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docx
《五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五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五常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三月
前言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严格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保障五常市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指导下,编制《五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五常市规划期间土地利用战略,明确土地发展的目标,确定调控指标方案,提出土地利用分区及土地利用发展方向,制定规划保障措施。
规划范围为五常市行政区划内的全部土地,总面积为750126公顷。
规划期为2006~2020年,规划期限为15年,以2005年作为规划基期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近期规划为2006~2010年;远期规划为2011~2020年。
《规划》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通过后,由五常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规划成果,规划成果一经审批后即具有法定效力,凡在五常市行政辖区内进行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活动和各项用地安排,必须服从本规划。
规划成果作为全市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法定依据,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审查并批准实施,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定效力,必须严格执行。
规划的修改、调整及修编须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审查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规划确定的各项用地安排。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市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五常市是隶属于哈尔滨市的县级市,地理坐标为北纬44°4′~45°26′,东经126°33′~128°14′,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拉林河上游。
北依哈尔滨市阿城区,东、东南与尚志市、海林市和吉林省敦化市毗邻,南、西南与吉林省舒兰市、榆树市接壤,西北与双城市相连。
全市总面积7501平方公里,五常镇为市政府驻地。
五常市下辖11个镇、13个乡和1个森工直属林场,包括:
五常镇、拉林镇、山河镇、小山子镇、安家镇、牛家镇、杜家镇、背荫河镇、冲河镇、沙河子镇、向阳镇、兴盛乡、志广乡、卫国乡、常堡乡、民意乡、龙凤山乡、红旗乡、八家子乡、民乐乡、营城子乡、长山乡、兴隆乡、二河乡和森工直属林场。
全市规划基期年总人口97.4万人,农业人口81.8万人,非农业人口15.6万人。
二、自然概况
五常市域呈狭长型,南北纵长180公里,东西平均宽度42公里,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部海拔高程在千米以上,其中大秃顶子山高达1690米,是全市最高点,西北部最低海拔高程只有147.7米。
全市在地质构造上处于地槽区与地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在地形上是由山区向平原区的过渡带,主要地貌由中山、低山、丘陵、高平原及平原构成。
境内有拉林河、阿什河两大水系,阿什河沿东北边境流入哈尔滨市阿城区境内;拉林河是五常市的母亲河,有一级支流15条,二级支流14条,三级支流274条,境内干支流总长2200公里,河网密度0.3平公里。
五常市属中纬度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冬季寒冷少雪,夏季炎热多雨,春季多风少雨,秋季凉爽晴朗。
年平均气温3.5℃,≥10℃积温2300℃~2700℃,日照时数历年平均值为2600小时,日照率为56%,全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11.6千卡/平方厘米,多年平均降水量500~800毫米,无霜期110~140天。
光、热、水条件满足一年一季的农作物生长发育需求。
市域内主要土壤类型包括暗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沼泽土、泛滥地土、泥炭土和水稻土共8个土类、30个亚类、60个土种,土壤分布呈现地带状规律,自东南向西北由山地暗棕壤、白浆土过渡到平原区的黑土带。
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全市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8.2亿元,2000年以来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年均增长11.9%,其中:
第一产业35.8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22.3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40.1亿元,增长12.7%。
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3亿元,年均增长10.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7亿元,较2000年增长106.2%。
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到36.5:
22.7:
40.8,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成果显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年深入,农村经济基础日益雄厚,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增加,产出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切实加强,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工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牢固确立了其在市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国有企业改革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生产规模、经营效益显著增长,一批企业已达到省内同行业领先地位,部分已进入“全国行业百强企业”行列。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一、2005年土地利用状况
五常市2005年土地总面积750126公顷(土地变更数据),其中农用地面积670240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9.35%;建设用地面积31885公顷,占4.25%;其他土地面积48001公顷,占6.40%。
1、农用地
五常市2005年农用地面积67024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9.35%,其中耕地面积246967公顷,占32.92%;园地520公顷,占0.07%;林地面积406217公顷,占54.15%;牧草地面积646公顷,占0.09%;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5890公顷,占2.12%。
2、建设用地
五常市2005年建设用地3188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25%,其中城乡建设用地24270公顷,占3.24%;交通水利用地7444公顷,占0.99%;其他建设用地171公顷,占0.02%。
3、其他土地
五常市2005年其他土地面积4800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0%,其中水域29285公顷,占3.90%;自然保留地18716公顷,占2.50%。
二、2009年土地利用状况
五常市2009年土地总面积750126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70414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3.87%;建设用地面积33316公顷,占4.44%;其他土地面积12664公顷,占1.69%。
在土地总面积中,市属土地面积516704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8.88%,其中农用地面积475064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91.94%;建设用地面积30575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5.92%;其他土地11066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2.14%。
1、农用地
五常市2009年农用地面积70414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3.87%;其中市属农用地面积475064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的91.94%。
农用地主要分布在冲河镇、向阳镇、小山子镇和龙凤山乡。
全市耕地面积3078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1.04%,其中市属耕地面积287967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的55.73%;园地4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06%,其中市属园地面积249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的0.05%;林地面积3764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50.19%,其中市属林地面积168220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的32.56%;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93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58%,其中市属其他农用地面积18628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的3.61%。
2、建设用地
五常市2009年建设用地面积333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44%,其中城乡建设用地242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4%;交通水利用地88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8%;其他建设用地20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3%。
在土地总面积中,市属建设用地30575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的5.92%;市属城乡建设用地23155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的4.48%;市属交通水利用地7221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的1.40%;市属其他建设用地199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的0.04%。
3、其他土地
五常市2009年其他土地面积126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9%,其中,水域773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3%;自然保留地49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6%。
在土地总面积中,市属其他土地面积11066公顷,市属水域面积6961公顷,自然保留地面积4104公顷。
三、土地利用特点
1、农业用地比例高,用地结构较为单一
全市农业用地比例相对较高,2009年全市农业用地比重为93.87%,但利用结构较为单一,农用地中主要为耕地及林地,园地、其他农用地比例极低,不利于农业全面发展。
2、森林覆盖率高,土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
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0.19%,远远高于全省45.1%的平均水平;全市具备适宜林木生长的地形地貌、气候和土壤等条件,成片林地较多,辅以农田防护林建设,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相对较为优良,土地生态系统自身具备较强的更新循环能力。
3、建设用地比重不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市建设用地率为4.44%,略低于全省4.5%的平均水平。
近几年五常市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各类建设用地需求不断攀升,建设用地增加在时空分布上趋于集中。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形势较严峻
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年扩大,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再加上生态退耕以及自然灾毁等因素,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虽然通过开发整理使耕地数量在近期内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平衡,但随着后备资源的持续减少,开发整理难度的不断增加,保持耕地总量平衡的形势不容乐观。
2、区域土地利用差异较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大
五常市东南部山区约占总面积的44%,人口只占总人口的8%;中西北部平原区56%的土地面积却居住着92%的人口;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影响各业生产协调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以及农业用地内部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增长较大,土地供应全面吃紧。
3、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低,建设用地利用比较粗放
由于历史原因,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低,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村居民点存在浪费现象,农村居民点和部分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强度不够,内涵挖潜有待加强。
4、重利用轻管护,部分区域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土地利用上重利用轻管护,造成耕地利用与养护脱节,用养失调,加之农业基础设施的老化和缺失,造成水土流失等其他灾害,进一步加剧耕地质量逐年下降,需结合土地整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及治理。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战略,全市经济发展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1、融入哈尔滨市大都市经济圈,为全市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调控提供机遇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大投资力度,为市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融入哈尔滨市大都市经济圈,为五常市争取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优惠政策创造了必要条件;依托哈市装备工业配套需求的产业重组为五常市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总之优越的区位优势以及难得的机遇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2、国家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创造机遇
作为国家级基本农田示范区和全国十大产粮县,全市不但粮食产量高,而且品种丰富、质量优良,借助作为国家级基本农田示范区这个契机全市大力推进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积极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3、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全市加快发展旅游业和规范旅游用地管理提供必备条件
优越的地理位置及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丰富的林木等植被资源及种类,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全市发展旅游业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龙凤山风景名胜区、赤水沟瀑布、磨盘山漂流、石刀山风景区、九三森林公园、老爷岭景区、七峰山景区、凤凰山景区、陡沟子景区,都是远近闻名的旅游区域。
二、土地利用面临挑战
随着全市城乡人口的不断增加,区域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进步,人地矛盾、各业用地之间矛盾、资源利用方式与资源形势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科学合理的解决这些矛盾成为本次规划面临的主要挑战。
1、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较为突出
随着全市人口的持续增加、经济持续发展,对耕地的占用逐步提高,不可避免的占用耕地,造成耕地数量下降,加之宜农后备土地资源的匮乏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的难度。
2、土地利用效益低、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高,土地利用方式和用地观念亟需转变
由于受人口分布、地形、社会发展、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区域内部分独立工矿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分散,利用低效、粗放,这将间接加剧全市土地供需矛盾,影响建设用地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3、统筹城乡协同发展,优化城乡用地布局任务艰巨
受自然和历史因素影响,全市范围内各乡镇交通区位、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资源利用方式、利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区域发展协调度不高。
4、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之间矛盾较为突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生产和各类建设用地等土地开发利用行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凸现,土地利用方式和布局同现有生态建设与保护用地之间的矛盾也愈发突出。
规划期内,五常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本着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精神,保护耕地,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任务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为促进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土地利用和保护,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正确处理保护资源和保持发展关系,为全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用地保障条件。
第二章规划目标
第一节区域发展战略定位
依托作为哈尔滨、吉林两个大都市中间连接点的地理区位优势,全面吸收大都市产生的经济辐射效应,建设黑龙江省南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等城市。
发挥传统的水稻产业优势,打造五常大米精品品牌;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制药业为先导,全力发展高新科技型产业;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围绕以上发展定位,致力于发展六大支柱型产业、建设七大生产基地、完善九大基础系统。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为了实现五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工作部署,针对当地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遵循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
确定全市本轮规划期内的土地利用战略为:
1、以建设松嫩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土地利用总体目标,围绕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这一核心,稳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主导地位,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加快粮食产能建设;
2、将节约集约用地作为重点,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为市域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宏观调控依据;
3、加强对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造,重点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态脆弱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落实各项土地管理政策制度,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更新土地利用理念,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用地比重;
5、协调区域发展,兼顾中心城镇和重点乡镇,以及中心村发展建设用地需求;
6、正确处理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之间的关系,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区域全面进步的新局面,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和土地管理服务。
第三节规划目标
结合五常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和土地利用战略,针对五常市实际,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总体目标是:
以保护耕地为重点,统筹安排各项用地;有效保护、妥善整治农用地,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用地结构;严格管控建设用地规模及布局,保障重点基础设施和必要的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和配套措施,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引导城乡建设用地逐步趋向科学合理;推进土地整理复垦,稳妥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第四节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一、土地利用规模调控指标
1、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各类用地占用耕地规模
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控制在262368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216804公顷,在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216804公顷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建立基本农田储备库,用于补充规划期内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
2、科学合理安排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到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5143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5184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4906公顷;交通水利用地规模控制在9650公顷;其他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09公顷。
3、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和耕地指标
到2020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控制在1520公顷以下,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不得超过886公顷。
4、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到2020年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增加耕地1860公顷,其中:
土地整理增加耕地1845公顷,土地复垦增加耕地15公顷。
二、土地利用结构比例调整指标
规划期间通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比例,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目的。
到2020年五常市农用地面积704251公顷,建设用地面积35144公顷,其他土地面积10731公顷,结构比例由93.87:
4.44:
1.69调整为93.88:
4.69:
1.43。
三、城乡用地结构优化指标
按照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的要求,遵循加快中心城市建设,适当发展重点乡镇,满足中心村建设需要,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总体原则,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地需求,鼓励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
到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5184公顷,其中:
城镇工矿用地4906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面积402公顷。
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深挖现有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指标,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彻底转变,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由153.4平方米/人调整到144.5平方米/人。
五、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指标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土地资源利用方针,全面理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是加大土地退化预防和治理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到2020年实现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5%以上;二是加强对生态功能用地的保护,尤其是对水源涵养地、滩涂、沼泽及河流水面的保护;三是合理实施退耕还林,防治水土流失,到规划目标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14%。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根据五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整治和资源保护要求,以及土地供给能力和各类用地需求,按照严格保护耕地、适当调整农用地、严控建设用地规模、稳妥开发利用其他土地的原则,经综合平衡后,确定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
五常市2009年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分别为704146公顷、33316公顷、12664公顷,到2020年全市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分别为704251公顷、35143公顷和10732公顷;使全市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占土地总面积比例由2005年的93.87:
4.44:
1.69,调整到2020年的93.88:
4.69:
1.43,土地利用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五常市农用地面积较大,耕地和林地分布相对集中。
农用地结构调整要在保持耕地和基本农田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园地、林地面积,以此实现保障全市农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常市2005年农用地面积为670240公顷;2009年农用地面积为70414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3.87%;2020年农用地面积调整为70425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3.88%;2010年到2020年农用地增加105公顷。
1、保持耕地面积的基本稳定
五常市2005年耕地面积246967公顷,2009年耕地面积为30785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1.04%;2020年耕地面积调整为26236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98%;2010到2020年耕地减少45490公顷。
规划期内,在上一轮规划中已划为基本农田的,在建设用地规模边界范围内的耕地和已确定位置及占地范围的重点公路、铁路等单独选址项目范围内的耕地调整为一般农田,共调出基本农田513公顷。
将验收合格的土地整理复垦新增耕地以及近年来经过改良质量达到要求的耕地调入基本农田,保证规划期内的基本农田面积稳定,经调整全市共调入基本农田451公顷。
规划期内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216804公顷。
2、适当增加园地面积
五常市2005年园地面积520公顷,2009年园地面积为48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06%;2020年园地面积调整为64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09%;2010到2020年园地增加160公顷。
3、逐步增加林地面积
五常市2005年林地面积406217公顷,2009年林地面积为37645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19%;2020年林地面积调整为42110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6.14%;2010到2020年林地增加44642公顷,主要来自于超坡耕地退耕及防护林建设。
4、合理增加牧草地面积
五常市到2020年牧草地面积调整为58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08%;2010到2020年牧草地增加587公顷。
5、合理利用和安排其他农用地
五常市2005年其他农用地面积15890公顷,2009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934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58%;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调整为1955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61%;2010到2020年其他农用地增加206公顷。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五常市2005年建设用地面积为31885公顷;2009年建设用地面积为33316公顷。
建设用地安排要坚持节约和集约用地的原则,做到控制总量、限制增量、盘活存量,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统筹安排各项新增建设用地,重点保证中心城镇和重点建设项目建设用地。
到2020年建设用地调整为35143公顷,2010年到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1828公顷,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886公顷。
1、适当增加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规模
全市2009年城镇工矿建设用地3604公顷,规划期内增加1302公顷,至2020年城镇工矿建设用地为4906公顷,2010年到2020年城镇用地增加1225公顷,采矿用地减少65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增加142公顷。
规划期安排城镇工矿用地增减挂指标402公顷,用于弥补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的不足。
2、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全市2009年农村居民点20680公顷,至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为20278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57.7%。
2010年到2020年农村居民点减少902公顷,其中内部结构调整增加500公顷,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402公顷,减少的居民点主要整理复垦为耕地和林地。
3、稳步增加交通水利用地规模
全市2009年交通水利用地面积8828公顷,优化区域交通道路网配置,修建港口,升级、改造市域内外低等级公路,提高运输能力,进一步完善五常市的交通运输体系。
水利设施用地优先保障除涝、防洪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用地,到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面积调整为9650公顷,2010年到2020年增加822公顷。
4、合理配置其他建设用地
全市2009年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203顷。
到2020年其他建设面积调整为309公顷,2010年到2020年增加106公顷。
增加用地主要用来满足电力项目、环保项目用地及风景旅游用地需求。
三、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其他土地利用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严格禁止开垦湿地及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妥善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