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1486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5.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1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1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1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1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教育学.docx

《1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教育学.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教育学.docx

1教育学

教育学模块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1.广义的教育概念:

  教师指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概念:

主要指学校教育。

3.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过程。

(中国教育的外铄论)

4.教育一词语最早出现在《孟子。

尽心上》中。

  孟子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君子三乐,认为“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其中提到“教育”一词,被认为是我国“教育”一词的起源。

(二)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的三大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教育影响)

2.教育者

真题在线:

判断:

教育者就是指教师。

3.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的地位: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4.教育影响(教育中介)

包括:

内容,媒介和措施。

真题在线:

判断:

教育影响等同于教育内容。

5.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互独立、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共同构成教育活动系统;

教育者是充分条件,没有教育者,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

受教育者是必要条件,没有受教育者,教育就成了无的放矢,失去了对象;

教育媒介是保障条件,双方就会失去了共同认知的基础。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性)

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多选和理解)

(1)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

(四)教育的功能

1.按作用的对象分类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作用的方向分类

正向功能(积极作用)

负向功能(消极作用)

3.按作用呈现的形式分类

显性功能(可预期作用)

隐性功能(非预期作用)

1.单选:

某班教师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学习竞赛活动。

结果如教师所料,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

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趋严重。

上述事实表明,教育(  )

A.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

B.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C.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D.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答案:

D

1.判断:

教育的根本特征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

答案:

错误。

2.填空:

目前我国教育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______。

答案:

历史性

二、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这是最古老的教育起源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要体现上帝和神的旨意,以皈依上帝为目的。

由于受当时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19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洛与沛西能(英国)是生物起源学说的代表人物。

  其主要观点是:

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动物界也存在教育,如老猫教小猫捉老鼠,老鸭教小鸭游泳等;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等。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理论是利托尔洛与沛西能的生物起源说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该学说主要代表人物为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孟禄(P.Monroe,1869—1047)。

  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在他看来,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儿童总是要模仿成人行为的,这种模仿心理就是教育的基础。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认为,关于教育的起源,不可能在动物界寻找到,只能在人类社会中去探索。

根据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一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猿脑变成了人脑,劳动中产生了语言。

劳动中积累的经验,便构成了教育的内容。

1.单项选择: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答案:

A

2.判断: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  )

答案:

错误

三、教育的发展历程

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划分为几个阶段:

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之后的世界教育。

(1)每种形态的特点(前两种理解,能做多选。

后一种记忆,能做简答,理解能做选择)

(2)代表人物和代表观点(图表法)

(一)原始教育形态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2、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

3、教育内容简单;

4、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二)古代学校教育

包括:

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特点: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

2、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具有阶级性和封建社会的等级性;

4、表现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学校教育初步发展,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1.古代中国(填空选择)

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痒、序)

西周:

官学体系,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

私学兴起

从此中国教育分为国学和私学两种。

西汉: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

科举

唐朝:

大唐官学,号称“六学二馆”。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前三学儒家性质,后三学专科性质)

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这是大唐的最高学府)

宋代:

程朱理学(程颢hao、程颐的并称)成为国学内容是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明代:

八股文

光绪(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三十一年:

科举制度废除(1905)

2.古代印度的教育

古代印度的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手中。

《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三)20世纪之后世纪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终身化的提出者是:

保罗朗格朗。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记忆方法

20世纪的教育特征是全民多现身

1.填空:

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四书、五经

2.单选:

“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于“四书”范围的是(  )

A.《大学》B.《中庸》

C.《春秋》D.《论语》

答案:

C

第二节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研究目的:

揭示规律

1.填空: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

答案:

教育问题

2.单选:

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学建构中的(  )

A.科学取向B.实践取向

C.规范取向D.人文取向

答案:

A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简答)(次要)

(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二)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遗产

(四)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中国的孔子及其教育思想

第一、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第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条原则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第三,启发诱导的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四,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五,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学记》的教育思想

第一: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第二:

①教育的作用《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②教学原则第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第二,预时孙(xùn)摩原则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谓之摩。

第三,长善救失原则。

第四,启发诱导原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注意区分孔子

第五,课内外结合的原则。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第六,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③论教师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1)苏格拉底“产婆术”一种教学方法,也称问答法第一步:

苏格拉底讽刺;(不断提问,承认无知)第二步:

助产;(不断提问,帮助理解)第三步:

定义。

(归纳定义)

(2)柏拉图《理想国》:

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理想国》三大教育经典著作。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4)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复习回顾

(二)独立形态阶段

1.教育学的学科建立

(1)夸美纽斯

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

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

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2)卢梭代表著《爱弥儿》,主张自然教育(卢梭与女仆的五个孩子)。

  在《爱弥儿》中,卢梭试图描绘一个教育体系,使他在《社会契约论》(1762年)中的“自然人”能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生活。

  卢梭描写爱弥儿和他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

  爱弥儿不是一本详细的育儿指南,不过在其中的确有一些教育子女特别的忠告。

这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第一部教育小说。

(3)康德: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的第一人。

(4)裴斯泰洛齐:

教育应该使脑、心和手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首先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

(5)洛克:

《教育漫话》;白板说

人的心灵如同白纸,观念和知识都来源于后天。

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

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强调全面发展,不仅要把学校办成读书的学校,还必须办成劳动的学校。

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这是社会主义学校的特点。

  凯洛夫《教育学》:

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新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他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

这本书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杨贤江,他以李浩吾的笔名《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三)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传统三中心:

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2.杜威(现代教育学的代表)《民主主义与教育》: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主要观点: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

在做中学

新三中心:

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学生中心

(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

  在国际上,赞可夫被誉为与布鲁纳、瓦根舍因齐名的当代教学论三大流派的代表。

(长达二十年的教育实验)

  他的理论核心是以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所谓“一般发展”是相对于某一门学科或某一组学科引起的独特的发展(即“特殊发展”)而言的,指的是由各门学科引起的共同一致的发展,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2.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52岁,40多部专著)(帕夫雷什中学校长)

  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师范生必读课本)、《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书。

  其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3.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随堂练习

1.单选:

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朱熹对“愤”的解释是(  )。

A.“达其辞”

B.“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C.“开其意”

D.“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答案:

D

2.单选:

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开始的标志是(  )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卢梭的《爱弥儿》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答案:

D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2.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的关系

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学校文化)

4.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大纲解读

教育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互影响的。

1.本节将阐述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2.教育和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与社会文化、

4.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制约作用。

二者关系反映了教育第一个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生产力(经济)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一)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一)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二)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三)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三、教育与文化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适用

校园文化:

物质,制度,精神

(二)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三)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构成

  校园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等。

(1)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学校的物质文化又包含了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两种表达方式。

(2)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以及角色规范。

(3)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一)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

2.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3.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二)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

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2.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3.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2.是相对独立性而不是绝对独立性。

随堂练习

1.唐朝的六学二馆入学条件森严,说明了社会经济制度制约了教育的_____。

2.判断:

教育可以决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或者说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这是教育的第二个基本规律。

一、人的发展的界定

  人的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二、人的发展特征对教育的制约(论述)(选择)

  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

教育必须遵循人发展的这些特征。

(一)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二)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人的发展又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都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

(三)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不平衡性指身心发展速率的不均衡。

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指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指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劳伦茨)(狼孩,猪孩)和最佳期。

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四)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互补性,进行长善救失。

  人的发展互补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身体机能的互补,当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机能的超常发展而得到补偿;

  其次是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的互补,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能帮助人战胜身体方面的残缺与不足,使身心得到发展。

(五)教育要适应人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个体在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性。

这种个别差异性,首先表现在不同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

其次,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也不尽相同。

最后,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倾向性也不同。

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记忆技巧

复习回顾(论述)

(1)顺序性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不能“拔苗助长”△

(2)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3)不平衡性:

把握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

(4)互补性:

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随堂练习

1.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性,发展的不可逆性,也不可逾越。

这是指心理发展的(  )

A.不平衡性

B.定向性和顺序性

C.差异性

D.连续性

答案:

B

2.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遗传、环境等多因素的制约,在发展速度、成熟早晚和最终达到的高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说明个体心理发展具有(  )

A.连续性

B.顺序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答案:

C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三、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决定论(内发论)

1.高尔顿(F.Golton)(达尔文的表兄弟)(优生学家):

《遗传的天才》1869,“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2.霍尔(G.S.Hall):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3.格塞尔(A.Gessel):

“成熟论”,主张心理的发展是生物成熟的结果,成熟是影响发展的第一要素

4.卢梭:

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

5.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性善说)。

6.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性恶论)。

(二)环境决定论(外铄论)

1.洛克(J.Locke):

“白板说”

2.华生(J.B.Watson):

“给我一打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那我愿意担保,任意挑选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定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都可以把他培养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

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

3.荀子: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4.墨子认为,人的发展犹如白布放进染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2.环境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1)环境的构成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制约作用,对儿童而言,常常是通过教育活动实现的。

(2)环境对人的作用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B.孟子

C.韩非子D.荀子

答案:

B

2.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

A.柏拉图和霍尔B.柏拉图和华生

C.霍尔和洛克D.洛克和华生

答案:

D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有广义狭义之分。

  教育是培养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

一般说来,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性质。

真题在线:

_____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_____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

______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

确定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评价的依据是_____。

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_____。

一切教育工作和教育活动都受到_____制约。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二)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三)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总方针,但各级各类学校应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和培养目标,这就决定了教育目的具有层次性。

教育目的层次包括:

(一)国家教育目的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