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工作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649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总结工作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工作总结工作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工作总结工作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工作总结工作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工作总结工作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作总结工作要点.docx

《工作总结工作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总结工作要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作总结工作要点.docx

工作总结工作要点

2007年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要点

鞍山市农村经济委员会

(2007年11月30日)

市政府:

年初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一手抓城市、一手抓农村,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的基本方略,坚持以县域经济为载体,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

预计,今年农业增加值实现67.7亿元,同比增长10%;粮食产量实现137.6万吨,创历史第二个高产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072元,同比增长15%;县域生产总值实现574亿元,同比增长18.4%;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73亿元,同比增长2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34.9亿元,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98亿元,增长23.8%;实际利用外资1.12亿美元,增长19.2%;出口创汇3.5亿美元,增长8%;引进域外资金148亿元,增长22%。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61.9%,超过全省10.5个百分点。

总结今年我市的农业农村工作。

一、突出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三农”投入实现新突破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吸引大量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今年市本级财政用于农业和农村资金投入6.04亿元,占总支出的10.3%,同比增长52.4%;向上争取资金1.3亿元;吸引金融部门贷款净增25亿元,重点支持了县域工业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民生工程等项工作。

为充分发挥各农村县(市)区的比较优势,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市政府出资7500万元重点支持了海城市的电力电网建设和腾村建区工程,台安县的设施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建设和农产品批发大市场建设,岫岩县的矿产品资源勘探开发工程,千山区的农村城市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突出以鞍羊路特色产业带开发为引领的设施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1、推进农业设施化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今年市政府投资2960万元,拉动社会资金和金融部门贷款3.68亿元,继续实施了鞍羊路设施农业产业带开发工程。

按照“条状拉动、块状发展、种养加结合、综合配套开发”的原则,大力发展设施种植业、设施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全市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

鞍羊路新建日光温室大棚1万栋,总数达到1.5万栋,占地5万亩;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53个、棚舍572栋。

重点打造了宁远、腾鳌、高坨子、黄沙坨、新开河5个设施农业专业镇,张忠堡、黄士、金桥、康家等30个设施农业专业村,打造台安设施农业县。

全市新建温室大棚2.5万栋,8万亩。

全市设施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万亩,占种植面积的14%;产值达到3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6.7%,占种植业总产值的50%。

全市农民人均设施种植业收入1380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22.9%。

新建牧业小区188个,棚舍2180栋,畜牧小区总数达到680个。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全年投入农建资金2.76亿元,重点实施了河道整治工程,完成辽河、浑河8处险工整治工程,新修和加固堤防112公里;实施了治涝工程,完成6座排灌站更新改造任务,完成涝区配套建筑物159座,清淤沟道851公里,治理涝区面积7.1万亩;实施了水土保持工程,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7万亩,修建基本农田0.3万亩,栽植水保林2.92万亩,完成生态自我修复4.2万亩。

全市投入抗旱资金2897万元,新建抗旱水源工程333项,全力组织抗旱,保证了50年一遇大旱之年丰产丰收。

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全省首创“补贴+信贷+贴息+农民自筹”的农机投入新路子,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购机的积极性。

全年投入各类购机资金1.09亿元,引进各类农机具2300台(套),增长10%。

全市机械整地295万亩,机械播种190万亩,机械收获33万亩,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50%以上。

2、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加强了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新制定地方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10个,并汇编成册发到农户手中。

加强了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

在部分农产品批发销售市场实施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市级质检中心为龙头,以县级质检中心为骨干,以产地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快速检测点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生产基地监测站为补充的覆盖产加销各个环节的农产品监督检测体系。

目前,全市“三品”认证累计达到20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54个、绿色食品28个、有机食品26个,“三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160万亩。

3、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集群效应显著增强。

主要是“坚持一个核心、突出三个建设”。

即:

坚持以项目为核心,突出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市政府投资1000万元,重点扶持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大的农事龙头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农事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30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4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3家,其中,省级21家。

全市农事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带动农户30万户,带动面达60%以上。

全市基本形成了果蔬,精制米、花卉、食用菌、肉鸡、饲料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加强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园区建设。

全市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已发展到92个,其中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2个。

投资5000万元的台安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已开工建设,规划面积1000亩,目前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00万元。

4、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农产品外向度日益提高。

针对我市农业产品多、品牌少,国内市场流通多、国际市场流通少的现状,重点抓了三个方面。

一是抓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突出抓了品牌农产品的生产、品牌注册和打造知名品牌等项工作。

目前,全市大宗农产品生产品种70个,品牌注册30个,打造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25个。

鞍山南果梨、海城南台褐皮鸡蛋、台安网纹瓜、台安八角台小杂粮、岫岩滑子蘑、千山君子兰等一批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是抓流通载体建设。

主要是加强域内市场体系建设。

目前,全市城乡农产品市场已发展到169个,年交易总额达30亿元。

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8个,其中农业部定点市场4个。

宁远农产品批发市场是目前鞍山最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蔬菜供应量占本市的60%以上,年交易额达到12亿元。

计划投资1.6亿元的台安农产品批发市场已规划征地阶段,建成后将成为东北地区较大的农产品集散地和农业物流中心。

三是拓展销售渠道。

重点抓了域外农产品市场的对接,已与港澳台地区和俄日韩等国家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

今年,我们两次组团北上,对满洲里、黑河、齐齐哈尔、牡丹江四市边贸市场进行考察和对接。

共与俄罗斯赤塔洲及北方四市的60余家企业和经营大户进行了商务洽谈,签订了10余项1.2万吨农产品销售协议,协议金额突破亿元。

全市农事外贸出口企业已发展到11家,年出口创汇额达4亿美元以上。

为不断拓展销售渠道,成立了鞍山市农业信息中心,形成了上联省和国家、下接县乡和农户的信息网络体系。

5、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从今年起,市政府每年出资465万元,在全省首家建立了79个乡镇特色农业技术推广站,并对266名被聘农业科技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为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工作成果显著。

全年重点引进推广了“郑单958”玉米、甜玉米和北方超级水稻栽培、南果梨高产栽培等58个新品种和34项先进实用技术。

特别是在鞍羊路设施农业产业带,重点推广了微重力渗灌节水技术。

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深入推进。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完成技能培训3000人,引导性培训60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5万人,新型农民培训完成3750人,农民科技培训10万人次。

6、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

通过村“两委”领办、协办和能人创办等形式,全市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4个,累计达到312个,会员已发展到4.7万人,带动农户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0%。

连续两年争取部、省扶持资金160万元、市扶持资金82万元,对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予以扶持,使其逐步向实体性和公司化运作的方向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快农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已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每年为农民销售各类农产品200万吨,代购农用物资10万吨。

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成员人均增收1000多元。

农村经纪人队伍已发展到1.5万人,涵盖了全市农村种植业、加工运输业和信息服务业等各个产业。

三、突出以项目为核心,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通过开展项目攻坚年、“四个一批”项目建设和“百日招商”活动,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五个显著增加”。

1、大项目显著增加。

县域“四个一批”项目达到1150个,到位资金108亿元。

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7个,到位资金40亿元;工业项目531个,到位资金56亿元。

各县(市、区)都围绕自己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推进了一批有牵动作用的大项目。

重点推进了海城市纺织工业园投资21.84亿元的翔鹭二期工程、台安县广东威华集团投资5亿元的中高密度纤维板、岫岩县投资9.23亿元的青花集团菱镁深加工、千山区金和公司投资3.4亿元的100万吨选矿等项目。

2、项目覆盖面显著增加。

实现了三次产业全覆盖,除了农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石油化工、轻纺服装等主导产业项目外,基础设施、商务酒店、房地产开发、民生工程等项目也齐头并进。

重点推进了海城市北关广场改造、台安县盛益四季花园建设、岫岩县中心街改造、千山区宋三、宋朝村屯建设等项目。

3、高科技项目显著增加。

全市县域项目建设正由规模数量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重点推进了海城市以纺织工业园高模低缩涤纶工业丝和帘子布为代表的纺织项目,以惠丰工业园有机颜料、鞍轮集团120万套全钢子午线轮胎为代表的精细化工项目等。

4、农业产业化项目显著增加。

重点推进了海城天天乳业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的休闲膨化食品、台安县投资1.3亿元的1500万只肉鸭屠宰和羽绒加工、岫岩县中兴医药有限公司投资1.38亿元的五味子深加工等项目。

全市农口共实施“四个一批”项目174个,总投资265亿元,其中开工建设项目96个,竣工投产项目19个。

农口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6亿元,引进域外资金40.25亿元,农产品出口创汇62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利用外资(合同)4750万美元。

5、县域工业园区入园项目显著增加。

全市县本级工业园区发展到16个,规划面积119平方,已实施53平方公里。

新增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亿元,新入园项目112个,新增项目完成投资35亿元。

重点推进了海城东部矿区4个乡镇和千山区达道湾镇“腾村建区”工程项目,实现了园区空间拓展、项目建设用地与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步推进。

四、突出解决民本民生问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1、有效解决了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列为市委、市政府今年为城乡群众要办的18件实事之一。

市政府决定两年内投入1.6亿元,彻底解决6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

今年市政府出资5000万元,争取上级财政资金3539万元,开工建设饮水工程458处,已完工390处,铺设各类管路3348公里,解决了3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2、有效解决了农民出行问题。

实施了村通油路工程,全年投资5722万元,完成村级公路路基改造82公里,铺设黑色路面159.1公里,解决了35个行政村村通油路问题。

目前,全市村通油路率达96.6%。

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客运网络功能,先后完成了海城西柳、台安达牛、岫岩黄花甸等5个乡镇客运站建设,开辟了农村客运线路305条,客车通达率达到100%。

3、有效解决了农民就医问题。

市政府投资940万元,为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购置了502台医疗设备,完成了岫岩10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及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

启动了立山区沙河镇、千山风景区、高新区和铁东区等四城区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2.9万人,参合率90%。

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56万人,共筹集资金7839.5万元,参合率从去年的85.6%提高到95.6%。

4、有效解决了农民子女就学问题。

市政府出资1400万元,实施了20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工程,配备了484所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装备。

市政府出资300万元,为三县(市)无偿提供30辆送学车。

全面落实了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免除了24.7万名农村学生学杂费,补助农村困难家庭学生2.8万人,“两免一补”全部享受的学生33.3万人,资金总额达5000多万元。

5、有效解决了文体生活匮乏问题。

投资3215万元,为农村地区购买室外体育健身器材6100件,建成200个行政村小型健身场地、16个乡镇大型健身广场和47个县城社区健身场所,新增体育场地面积65万平方米。

农村体育设施的增加,促进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在今年九月举行的辽宁省第五届农运会上,我市代表团共获得5块金牌,8快银牌,4块铜牌,奖牌总数名列全省第三。

6、有效解决弱势群体生活问题。

加快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为27778户、56249名农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197万元,月人均救助额36元。

投资1331万元,为1663户农村低保户建房4989间。

投资1165万元,改造农村敬老院23所。

投入扶贫资金1688万元,实施了岫岩18个村整村扶贫工程。

五、突出规划先行、典型示范,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

1、加快调整和完善了镇村规则。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们采取先重点后一般、先试点后推广、先典型后普遍的办法,先行选择20个重点镇、100个重点村实施首批规划。

截止到目前,20个重点镇的规划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西洋、西柳、雷屯、玉石、中所屯等100个重点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96%。

海城市投资150万元拍摄航空图片,加快了镇村规划进程。

2、加强新农村典型示范村建设。

县(市)区典型确定44个村,市级典型确定20个村。

对市、县两级典型示范村重点实施了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新型能源建设、环境整治等重点示范工程,各级各类总投入资金达2亿元以上。

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市县都开展了部门帮村、企业联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新农村共建机制。

3、突出环境整治,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以“四清四改”为重点,实施了村屯环境整治工程。

共清理垃圾、粪坑、路障、柴垛10余万处,“四清”覆盖面达70%以上。

完成改厕2874座、改灶5,000个、改水390处、改路159.1公里,异地建村17个。

台安县重点实施了统一路面硬化、统一临街院墙、统一排水边沟、统一街面“四清”、统一美化的“五统一”精品街路建设工程,现已完成64条精品街路建设工程。

重点实施了“千村绿化”工程。

市县乡村共投资2369.4万元,绿化村屯796个,栽植各种乔灌木396.1万株,绿化主街819条。

加大了农村新型能源投入力度,全市争取各级各类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农村生物质燃气站建设工程7处,累计24处;新建农村沼气生态模式4580个,累计2.58万个;太阳能综合利用1.6万平米,累计21万平米,全市农村新型能源普及率达到24%。

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新建农村连锁店258家,累计478家,使农村生产、生活资料形成连锁经营网络体系,方便了广大农民消费。

4、建立健全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

年初,我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调研处、县域经济处和协调指导处3个处室,并配齐了工作人员。

三县(市)一区也对应地设置了科室,配齐了人员,形成了上下贯通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体系。

六、突出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实现新突破

1、认真落实“三项补贴”政策。

全市共发放粮食综合直补资金11,792万元,补贴面积323.9万亩,亩均36.4元。

其中,粮食直补4,650万元,农资综合直补7,142万元,比上年增加3,570万元;发放水稻良种补贴930万元,补贴面积62万亩,亩均15元;农民购置农机具补贴资金740万元,比上年增加3.3%。

2、积极清理化解村级债务。

按照“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原则,认真开展了村级债务清查、化解工作。

到目前,全市累计化解村级债务3000万元,占债务总额的3%。

3、认真解决和处理涉地信访案件。

上半年,我们共接待农村上访案件294起3500人次。

其中,集体访37起、3231人次,个人访257起、269人次。

这些信访案件绝大多数是涉及土地经营权问题,98%以上的上访案件得到了及时处理,有效地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总结2007年的工作,尽管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能够牵动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优势支柱产业尚没有真正做强做大。

如:

服装业、箱包业、鞋业、手工编织业、雕刻业和旅游业等。

主要原因是总体发展战略整合不够,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介入不到位。

这些产业的崛起,对于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多数农户的增收起到积极作用。

二是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

主要是指围绕县域资源所上的工业项目往往是单一、独体项目,而没有形成综合、集群产业,精深加工能力低,市场拉动力小,对财政支撑作用不强。

三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农产品主打市场能力低,有牵动作用的出口创汇龙头企业少等问题仍较突出,尤其在种植业产品的精包装、精深加工上,与南方沿海、山东等发达地区比差距更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增收。

四是在推进农业“四化”建设中,发展设施化农业势头强劲,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跟进较为乏力,尤其是投入力度不够、基层基础工作不到位,这对现阶段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制约较大。

五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为缓慢,现有合作经济组织不规范问题仍较突出。

六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空壳”村、负债村比例均达30%以上,对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和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制约性较大。

上述问题应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08年工作要点

200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至关重要的一年。

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手抓城市、一手抓农村,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的工作方针,坚持以农为本,以人为本,强化县域经济的载体作用;重点打造鞍羊、鞍营、大盘三条设施农业产业带;大力发展高质量、高品质、高效益高端型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科技型农业,低投放、低排放、低耗能节约型农业;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产业带、产业园,抓重点,抓示范;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鞍山特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

经济发展目标是:

2008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计划实现666亿元,同比增长16%;财政一预算收入计划实现22.4亿元,同比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实现246亿元,同比增长24.2%;实际利用域外资金计划实现169亿元,同比增长14.2%;外资调入计划实现1.33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农业增加值计划实现74.5亿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实现6800元,同比增长12%以上。

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大力推进以鞍羊路设施农业产业带开发为引领的设施农业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明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新增10万亩,累计面积达到60万亩,设施农业比重达到16.7%。

全市新建温室大棚3万栋,新建标准畜牧小区150处,1500栋。

其中鞍羊路新建温室大棚1.5万亩、5000栋,新建标准畜牧小区50处,500栋。

重点实施海城鞍营、岫岩大盘设施农业产业带和辽浑太三河流域牛羊养殖带建设。

新发展设施农业专业镇5个,专业村30个,打造台安设施农业县。

要以鞍羊、鞍营、大盘“三带”开发为示范,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实现农业生产经营高质量、高品质、高效益。

新制定地方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10个,累计达到30个。

筹建市县两级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对部分农产品销售市场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为2009年全面铺开打好基础。

重点把79个乡镇特色农业技术推广站培育成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骨干力量。

全年“三品”认证50个,累计达258个。

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3个,绿色食品认证5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

创市级以上农产品知名品牌10个,累计达24个,创省级名牌5个,创国家级名牌2个。

二是力大推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的引进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民科技素质。

全年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70项,引进推广新装备20项。

完成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2万人,新型农民骨干培训5200人。

建立农民科技培训基地10个,省外挂牌产业基地5个,农民服务指导站4个。

三是大力推进循环型、节约型、清洁型和生态型农业建设,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低投放、低排放、低耗能。

积极推广设施农业及高效经济作物种植滴灌、渗灌、微灌等节水技术。

采取打抗旱井和实施引水上山工程等措施,重点解决台安西北部地区和海城、岫岩东部山区20多个乡镇100多万亩旱田、果树田春夏季严重干旱减收问题,有效节约水资源。

大面积推广应用大田生产中的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精少量播种、化肥机械化深施等项先进实用技术,实现节本增效。

明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要达到135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50万亩,实现亩均增效15%以上。

新建生物质燃气站100处,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7500个,新建生态节能吊炕2万铺,全市农村新能源普及率要达到30%以上。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防洪治涝工程、重要生产基地现代化灌溉系统工程、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整治、新建、维修堤防100公里,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5万亩。

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14万千瓦,完成机耕300万亩,机播种200万亩,机收获35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要达到52%以上。

2、大力推进农事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

具体工作上坚持“三抓”:

一抓农事龙头企业建设,二抓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三抓大户生产和经营。

全市规模以上农事龙头企业由140家发展到200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30家。

全市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园区要由92个发展到115个,其中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要发展到15个。

重点实施“五大基地”建设。

一是以水稻、玉米为主的优质粮基地。

建设高产稳产农田200万亩,总产量22亿斤。

二是以南国梨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

水果总产量要达到29万吨,优质果率达70%以上。

三是以出口创汇为重点的万亩食用菌生产基地。

食用菌生产量500万盘以上,总产量5万吨以上。

四是以精深加工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8万亩,总产量1.2万吨,精深加工0.4万吨。

五是以花卉、柞桑蚕、山野菜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

花卉生产面积2.5万亩,柞桑蚕放养面积100万亩以上,总产量突破1万吨;山野菜种植面积0.35万亩,总产量1000吨。

3、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在全市31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对其中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规范其管理,强化专业合作社的法人地位和作用,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广大农民的参与度,使其逐步向实体化、公司化运作的方向发展,使更多的农民由自然人过渡到法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二)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加快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2008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要实现153亿元,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