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相同题材的唐诗和宋词各有什么特点呢.docx
《高三语文相同题材的唐诗和宋词各有什么特点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相同题材的唐诗和宋词各有什么特点呢.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相同题材的唐诗和宋词各有什么特点呢
相同题材的唐诗和宋词,有什么特点呢?
【导读:
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典型作品,我们就会发现,题材相同而它们的侧重点则不同。
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
】
1.同写庐山: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
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2.同写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哲理:
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3.同写春色: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
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压抑茁壮成长。
4.同写冬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雪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
人们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同写农家: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哲理:
事情似乎走到绝境,令人一筹莫展;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出现转机,就会有新的希望。
6.同样以水为喻: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有其原因的,其中都有规律可循。
7.同写江河: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哲理:
新生事物刚刚萌发,就有人敏锐的觉察到,并争相追求。
8.同写读书:
杜 甫:
昔甫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
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不能只靠书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9.同写江南: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哲理:
人不能骄傲自满,优秀之上还有优秀。
追求完美,永无止境。
综上所述,我们便可得出如下结论:
唐诗重抒情,宋诗重哲理。
【拓展阅读】
唐诗崇情,宋诗尚理
文苑折枝
先我们看两首诗,第一首: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望月怀人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中句句可以说是写景,情景如画。
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
这一评语也可移用来评一切有景、有情、有意境的唐诗。
这首诗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抒情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又看宋诗: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如果把这首诗意解读一下: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
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不难看出,整首诗虽然没有带一个“月”字,句句表现“月”,而且三四句,偏重议论,明显尚理。
当然,唐诗中也有类似的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天际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但诗中字面只是写登高望远。
至于引发哲思,那是读者的遐想。
如果还嫌不够明显,再看宋诗: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诗读来无半点唐诗的风采,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
设问句的使用既提出了问题,又给出了答案,虽是观水有悟,却是观书有感,意思是说要做到事理通达,心境透明,必须不断地学习与提高。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前两句仅是对江水上涨,蒙冲变得像羽毛一样轻盈的现象进行描述,后两句即为转为议论,揭示了一定的道理,即告诫人们孜孜以求,功夫到家自然就能达到豁然开朗、自由自在的境界,也就是诗中所说“此日中流自在行”。
仰望唐诗,她有如一座神女峰,空灵浑雅,以情辞丰腴胜。
无论是初唐的“四杰”及稍后的张若虚,还是中唐的李白乃至晚唐的李商隐,他们的诗作相对宋诗都呈现出丰腴。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式的丰腴;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景象壮阔,气势雄伟的丰腴;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壮怀在胸,想象丰富式的丰腴;甚至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层次丰富,沉郁苍凉式的丰腴;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式的丰腴;还有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形象美丽,意境朦胧式的丰腴。
难怪鲁迅看了也发出感叹: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过,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清人蒋士铨也为之担忧:
“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
”而宋人呢,继唐诗之后,又成一高峰,节骨遒劲,以才学理趣胜。
宋人以多才而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无穷“理趣”不胜枚举,然而在这些诗作中,宋代理家之集大成者朱熹的诗作《观书有感二首》更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不容忽视,因此当我们阐述宋诗以理趣为特点时,自然而然就会推其为代表。
这是因为唐代是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唐朝的诗人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在平常习见的生活中他们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所以唐诗显得丰腴,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意象及语言,或者炫丽的色彩给世人带来无愧于时代的审美情趣。
而宋代呢,虽然也有过兴盛的年代,但宋诗要创新,必须走出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以视为新生。
而这种新生还有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从平淡无奇中生发灵秀,豁出哲理。
请读
雪 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古今把雪、梅并写多多,而卢梅坡却不同凡响。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没有梅花的清香。
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北宋诗人喜欢哲思,如,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妙处,不在抒情、写景,而在理趣,于日常生活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同一个庐山,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各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发现。
这本身就富有哲理。
可是,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是进一步深化题旨:
这种现象的形成,并不在于庐山本身,乃是由于观察者所处位置的不同。
换句话说,由于观察者"身在此山中",无法摆脱所处位置的局限,只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一些局部现象。
那么,如何才能认识"庐山真面目"呢?
回答是:
必须跳出此山之外。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前两句从古人的经验谈起:
做学问必须竭尽全力,而且要持之以恒;从小就下苦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这里突出讲了"少壮工夫"。
后两句强调了亲身实践的极端重要性。
这里没有轻视书本知识的意思,只是说单有书本知识还不行。
纸上得来的东西毕竟根柢不深,必须经过亲身的实践才能加深认识,化为己有。
诗歌到了宋,更多的赋予了诗人入世的感慨。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王安石北宋诗文大家。
拜相后,积极推行新法,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这首诗通篇都是对杏花的赞美,但不失哲思。
头两句写花开,后两句写花落。
花开时繁英缀锦,分外妖娆;花谢后,随风飘散,宛如雪片纷飞,即使落入陂池,也胜过飘零南陌,碾成尘土,遭人践踏。
诗中寄寓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时宁受贬逐也不改变志节的高尚情怀。
宋朝到南宋时期,已是中原沦丧,山河破碎,积贫积弱,不少爱国诗人表现出北伐出征,“还我河山”,誓死报国的哲思和热情。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绝笔诗,其中有对生死的哲思,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由读书入仕,就有一腔报国热血,他于国难当头入相,朝廷已是岌岌可危,五坡岭被俘,押至崖山,途径零丁洋写了这首诗。
诗中抒写国家的危难,身世的回眸,生死的哲思,渎之让人回肠荡气!
【学生习得,教师评定】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饮酒(第十七首)
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称赞这首诗是“真理真诗”,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
此诗后半亦纯是说理,然亦不入“理障”,而有“理趣”。
陶渊明讲的是应当急流勇退,脱离黑暗官场,隐居田园的道理。
它使前四句形象描写的寓意更加鲜明,并且深化了。
所以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称赞这首诗是“真理真诗”,“说理诗必如此,乃不愧作者”。
2.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答: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②“风正一帆悬”“风正”改“风顺”好不好?
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又有哲理的思索?
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答:
“风正”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又有哲理的思索。
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同时诗句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从全诗来说,这是一首游记般的描写农村风光的诗歌。
可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既是实景描绘,却又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
谈谈你的理解?
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走过了重重的山峦,曲折的河水,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花红柳绿的小山村.。
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由于这两句诗的深刻的哲理内容,使这首诗也被传诵千古了。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其中的理趣。
答:
从描写春景来说,此诗亦无特别出色之处。
然而“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则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
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
它告诉我们:
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正是“理趣”使苏轼、陆游的这些诗中名句得到了家喻户晓的广泛传播。
5.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5分)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答案]
(1)秦诗之理趣_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