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8936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38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讲义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1.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4HCO3NH3H2OCO2

2.结论:

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

实验过程:

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

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

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

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

在“”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

在“”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2.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2):

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②导管液面上升

原因

1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

氮气的利用:

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

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1.2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变化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物理变化:

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

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

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5、性质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6、能量变化

释放能量

吸收能量

它们的区别是:

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7、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蜡烛燃烧:

点燃

CO2

H2O

O2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1、现象:

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焰、焰心)。

2、产物:

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

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水的验证:

用无水硫酸铜,现象:

无水硫酸铜变蓝

CuSO4(白色)+5H2O===CuSO4·5H2O(蓝色)

3、物理性质:

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

⑴燃烧前:

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燃烧时:

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是炭黑颗粒,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⑶燃烧后:

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

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

由石蜡制成

⒉点燃前

⑴观察蜡烛的颜色、

形态、形状

乳白色固态圆柱状

颜色:

乳白色

状态:

固态

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

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

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为焰心、焰、外焰三层,第三层最明亮,层暗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焰、外焰三层,第三层最亮,层暗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先变黑

外层温度最高,加热用外层火焰

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

烧杯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

⑴将蜡烛熄灭观察

有白烟

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

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白烟燃烧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

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其他—0.03%

氮气: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

点燃

空气中氧气体积的含量测定

红磷的燃烧

原理: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O2P2O5

注意:

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

产生大量白烟

现象:

放热

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然后打开止水夹,瓶进水约占五分之一体积

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少于

误差:

红磷的量不足,会使氧气不完全消耗;

集气瓶为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装置漏气;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大于

止水夹没有夹紧

没及时塞上橡皮塞

可燃物要求:

足量且产物是固体且不和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反应。

装置要求:

气密性良好

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有残余氧气。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

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

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实验:

取少量葡萄糖、砂糖和面粉,分别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完全烧焦。

烧焦后,都得到黑色的物质,主要成分是碳,说明它们都还有碳。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原理

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将瓶氧气消耗掉,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空气压强减少,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容器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4P+5O2

2P2O5 

装置

实验仪器:

集气瓶、燃烧匙、导管、烧杯、弹簧夹、橡胶塞

药品:

红磷,水

步骤

①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盖好橡胶塞后,把集气瓶的容积分成5等份,做好记号。

 

③用弹簧夹夹紧胶管,将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

④在燃烧匙放入过量的红磷。

⑤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把塞子塞紧 

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阀

现象

①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生成,并放出热量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经导管流到集气瓶中,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结论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5。

注意事项

3.纯净物、混合物

纯净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在实际生活中,绝对纯净的物质并不存在,当其中杂质成分含量极少时,即可认为是纯净物。

同素异形体是混合物

物质组成相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如白磷和红磷。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等

目前计入空气首要污染物的有SO2、NO2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

氟里昂温室效应:

主要是CO2,(CH4也有一定的作用)

酸雨:

NO2、SO2白色污染:

塑料垃圾等

空气成分的发现:

舍勒和普利斯特利分别制得了氧气,拉瓦锡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空气中含有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

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

3.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如金刚石是无视透明的晶体,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用于制造金刚石。

而石墨为黑色质软的固体,用于生产铅笔芯。

石墨还是一种能导电的非金属,常用作电池的电极。

而他们都是碳元素组成的。

【思考1】蜡烛燃烧这个过程是什么变化?

  

答案及解析:

既包含物理变化又包含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生成了新物质,所以说是化学变化,在燃烧的过程中,蜡烛变短了,所以也包含物理变化。

  

【思考2】酒精燃烧、酒精能燃烧哪个是化学变化、哪个是化学性质?

  

答案及解析:

酒精燃烧,这是一个过程、一种状态,所以是化学变化;而酒精能燃烧,是酒精这种物质的一种性质、能力,所以是化学性质。

  

3.描述实验现象:

主要是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得到实验的现象。

(注意:

描实验述现象时不可说出生成物的名称)  

4. 性质决定用途:

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人们利用其创造对人类有意义的物质。

   

例题精讲:

 

【例题1】下列现象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火药爆炸   B.食品变质   C.水分蒸发   D.酒精燃烧  

 答案:

 解析:

其余三种都有新物质生成,“熔化 凝固 汽化 液化 升华 凝华”这六种物质变化现象都是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例题2】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火上浇油   B.百炼成钢   C.玉不琢不成器   D死灰复燃

答案:

解析:

此题易误选B。

“百炼成钢”的过程中除去了过量的碳,这是利用了碳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火上浇油和死灰复燃也都是体现物质的可燃性;玉不琢不成器的含义是玉器需经打磨才能改变其形状,成为人们所喜爱的形状,这是一个物理过程。

 

 

【例题3】阅读下列短文,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四个概念填空。

 

          硫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属        ),把块状的硫研碎(属         ),取少量放入燃烧匙,将燃烧匙加热,硫熔化成淡黄色液体(属       ),继续加热,硫在空气中燃烧(属       ),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属        ),说明硫具有可燃性(属         )。

 

 答案:

物理性质、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例题4】(20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A.用铝做导线           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C.用活性炭作净水剂     D用氮气作食品包装袋的填充气.  

答案:

解析:

ABC三个选项分别利用的是导电性、硬度和吸附性,这些都是物质的物理性质,而D项利用的是氮气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的稳定性,这是化学性质。

 

  

【例题5】(2010,)下列四个短语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花香四溢     B.海市蜃楼   C .蜡炬成灰    D.木已成舟  

答案:

解析:

蜡烛燃烧,典型的化学变化。

花香四溢是扩散过程,物理变化;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物理变化;木已成舟,是把木头通过一些制作过程变成船,形状改变,是物理变化。

 

  

【例题6】根据物质的什么具体性质可鉴别下列各组物质?

 

(1)厨房里的糖和食盐                ;

(2)白酒和食醋                   ; (3)面粉和洗衣粉                   ;(4)铜丝和铁丝                       。

  

答案及解析:

(1)味道 

(2)气味  (3)溶解性  (4)颜色 

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1.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1.常用仪器(P137)

分类

名称

图形

主要用途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试管

①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

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②用于少量物质的溶解或收集少量气体或作简易气体发生装置

(1)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2)加热时试管的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反应时试管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3)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酒精灯的酒精不得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其容积的1/4。

(4)在洗涤试管时试管的水为试管的1/2(半试管水);在洗气瓶的液体为瓶的1/2;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时应取少量,液体取用1—2毫升,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加热试管液体时,试管一般与桌面成45°角,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加热试管的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5)加热前应擦干试管外壁,先预热后加热,加热后不能骤冷;

蒸发皿

用于少量溶液的蒸发、浓缩和结晶

①可耐高温,能直接用火加热;②热的蒸发皿应避免骤冷及被溅上水,以防炸裂;③用完之后立即清洗干净;④蒸发皿中的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注意及时搅拌

烧杯

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也可用于加热

①加热时,应擦干试管外壁并放在石棉网上,以使其均匀受热;②溶解固体时,要轻轻搅拌

锥形瓶

滴定中的反应器,也可收集液体,组装洗气瓶

加热要垫石棉网

圆底

烧瓶

用作加热或不加热条件下较多液体参加的反应容器

加热要垫石棉网

平底

烧瓶

 

用作加热或不加热条件下较多液体参加的反应容器

加热要垫石棉网

燃烧匙

少量固体燃烧反应器

可以直接加热;硫磺等物燃烧实验应在匙底垫少许石棉或细砂

酒精灯

用于加热

①使用前先检查灯心,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②也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以免失火)

③酒精灯的外焰最高,应在外焰部分加热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④要防止灯心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以防玻璃器皿受损)

⑤实验结束时,应用灯帽盖灭(以免灯酒精挥发而使灯心留有过多的水分,不仅浪费酒精而且不易点燃),决不能用嘴吹灭(否则可能引起灯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⑥万一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细口瓶

 

用于盛放液体试剂

棕色的细口瓶用于盛装需要避光保存的物质,存放碱溶液时试剂瓶应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

不能用于加热;

广口瓶

 

(壁是磨毛的)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

不能用于加热;

集气瓶

①用作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②用于有关气体的化学反应(瓶口是磨毛的)

①不能用于加热;②做物质在气体里燃烧的实验时,如有高温固体物质生成,应预先在瓶底铺一薄层细沙或装入少量的水

胶头滴管和滴瓶

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滴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

①滴液时,滴管应悬空放在容器口上方,不要接触容器壁,以免沾污滴管或造成试剂污染;②胶头滴管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③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试液倒流,腐蚀橡胶乳头

托盘

天平

用于粗略称量物质的质量,一般只能称准至0.1g

 

称量前,将游码拨到标尺“0”处,调节螺母调节零点;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在右盘,取用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天平不能称量热的物体;被称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量筒

度量液体体积

(10ml的量筒精确度为0.1ml)

不能①在量筒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

也不能②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③注意:

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④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的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漏斗

用于过滤或向小口容器里加液体

过滤时要放在三角架或铁架台的铁圈上

长颈

漏斗

用于注入液体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下,形成液封避免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分液漏斗

主要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液体,可控制液体的用量。

使用前先检查是否漏液,放液时打开上盖或将塞上的凹槽对准上口小孔,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铁架台(含铁夹、铁圈)

固定和放置各种仪器

铁圈、铁夹方向应与铁架台底盘同侧;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

试管夹

夹持试管进行简单的加热实验

夹在试管中上部;从试管底部套入、取出;拇指不要按在试管夹的短柄上

坩埚钳

夹持坩埚加热或夹持热的蒸发皿等

尖端向上平放在实验台上;温度高时应放在石棉网上

水槽

排水集气

水不要加满,防止实验时有水溢出

药匙

取用固体药品

每次用完及时用纸擦干净

玻璃棒

搅拌液体、引流、蘸取液体

搅拌时切勿撞击器壁,以免碰破容器。

注意随时洗涤、擦净

玻璃棒的作用:

搅拌、加速溶解;(溶解)引流(过滤);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蒸发);蘸取(测pH值)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

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

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用加热仪器:

酒精灯

计量仪器:

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

仪分离仪器:

漏斗

取用仪器:

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器夹持仪器:

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

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不能加热:

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试剂放在细口瓶中,气体放在贮气瓶中或用集气瓶随用随制。

(二)药品的取用

1.取用原则

(1)“三不”原则: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或气体的气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

按规定用量取用药品;没说明用量,液体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

(3)处理原则:

用剩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要拿出实验室。

应交还实验室或放入指定容器,

2.固体药品的取用

(1)粉末或小颗粒药品用药匙取用

①操作:

一斜:

使试管倾斜;二送:

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

三直立:

将试管直立,药品落底。

②操作目的:

避免药品沾在管口、管壁上。

(2)块状药品或密度较大的金属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①操作:

一横:

将容器横放;二放:

用镊子将药品放在容器口;三慢竖:

将容器慢慢竖立。

②操作目的:

以免打破容器。

固体

粉末:

药匙,或纸槽送到试管底部(最少盖住管底)

颗粒:

用镊子放管口,缓慢竖起,滑入

6.试管的使用法:

可用于盛放少量的固体及液体,可用作物质之间反应的容器,也可以进行加热。

7.实验规则和安全与要求

3.液体药品的取用

(1)液体药品的倾倒(一倒二向三紧挨):

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药品污染桌面);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试剂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以免液体洒出)。

操作要领是“取下瓶塞倒放桌,标签向心右手握,口口相挨免外流,试管略倾便操作”

(2)量筒量液:

①放置:

量筒放平;②读数:

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滴管取液:

①取液时:

捏橡胶乳头,赶空气,再伸入试剂瓶中;

②取液后:

不平放,不倒置,橡胶乳头在上;

③滴液时:

垂直悬空在试管口正上方,逐滴滴入,不伸入试管,不碰管壁。

④用完时:

立即用水冲(滴瓶上的滴管不用水冲),不放在实验台上或其他地方。

操作要领是“排气、吸液、悬空滴”

标签向手心最少1—2ml

液体

瓶口与试管口对接倾斜不超过试管容积

缓慢倾倒

(三)浓酸浓碱的使用

酸液流台上——碳酸氢钠溶液冲洗,水冲,抹布擦。

碱液流台上——稀醋酸冲洗,水冲,抹布擦

酸液沾皮肤——水冲——碳酸氢钠溶液(3%~5%)冲洗。

碱液沾皮肤——水冲——涂硼酸溶液。

浓硫酸沾皮肤——抹布擦拭——水冲——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四)托盘天平的使用

1、组成:

托盘、指针、标尺、天衡螺母、游码、分度盘、砝码。

2、精确度:

0.1g

3、操作方法

称量前:

先将游码移零,再调节天平平衡。

称量时:

两盘垫纸,左物右码。

称量后:

砝码回盒,游码回零。

注意:

称量干燥的药品时,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易潮解的药品,要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五)连接仪器、装置(仪器的装配顺序:

装配时,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管口沾水,转动慢插。

2、玻璃管和胶管连接——管口沾水,转动慢插。

3、在容器口塞胶塞——转动塞入

(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操作要领是:

先将导管浸入水中,后用手掌紧捂器壁(现象:

管口有气泡冒出,当手离开后导管形成一段水柱,则装置气密好”。

若夏季气温较高时,可用酒精灯微热。

长颈漏斗注意加水形成液封,分液漏斗注意关闭活塞

(七)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

(1)两检:

①检查灯芯;

②检查有无酒精。

(酒精量为酒精灯容积的1/4至2/3,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2)三禁:

①禁止向燃着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②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

③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

(3)用外焰加热。

2、给物质加热

(1)仪器选择

①加热固体用试管、蒸发皿;

②加热液体用试管、蒸发皿、烧杯、烧瓶。

③集气瓶、量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