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试题库大题.docx
《文学概论试题库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试题库大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试题库大题
四、名词解释
3文学活动“四要素”
3这是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观点。
文学四要素指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要素组成的。
4广义文学
4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狭义文学
5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
6折中义文学
6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可以称为折中义文学。
如历史文学、记实文学和某些风格化的政论文。
8话语蕴籍
8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11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性的也是功利性;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从态度看:
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15文学创作材料
15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造的刺激或信息。
16艺术发现
16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社会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7创作动机17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18艺术构思
18指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19直觉
19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在艺术思维上,直觉有两大作用:
一是表现为作家对某现象的直观的把握;二是表现为作家在某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让人深省的内蕴。
20灵感
20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然顿悟。
表现为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21综合
21作家最常用的构思方式,是作家围绕自己的中心意念,改造许多旧材料,综合为一个能够完整体现的意图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22突出
22指作家在构思时抓住一个意想,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尽量使其比周围其他形象更清晰、明确和与众不同。
23简化
23指作家故意少说,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传达出形象的大概轮廓与内在精华的构思方式。
24变形
24指作家在构思时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意象的方式,通过变形,作家常常能够获得独创性的形象。
25陌生化
25以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是以一种陌生化眼光、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
26即兴
26指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27推敲
27传记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把心象物化为定性作品的操作情况。
28艺术真实
28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艺术性创造,在其构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出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29艺术概括
29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与认识,对个别或特殊性的事物加以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30情感把握
30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造对象做情感性体验和评价。
情感评价是一种主体性的心理过程。
32现实型文学
32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和逼真性。
再现是指文学作品对外在现实状况作具体的刻画和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这样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它以写实的方法,按照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的描绘。
33理想型文学
33理想型文学是指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表现性是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直接表达出来,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
它通过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生活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
以浪漫主义文学为代表。
34象征型文学
34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与朦胧性,具有多层不确定性的意义。
以欧洲象征主义为代表,这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流派和文学思潮。
41典型
41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发展三个阶段。
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18、19世纪的个性典型说、20世纪之后,马克思主义典型说得到发展。
42特征化
42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突出的个别标志,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种人物关系、一个事件等。
从内涵看,特征有两个特征:
其外在形象极其生动、具体、独特;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43意境
43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其特征有
(一)情景交融。
(二)虚实相生。
(三)韵味无穷。
62文学风格
62是通过作家的一系列作品反映出来的作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独特性,是作家创作个性打在作品上的印记。
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63创作个性
63创作个性也叫艺术个性,通常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的才能特征。
这种个人的才能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他如何从生活中找到自己心爱的题材,并以自己特有的感受方式、思考方式和传达方式把它表达出来
65期待视野
65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有心理图式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horizon)。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70接受心境
70即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人们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会伴随读者进入到阅读进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71隐含的读者
71根据“接受美学”的见解,一部作品完成之后,为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
这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也就是说,是作家获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72填空
72填空:
由于文学作品是一种话语现象,带有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的,所以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过文学只是一个不确定性“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旨趣。
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英加登的“填空说”,与加达默尔的“对话说”,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74共鸣
74这是文学接受进人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在阅读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种意义上的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弋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感激动和审美美趣味趋同现象。
75净化
75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
净化一语,最早见之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指某些人特别容易受某种情绪的影响,他们也可以在不用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
因而心里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
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的自我教育效果
76领悟
76领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有包括潜思默想、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与共鸣和净化相比,领悟具有两大特征,基于理解的体味和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
78文学批评
78所谓文学批评,也就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观点和趣味标准,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以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一种理性分析、评价和判。
文学批评是在文学阅读中伴随着欣赏而出现的。
80美学观点
80所谓美学的观点,就是要求把文学作品当作艺术品,一种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按照文学本身的规律来加以认识和评价。
81历史观点
81所谓历史的观点,就是要求把文学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放到它产生的历史环境中去进行考察,而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孤立地就作品而论作品。
历史的批评是近代的产物,是在近代自然科学对世界的因果性的认识的影响和启示下发展起来的。
79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
79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以美学的(审美的)和历史的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
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是建立在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特殊(亦即审美的)形式这一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它首先由黑格尔提出,后来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所接受,并在批评实践中加以具体贯彻;与之同时,恩格斯又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下对它作了进一步的改造。
五、简答题
7有关文学发生的学说有哪些?
7文学原始发生的几种学说:
以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为代表的“巫术仪式发生说”,以德国批评家赫尔德为代表的“宗教发生说”,以德国哲学家康德为代表的“游戏发生说”,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劳动说”,另外还有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模仿说”和以达尔文为代表的“生物本能说”。
14什么是文学的双重性质?
14即审美性意识形态性,知识两者的复杂组合,文学既是无功利性的也是功利性;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从态度看:
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9什么是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原理?
9这是指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不平衡的现象。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体现:
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11怎么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
11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认为文学是反映生活的一种特殊的思想意识形态。
这就是说,文学就其最根本的性质来说,都是作家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对社会人生所作的一种评价性的反映的产物;就是说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般形态的性质可以从反映性(认识性)和实践性两方面来看:
反映性是由意识形态的精神属性所决定的。
它首先表明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的现象不是主观自生的,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
反映具有自己的能动性。
实践性是由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所决定的。
如果说,反映主要是一种理智活动,是外部事物向主观意识转化的活动;那么,实践则主要是一种意志活动,是主观意识向客观事物的转化活动,表现为文学对于形成读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巨大影响以及对于激励和推动读者积极介入社会人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12怎么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1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性的也是功利性;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从态度看:
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15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什么含义?
15话语蕴籍的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有两层意思:
第一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籍性质;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本文带有话语蕴籍性质。
24文学创造材料的特征和来源是什么?
24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造的刺激或信息。
其途径有无意获取与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25文学创造的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25主要有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
26文学创造的构思方式有哪些?
26主要有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27什么是灵感和直觉?
27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在艺术思维上,直觉有两大作用:
一是表现为作家对某现象的直观的把握;二是表现为作家在某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让人深省的内蕴。
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然顿悟。
表现为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28什么是突出与简化?
28突出指作家在构思时抓住一个意想,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尽量使其比周围其他形象更清晰、明确和与众不同。
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传达出形象的大概轮廓与内在精华的构思方式。
32什么是形式创造?
文学创造中,形式创造要遵循哪些原则?
32形式创造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
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
要遵循的原则有第一从内容出发去选择与创造形式;二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三重视形式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33文学作品有哪些类型各有哪些特征?
33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和逼真性。
再现是指文学作品对外在现实状况作具体的刻画和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这样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它以写实的方法,按照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的描绘。
理想型文学是指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表现性是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直接表达出来,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
它通过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生活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
以浪漫主义文学为代表。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与朦胧性,具有多层不确定性的意义。
以欧洲象征主义为代表,这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流派和文学思潮。
34有关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有哪些?
34在诸多的体裁分类法之中,在目前流行的主要有两种,即“三分法”和“四分法”。
“三分法”是欧洲文学史上传统的分类法,它起源于古代希腊的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文艺复兴以后,欧洲不少美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在文学分类上,基本上都按照亚里斯多德所制定的准则,原则上把文学分为这样三类,然后在每一大类之下,又分为若干小类。
如黑格尔《美学》第三卷、第三部分、第三章关于“诗”(即文学)的部分里,就是把“诗”分为史诗、抒情诗、戏剧体诗这样三大类来加以叙述的。
别林斯基在《诗底分类和分科》等文中,同样是采取这种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迄今在欧美各国仍然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像韦勒克、沃仑合著的《文学理论》在论及文学类型时,也完全依据“三分法”。
“三分法”在“五四”以后介绍到我国来,但由于与我国传统的文学分类法差距较大,在实际运用中,至今仍很少为人们所接受。
“四分法”是“五四”以来我国较为流行的分类法,它根据文学作品的体制和格局,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和散文四大类。
如在三十年代编辑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就是按照“四分法”分卷的。
这可能对确立四分法在我国文学分类中的地位有一定的作用。
“四分法”与“三分法”的不同表现在:
它把按“三分法”划分的叙事类和抒情类文学重新加以组合,分别归之于诗歌、小说、散文三类。
诗歌包括叙事类文学中的叙事诗和抒情类文学中的抒情诗。
它们之所以被归为一类,除了内容上都富有激情并要求高度概括、集中之外,主要由于它们都是以韵文的形式写成,在语言上都要求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小说只是叙事类文学中的一类作品,它之所以被单独地列为一类,主要由于它都要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完整的人物性格,并且在近代文学中特别繁荣、发达,是近代文学中最主要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包括叙事类文学中的叙事散文和抒情类文学中的抒情散文,它们之所以被归之于一类,主要由于这些作品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比较自由、灵活,而且都是由散体文字写成的,在格式上也极少限制。
唯独对于戏剧文学,这两种分类法都把它单独作为一类,分法是完全一致的。
“四分法”与“三分法”目前分别在中西文学理论中被广泛采用,这说明它们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
37典型任务与典型环境关系是怎样?
37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问题: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中的中心问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就是典型与典型环境的观点。
联系着环境来分析典型问题使恩格斯的典型理论在本质上超越了黑格尔等人的典型理论。
黑格尔凭其卓越的辩证思想发现了典型人物的许多内在特征,指出了在典型人物身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但却未能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这样一个角度来考察典型问题,因此他的典型理论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严重缺陷。
恩格斯在致哈克奈斯信中的这段话说明,对于典型的判断不能就人物自身来看,必须联系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哈克奈斯笔下的人物,如果不联系他们所处的环境来看,是有典型性的。
而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在当时的时代不是典型环境,因此,这些人物也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典型人物了。
在恩格斯看来,只有集中反映了时代特征的社会环境才称得上典型环境,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并为这环境所推动的人物才是真正的典型人物。
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就是要求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提出典型环境的概念,是对典型理论的一个巨大贡献。
38怎么理解文学意境的特征?
38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其特征有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
有了三种情真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
虽不言情,但情藏泉中!
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情中见景式,第三情景并茂式。
(二)虚实相生。
意境包括两个部分:
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索;亠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
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二者的结合。
所以后人干脆提出了“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是指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热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言不尽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
(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回味不尽的美的因素它包括情、理、意、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
而所谓“韵味”,就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56什么是期待视野,其有哪些层次?
56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有心理图式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horizon)。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文体期待:
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看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存的那种艺术韵调和魅力,比如面对一部以再现为基本手法的长篇小说,读者会期待着波澜起伏的情节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深层的审美意味、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期待。
57接受动机主要有哪些?
57接受动机:
即读者的阅读动机,包括:
审美动机,即获得情感愉悦的动机;求知动机即力图通过作品发现人类生活了解各种知识的动机;受教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鼓舞的动机。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曾力图从优秀文学作品中探寻生活的航向,求索人生的答案,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以求成人成才;批评动机,主要表现在从事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那儿与普通读者不同,这些专业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获得审美享受之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
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
借鉴动机,这主要表现在作家,尤其是初学写作者的阅读过程中。
这些读者,常常是为了摹仿借鉴他入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的。
因此,对于自己特别崇拜的作家及作品,他们往往反复阅读,仔细揣摩,甚至摘录抄写,记忆背诵。
正是由于接受动机不同,必然导致读者不同范围的阅读选择;即使面对同一部作品,读者的着眼点也会不同,但是,阅读活动中,不同的阅读动机是相互联系的。
60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与净化、领悟有什么区别?
60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僻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是作品中的强烈情感震撼并感染了读者心灵的结果,而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首先会为作者向往“自由独处”,赞美“荷香月色”的情感深深打动,这便是共鸣,同时会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明彻幽静的荷塘月色之中;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解放的快慰,这是净化。
继而,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经过思索,我们会体味到:
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浩的明月中,寄寓着一作者不甘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表明了一位正直的中围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
这种基于思索理解的体味,便是领悟。
共鸣常常只是建立在读者对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下般认同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表现为读者精神的舒畅和心灵的矫正,往往不能直接产生新的人生指向,不能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而由于领悟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其结果,必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
由此可见,领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
所以,从文学史上看,那些饱含诗情又深蕴哲理,能够诱人进入领悟之境的作品,往往是最具艺术魅力的优秀之作。
那些在诗意盎然中作品中充分凝铸哲理意缚的作家,也往往被视为伟大的作家。
六、论述题
1论艺术真实的特征。
1该题不仅能考察学生对文学创造原则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够考察出学生从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角度把握和认识文学特征与性质的能力。
该题关键是从比较的角度把握艺术真实的基本特征。
要点有:
其一是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比较,重点突出艺术真实是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与感悟,重在对艺术的内蕴的真实与假定的真实两个方面的阐述;其二是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的比较,重点突出艺术真实是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意性,重点阐述艺术的主观真实与诗意真实两个概念。
3试论述文学的双重性质?
3该题是个重点题,重在考察学生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分清并分别阐明文学的一般性质即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特殊性质即审美性的特征。
特别是这两种性质的矛盾统一的关系。
6试论文学创造作为精神生产的特征。
6该题考察了大量有关精神生产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有条理、有逻辑地阐述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以及精神生产的独立性、特殊性的表现,进而说明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的特殊方面。
10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10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