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第八单元 生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1196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第八单元 生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第八单元 生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第八单元 生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第八单元 生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第八单元 生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第八单元 生命.docx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第八单元 生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第八单元 生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第八单元 生命.docx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第八单元生命

限时训练

选题细目表

知识点

题号及难度

反射与反射弧

1(易) 2(易) 6(中) 7(中) 13(中)

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2(易) 3(中) 4(中) 6(中) 7(中) 8(中) 9(中) 13(中) 14(难)

人脑的高级功能

5(易) 11(中)

兴奋传导、传递方向的实验探究

6(中) 12(中) 15(中)

综合提升

13(中) 14(难)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7·合肥第一次质检)如图所示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在a、c处分别放置电位计,b处给予适宜刺激。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骨骼肌收缩,发生反射活动

B.骨骼肌不收缩,无反射活动

C.骨骼肌收缩,并在a、c处均测到电位变化

D.骨骼肌收缩,a处测到电位变化,c处未测到

解析:

b处给予适宜刺激后,骨骼肌发生收缩,由于反射弧不完整,不发生反射活动,A、B错误;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因此在a处检测到电位变化,而在c处无电位变化,C错误,D正确。

答案:

D

2.某同学走路不小心,脚底扎了一个钉子,并且感觉到疼痛。

此过程中发生了反射反应。

关于该反射,以下叙述合理的是(  )

A.仅有效应器即可发生反射

B.感觉疼痛,说明兴奋已经传递到脊髓

C.反射发生时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反射发生时,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的受体发生识别和结合

解析:

只有反射弧结构完整才能称为反射活动;痛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反射发生时必须经过突触,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识别和结合的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上。

答案:

C

3.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

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解析:

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细胞的“动力车间”,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不是神经元特有的;由题意知,囊泡的运输和释放运输物与特定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有关,即神经递质释放的位置与突触前膜特定的蛋白质有关;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使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

B

4.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解析:

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发挥作用,使得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所以会一直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答案:

C

5.(2016·河北衡水中学摸底)下列有关健康成年人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温度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D.下丘脑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解析:

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患者不能看懂文字,B错误;温度感受器位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C错误;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D错误。

答案:

A

6.(2016·大连一模)下图为某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部分结构示意图,d处为组织液,若刺激神经元甲,则在神经元丙上可检测到动作电位。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结构中可见2个突触和3个突触小体

B.给予b处适宜刺激,电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C.刺激c处,可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D.兴奋由d→e,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解析:

题图示结构中可见2个突触和2个突触小体,A错误;给予b处适宜刺激,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错误;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刺激c处,可观察肌肉的变化,同时测量电表处有无变化,C正确;兴奋由d→e,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错误。

答案:

C

7.(2017·湖南省四县区高三联考)关于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不正确的叙述是(  )

A.①~④依次是效应器、传出神经、传入神经、感受器

B.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既能传到神经元A又能传到神经元C

C.C点接受刺激后该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Ⅱ上含有的神经递质受体,能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

解析:

读题图可知,①是效应器、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④是感受器,A正确;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所以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只能传到A,不能传到C,B错误;C点接受刺激后,该部位的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导致膜内电位变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C正确;Ⅱ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的结合,使下一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D正确。

答案:

B

8.(2016·忻州模拟)图1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

图2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过程。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图1中A侧为膜的内侧,B侧为膜的外侧

B.图1中显示K+均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

C.图2中膜电位是以膜内电位为参照测定的

D.图2中②处Na+通道开放

解析:

静止状态下,K+外流,由此判定题图1中A侧为膜的外侧,A错误;题图1中K+外流为被动运输,B错误;题图2中膜电位是以膜外侧为参照并定义为0mv进行测定的,C错误;题图2中②处于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即Na+通道开放,D正确。

答案:

D

9.如图表示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内的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

B.②处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③对神经递质的识别不具有专一性

D.④一定是某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

解析:

题图中①表示突触小泡,其内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通过突触前膜;②是突触前膜,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③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对神经递质的识别具有专一性:

④是某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

答案:

A

10.如图所示是毒品可卡因的作用机制:

可卡因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从而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结构①是突触小泡,其中的多巴胺也属于神经递质

B.图中结构②为受体,多巴胺与其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C.图示表明,多巴胺完成兴奋传递后会被运回上一个神经元

D.吸食的可卡因进入突触间隙后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受到抑制

解析:

根据题图示可知,①是突触小泡,多巴胺也属于神经递质,A正确;②为特异性受体,多巴胺与其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B正确;图示表明,多巴胺在完成兴奋传递后,会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运回上一个神经元中,C正确;吸食的可卡因进入突触间隙后,会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会使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D错误。

答案:

D

11.(2017·河北衡水调考)下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是③,婴儿经常尿床的相关中枢是⑤

B.①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

C.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

D.③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中枢

解析:

题图中①~⑤分别为下丘脑、脑干、大脑皮层、小脑和脊髓。

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在大脑皮层,婴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善,对脊髓的排尿中枢控制力弱,A错误;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B正确;脑干中有呼吸中枢,C正确;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神经中枢,D正确。

答案:

A

12.(2016·郑州五校联考)如图代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电流表的两电极均置于细胞外,X、Y为实验位点(Y为两电极中点),Z为突触间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B为效应器

B.Z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

C.刺激X点或Y点时电流表指针均不偏转

D.刺激X点或Y点引起的收缩不属于反射

解析:

题图中B与神经节相连,为感受器,A项错误。

Z中液体为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B项正确。

由于兴奋在突触中传递时只能由轴突传到树突或细胞体,故刺激X点产生的兴奋不能在Z处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电流表指针不偏转;Y为两电极中点,刺激Y点,产生的兴奋同时传到两电极,两电极处同时产生兴奋,没有电位差存在,电流表指针不偏转,C项正确。

刺激X或Y点引起的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D项正确。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18分)图1是小鼠接受刺激发生反射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请回答问题:

 

图1      图2

(1)用针刺A时,________(填“会”或“不会”)引起F收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是由________造成的。

(3)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②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上________的变化。

(4)若在E点两侧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如图所示),则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________次,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会 刺激沿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的方向传导,引起F收缩

(2)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Na+内流

(3)兴奋 膜电位

(4)相反 两 由于灵敏电流计连接在E点两侧,所以兴奋先传到左边接点,电流计偏转一次;接着兴奋传导到右边接点,电流计再偏转一次

14.(18分)(2017·广州一模)科学工作者发现CYP2D6酶在药物可待因发挥止痛作用时起重要作用,机理如下图。

据图回答。

(1)疼痛信号在神经元间的传递依赖________结构完成。

痛觉产生的过程中,与图中特异性受体结合的信号分子是________。

据图分析,可待因止痛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CYP2D6基因突变的原因,相同剂量的可待因在不同人体内代谢产生的吗啡量不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

若产生的吗啡量不足,疼痛仍旧强烈,若过量,则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为提高可待因的止痛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可对患者进行________,从而了解患者的遗传信息,以进行更加个人化的药物治疗。

解析:

(1)相邻的神经元之间并不是直接接触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会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完成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由图知,可待因在CYP2D6酶的催化作用下产生吗啡,吗啡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数量有限的特异性受体无法与神经递质结合,从而减弱神经冲动的传递。

(2)由题知,CYP2D6基因发生突变,CYP2D6酶的产量或活性可能会因此产生变化;由于吗啡的产生需要CYP2D6酶的催化,这一变化会直接影响吗啡的产量,从而出现同样剂量的可待因,不同人体内产生的吗啡量不同的情况。

基因诊断能够了解病人遗传信息,根据病人体内吗啡产量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答案:

(1)突触 神经递质 可待因在CYP2D6酶催化下产生吗啡,吗啡与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了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减弱神经冲动的传递

(2)(由于CYP2D6基因发生突变)使CYP2D6酶的产生量或活性不同 基因检测(基因诊断)

15.(16分)(2016·南昌模拟)下面是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甲表示神经中枢,乙、丙未知。

神经元A、B上的1、2、3、4为4个实验位点。

现欲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结合所给器材完成以下内容。

材料:

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反射弧结构未被破坏)。

供选择仪器:

剪刀、电刺激仪、微电流计。

(1)如果该反射弧的效应器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连接的肌肉。

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的方法步骤(只在神经元A上完成):

①先用剪刀在神经元A的________将其剪断;

②再用电刺激仪刺激神经元A上的实验位点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__,则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2)如果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神经元A和神经元B的完整性,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的方法步骤(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

①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2和实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

②用电刺激仪刺激实验位点________,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________次,则神经元A为传出神经;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________次,则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

该实验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特点为单向传递,具有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欲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只在神经元A上完成),可利用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的特点。

用剪刀在神经元A的实验位点1、2之间将其剪断,再用电刺激仪刺激神经元A的位点1,若肌肉无收缩现象,则表明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若出现肌肉收缩,则表明神经元A为传出神经,乙为效应器(肌肉)。

(2)若实验过程中要保证神经元A和神经元B的完整性,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可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2和实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通过观察微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次数进行判断。

用电刺激仪刺激实验位点1,若指针偏转1次,表明兴奋不能传到位点3,则神经元A为传出神经;若指针偏转2次,表明兴奋可传到位点3,则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故兴奋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

答案:

(1)①1、2之间 ②1 无肌肉收缩现象

(2)②1 1 2(答“4 2 1”也可)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