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乃依《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及其作品《熙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0687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乃依《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及其作品《熙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乃依《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及其作品《熙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乃依《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及其作品《熙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乃依《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及其作品《熙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乃依《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及其作品《熙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乃依《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及其作品《熙德》.docx

《高乃依《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及其作品《熙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乃依《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及其作品《熙德》.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乃依《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及其作品《熙德》.docx

高乃依《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及其作品《熙德》

高乃依《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及其作品《熙德》

俞航

【摘要】摘要:

高乃依是法国新古典主义时期杰出的剧作家,戏剧理论的先驱。

他结合自己的剧本创作及舞台实践经验,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古典戏剧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对当时拘泥于“三一律”的状况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他的代表作《熙德》正是在他的戏剧理论指导下完成的,是一部思想崇高、台词华美、人物性格刻画深刻、舞台效果震撼的杰出剧作。

【期刊名称】考试周刊

【年(卷),期】2011(000)014

【总页数】3

【关键词】高乃依《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熙德》

一、《熙德》及《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

皮埃尔·高乃依(PierreCorneille,1606—1684)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剧作,大部分是悲剧。

《熙德》(1636)是高乃依的代表作,也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杰出作品。

高乃依于1606年6月6日出生于卢昂的一个穿袍贵族①家庭,父亲是当地一名法官。

高乃依从九岁开始在耶稣会创办的学校里读书,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中学毕业后他开始攻读法律,1628年起他担任卢昂皇家水泽森林事务律师。

1629年,高乃依创作了喜剧《梅里特》,随后6年,他共写了8个剧本,有喜剧,也有悲剧。

虽然这些剧本并未被历史记住,但在当时却引起了黎塞留②的注意,被选入这位首相指定的戏剧创作班子进行创作。

高乃依所生活的时代,是法兰西封建王朝由乱而治,并逐渐呈现出繁荣强大的盛世景况的“黄金时代”。

政治上,路易十四政府奉行中央集权下大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阶级的联盟。

文学和学术领域则以古典主义来统一思想,树立中心标准。

古典主义以“对理性的推崇、对规范与秩序的重视、对高雅趣味的强调为具体美学要求,不仅在当时的欧洲占有主导地位,而且对近代欧洲各国的美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③古典主义戏剧的指令来自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三一律”,经过布瓦洛的《诗艺》的发展,成为当时戏剧界尊奉的准则。

布瓦洛在《诗艺》中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三一律”,认为“三一律”是严格要求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情节。

戏剧的发展限制在一个固定的地点,时间限制在24小时,而情节只能由单一的线索串连。

当时法国最高学术机构法兰西学院极力推崇这一原则,要求戏剧作家严格遵守这一原则。

1636年,高乃依的《熙德》在法国巴黎公演,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作品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罗德里克和施梅娜在荣誉、责任和情感冲突下曲折的爱情故事。

该剧高尚的主人公所表现出的伟大而崇高的激情,华美的台词,理智与情感,意志与欲望之间激烈的冲突,震撼了观众的心灵,人们为之倾倒,为之欢呼。

该剧是根据西班牙剧作家德·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青年时代》所改写,高乃依为一个古老的故事注入了全新的思想和精神。

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的那种高贵完美的主人公,崇高的情感,以及对责任的看重与当时法兰西王国称霸欧洲的“英雄时代”是相一致的。

《熙德》的故事背景是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罗德里格与施梅娜是一对相恋的爱人,但是二人的父亲却因为争夺太傅一职而发生了冲突。

罗德里格为了家族荣誉与施梅娜的父亲决斗并杀死了他。

施梅娜虽然深爱罗德里格,但只得要求国王处死罗德里格。

正当局势陷入胶着状态时,摩尔人大举入侵。

罗德里格奉国王之命率兵抗敌保卫国家并且大获全胜,被国王封为“熙德”(意为“光荣的君王”),并最终与施梅娜有情人终成眷属。

该剧作体现了当时古典主义文学理性至上的精神和忠君爱国的思想,宣扬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熙德》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奠定了基础,并且为高乃依赢得了极大的荣誉,但是却引来了一班御用文人的嫉妒和抨击,当时保守的天主教会也认为戏剧的繁荣会伤风败俗,而他们抨击该剧的最重要的武器就是高乃依的《熙德》没有严格遵照“三一律”。

高乃依虽为古典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但他却并不赞同严格地遵循古典主义戏剧原则,他更注重实践而非一味拘泥于理论的条条框框。

高乃依有三篇重要的文章阐述自己的戏剧理论:

《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论戏剧的功用及其组成部分》、《论悲剧以及根据必然律与或然律处理悲剧的方法》。

④(226)其中的《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主要阐述了他对“三一律”的看法。

17世纪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对亚里士多德的“三一律”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戏剧中情节、时间和场景必须严格地统一,但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只强调了情节的统一:

“因此,正如在其他模仿艺术里一部作品只模仿一个事物,就必须模仿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

”⑤高乃依以一个剧作家的视野出发,用自己的理论对《熙德》进行了辩护,也冲破了过于严苛的“三一律”的束缚,对戏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熙德》中突破却具备“三一律”的创作手法

1.情节的统一

高乃依在《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中对戏剧情节的统一发表了自己不同于当时泥古派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情节的完整性问题有所提及,这种完整性是基于戏剧所模仿的行动的完整性:

情节虽然有简单复杂之分,但却应当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而到了布瓦洛的《诗艺》中则成为了“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④(297)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被误解为一剧只能有一个情节,绝不旁涉他事。

但高乃依认为所谓的情节一致,并不是说只能有一个情节,而是说情节必须有头、身、尾三个部分。

剧中可以有多个情节,但主要情节只能是一个完整的、贯穿始终的情节,这一主要情节能够牢牢抓住观众的心灵,而其他次要情节服务于主要情节,发挥为主要情节设置悬念等作用。

同时高乃依还提出悲剧中行动的统一存在于险情的统一,喜剧中行动的统一则存在于倾轧的统一,他认为一部悲剧可以同时容纳多个险情,但必须情节之间相关联相统一。

即使一部戏剧中同时容纳多个情节也不会破坏情节的统一,关键是行动是一个能够抚慰观众内心的完整行动。

在戏剧《熙德》中,有一个完整的主要情节,头、身、尾具备。

主要情节是罗德里克和施梅娜的爱情纠葛,贯穿的思想主线则是责任与情感,国家利益、家族荣誉与私人情爱的冲突。

罗德里克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必须向施梅娜的父亲复仇,进而杀死了施梅娜的父亲唐·高迈斯。

施梅娜也因为家族责任意识而请求国王将自己的爱人处以极刑。

主要情节就在这一主线下展开。

但是辅助主线展开的有一系列的副线,这些次要情节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冗赘,而是推动着主要情节的发展。

比如罗德里格的父亲唐·狄埃格和施梅娜父亲唐·高迈斯因争太傅一职而产生的冲突。

再比如摩尔人的大举入侵,以及施梅娜的另一位追求者唐·桑西与罗德里格的决斗。

其中有一条十分醒目并且貌似独立的副线,就是卡斯蒂利亚公主唐娜·于拉克大段的内心独白。

公主也爱上了罗德里克,但因为考虑到罗德里克与自己的身份不符,便撮合他和施梅娜的结合。

但他们的甜蜜时时刻刻噬咬着公主的心,因此在剧本中出现了独立成场的内心独白或是她与女仆之间的对话。

这看似与主线毫无关联,可以省略,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古典主义文学作品的指导思想是崇尚理性,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构成了戏剧纠葛的基本内容。

而公主内心的挣扎和独白正反映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

“我的德行抵制者它,但我又不由自主地将它憧憬。

”“啊!

当心灵受到这么迷人的毒素的侵袭,理智的呼声在我的耳边多么无能为力!

”⑥从这些独白中,观众可以感受到公主内心强烈的斗争冲突。

而最终,理智战胜了感情,公主控制了自己对罗德里克的爱,并未阻止罗德里克与施梅娜的结合。

理性使她熄灭自己的爱情之火,成全二人的爱情,理性至上的原则在这一条副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好地推动了主要情节的发展和主题思想的表达。

戏剧中的纠葛是人物需要经过努力去克服、解决的困难,或者说需要跨越的障碍。

而所谓解决,就是化解困难或跨越障碍。

在《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中高乃依认为有两种解决纠葛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一是改变主人公的意志;二就是采用木制上帝从天而降的舞台机关。

从这里可以看出,高乃依十分注重戏剧情节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而不是采用某种突兀的方法改变纠葛的状态。

在《熙德》中,当罗德里格和施梅娜的爱情遇到阻挠时,高乃依安排了摩尔人即将大举入侵这一情节。

而之前罗德里格杀死了施梅娜的父亲——唐·高迈斯正是抵抗摩尔人入侵的主帅。

他的死亡导致国家危在旦夕。

而此时罗德里格临危受命,并且获得了胜利,俘获了摩尔人的国王,立了大功,被奉为“熙德”。

此时,施梅娜在家族荣誉和国家荣誉中显然必须选择后者。

这就自然而圆满地解决了之前存在于二人之间的纠葛。

2.时间的统一

高乃依在《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提出自己对于戏剧中“时间”统一性的看法。

关于时间统一的规定同样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悲剧应力求以太阳运行一周为时间限度,或者试着不要超出太多。

当时戏剧界根据这句话产生了一些争论,一派认为亚氏指的是自然的一天即24小时,而另一派认为是一个白昼12小时。

但高乃依则认为有些题材很难容纳在那么短暂的时间段内,因此他主张将时间延长至30个小时。

高乃依还提出正是因为有这一机械的时间限制,所以古人的剧作中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情节。

他对这一规定持灵活运用的态度。

在他看来,悲剧的故事不同主题适用于不同的长度,并非所有题材都需要用一样的时间来表现。

对于那些泥古派的主张,他反击道:

“如果我们强迫自己完全跟随古人的方法行事,我们就不可能在幕与场之间划清界限,因为希腊人就没有区分过幕与场。

”⑦(220)当然,高乃依认为将行动尽量压缩在较短的时间内来表现会使表演更为紧凑,与现实更加想近,更能吸引观众。

他的观点与那些机械的信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且,他还对戏剧演出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

如果情节的时间较短并与事实相差无几,那么应该尽量使表演时间接近事件的真实状态。

如果情节所需时间过长无法在一定时间内表现,则应该借助于观众的想象或者用叙述的方式表达出来,使舞台上的剧情高度凝练集中。

总体概言,时间的分配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但不能强制,不能强迫规定第一幕是太阳升起,而第三幕一定是中午。

《熙德》曾被法兰西学院某些御用文人攻击为不遵守“三一律”。

如果机械地去理解的话,剧情从开始到结束总共展现了三天的情节,的确不符合24小时的规定。

但是高乃依在《熙德》中用了三天的时间展现了一个紧凑的故事,情节在时间容量上扩展为三天,使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细致。

这一突破是在遵循时间集中的基础上将24小时的时间框架延展,以便更好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不能说是违反了时间统一的原则。

第一天的主要情节是罗德里克的父亲与施梅娜的父亲之间产生了争执,这是后部情节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二天描述了男女主人公面对家族荣誉和个人情爱之间的艰难抉择。

第三天则体现了一个突转,摩尔人的入侵,以及罗德里克被封为“熙德”,化解了与施梅娜的爱情矛盾。

假如将这个故事严格按照戒律放入24小时内,必然会使有些情节无法充分表达,显得十分突兀、不合情理。

《熙德》所表现的题材正是高乃依认为的那种很难容纳入短短24小时的题材。

而他也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3.场景的统一

《熙德》的故事地点多样,有宫廷,有施梅娜的家,还有战场。

虽然宫廷是主要情节的展开地:

故事情节的开始,高潮和结束始终围绕着宫廷发生。

但是该剧同时表现了罗德里克杀死唐·高迈斯之后因为思念施梅娜而潜入施梅娜的家中,和施梅娜之间发生的对话的情节,充分地体现了该剧的主题:

理智与情感、意志和欲望、义务和激情的冲突。

该剧中还有许多别的场景,而这些场景的转换显然是不符合那种僵化的“三一律”的。

高乃依再次突破了这一“金科玉律”,用不同的场景来表现不同的情节。

因为单一的场景如同严格的时间限制一样根本无法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这一突破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场景统一在高乃依的论说文《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中同样有详细的阐述。

他认为,事实上,无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贺拉斯,都没有对地点进行过阐述,所谓“地点一致”是人们根据“时间一致”想当然推断的结果:

认为地点可以扩展到一个人能在24小时内往返一次的距离。

如果这样的话,假定剧中人骑马,便不得不以舞台的两边来表示巴黎和卢昂。

他认为这种推断多少显得有些武断。

由于地点的一致可以相对减少场景的变换,尽量避免观众的混乱,因此高乃依也同意场景统一这一观点。

他明确表示,支持尽可能做到场景一致这一主张,但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戒律不适用于一切题材,因而适度扩大地点的广度也不是不可以的。

而且,高乃依提出,由于不同人物的利益不同,甚至有可能是完全对立的,更加不可能使他们在同一地点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全盘托出。

那么如果剧情完全在同一场景中表现,观众就会不了解许多真相。

比如《熙德》中的公主,她明明深爱着罗德里格,但却必须忍痛割爱,促成罗德里格和施梅娜的爱情,因此在大众广庭之下她是不会说出心声的,只能安排她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表现她内心的挣扎。

为了解决场景统一与情节合理之间的矛盾,并且尽量做到地点紧凑,高乃依认为戏剧的情节应该设置在一个大的城市中,用舞台来代表这个城市中的几个地方。

比如《熙德》的大背景是在西班牙的塞尔维亚,而《贺拉斯》则是罗马,《尼科梅德》则是尼科梅迪亚。

并且,为了不使地点一致律发生明显的冲突,高乃依主张,地点的变换只能发生在不同幕间,而在同一幕的不同场之间地点是不能变换的。

而且不同地点之间不需要具体命名,只需要命名那个大致包含二者的城市,比如巴黎、罗马等。

三、结语

高乃依一直信守自己的“唯有逼真才是美”这一艺术原则,因此他往往是从历史事件,而不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汲取营养。

他将历史上出现的真人真事进行加工改造,并且注入17世纪“黄金时代”法国人的思想和情感,极大地引起了当时法国观众的共鸣,“像《熙德》一样美”是当时人们对该剧的高度赞扬,而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了法语中的一句口头话。

高乃依是一个重实际而不拘泥于教条的剧作家,当他认为古典主义戏剧的某些戒律不适合表现自己的剧作时,他便进行改革。

虽然改革的幅度并不大,但在当时皇权与教会的巨大压力下却显得难能可贵。

法兰西学院对《熙德》的抨击并不能够掩饰该剧耀目的光彩。

他在《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结尾中说道:

“我不善于在新的要求下更好地适应古代的规则,我不怀疑不难找到新的方法;只要他们经过实践的考验而获得成功的,例如在我的作品中采用过的那些得到成功的方法,我便决定遵循它们。

”⑦(229)可见,高乃依并非不了解“三一律”胡乱更改,而是根据现实的要求对其进行适当的拓宽,以更好地服务于戏剧的写作。

在这一观点下,《熙德》不但文笔豪放,气势磅礴,人物动人,而且情节安排更加合情合理,是新古典主义时期一部不朽的剧作。

注释:

①穿袍贵族不是世袭贵族,出身于资产阶级,而用钱买到贵族头衔,主要任各级法院的法官,可以父子相传。

XX百科,“穿袍贵族”,〈

②黎塞留(1585—1642),法国宰相,枢机主教,政治家。

黎塞留被后人称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具谋略,也最无情的政治家。

XX百科,“黎塞留”,〈

③杨正和,刘亚津.论高乃依的悲剧理论——兼评新古典主义文学和历史地位.江西社会科学,2003,07:

57.

④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

⑤亚里士多德.陈中梅译.诗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8,6:

78.

⑥[法]张秋红.马振聘.高乃依.高乃依戏剧选.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12:

31.

⑦张中载,赵新国编.西方古典文论选读(修订本).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6.

参考文献:

[1]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

[2]杨正和,刘亚津.论高乃依的悲剧理论——兼评新古典主义文学和历史地位.江西社会科学,2003,07.

[3]张倩.论高乃依《熙德》中的古典主义文学元素.文化研究,2009,9(上旬刊).

[4]张中载,赵新国编.西方古典文论选读(修订本).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6.

[5]亚里士多德.陈中梅译.诗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8:

6.

[6][法]高乃依.张秋红,马振聘译.高乃依戏剧选.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12.

[7]Ault,H.C.“TheTragicGeniusofCorneille.”TheModernLanguageReview,Vol.45,No.2,1950.4:

164-176.

[8]Nelson,RobertJ.“PierreCorneille’sL’IllusionComique:

ThePlayasMagic.”PMLA,ModernLanguageAssociation,Vol.71,No.5,1956.12:

1127-1140.

[9]Warren,F.M.“StyleandChronologyinCorneille.”TheAmericanJournalofPhilology,Vol.11,No.2,1890:

193-1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