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1241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1.docx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1.docx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1

202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1

一、单选题(共20题)

1.元认知策略一般不包括()。

A:

计划策略

B:

监控策略

C:

调节策略

D:

复述策略

【答案】:

D

【解析】: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及调节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D项复述策略属于认知策略。

2.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

活动课程

B:

社会课程

C:

学校课程

D:

特色课程

【答案】:

C

【解析】:

1999年,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系统、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3.(2021年真题)卢梭从自然教育观出发,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

这种教育目的观属于()。

A:

社会本位论

B:

个人本位论

C:

宗教本位论

D:

自然本位论

【答案】:

B

【解析】:

个人本位论是指教育目的从人的本性、本能需求出发,代表人物有: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孟子。

4.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经常运用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知识和提高认识能力,张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A: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

B

【解析】:

张老师运用语言的形象描述,丰富学生的知识,运用了语言直观,遵循了直观性原则。

5.由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境引起的情绪状态是()。

A:

心境

B:

激情

C:

应激

D:

热情

【答案】:

C

【解析】: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6.高水平学生在测验中能得高分,而低水平的学生只能得低分,说明该测验的()质量指标高。

A:

效度

B:

信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答案】:

C

【解析】:

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测验能够区分出高水平和低水平的考生,说明区分度质量指标高。

7.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A:

方法

B:

手段

C:

内容

D:

途径

【答案】:

D

【解析】: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德育的途径有多种。

8.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

洛克

B:

斯宾塞

C:

赫尔巴特

D:

杜威

【答案】:

B

【解析】: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9.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A:

获得知识

B:

习得学习方法

C:

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D:

建立知识系统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观。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10.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写“磊”。

这种现象属于()。

A:

一般迁移

B:

具体迁移

C:

水平迁移

D:

垂直迁移

【答案】:

B

【解析】: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11.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其代表人物有()。

A:

柏拉图

B:

福禄贝尔

C:

杜威

D:

圣奥古斯丁

【答案】:

D

【解析】:

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圣奥古斯丁、圣托马斯?

阿奎那等。

12.以下关于课外活动的论述,正确的是()。

A:

自习课属于课外活动

B:

课外活动包括选修课

C:

课外活动即我们经常所说的“第二课堂”

D: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答案】:

D

【解析】:

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

13.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皆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之实现。

由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称为

A:

指导性教学

B:

情景教学

C:

非指导性教学

D:

程序教学

【答案】:

C

【解析】:

非指导性教学

14.俗语说,“人逢喜事精神爽”。

这说的是一种()。

A:

激情

B:

心境

C:

应激

D:

热情

【答案】:

B

【解析】: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人逢喜事”所引起的“精神爽”按其强度来说并不强烈,但该状态并不在事过之后立即消失,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

15.心理评估的对象是()。

A:

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B:

学生的异常心理

C:

学生的异常行为

D:

学生的心理状态

【答案】:

A

【解析】:

心理评估是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16.形式教育论的基本观点是()。

A:

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学习知识本身包含着能力的培养

B: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知善”,即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D: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

【答案】:

D

【解析】:

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17.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A:

练习法

B:

实习作业法

C:

实验法

D:

谈话法

【答案】:

C

【解析】:

学生通过操作获得知识,且利用了一定的仪器。

因此是实验法。

18.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的教育家是()。

A:

列宁

B:

加里宁

C:

陶行知

D:

毛泽东

【答案】:

B

【解析】:

加里宁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

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19.利用良好的班风和校风来教育学生,这属于()。

A:

榜样示范法

B:

说服教育法

C:

陶冶教育法

D:

实际锻炼法

【答案】:

C

【解析】:

陶冶教育法指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

题干中良好的班风和校风属于良好的环境。

20.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它所传递的()上。

A:

教学思想

B:

教学内容

C:

教学方法

D:

教学手段

【答案】:

B

【解析】:

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它又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是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

它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文化精神、要求的集中体现。

学校文化的这一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使用的教材或者说传递的教学内容上。

二、问答题(共10题)

21.材料:

小明的父母是房地产开发商,家境很富裕,父母对孩子学习不够重视,没什么成绩方面的要求。

小明的生活习惯也较为懒散,经常迟到,学习不努力。

此外,小明从一个普通学校转到了省重点学校,成绩跟不上。

新学校的同学也常说小明是花钱转来的,不想跟他交流。

小明也想跟其他同学交流,但是就是难以融入。

导致他的性格越来越内向。

问题:

(1)从需要的角度分析此学生哪些需要得不到满足?

(2)如果你是小明的老师,你该怎样引导小明从而满足他的这些需要?

【答案】:

(1)首先,此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家庭生活的富裕,并没有让他从父母那里获得应有的关心和爱护,父母对他的学习不重视、无要求,使该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此外,转入新的学校、新的班级,也没有被班级同学接纳,想要与新同学沟通交流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

难以融入班级,缺乏归属感。

其次,此学生的尊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新同学常说他是花钱转校的,不愿意与他交流并接纳他。

他在班级没有自己的地位,也无法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尊重,导致他性格内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高级需要才会产生。

由于此学生归属与爱、尊重的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自然难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2)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小明,满足他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首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性和榜样作用。

可以率先接纳小明,主动关心他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交往等情况,为他提供建议和帮助。

还可以发动班级的班干部和热心开朗的学生一起帮助他,多多与他沟通交流。

其次,应该在私下纠正原班学生对小明的误解和偏见。

无论该生的家庭背景如何,学习情况怎样,只要转入了班级和大家一起学习,那么就是班级里的一员,是大家的同学朋友。

最后,应该和小明的父母沟通,建议他们多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生活中要适当地约束孩子的学习行为,使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教给孩子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解析】:

22.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因此,组织教学只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集中进行。

【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结论是错误的。

首先,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如了解学生出勤情况,学习用品准备情况,是不是已从下课时的兴奋状态安静下来期待新课的学习,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但是,这并不代表组织教学工作只在上课前进行,而是要贯穿上课始终,直到课的结束。

在授课过程中,为了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随时关注学生上课状态。

因此,认为组织教学只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集中进行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解析】:

23.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弗洛伊德重视人格的发展阶段问题,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口唇期:

0-1.5岁左右,婴儿从口腔刺激获得满足和快乐。

(2)肛门期:

2-3岁左右,幼儿通过肛门排泄获得满足。

(3)性器期:

3-6岁左右,儿童喜欢抚弄自己的性器官而获得快乐和满足。

(4)潜伏期:

7岁-青春期,儿童性与攻击的冲动开始进入潜伏期,不再通过躯体部位而获得快感。

(5)生殖期:

青春期—成年期,个体产生两性意识,心理上逐渐有了与性别相关的职业计划、婚姻理想等。

【解析】:

24.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体力和道德的平均发展。

【答案】:

错误。

全面发展并非平均发展、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解析】:

25.简述中学生心理辅导的要求。

【答案】:

(1)教师要给予学生爱与尊重;

(2)把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寓教于乐;(3)心理辅导要注意点面结合,预防为主;(4)把心理辅导寓于德育之中。

【解析】:

26.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答案】:

正确。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解析】:

27.简述班主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答案】:

(1)主要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体;了解和研究学生群体;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2)方法:

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解析】:

28.德育的对象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

【答案】:

正确。

德育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包括学生的个体和群体。

【解析】:

29.对各门学科的概念、定理、公式、学科体系的记忆,都是逻辑记忆。

【答案】:

正确。

逻辑记忆,即以词语为中介,以概念、原理等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

这种记忆所保持的不是具体事物的形象,而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定义、公式、定理。

【解析】:

30.材料:

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片段并回答问题。

师:

刚才同学们找出了小壁虎三次借尾巴时说的话,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些话。

(学生七嘴八舌地读)师:

谁愿意给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朗读?

(学生读小壁虎说的话)师:

读得很流利,但似乎少了一点儿什么味道。

什么叫“行吗?

”生(依次回答):

“行吗?

”就是“好不好”“好吗”“可以吗”……师:

对了。

这说明小壁虎讲话时怎么样?

生(依次回答):

和气,小心翼翼,谨慎,礼貌……师:

你们从哪里看出小壁虎讲话时很有礼貌的?

生:

小鱼比小壁虎大,小壁虎叫她小鱼姐姐;老黄牛年纪大,小壁虎就称他伯伯;燕子比妈妈小,小壁虎就称她燕子阿姨。

生:

小壁虎走了之后都跟他们一一告别,说:

“再见,再见。

”生:

小壁虎每次说话都用“您”很有礼貌。

生:

小壁虎每次借尾巴都要问别人“行吗?

”师:

对,小壁虎每次说话都很和气,都是用商量的口气跟人借尾巴的,说明小壁虎很有礼貌,谁能够用很有礼貌的语气试着朗读小壁虎三次借尾巴时说的话呢?

(学生读)师:

读得有点味道了,朗读的时候还要注意……(教师指导朗读)师:

请大家用有礼貌的语气再读一读。

(学生品读小壁虎说的话)师:

读得更好了。

请同学们回家后再读给爸爸妈妈听,注意读出礼貌的语气……问题:

(1)教师在该教学片段中贯穿了哪些教学原则?

(要求写出三条原则)

(2)结合材料分析其中两条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答案】:

(1)教师在该教学片段中贯穿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就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材料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注重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这一道德品质的培养。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教师在面对学生朗读时的不足,通过提问的形式进行了一步步地引导,通过三次朗读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才算是有礼貌的语气。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