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下第五单元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0890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下第五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五下第五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五下第五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五下第五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五下第五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下第五单元语文教案.docx

《人教版五下第五单元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下第五单元语文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下第五单元语文教案.docx

人教版五下第五单元语文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备课教案

(凤庆县第一完全小学陶现菊)

18、将相和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预习提纲:

1、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

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

官到底该不该升?

2、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

你能体会出什么?

3、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

这可是欺君之罪呀!

4、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三、围绕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

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

官到底该不该升?

2、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

3、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

你能体会出什么?

4、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

这可是欺君之罪呀!

5、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

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6、结合《史记》的原文,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

7、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

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

(不畏强暴)

8、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

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9、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

那会怎么做?

怎么说呢?

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

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三、交流展示。

四、课堂小结

板书:

将相和

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不和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廉颇负荆请罪→和

嘴!

(知错就改)

技能训练题:

填字成词。

()口不()()无不()无()之()

()无()胜完()归()负()请()

可后反思:

 

19草船借箭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

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预习提纲:

1、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2、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对比体会:

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

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

心理会怎么想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围绕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2、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对比体会:

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

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

心理会怎么想的?

4、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

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四、交流展示。

五、课外延伸:

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板书:

19、草船借箭

             周瑜心

         知人心 鲁肃人

   神机妙算      曹操性

         识天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地利 顺风顺水

技能训练题:

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境空。

1、《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作者是()。

2、草船借箭故事的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

3、“周瑜长叹一声,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课文中和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是:

()。

把这句话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课后反思:

 

20*景阳冈

教材分析:

《景阳冈》这篇略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对人物音容笑貌的描写淋漓尽致;对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动作描写经典传神。

教学目标:

  1、掌握武松打虎的经过

  2、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预习提纲:

1、读课文,用一个字赞扬武松

2、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他“神”在哪儿?

3、从课文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三、围绕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读课文,用一个字赞扬武松

2、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他“神”在哪儿?

打虎前抓喝酒,从语言见特点

  3、快速默读第3--7自然段,并画出武松的语言

  4、从武松三次“闪”突出武松的“机智”或“机敏”。

边读边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和句子。

 

(1)分析老虎的三招:

扑、掀、剪

  

(2)体会作者对武松三“闪”的准确性。

5、快速默读10—11自然段用“-------”画出武松勇斗老虎的动词及句子,用“=”画出老虎动作的词。

6、假如武松在下冈途中又碰上老虎,是老虎被武松“制服”,还是武松被老虎“制服”?

从哪儿看得出来?

四、展示交流。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景阳冈

机智、勇敢、敏捷、镇定

武松

多疑、自负、死要面子、倔强

技能训练题:

一、组词。

晌()哨()勿()耻()

响()峭()匆()址()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一()而()结()成()()()害命

自()自()请()自()踉踉()()

课后反思:

 

21*猴王出世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本组最后一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石猴勇敢活泼的特点,感受其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古代白话文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预习提纲:

1、读课文,你觉得哪句话把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2、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

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3、从他勇入泉洞中你感受到他还有哪些性格特点?

是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这些的?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二、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出示文前“阅读提示”:

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他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三、围绕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读课文,你觉得哪句话把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2、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

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3、从他勇入泉洞中你感受到他还有哪些性格特点?

是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这些的?

4、作者是怎样写石猴跳进水帘洞的?

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四、展示交流

五、总结延伸,激发阅读兴趣。

1、小练笔:

概括文章内容

2、拓展延伸:

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

因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而“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愿同学们一生与经典相伴!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出世——仙石迸裂——活泼可爱(猴)

成王——勇入泉洞——敢作敢为(人)

走进—《西游记》——神通广大(神)

技能训练题:

一、将错别字圈出,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

树支()桥粱()抓耳挠鳃()

避署()疲蜷()伸头缩项()

二、、照样子,写词语。

日精月华:

日()月()日()月()日()月()天造地设:

天()地()天()地()天()地()

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学习编排、演出课本剧,尝试运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展现人物特点,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与表演能力。

2、学习缩写方法,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做到意思准确、完整,语句连贯通顺。

3、通过缩写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悟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一、细读文本,播放影片,探讨演出。

1、请同学们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

2、课文与电视剧演绎的同一故事,但却风格不同,电视剧与课文有哪些区别,我们要把课本排成课本剧需要哪些准备呢?

二、合作创编,赏析表演

1、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组合。

2、分组创编,感悟角色

3、欣赏表演,评价表演。

4、评选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四、拓展延伸,丰富角色形象

通过这节课的表演,老师发现我们同学中有极富表演天才的“小演员”也有善于揣摩文本,能够把枯燥的叙述性语言变为生动鲜明的动作、神情的“小导演”。

同学们可以在课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文章,编排成课本剧。

习作指导

一、谈话引入

二、自主学习,相机点拨

1、自读习作要求,感悟缩写方法。

2、交流:

①什么是缩写?

②缩写前要多读抓要点,根据主要内容,考虑删减、改写。

③缩写后要对照,修改。

三、结合《景阳冈》缩写,掌握缩写的要领

1、读《景阳冈》缩写稿,与原文对照,辨析原文与改写后语言的同异。

2、全班交流讨论,初步掌握缩写的方法。

四、交流讨论怎样缩写,试写初稿

1、每位同学将准备缩写的文章(《草船借箭》、《金色的鱼钩》或其他文章)多读几遍,理出要点。

2、小组讨论交流。

3、试写初稿,教师巡视指导。

五、学生修改,展示

1、听老师、同学讲评片断后,修改自己写的片断。

2、四人小组对照要求,评价同学的片断。

3、展示与点评

回顾.拓展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的评价、探讨,深入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积累歇后语,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语言文化,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底蕴。

教学重点:

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评价人物。

1、本单元我们认识了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以及忠厚老实的鲁肃,顽皮勇敢的美猴王。

在这些人物中,你最喜欢谁或者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1)小组合作评价人物,互相完善。

(2)选派代表发表本组对人物的评价。

(3)评一评哪个小组的表达的最生动、精彩,更有独到的见解。

2、从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加以比较,说说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二、扩展阅读,鼓励记录。

你还读了哪些中国名著,向大家介绍,同时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及困惑。

三、学习“歇后语”,合作交流。

1、出示文中歇后语,准确流利朗读。

2、交流对歇后语的理解,讲一讲背后的典故。

3、多种形式的读,鼓励背诵。

四、自学“课外书屋”,鼓励读原著。

自读课外书屋相关提示,谈一谈你的感受。

缩写例文:

《草船借箭》缩写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枝箭,并说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理应照办,并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

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

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

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下令说,雾大,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来船射箭。

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散。

船两边都插满了箭。

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

10万支箭“借”到了手。

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

我真不如他!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