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芯片行业缺货缘由及关注重点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0885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芯片行业缺货缘由及关注重点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汽车芯片行业缺货缘由及关注重点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汽车芯片行业缺货缘由及关注重点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汽车芯片行业缺货缘由及关注重点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汽车芯片行业缺货缘由及关注重点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车芯片行业缺货缘由及关注重点分析报告.docx

《汽车芯片行业缺货缘由及关注重点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芯片行业缺货缘由及关注重点分析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汽车芯片行业缺货缘由及关注重点分析报告.docx

汽车芯片行业缺货缘由及关注重点分析报告

2021年汽车芯片行业缺货缘由及关注重点分析报告

一、汽车芯片的定义?

应该关注哪些细分?

汽车半导体是汽车的核心器件,包括MCU、功率半导体、传感器、存储、ASIC等。

 汽车半导体广泛应用于汽车各子系统,涵盖车身、信息娱乐、底盘、动力总成、驾驶辅助等多个板块。

汽车半导体可以分为五大类,1)MCU,是汽车的微控制单元,传统汽车平均每辆车用到70颗以上的MCU芯片,每辆智能汽车有望采用超过300颗MCU;2)功率半导体,主要包括PowerManagementICs、LDO、DC/DC、MOSFET、IGBT等,功率半导体是汽车半导体的最主要构成;3)传感器,主要包括图像传感器、MEMS传感器、霍尔传感器;4)存储器,包括各种嵌入式内存,SRAM、DRAM、FLASH;5)除MCU外的ASSP、ASIC、模拟、混合IC、FPGA、DSP与GPU。

在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趋势下,汽车中半导体的价值量在不断增加,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460亿美元。

根据盖世汽车的数据,自2015年来,ICE(传统内燃机汽车)半导体单车价值量增长23%,从338美元提升至417美元。

而新能源、智能化也带来了全新的增量机会,包括电动动力系统的功率半导体,电源管理系统、车身电子化管理系统的MCU,以及智能化的传感器、ASIC增量。

据盖世汽车统计,2019年MHEV(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单车半导体价值量531美元,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785美元,BEV(纯电动汽车)为775美元。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2019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465亿美元,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全球汽车销量,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略降低至460亿美元。

全球半导体市场横向对比来看:

就市场规模而言,汽车半导体规模小于通信、PC等;但就行业增速而言,汽车半导体增速领先。

2020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约460亿美元,占整体半导体市场约12%,规模小于通信(含智能手机)、PC,与工业、消费电子基本相当。

但就增速而言,智能手机、PC等均已进入存量时代,而汽车半导体受益于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ICInsights预计2016-2021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增速约14%,在所有细分行业中增速领先。

综合考虑价值量及国产化程度,我们认为优先关注MCU、功率、传感器三大细分方向。

据StrategyAnalytics统计,在传统燃油汽车中,MCU价值量占比最高,为23%。

在纯电动汽车中,MCU占比仅次于功率半导体,为11%。

1)MCU:

电控系统不可或缺,单车用量大,海外龙头厂商技术成熟。

根据中国市场学会汽车营销专家委员会研究部的数据,普通传统燃油汽车的ECU(电子控制单元)数量平均在70个左右,豪华传统燃油汽车ECU数量在150个左右,智能汽车ECU数量在300个左右。

ECU中均需要MCU芯片。

根据DIGITIMES的统计,2020年全球MCU市场规模约70亿美元。

海外龙头厂商意法半导体、恩智浦、微芯科技、英飞凌、德州仪器、瑞萨等维持领先。

2)功率半导体:

智能化+电动化趋势下,车用功率器件单车价值量扩张5倍,重点关注IGBT、MOSFET。

功率器件是汽车的必备零部件,引擎、驱动系统、照明系统等均需使用功率半导体,根据英飞凌估算,2018年全球车用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约62亿元,占全球功率器件总需求的16%。

目前汽车行业加速智能化+电动化,驱动功率器件的单车价值量上升。

传统燃油车主要使用低压MOSFET、二极管等,具体应用场景包括直流电机、车载娱乐系统等,单车价值量大约在70美金。

进入到电动车时代,动力系统由机械零部件转变为电池、电机、电控等电气零部件,对功率器件要求大幅提升,单车价值量提升至350-390美金,增量部分主要来自IGBT、高压MOS等高压产品,其中IGBT属于电动车中控制交直流、高低压转换的核心器件,其安全性、节能性直接决定了电动车性能,主要用于电控、电池热管理、电动车空调、充电系统几个方面;低端车型IGBT单车价值量在600-1000元,A级以上纯电动车IGBT单车价值量在2000-4000元,豪华车甚至高达5000元以上。

根据我们测算,2020年全球车用IGBT市场空间约94亿元,2025年有望扩张至355亿元,5年CAGR约30%。

3)传感器芯片:

摄像头率先搭载且数量快速提升,重点关注车载CIS。

随着智能驾驶功能的完善和演进,汽车车身将至少需要配置前视、环视、后视、侧视、内置摄像头,各部分还可能采用2-3个摄像头搭配使用。

如特斯拉Autopilot1.0时只需采用前置和后置两个摄像头,而到特斯拉Autopilot2.0时就已经搭配“正常摄像头+长焦摄像头+广角摄像头”,单车摄像头达到8个(传统汽车1-2个)。

从数量角度看,目前单车摄像头平均搭载量为1-2颗,L2级别正在普及,为2-6颗,未来随着智能驾驶向无人驾驶发展,L3级别每辆汽车有望搭载8+颗摄像头,L5级别则乐观看到接近20颗,从而车载CIS有望迎来快速增长期。

从功能角度看,车载CIS产品需要满足不同于手机CIS的功能需求,例如需要支持LFM、HDR(高动态范围)、低照感光、全局快门等功能,其中,LED闪烁抑制功能以确保正确识别路面信号灯及车灯;HDR功能以应对复杂光照条件;低照感光以满足夜间开车或隧道环境的成像需求,车载产品相对于手机产品一般有更大的芯片面积。

从价格角度看,车载CIS平均单价一般达到手机的3-5倍,同时我们观察到,目前车载CIS产品仍然1.3M、1.7M为主,后续随着对拍摄清晰度要求的提升,车载产品亦有往高像素(如8M)发展的趋势,将提升车载CIS产品的价格水平(我们预计1.3M产品约5美金,而8M产品预计超10美金)。

根据MordorIntelligence,2019年车载摄像头出货量达到1.45亿颗,预计2021年接近2亿颗。

我们预计2019年车载CIS市场规模近10亿美元,未来随着辅助驾驶及ADAS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平均单车搭载量将进一步提升,带动市场规模复合增速超30%。

长期来看,按照单车10颗测算,我们预计长期车载CIS市场可达约100亿美元,接近手机CIS市场(约150-200亿美元市场)。

二、汽车芯片的缺货情况、原因及持续性

(一)现状:

所有汽车芯片均较为紧缺,MCU最为严重

当前所有汽车芯片均较为紧缺,其中MCU缺货最为严重,交期最多延长4倍,tier1及整车厂均受波及。

汽车半导体中MOSFET、FPGA、MCU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涨价缺货,此次汽车芯片缺货最严重的是应用在ESP(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和ECU(电子控制单元)系统中的MCU。

MCU产品的正常交货期在8-10周左右,而目前包括英飞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等在内的国际大厂均出现交期延长的情况。

此外,由于生产供应链成本持续增加,恩智浦、瑞萨等 MCU龙头企业开始实行价格调涨计划。

生产ESP的tier1厂商如大陆、博世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缺货影响。

下游的整车厂方面,日产、本田、福特、通用等车企都纷纷表示芯片短缺,并相继发布停产、减产计划。

根据伯恩斯坦咨询的预计,2021年全球范围内的汽车芯片短缺将造成200万至450万辆汽车产量的损失,相当于近十年以来全球汽车年产量的近5%。

缺货原因1:

疫情后汽车销量恢复超预期,车企芯片加单滞后

汽车芯片厂商排产需早于整车出货5-6个月,车企预判失误打乱供应节奏。

一般的汽车芯片厂商供应链为:

芯片厂商-tier1-车企。

尽管目前也存在少量车企直接从芯片厂商下订单的情况,但由于tier1掌握部分核心系统集成能力,大部分汽车芯片仍需经由tier1厂商。

在整个芯片供应周期中,从Tier1向上游下单汽车芯片,到拿到产品通常需要3到4个月时间;从Tier1拿到芯片,制造出零部件产品,再交货给整车厂,大约需要1个月时间;整车厂拿到Tier1提供的零部件,组装再到出货给4S店,大约需要1到2个月时间。

这意味着汽车芯片厂家的排产需要早于整车出货5到6个月。

因此,一旦车企对未来市场需求情况判断失误,就会在数个季度内打乱上游供应链的节奏。

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上半年汽车销量低迷,Q3恢复速度超预期,芯片出货速度不及销量复苏脚步。

2020年上半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冲击的影响,汽车需求陷入萎靡,根据Marklines的数据,2020年4月汽车销量同比下滑43%,截至2020年3月,包括戴姆勒、大众、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FCA)、标致雪铁龙集团(PSA)等在内的12家海外车企已经关停或计划关停的工厂将超过100家,众多整车厂商纷纷陷入芯片砍单潮。

而2020下半年,全球新冠疫情蔓延态势逐渐得到有效控制,汽车需求快速回暖,至2020年9月,汽车销量已基本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

需求端如此迅速的恢复速度远超整车厂预期,厂商集中订购芯片给供应链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尽管车企订单纷至,但汽车芯片出货速度却远无法满足下游车企需求。

缺货原因2:

PC、pad需求提升抢占产能,手机厂商大幅囤货预支产能

2020年PC出货量同比增长30%,pad出货量同比增长21%,需求激增抢占芯片产能。

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各国均采用远程办公、远程上课的方式避免公众接触,导致了笔记本、平板电脑需求量的显著提升。

在疫情爆发的2020年二季度,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同比增长28%,环比增长43%,2020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2.24亿台,同比增长30%。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同样在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出现大幅增长,Q2同比增长17%,全年同比增长21%。

此外,与线上办公、线上教学相关的其他产品如网络摄像头、耳机、显示器、服务器等均出现销量激增的现象。

而以上产品都是中高端芯片的需求大户,因此,在各行各业因受疫情影响而需求萎靡的同时,芯片需求不降反升。

手机2021年出货预期提升,叠加华为带来的全球格局变量,各家手机厂商自2020年开始大幅囤货,挤占代工厂大量产能。

我们预测2021年智能手机销量同比提升约10%,主要受益于疫情后的恢复,以及5G换机。

此外,华为受到美国制裁,给智能手机全球格局带来一定变量。

由于充分预期到了制裁趋紧,华为提前增加芯片库存,至2020上半年,华为存货达到1800亿元。

而小米、oppo、vivo等手机厂商对2021年手机销量预期持乐观态度,对在国内、欧洲等市场抢占份额拥有较大信心,因此加剧了囤积芯片的现象。

手机端厂商大量囤积芯片直接造成汽车端的芯片产能被挤占,从而逐渐演变成汽车芯片缺货现象。

缺货原因3:

长期以来8英寸晶圆产能紧张,扩产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全球8英寸晶动力不足,车用芯片供给紧缺。

车用芯片的规格主要是8英寸晶圆,部分厂商开始向12英寸平台迁移。

根据SUMCO2018年的统计数据,8寸晶圆需求占到了汽车半导体需求中的79%,12寸晶圆需求占比仅12%。

对应的晶圆需求方面,根据SUMCO的测算,2018年汽车半导体晶圆总需求约200万片/月,其中8寸片约160万片/月,到2022年整体需求有望增长至约315万片/月,其中8寸片需求达到240万片/月。

根据SEMI数据,从2013年到2019年全球8英寸晶圆产能CAGR仅约3%,2019年仍然不足每月600万片,其中用于功率器件的产品约每月100万片。

8英寸投入产出比低于12英寸,二手设备采购困难是新产能增量不足的主要原因。

 芯片产线需要巨额资本投入、高端技能工程师参与,若盲目扩张产线不及预期会带来巨额亏损,8英寸相对于12英寸已是技术演进的“过去式”,因此,近年各大晶圆厂没有动力大幅扩张8英寸产能。

从投资效率来看,目前建设90nm的12英寸晶圆厂每5万片/月产能Capex规模在24亿美元左右。

0.13μm的8英寸晶圆厂每5万片/月等效12英寸产能(11.25万片/月8英寸产能)Capex规模在31.5亿美元左右。

若同为购买全新设备,新建12英寸产线效率更高,同等产能下投入更低。

此外,投建12英寸晶圆产线还可向更高制程演进,技术可升级性更强。

目前8英寸扩产主要仍以采购二手设备为主,由于二手设备大多已经折旧完成,因此相比全新设备更具有经济性,但二手设备的数量限制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产能的扩增速度。

缺货原因4:

短期意外事件频出,影响IDM和代工厂生产进度

欧洲意法半导体新冠疫情期间在工会要求下曾缩减法国工厂产能50%,后法国工厂遭遇罢工,车用芯片雪上加霜。

据路透社报道,意法半导体在2020年3月19日为应对工人对感染新冠病毒的担忧,同意将法国两座工厂减产50%。

据外网evertiq报道,2020年11月5日,因该公司不给员工加薪,意法半导体的法国工厂举行罢工。

此次罢工持续一周,短期给车用芯片带来更大压力。

日本AKM晶圆厂失火,车载音频和传感器IC供应短缺;福岛地震又短暂影响瑞萨电子的NAKA工厂,汽车芯片生产饱经坎坷。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2020年10月20日日本旭化成集团旗下AKM唯一晶圆厂失火严重,预估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恢复生产,导致其小众音频IC、传感器等供给中断,市场陷入紧张;瑞萨电子旗下NAKA工厂接受AKM部分晶圆订单为其代工生产,但是在今年2月13日日本福岛地震中受到波及,NAKA工厂暂停生产。

2月22日,瑞萨电子发布公告,旗下工厂已经于2月21日按计划全部恢复到震前产能。

美国得州地区暴风雪导致大规模停电,NXP、三星、英飞凌半导体生产受阻,进一步让全球“缺芯”捉襟见肘。

据《奥斯汀美国政治家报》2月16日报道,由于得州暴风雪影响,奥斯汀能源公司已中断对这些半导体厂的供电,NXP在奥斯汀的两座工厂生产MCU、MPU等的8英寸晶圆厂已经停工。

英飞凌收购的赛普拉斯在奥斯汀也有一座8吋晶圆厂,主要生产130nm的芯片。

虽然当前半导体厂已恢复供电,但是考虑到当地用水仍然紧张、重启设备复产过程漫长,据韩联社报道,三星等半导体厂还需数周才能恢复正常生产,下游厂商在未来数月内将受到影响。

(二)推演:

缺货预计还将持续多久?

我们认为:

汽车缺芯问题预计仍将持续至2021Q4,2021Q1-Q2或为供需最紧张阶段。

 据中新网报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认为,汽车芯片短缺问题预计会持续半年以上,预计到2021年Q4车用芯片供给可以得到恢复。

我们认为,结合以上4点缺货原因分析,2021Q1-Q2或为供需最紧张阶段,之后可逐渐恢复:

1)从需求端来看,全球汽车销量从2020Q3开始快速恢复,整车厂普遍于2020Q3-Q4开始芯片加单,由于汽车芯片供应链周期长达6个月,第一批加单的芯片预计在2021Q1-Q2开始释放;结合当前(2021Q1)汽车芯片交货周期普遍在20-30周,当前下单预计可于2021Q3得到交付;此外,PC、pad、智能手机芯片囤货相对集中于2020H2-2021H1,预计2021H2将进入消化库存阶段,也有望部分缓解芯片缺货现状;

2)从供给端来看,8寸线产能紧张问题暂时难以根本解决,但据Wccftech网站报道,台积电已于2021年1月28日对外宣布重新调配产能供给汽车芯片,并启动了“SuperHotRun”紧急临时插单的方式提高供给速度,预计至少3个月可交货,其主要产品为短缺的MCU,主要客户为瑞萨、NXP和意法半导体,此次产能调配有望减轻MCU产品的紧张程度;此外,博世2018年在德国Dresden新建的2座12英寸晶圆厂于2019年底完工,预计2021年底可投入生产,其主要产品为ASIC、功率半导体和MEMS等,英飞凌于2019年上半年在奥地利新建一座12英寸功率半导体工厂,主要用来生产IGBT和MOSFET,将于2021年底量产,届时也可缓解芯片紧缺问题。

三、哪些国产化厂商受益?

从芯片紧缺程度来看:

目前全球车用MCU最为紧缺,国内厂商前装车载应用尚少,但有望受益于海外MCU紧缺带来的国产替代机遇。

(一)受益方向1:

MCU及存储器,海外缺货契机下打入汽车供应链

MCU是本轮汽车芯片缺货中最主要的瓶颈产品,NORFlash通常搭配MCU采用。

 根据央视新闻报道,本轮汽车缺货中Tier1厂商博世和大陆的ESP(电子稳定程序系统)和ECU(电子控制单元)比较紧缺。

而在2020年欧洲疫情期间,意法半导体也降低了制造产能利用,导致整体产能不足。

NORFlash是汽车电子存储代码的主要存储器,通常搭配MCU使用,如果程序代码非常少,可直接使用内建NOR的MCU芯片;而在较复杂的系统中由于程序代码量较大,则会采用独立的NORFlash芯片。

目前国产厂商MCU在汽车领域应用尚不多,主要源于高认证门槛。

“车规级”芯片需要经过严苛的认证标准,如可靠性标准AEC-Q100、质量管理标准ISO/TS16949、功能安全标准ISO26262等。

例如一般消费类的芯片可容忍的产品寿命设计约2-3年,而汽车芯片则需10-15年。

一款芯片通常需要2-3年完成车规认证才能进入整车供应链,而一旦进入之后,一般也能拥有长达5-10年的供货周期。

高标准、长周期是目前汽车芯片供应格局稳定的主要原因。

国内芯片设计厂商大多属于新进入者,在汽车应用处于从“0”到“1”的过程。

海外供应商缺货背景下,带来国内MCU及NORFlash公司导入机会。

国内MCU相关上市公司包括兆易创新、瑞芯微、全志科技、中颖电子、芯海科技等,NORFlash上市公司包括兆易创新、北京君正等。

本轮海外供应商MCU缺货明显的背景下,相应给国产芯片厂商带来机会。

在消费电子类领域,2020年下半年已有方案商将原来采用的意法半导体等厂商的MCU陆续更换为国产MCU芯片,而在汽车领域国内公司已有产品通过了AEC-Q100认证,各厂商有望迎来汽车产品导入机会。

(二)受益方向2:

功率半导体,海外大厂主导,少量本土公司已具备车规能力

功率器件市场目前由进口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车规级市场。

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但产业链自主能力有限。

根据IHS统计,全球功率半导体巨头主要集中于美国、欧洲、日本三个地区。

中国大陆的功率器件企业起步晚,尽管也涌现出如华润微电子、扬杰科技等一批优秀的企业,但产品组合广度、技术能力、客户资源等方面较海外大厂仍有较大差距。

此外,国内厂商产品线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器件,高端产品仍高度依赖海外大厂,尤其是在产品要求较高、客户认证难度较大(车规IGBT认证周期长达2-4年)的车规功率半导体领域。

目前中国本土功率器件厂商正积极推进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加速向中高端市场转型,其中部分布局较早的公司已切入车规市场,如IGBT领域的斯达半导、比亚迪半导体、中车时代电气,以及MOSFET领域的闻泰科技(通过收购海外功率器件大厂安世半导体),其他厂商如士兰微、新洁能、扬杰科技、捷捷微电亦取得一定程度的突破。

GBT领域,斯达半导、比亚迪半导体等已切入车规市场。

结合NE时代和产业调研数据,目前中国电动车IGBT市场中,进口品牌仍是主力供应商,其中英飞凌占据50%以上份额(统计时主要考虑价值量最大的电控用IGBT模块),本土厂商IGBT厂商中具备已通过车厂认证并实现大规模出货的主要是斯达半导、比亚迪半导体等,此外士兰微也在积极推进客户导入。

其中

1)斯达半导成立于2005年,采用Fabless+模块封装的模式,目前已切入主流车企,2019年装车量达16万辆,并且上一轮行业缺货(2017-18年)阶段实现份额加速扩张,目前车用IGBT交期再次拉长,公司有望再次迎来国产替代加速机遇;

2)比亚迪半导体是整车厂商比亚迪体内培育的IGBT供应商,2004年成立并于2008年收购宁波中纬(6寸线)转型IDM,目前公司已开始启动分拆上市,未来有望提升IGBT的外供比例(目前自供为主)。

MOSFET领域,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后成为国产主力供应商,华润微、士兰微、新洁能等公司积极布局。

MOSFET领域的全球格局同样由英飞凌、安森美等进口品牌主导,不过整体国产化率好于IGBT,目前华润微、安世半导体(闻泰科技收购)已进入全球前十,士兰微、新洁能、扬杰科技、捷捷微电等进展同样顺利。

聚焦到车规MOSFET领域,目前国产主力供应商为闻泰科技收购的安世半导体。

安世半导体前身是汽车半导体大厂NXP旗下标准器件部门,最早可追溯至飞利浦半导体时代,下游涵盖汽车电子、通信、工业、消费电子、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其中汽车电子占据40+%营收是安世集团最重要下游。

被闻泰科技收购后,安世半导体在技术升级、产能扩张、客户拓展方面获得更多资源加持,在这一轮车载功率半导体景气周期中深度受益。

与此同时,新洁能、华润微、士兰微等公司正积极推进汽车MOSFET的客户拓展,同样有望受益于本轮景气周期。

(三)受益方向3:

传感器芯片,ADAS助推摄像头需求提升,看好国内CIS龙头

目前车载CIS市场中,安森美占比达60%,韦尔股份(豪威)份额约20%,后续看好豪威份额扩张。

根据安森美、Yole等公告,2018年车载CIS市场中安森美市场份额约60%,韦尔股份(豪威)份额约20%左右。

具体产品方面,安森美车载产品像素范围达到0.3-8.3M;韦尔股份切入车载市场十余年,在1.3M/1.7M等具有成熟产品线,并且在2019年底发布其首款800万像素产品OX08A、OX08B,可以实现高动态范围成像以及LED闪烁抑制等功能,标志着其在高像素产品的突破。

同时公司拥有手机市场所积累的像素隔离、堆叠等技术储备,可以有效应用于车载市场,有望在后续车载高清化过程中实现进一步份额扩张。

韦尔股份:

已具备汽车电子零部件供应资质,储备HDR、全局快门、汽车芯片级封装等技术。

与手机领域不同,汽车供应链更注重资质,前期的开发及验证期可能长达两到三年,但是一旦获得后就可以保持长期稳定供应。

韦尔股份于2019年收购豪威科技,切入汽车CIS领域,并成为全球车载CMOS图像传感器龙头之一,目前公司在车载领域已经获得安全性认证ISO26262以及芯片方面的可靠性认证AECQ100,产品已经通过tier2厂商供应终端车厂。

技术方面,公司储备的高动态范围(HDR)技术可以防止运动伪影,保证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