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探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9373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探究.docx

《关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探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探究.docx

关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探究

关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探讨

 

目录

摘要…………………………………………………………………………………Ⅰ

引言…………………………………………………………………………………1

第1章探究特色的科学课教学方法………………………………………………2

1.1关于“引探合作”教学法………………………………………………2

1.2“引探合作”教学法的理论基础………………………………………6

1.3“引探合作”教学法的教学原则………………………………………6

1.4关于“引探合作”教学法的思考………………………………………8

第2章探究特色科学课教学问题…………………………………………………9

2.1不仅关注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9

2.2要从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向关注知识的获取过程转变…………9

2.3要从关注学生的课内探究向关注学生课外探究延伸…………………10

2.4不仅关注学生的课本实验还要关注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摘要

从新课程实施保障系统、教师教育观念及行为的转变、课程评价制度三个方面对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探究。

探究结果表明:

新课程实施以来这三方面发生了转变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今后在教师培训方面应注重知识培训、教学方式培训、教师合作培训、教材培训和课程资源开发。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程教师

引言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让他们根据科学的理论辨证的去看待问题,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开发他们的探索潜能。

现代科学发展表明,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是当代科学发展的最有前途的方向。

各种信息数量增大,知识种类增多,使人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找到多种事物的交叉点,产生新的思路,提出多种设想,得出新的结论。

当代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产生于各门科学相互结合的交叉点上。

基于这方面的认识,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无疑应让学生把教材变“厚”,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师生、生生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在科学课上,学生要完成大量的实验与观察,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尽管不是每个学生都可能到实地去考察教材上呈现的内容,见到教材上呈现的实物或现象,但可以广泛地使用在线资源去进行探索。

 

 

第一章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小学科学教学法

刘默耕先生倡导“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这一“指导思想”或称“核心”、“灵魂”命名为“引导一探索”教学法,并将这一教学法应用于科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的教学,学生及学员普遍反映该教学法的归纳,“容易理解、易于接受、便于应用”。

该教学法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小学科学教学法”为题在《小学自然教学》2002年第10期公开发表,说明它也得到专家的认可和肯定。

把刘默耕先生为自然课倡导的教学法正式提出来,结束了我国没有自己的小学自然课教学法的历史,并将“教学法”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便于在小学自然教师培养和培训中进行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法的传播和普及,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1.1关于“引探合作”教学法

在研究刘默耕倡导的“引导一探索”教学法的基础上,笔者与部分小学自然教师合作继续进行“关于小学科学课教学法”的课题研究,通过认真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和试验区优秀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课教学实验,不难悟出,为了应对新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挑战,《纲要》和《标准》又为小学科学课倡导了一条“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合作建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本领”的教学法,我们把它简约为“引探一合作”教学法。

“引探一合作”教学法可以看成是对刘默耕“引导一探索”教学法的继承和发展,它是指导21世纪我国小学科学课的主导教学法。

研究“引探一合作”教学法,将有利于小学科学教师及预备教师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应用新课标和新教材,或者应用《纲要》及《标准》的理念改进自然课的教学,为下一步过渡到科学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1.1.1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科学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引导者”、“组织者”、“决策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亲密“合作伙伴”,同时还是科学教育的研究者。

科学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从传统的“教”科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做”科学。

“引导”在辞海里的解释是“引路”和“向导”的意思。

在“引探一合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及“引路”和“向导”作用体现在:

(1)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背景、周围的环境条件、教学资源等设计学生乐意探究的课题;

(2)创设相互矛盾的事物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3)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或假设;(4)引导学生设计检验与自己假设有关的观察、实验、制作或考察等方案,并亲历探究;(5)引导学生从有关的探究中收集并整理获取的信息;(6)引导学生学会从捕捉到的信息中去思考、分析、归纳、概括,从而得出结论;(7)引导学生用自己获得的结论解释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8)引导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表达出来,与同组或同班同学分享;(9)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同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总之,就是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科学,在做科学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的本质;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儿童自己体验科学探究的苦与乐,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不盲目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培养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1.2学生的角色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小科学家”。

学生角色转变的关键是教师,科学教师能否真诚地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小科学家,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科学课上自己像科学家那样大胆地做科学,这是科学课教学能否成功的最基本保证。

科学家是儿童景仰的人,“小科学家”角色不仅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为形成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习惯,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彻底转变,要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

“探究”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

因此,科学教师要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必需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当然,其中有些材料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让学生从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陶冶情操,从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本领,学会逻辑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标准》强调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合作”二字体现了“合作精神”的养成不仅是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合作建构”是实现科学课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后现代课程论所揭示的教学活动的本质:

一是交往,二是合作。

交往意味着通过语言的相互作用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而语言的基础是思维,对儿童而言,组织语言的交流是比思维更困难的过程;维果茨基早就指出,语言交往会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而语言交往的过程就是一种合作建构的过程。

同时,交往和合作也是人类社会化活动的基本形式。

在当代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对于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

“合作”还体现在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与合作,而且还有赖于“社会建构”,即还有赖于学校内领导与教师们的理解和合作,也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合作。

很难想象,一所社会各界、学校领导、教师对科学课教学十分不重视的学校,科学教师可以顺利地培养出有科学素养的学生。

1.1.3科学课程目标

《标准》为科学课确定的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课程”。

把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课程目标是对自然课教学目的的一个重大突破。

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含四个基本要素:

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科学行为与习惯。

科学素养的组成使它具有以下四个重要特征:

(1)整体性。

科学素养是个有机的整体。

(2)基础性。

它是我们所处时代基础文明的一部分,在现代,一个人有没有科学素养就如同他识不识字一样重要,有科学素养就可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就有了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本领。

(3)普遍性。

它为各种职业的各种人群所有,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

(4)稳定性。

它是在长期的教育与实践过程中,通过科学活动及其成就的不断萃取、浓缩和逐渐积淀而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一旦形成,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轻易改变。

正因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和特征决定了小学科学课目标远不只是传统教学追求的科学知识,因此必然用“合作建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本领”来归纳“引探一合作”教学法的目标。

1.1.4教学评价目的、方法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改革的有效调控机制,科学的评价方法会像省力的杠杆一样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发展;相反,不得法的教学评价则可能给教学改革带来难以弥补的负面效应。

《标准》要求将科学课的评价目的从传统的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等排队,转变为“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特别应当强调的是科学课的教学评价要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大转变。

为了实现评价目的的转变,《标准》还具体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时机方面作了详细的界定和介绍。

(1)评价主体多元化。

由传统的科学课教师给学生打分,转向学生本人、同组同学、家长等参与学习评价,即评价主体由单一转变为多元化,这不仅能增强评价的准确性,还有利于评价激励功能的发挥。

(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科学课的评价不再是单纯考核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等方面考察学生的变化与进步。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标准》明确提出:

“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

”并为我们提供了九种评价方法供参考,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试验。

(4)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标准》要求变传统的关注总结性评价为更加关注过程性评价,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

(5)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

《标准》虽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界定,但是百分制明显不能适应科学课的评价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已有等级评价法、评议法等模糊评价办法。

实践证明,科学教师根据学生自评与互评,参照教师的观察记录、测试与作业情况和学生成长记录作出综合评价,采用等级法和评议法相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科学老师向家长汇报学生科学课学习的进步和发展,指出努力方面,更有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1.2“引探合作”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引探一合作”教学法之所以能比较快地为科学教师和科学预备教师所理解和接纳,是因为它具有一系列正确的理论基础的支持,有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的支持。

社会学基础就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

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与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

故“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党中央为我国人民勾画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无疑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尤其小学科学教育对国民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后现代课程论的建构主义、有效教学理论、心理学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当代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都给“引探一合作”教学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1.3“引探一合作”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1.3.1科学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意味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指导。

二是意味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1.3.2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科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现了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就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在教知识;“用教材教”才能使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整体目标。

1.3.3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科学课的最基本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1.3.4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索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完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1.3.5科学课的教学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的需要

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学生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

这些内容要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关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1.3.6科学教育要树立开放性的观念

科学教育的开放性观念既表现在教学内容、资源、时间、空间、结论、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还表现在教师要以开放性的观念和心态,为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不仅在校园,而且到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1.3.7科学课的学习评价要采用激励性评价

科学课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学习评价应采用激励性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性和评价呈现方式的模糊性。

1.3.8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生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等等。

因此科学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为科学教育服务,其中包括:

(1)各种音像资源。

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

(2)计算机软件;(3)网络。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也要注意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为教学服务,恰到好处,千万不要滥用。

1.4实施“引探一合作”教学法的思考

研究国际国内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不难发现,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成功,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关键,建设—支热心的科学教师队伍是基础,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是突破口。

 

第二章探究科学课学习问题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践求证-得出结论”是我在研究的一个科学的探究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开展各种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有了以下的认识:

2.1不仅关注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已,而提出问题或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因此,新课程要求我们在科学课教学中给学生自主选择问题的权力,让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创新的热望。

如我在讲《寻找生命的证据》时,我让学生提前预习,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查阅资料,在课上,学生们有查三叶虫化石的、有查恐龙化石的、还有的学生把自己熟悉的恐龙介绍给大家的,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老师适 时引入本课重点化石的概念,学生身有感触自然很好理解,并后面的化石的作用的探究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可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发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有兴趣、有去探究学习的欲望。

2.2要从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向关注知识的获取过程转变

  新课标将科学探究过程完整的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我们不把知识的获取过程完整地展示出来,演绎出来,让学生既当演员又当主角的亲身感悟、理解、实践、体验出来,我们就忽视了对每个学生的研究价值与能力的肯定和尊重,从而也不会让学生有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也就不会真正的“长大”,创造力、创新精神培养也就当然无从说起。

例如在研究“小鸟和小猫”时,主要介绍的是生殖的概念及生殖的两种方式,在我看来学生理解可能会发生困难,因为概念比较抽象。

在教学中我采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生殖的理解,然后分析、讨论书上的图组,让他们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对这些动物繁殖下一代的异同进行分类。

学生兴趣高涨,讨论的也分外激烈。

当我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有的学生是以蛋生和卵生分类的,有的是以蛋生和胎生分类的,有的还提出了水螅是自己生育的……,说了好多种答案,其中也有学生不明白的问题,我及时的补充资料,让他们能恰倒好处的获取所需知识。

 

后来,我没有告诉学生正确的分类方法,而是让学生在书中自己找到了生殖的概念和两种方式,由于书中对生殖的两种方式描述的很长,我就让学生概括一下两个观点,通过前面学生对知识的吸取、提炼、综合,能够提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说明他们对概念是完全的理解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地展示了自我,最后通过亲自参与讨论,综合课本知识,最后得出了答案。

知识的学习至此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可见,在教学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习需要,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题繁衍的各种问题恰恰是探究性学习的生命力。

2.3要从关注学生的课内探究向关注学生课外探究延伸

  科学总是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周围。

因此,新课标要求我们,利用生活素材来学习,利用环境来学习,教给学生鲜活的东西。

在与学生研究《种子的萌发》时,我为了讲课能更有说服力,就提前在培养皿里培养出一些绿豆苗,当我拿到课上时,学生们看到了都很好奇,不由自主的就会问我:

“老师,这个豆苗没土,是怎么长出来的?

”这时我告诉他们我培育出豆苗的秘密,必须要接触水、空气、还要有适宜的温度。

有的学生就自言自语的说:

“我回家试试。

”结果,在第二、三节课,有许多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带来给大家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有的学生说自己的豆苗都烂了,问我为什么会这样?

我就让他们想想三要素是否都具备了,这时他们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懂得了种子萌发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能仅仅限制在课上四十分钟,应该让他们在课下自己找实验的机会来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以达到更好学习的目的。

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课外探究学习。

 

2.4不仅关注学生的课本实验还要关注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的效率;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

在学生交流成果时,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用数据库记录数据后,正确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讲《寻找生命的证据》时,里面有一个做模仿化石的实验,由于课时有限,实验效果一节课看不出来,加之学校没有相应的实验材料,我就把实验光盘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了化石形成的全过程,效果很不错。

    总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老师要做到:

1.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敢于探究;2.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乐于探究;3.正确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善于探究。

只有这样科学课的教学才不会把能力、情感、知识等目标进行分割教学, 才能把学生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小科学家”,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他们变为有科学素养的学生。

 

致谢

三年前,这个校园是我的梦想。

三年后,微笑回首来路,一幕幕,宛在昨天。

人生就是如此吧,每个段落结束的时候,我们总会感慨时光飞逝。

三年,给予我的,是不断丰厚的学识,是从容、自信和幸福的能力,还有,珍贵的友谊。

本论文是在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X老师对学术的严谨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益匪浅。

由衷感谢我的同学,他们对本论文的各种有益建议和帮助,使我的论文在讨论中不断获得进展。

另外,感谢我的亲人,在他们的帮助和关怀下才得以完成学业。

最后,感谢曾经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衷心地感谢为评阅本论文而付出宝贵时间和辛勤劳动的老师和教授们!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资源网

[2]小学科学.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委员会会刊

[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毕业论文鉴定表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

 

毕业设计

成绩

 

系主任(签字)系盖章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