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方法技巧题提升训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1082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方法技巧题提升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方法技巧题提升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方法技巧题提升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方法技巧题提升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方法技巧题提升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方法技巧题提升训练.docx

《诗歌鉴赏方法技巧题提升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方法技巧题提升训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方法技巧题提升训练.docx

诗歌鉴赏方法技巧题提升训练

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热点——表达技巧

提升学案

提升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2.掌握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

一、高考真题

1、(2019浙江卷)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

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

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

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

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

2、(2019江苏卷)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赏析对比手法塑造形象的能力,体现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具有积极意义。

立志报仇雪恨的精卫鸟经年累月怀着微小的赤诚之心,“终年”与“寸诚”是一对比;口衔细石却希望填平大海,“细石”与“大海”是一对比;填海之功难以实现,区区小命实在轻,“任务重”与“性命轻”是一对比。

在对比中表现了精卫的决心之坚、抱负之大与命运之悲。

二、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概说

(一)表现手法细分为:

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

(1)描写手法:

白描、渲染、烘托、虚实结合、衬托、对比、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等

(2)描写角度:

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

①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

②方位角度只要是指远、近、高、低等

(3)修辞手法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对比、双关、互文、用典、设问、反问、象征

(4)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2、间接抒情

A、借景抒情:

①以乐景衬哀情:

②以乐景衬乐情:

③以哀景衬乐情:

④以哀景衬哀情:

B、情景交融

3、托物言志

4、借古讽今

(二)常见提问方式

1、提问常式:

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②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XXX的角度进行赏析。

③对这首诗(这个诗句)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分析。

④请简要赏析XXX句

2、提问变式:

①请赏析XXX的写景艺术

②你觉得这首诗哪两句写得好?

为什么?

③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果?

④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三)答题步骤

(1)运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内容怎样运用这种手法

(3)分析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塑造了什么形象,渲染了什么气氛,营造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情感等

【小结】

1、答题范式:

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2、注意点:

①有些表现手法变体的考查,要灵活对待,怎么问,怎么答,不要拘泥上述步骤。

②表现手法概述类题目,只需列举出手法,简单举例即可。

三、训练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变律

三首(其二)

苏涣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

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

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

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

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

身如万箭攒,宛转

迷所之

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

【注】①变律:

变排律为古体的意思。

②宛转:

翻滚身体挣扎。

③几:

同“机”,机宜、策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四句,先写毒蜂聚集,高挂木枝,再写行人目断魂飞,表明毒蜂危害之大。

B.七、八两句采用动作描写,正面表现了少年挟弹持丸除毒蜂时的毫不犹疑。

C.九、十句写“金丸”击中蜂巢,毒蜂疯狂进攻少年,实际指坏人反扑,志土受害。

D.本诗前面写景叙事,结尾评论说理,即取胜不仅要有疾恶之心,更要讲策略。

1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请结合诗句简析。

(6分)

14.D

15.①夸张(或侧面烘托)。

百步外的行人一看到高悬于枝头的毒蜂就目断魂飞,夸大了行人的恐惧心理烘托出毒蜂危害之大。

②比喻。

“势若风雨随”“身如万箭攒”两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毒蜂像风雨一样扑向少年,少年像被万箭射中,疼痛难忍的情状。

另外,用“毒蜂”比喻坏人、恶势力,用“少年除蜂”来比喻志士除恶。

③对比。

人们在百步外就被吓得目断魂飞与少年挟弹持丸除毒蜂的毫不迟疑做对比,凸显了少年面对恶势力的无所畏惧。

④借事抒情、说理。

通过少年除蜂,即与坏人、恶势力作斗争却遭其反扑,从而失败之事,抒发了作者对少年的同情,使我们懂得对敌要讲究策略的道理。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节选)

王安石

画史纷纷何足数?

惠崇晚出吾最许。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倚然①堕洲渚。

黄芦低摧雪翳②土,凫雁静立将俦侣。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

【注】①倚然:

自在超脱的样子。

②翳:

遮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首咏画诗中,作者对画家惠崇进行了高度评价,并流露出对他的景仰之情。

B.诗的第三句写出了诗人观画时的节令和环境:

天气炎热,云气蒸腾,溽暑难消。

C.这幅面作描绘了一幅颇具情趣的水边凫雁图,黄白映衬,色彩鲜明,意境雄浑。

D.这幅画作有很强的感染力,使人浮想联翩,引起了作者对往日所见之景的回忆。

15.本诗是如何表现惠崇画技高超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4.C

15.①通过对惠崇的直接评价:

开头两句将惠崇与画史上其他画家相比较,强调了他的突出地位,表现了画技的高超;②通过对惠崇画作的正面描摹:

五六两句艺术地再现了惠崇画作的特点,从色彩运用、构图技法等方面显示出画技的高超;③通过观者的感受侧面烘托:

观画后诗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暑热顿消;最后两句写这幅画唤起了诗人对昔日经历的回忆,引发了诗人的联想。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答张十一①功曹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

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

②筼筜(yún dāng):

一种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③踯躅:

杜鹃花科。

④恩波:

皇帝的恩泽。

⑤斗:

通“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春山明净,春江空阔。

寥寥几笔,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

B.颔联中的“竞”字,写活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闲”字,表现出花儿清闲自得的意态。

C.颈联没有怨恨之情,只有诗人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D.尾联诗意婉转,韵味浓厚,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15.诗歌的前四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艺术特色?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4、C

15.①远近结合,点面结合。

首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并且第一句为远景;颔联则是两组近景特写。

②色彩浓淡相宜。

既有淡墨勾勒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

③动静结合,以声衬静。

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啼打破了宁静,反而更突出了此处环境的幽静。

(每点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读书

皮日休

家资是何物,积快列梁格。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蠢鱼①,犹胜凡侍侣。

【注】①鱼:

即蟫,又称衣鱼,蛀蚀书籍衣服;体小,有银白色细鳞,尾分二歧,形稍如鱼,故名。

文中指书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家中引以为豪的资产,就是汗牛充栋的满架圣贤们的著作。

B.诗人早晨来到书房里,打开书卷,虚心向老师请教,听从老师的教诲。

C.“蠢鱼”“凡侍侣”分别指精神的归依与世俗的交往,表达了诗人非凡的志趣。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圣贤们的敬仰之情,愿意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

15.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4.B

15.①首联运用设问,交代家中积书满架,表达自己的自豪之情以及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②颔联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了晨读时的场景,表现了读书时的宁静与喜悦。

③颈联直抒胸臆,表达对先贤们的崇拜与敬仰。

④尾联运用借代和对比手法,照应标题,表明诗人志趣所在。

(每点2分,答出三点满分)

过沙沟店

王恽

高柳长涂送客吟,暗惊时序变鸣禽。

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

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

摇鞭喜人肥城界,桑柘阴浓麦浪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过沙沟店》写诗人拜访游览沙沟店时的所见所闻,“过”是“拜访”的意思。

B.诗人信马摇鞭,欣赏高柳长途,听闻鸟儿在柳枝间鸣叫,体会到季节的转换。

C.桑柘即桑木与柘木,代指农桑之事。

作者写的是旅途所见,关心的是民间疾苦。

D.颔联化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一诗句,表达了诗人对雨的喜爱。

15.本诗“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一联颇为精妙,请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4.A

15.

(1)颈联描写了行云微阴下,诗人信马途中看到的田野山岭一派静谧祥和的景象;

(2)①动静结合,远岭野色是静景,而行云游马是动景。

②远近结合,远处的山岭,近处的田野,上有行云。

③拟人手法。

着一“抱”字,就把阴天中本是静默肃穆的山岭,写出了温暖又主动的情意,“弄”字,更是把本显压抑的阴云写的调皮欢快。

(3)表现了诗人轻松惬意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洛阳城外别皇甫湜①

李贺

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

冬树束生涩,晚紫凝华天。

单身野霜上,疲马飞蓬间。

凭轩一双泪,奉坠绿衣②前。

【注】①皇甫湜:

唐代散文家,对李贺有知遇之恩。

②绿衣:

唐代官制,七品以上着绿服。

时皇甫湜为侍御史。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送别之地及其环境特点,既照应了题目,又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颈联写出了皇甫湜旅途中的孤单、寂寞与疲惫,“霜”字写出了天气的寒冷。

C.前四句为实写,写别离场面;五、六两句为虚写,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挂念之情。

D.尾联从皇甫湜着笔,通过写其泪洒衣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15.谈谈本诗前四句是如何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6分)

参考答案:

14.D

15.“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说诗人写景是为了借景抒情,即一切景物描写的文字都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

(2分)本诗首联写了“别风”“断烟”,这些景象都带上了别离的意味。

(2分)颔联写了“冬树”“晚紫”,“冬树”紧缩着一身的枯涩与辛酸,“晚紫”(晚霞)给灰白的天空涂抹上颜色,这寄寓了诗人由于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浓重的离愁别绪。

(2分)

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14~15题。

昧旦出新亭渚

梁·徐勉

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昧旦:

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

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

术:

道路。

游衍:

恣意游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意在强调诗人忙于赶路的急切心情。

B.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五、六两句,景物动静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D.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

15、诗人是如何表达出游意兴的?

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4.A

15.(6分)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每个要点3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4.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受朋友窦员外邀请,来到他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丽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

“开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闲”字,表现出作者谪居多年无所事事的闲散状态,表现出其随性而行的一面。

C.窦员外,喜欢在住处种植青松,栽培红药,由此可见,他志趣高雅,品行高洁。

D.尾联“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写诗人和窦员外“在此间”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既表现出诗人对窦员外的恭维之意,也表达出其闲适愉悦的心情。

E.整首诗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淡泊自适、不汲汲于名利的心态。

15.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6分)

【参考答案】

14.A、D

15.①铺陈描摹。

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营造出一派优美的境,渲染出清幽的意境。

②移步换景。

颔联写院外的景,然后移步换景,由院外写到院内;颈联写院内的景。

这样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富有层次,使读者犹如身其中。

③虚实结合。

这两联前三句是实写眼前之景,第四句是虚写想象之景。

虚实结合,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更有助于表现诗人对友人居处的喜爱赞美之情。

(每点2分,共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

C.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

D.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

15.这首诗的第二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6分)

参考答案:

14.C。

15.

(1)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

(2)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对仗工整巧妙。

(3)“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

(4)“后代声华白日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

【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

(或:

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领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和秋风畅叙别情。

D.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表现了秋风赋予动物以活力的力量。

15.请从结构和情感上赏析“为君扶病上高台”

【参考答案】

14.B

15.结构上:

“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

情感上:

尽管“扶病”,但作者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或答:

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9分)

西塞山①下作

韦 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

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

②孤峰:

指湓城北的庐山。

③爨(cuàn):

烧火做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而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步趋古人而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地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的安排,不仅为全诗的画面增添了生气与活力,而且由实入虚而归为遣志发情,更显得自然巧妙。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15.赏析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

(6分)

参考答案:

14.B

15.①“水似蓝”,表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③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艺术境界。

(每点2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

陆畅

其一

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①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其二

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②诗酒人。

【注】①禁漏:

漏刻发出的声响,②谢公:

南齐诗人谢眺,唐李白《秋登宜城眺北楼》诗: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此诗中“谢公”应指崔大夫。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诗中,首句雄奇磅礴,“压”字写出北楼之高,“满”字则写出北楼上视野之开阔。

B.前诗写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

C.后诗中,“别”“笑”二字写出诗人近几年羁旅漂泊的生活状态,达观里有一些苦辛。

D.两首诗角度不同,前诗从空间切入,侧重写景;后诗从时间切入,侧重写人。

15.两道诗都写了“月”,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B

15.①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②后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行朝:

迁徒不定的朝廷。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承题。

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

“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之说。

B.颔联融情于景,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沉郁悲抑之情难以排遣。

C.颈联含蓄蕴藉。

诗人以酒浇愁,酒随泪溅,可是“举杯销愁愁更愁”。

听浪思归,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D.尾联由个人身世之忧写到家国之愁。

“欲问行朝近消息”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15.后人评价本诗颔联与李贺《雁门太守行》的颔联在写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14.(3分)C

15.(6分)两首诗都运用了视听结合(或动静结合)手法。

(2分)①周诗颔联前一句写视觉(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听觉(动景),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

视听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2分,写景分析1分,效果1分)②李诗颔联前一句从听觉描写,在深秋死寂中满城响起角声;后一句从视觉描写,晚霞映照战场,胭脂般的血迹凝结在大地上,呈现一片紫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渲染出战地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

(2分,写景分析1分,效果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①

岑参

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

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

胜概纷满目,衡门②趣弥浓。

幸有数亩田,得延二仲③踪。

旱闻达士语,偶与心相通。

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

钓竿不复把,野碓④无人舂。

惆怅飞鸟尽,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