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游戏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74060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游戏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游戏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游戏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游戏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docx

《浅析游戏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游戏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游戏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docx

浅析游戏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

来源:

用户上传    作者:

许洋

  摘要:

小小心理空间却装着无限大的世界,无限多的可能,而对人的发展而言,心理教育尤其重要,特别是处于身心发展可塑性有多种可能的幼儿阶段。

对于即将走进小学校门的孩子,面临这种巨大的转折,孩子常会出现许多心理上的不适应。

本文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及特点入手,以游戏教育模式的视角探讨幼小衔接中儿童的适应发展状况,以期望达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幼小衔接心理发展游戏教育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最先改变的是身份上的称谓。

由“小朋友”到“同学”的转变,不仅反映了教育者对于学生客观要求上的变化,也体现了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活中自我定位的突变。

幼小衔接时期的教育面对的是不同的发展任务和行为训练目标,这一阶段的游戏教育无疑还是儿童教育的重中之重[1]。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担负着不同的培养学生性格和能力的任务[2]。

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儿童处于学前期和学龄期两个阶段。

学前期也称为游戏期,游戏执行着自我的功能。

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目的以及社会对学生本身期望的目的的改变,使得教学方法回复到传统的模式上去。

幼儿园做游戏,小学做作业,这样的转变无疑使学生在思想和身体上有着巨大的落差,甚至容易形成强烈的厌倦感。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现在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模式出现形式化、教学化、模式化,开展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调查研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游戏并没有受到重视且没有充分挖掘游戏中的精髓和背后的精神,形成单纯为做游戏而做游戏,而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游戏所蕴含的意义。

游戏流于形式,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过多进入游戏,干扰、影响游戏的正常进行,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力,使原来愉快自由游戏的幼儿显得呆板拘谨,使幼儿自然欢畅的游戏进程受到干扰。

  二、小学的教学模式过于严苛,流程过于死板,无法紧贴学生心理的变化而适时应对和改变[3].在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后,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也立即转变。

尤其是现在的社会教育环境和教育期望,使得学生书包重量不断加重。

由于教方与学方的矛盾使得这种情况无法根本得到改变,游戏过多浪费宝贵学习时间的观念也是大多数人的思维逻辑,以致教学方法无法有效突破,无法真正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有效的展示和创造。

  小学教育处在不断改革、前进的动态之中,幼儿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固定的基本印象,应该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方法,将幼小衔接的理念渗透在游戏中,科学的引导幼儿心理发展.

  三、为游戏提供必要的外力支持

  要想让游戏发挥其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要确保时间、空间以及教师指导方向上的保证。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充分保证幼儿每天有足够的绝对的自主游戏时间(一般认为应不少于1.5小时),提供开展自主游戏的必要条件,鼓励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应明确:

在幼儿园的游戏中,幼儿才是游戏的真正主人,游戏的主动权应交给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及时地以适当的方式应答;要珍视保护儿童自由自发的游戏,做好教学情景向游戏情景的转变工作,最低限度地指导和介入;评价游戏的标准应该看幼儿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而不是有没有教育意义。

  四、转变幼儿园游戏教学模式

  1、由告诉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转变。

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能力,发展自我感念和自主意识[4]。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活动,特别是以探究式活动为中介的。

教师在游戏教学中要关注儿童最关心或者与儿童有直接间接联系的现实生活,采用观察、探究、试验和操作的方法,激发儿童知、情、意的全身心投入,不断地扩展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潜移默化的引导儿童培养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儿童心理发展。

  2、由认知性教学向交往性教学转变。

引导幼儿适应社会性,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R•温克尔的研究就认为,任何交往都可以被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任何交往活动都必然会使人们有所收获,诸如获得知识、规范、情感和行为模式等。

因此,对幼儿的教育应多以角色扮演性的游戏为主,积极创设幼儿之间相互合作的情境,同时还要加强教育者与幼儿之间的共同活动,使儿童在交往中观察世界,认识社会,感悟生命真谛。

  3、游戏教学环境要具有多样性[5]。

由于游戏的主人是儿童,要玩什么游戏是儿童自己的权利,每个儿童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就须体现开放性和多样性,才能满足不同儿童的各种需要,使儿童能够逐渐学会控制外部环境,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逐步适应外部环境。

  五、调整小学低年级教育教学模式

  学习是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就目前中国来说,进入小学,儿童的主要日常教育从游戏转变为规律性的团体课堂教育,但这并不等于说,儿童从进入小学的那一天起,学习就成了他的基本活动。

对于刚入学的儿童,他们还不能认识到学习的义务性,大多数儿童对学习抱着游戏的态度,应针对儿童这一心理发展特点调整小学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不能直接的进行简单教授式的教学,应将课程小游戏穿插其中或是采用与幼儿园相似的游戏教育模式,刺激儿童的游戏心理特点,启发其自主学习的趣味性,使儿童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让幼儿更乐于接受教育,使小学低年级与幼儿园教育融合承接起来,减少转变对儿童心理行为带来的冲击。

  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建构出以主体心理发展为核心,游戏活动为重点,兴趣乐学为动力,师生互动为前提的游戏教学互动模式,潜移默化的引导儿童实现科学健康的幼小衔接。

虽然目前国内各幼儿园在游戏教育上纷纷进行了有益尝试,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进入了一些误区,教学改革上遇到瓶颈。

幼儿游戏教育的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幼儿的幼小衔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各级各种与之相关人员的通力合作,也需要更多的关怀和更多的新路子,每种积极的尝试都是值得鼓励的!

  

  参考文献:

  [1]胡德维.不该被忽略的游戏[J].上海教育科研,2004,(4).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王星.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的思考[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4]徐明.如何做好幼小衔接[J].幼儿教育,2004,(8).

  [5]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