,实际上是同意了市场歧视存在的合理性,从比例上看同意此论的与不同意的各占一半,而男生同意的(47%)比不同意的(33.8%)高出13个百分点,女生中不同意的与同意的比例十分接近。

这很象几年前曾经轰动一时的“让妇女回家”的大讨论,当时的条件就是市场劳动力过剩,竞争激烈,不如让一部分女性回家,好空出位子让男人们多挣点钱,虽然《中国妇女报》上讨论的结果是女人不能回到厨房,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还是认为如果市场机会有限还是应该多留给男人,即使是21世纪的大学生这方面的思维也未能免俗,难脱巢臼。

“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就业难”虽是一种说法,但对于一个刚刚经历了在诸多单位、企业求职、应聘的女大学生来说则更是一种亲身的感受,对于男生们,通过与身边女同学的经历比较,对于他们也是一种比较切近的体验。

有51%的女生赞同、41%的男生也承认这种说法,但同时有30%的女生和27%的男生不同意,或许他们是没有亲身体会到性别问题的幸运儿。

当看到在招聘广告上直接登出的“男生优先”或“只限男生”的字样时,男大学生当然会感到作为男生的优势,却体会不到女生内心遭受的挫折感。

相反当他看到还是有不少的女同学最终找到了相当不错的位置,他们便会觉得女生就业并不难嘛!

第四种说法,是从用人单位以及法律的角度看,“用人单位有用人自主权”,这当然没错,但是这个用人自主权也不能超过法律的约束,如果性别、年龄、身高、容貌等自然特征与工作的性质没有必然的联系,是非职业性因素,即不会影响效率,那么这样的规定本身就含有歧视,是不合法的,但还是由24.4%的女生和41.1%的男生赞同这种作法的合法性,如果不是他们审题不慎的话,就要看他们是否法律意识不强或对于市场歧视概念不清了。

而从比例上看,女生不同意的比例又比男生高出了14个百分点,是否女生更有法律意识呢?

第五个问题“在招聘中对性别、身高、容貌等条件的限制侵犯了求职者平等就业的权利”实际上是上一个问题的同语重复,只不过说话角度变成了求职者一方,而这样问题似乎好理解一些,因为与答题者身份一致,因此有一半的男女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很明显,如果这一道题是肯定的那么上一道题应当是否定的,因为如果求职者合法的权利受到了侵犯,那么,招聘单位的做法就不可能是合法的。

通过此次调查及对结果的初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由于他们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人群,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占据优势,因此虽然劳动力市场中有歧视因素存在,但在付出更大的搜寻成本之后,许多女生仍会找到较好的工作。

但并不能因此而对此类问题漠视、忽略甚至否定,如果连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刚刚毕业的女生在求职中都会遇到各种因性别而起的困境,那么可以想象那些非重点大学的女生、那些没有上过大学的女生以及众多的年龄已不占优的女性求职者的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遭遇。

要转变这种局面只有靠更有效的法律支持,更深入的性别平等教育以及全社会广泛的社会性别态度的转变。

这些已非本文所能详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