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基础知识填空》完整版详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547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7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基础知识填空》完整版详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基础知识填空》完整版详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基础知识填空》完整版详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基础知识填空》完整版详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基础知识填空》完整版详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基础知识填空》完整版详细.docx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基础知识填空》完整版详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基础知识填空》完整版详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基础知识填空》完整版详细.docx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基础知识填空》完整版详细

寒假必做:

八年级物理基础知识回忆与识记

体积单位换算:

1L=mL 1L=1dm3=m31mL=1cm3=m3

◆密度单位换算:

1g/cm3=kg/m31kg/m3=g/cm3(kg/m3为国际单位)

◆速度单位换算:

1m/s=km/h(m/s为国际单位)1km/h=m/s

◆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

1、2、3、

4、5、6、六个过程以及。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基础知识巩固策略

1、众多科学前辈为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_________建立了三大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实验物理学和经典力学的先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了“相对论”。

_________建立了“日心说”。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机械运动:

把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_________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参照物,被选作_________的物体。

注:

在没有特别声明参照物的时候,一般是指选_______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①运动和静止的判定方法: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选择一个________,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________是否变化,若变化就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②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情况不同,这就叫运动和静止的___________。

③以马路上正在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路旁的树木和建筑就是的。

④运动快慢相同、运动方向相同的不同物体,互为参照物是相对_______的。

【例题1】判断对错:

①选参照物必须选静止不动的物体( )②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

③一旦某个物体被选做参照物,那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物体是静止不动的。

( )

3、测量物体的长度: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_(m),常用单位有:

_______(km)、_____(dm)、________(cm)、______(mm)、______(μm)、______(nm)。

(km,m,mm,μm,nm之间都是千进制)光年是长度单位吗?

其含义是?

单位换算:

1km=_______m,1m=______dm=______cm=______mm=_____μm=_____nm。

1cm=m;1μm=m;

1mm=m;1nm=m。

45μm=_____m0.23dm=________nm。

(注意单位换算的步骤)

(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①长度测量常用的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看:

看是否磨损,看刻度尺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③放:

刻度尺要__________;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所以较厚的刻度尺应侧立。

④读:

视线与尺面________,要注意________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

记录结果应包括数值和______。

(3)①测量结果由,和三部分组成。

例如测量结果为23.32cm,三部分分别为、、。

②由23.32cm这个测量结果可判断出测量时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4)误差:

和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差异,叫做误差。

①误差是由于测量的人、工具、环境等原因引起的,只能尽量,而不能。

而错误是由于操作方法不当或粗心大意等造成的,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消除的。

②减小误差的最常用的方法是。

4、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国际单位是______(s),常用单位有______(h)______(min)还有______,______

(2)测量工具:

测时间用钟表或物理实验室里的。

【例题2】时间单位换算:

1h=_______min,1min=________s。

1h15min=________h900s=h(m,dm,cm,mm之间都是十进制)。

1s=ms=μs1ms=μs1s=μs(时间既有60进制也有千进制。

5、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

①右图甲用的是.

②右图乙用的是.

③第三个方法:

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同,求出_______进行比较。

6、速度:

(1)物理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2)、速度定义。

其定义方法是法。

(3)、速度公式:

两个变形公式分别是:

求路程:

、求时间:

(4)、速度单位:

①基本单位(即国际单位)是:

,符号,也可写成。

②常用单位是:

符号。

读作。

km/h也可写成。

【例题3】、速度单位换算:

1m/s=km/h。

1km/h=m/s50m/s=km/h;2m/s=km/h。

36km/h=m/s72km/h=m/s;10m/s=km/h。

1m/s=cm/s

v(把m/s换算成km/h,把数值直接乘以3.6;把km/h换算成m/s,把数值直接除以3.6)

【例题4】、起重机将一箱货物在5s内沿竖直方向从地面匀速提升到15m高处。

在这过程中货物作运动,这时的平均速度是m/s,合km/h。

7、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1)特点:

___________不变,运动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

(2)公式:

(匀速直线运动中,_________为定值,路程s与时间_____成正比)。

(3)s——t图像和v——t图像:

匀速直线运动中,由于速度v是一个定值,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所以,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也用v=s/t求解,但是速度v的大小与s,t无关。

7、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某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属于测量实验(选填直接和间接)

①、实验原理(测量原理)是__________。

②实验所用到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声的世界》基础知识巩固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_产生的。

(2)声音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__中传播速度次之,在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慢。

(3)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m/s。

要听到回声,至少17米远。

2.了解声音三个特征:

①响度的单位是,字母为。

②频率的单位是,字母为。

(1)响度是指声音的________,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_有关,还跟声音的和有关。

(2)音调是指声音的________,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有关。

大多数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从20Hz到Hz

(3)音色是指声音的_________,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________。

(4)决定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叫做乐音的三要素。

3.乐音和噪声:

(1)乐音:

有__________的、好听悦耳、使人愉快的声音叫做。

(2)噪声:

无__________的、难听刺耳、让人心烦的声音叫做。

Ø从环保角度来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__________。

4、减弱噪声的途径有:

①在__________减弱。

如:

禁止鸣笛,加消音器,规定娱乐场所的营业终止时间等。

②在________________减弱。

如:

使装有噪声源的厂房门窗背向居民区,在马路和住宅之间设立屏障,植树造林,电影院或剧院的特殊墙壁,关闭门窗等。

③在__________处减弱,如:

堵耳朵,棉花塞,戴耳罩,戴头盔等。

v人们通常从噪声的、噪声的及噪声的这三个环节防治噪声。

5、超声与次声:

(1)超声:

频率高于的声音。

超声波具有①方向性好(声呐)②穿透力强等特点。

(3)次声:

频率低于______Hz的声音。

次声波特点:

频率低,波长很长,传播的距离很远,有“预警”作用,次声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次声产生于火山爆发、地震、海啸、风暴、核爆炸、导弹发射等.

7、超声波的应用:

①声波具有   ,应用举例。

②声波能传递   ,应用举例。

《第四章、多彩的光》基础知识巩固策略

1.光源:

本身正在___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恒星(如太阳)、萤火虫、篝火、燃烧的蜡烛等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透明介质中是沿______传播的,、日食.月食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证明了光沿直线传播。

(2)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真空中的光速最大,约为___________m/s。

(3)光线指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在物理学中,为了方便研究问题,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我们用一条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传播路径——“法”的应用。

(4)“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举例:

成像,等。

3、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现象中的有关概念——一点一面(反射面)两角三线。

⑴、如右图所示,入射光线是AO;反射光线是;

⑵入射光线在镜子上的投射点O称为(也是反射点);过入射点O与

镜面垂直的直线ON叫做(一定画成虚线)。

⑶入射光线与的夹角叫做入射角(i);图中的入射角和反射角分别是和。

4、

(1)光的反射定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___________;③________角等于__________。

④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的——你从镜子中看到某位同学的眼睛,这位同学也能从此镜子中看到你的眼睛。

(2)光的反射分为_______反射和_____反射两种。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异同点:

这两种反射都遵循,在反射中,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反射光只集中在一个区域内,所以,在这个区域内看到的光很亮;在漫反射中,由于反射光是发散的,向各个方向都有,所以各个角度看到反射面都是亮的,但不是很亮。

(4)多亏了反射,我们才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5)反射现象举例:

倒影、平面镜成像、潜望镜、镜面反射造成的光污染等

5、平面镜成像特点:

(1)成像原理是____________。

(2)成像特点: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像;②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__;③像与物的大小______(探究此特点用到了法这一探究方法);④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______;⑤像与物关于平面镜______且左右。

(3)平面镜成像作图方法:

——先请:

做出右图中线段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方法一:

根据反射定律作图。

(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会过像点)

方法二: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一作垂线,二找等距离,三用虚线连接虚像)

例:

“捞不到水中的月,摘不到镜中的花”原因是?

6、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1)“小孔成像”成的是像

(2)平面镜”成像。

实像

虚像

概念

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

由反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像

能否被光屏承接

正立?

倒立?

都是的

都是的

 

7、光的折射:

(涉及到:

一点一面三角四线)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_。

(2)光的折射定律:

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在同一平面内;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两侧;③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______入射角。

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______入射角(总是在空气中的角大)

⑤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_______。

(3)折射现象:

筷子水面折断、池水变浅、凸透镜成像、等。

海市蜃楼的形成原理是。

【例题1】、在湖边看到湖水中的“鱼”和“云”,鱼是光的___________形成的;云是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8.光的色散现象:

(1)太阳光通过___________可以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_现象。

彩虹的形成属于光的色散现象。

(2)光的三基色为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颜色是无法用其它色光合成的。

(3)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决定。

红色玻璃只能透过光,其它的色光被红色玻璃了。

(4)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

绿叶只能将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其他的色光会被绿叶吸收。

白色物体反射,黑色物体所有色光。

水、等无色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

9.了解透镜: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_________,也叫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_________。

(2)通过透镜的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________;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_________;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会聚成的点叫凸透镜的________;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点叫凹透镜的________;用字母表示。

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________,用“f”表示。

【例题2】、如何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至少3种方法)

(3)通过作图认识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⑴过光心O的;⑵平行于主光轴的;⑶光线或其延长线过透镜焦点F。

10、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

(1)知道:

①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

②凸透镜能产生_______光——必须要把点光源置于凸透镜的上.

(2)知道: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①u>2f时:

成、的像;

(u表示物距)

②f<u<2f时:

成、的像;

 

③u<f时:

成、的像。

④一倍焦距分,二倍焦距分;

物远像近像变,物近像像变。

因为光沿传播,所以在实验前,必须使烛焰的中心、_____的中心和______的中心调整到上。

物距(u):

物体到_____________的距离。

像距(v):

像到凸透镜的_______________。

物距(u)

像的性质

像距(v)

实际应用

倒正

大小

虚实

u>2f

f<v<2f

u=2f

倒立

实像

v=

可用来测凸透镜焦距

f<u<2f

v>2f

u<f

物和像同侧

11、生活中的透镜——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

⑴放大镜:

由于像与______在同侧,所以是利用物距___________焦距,成_____________的虚像的原理制成。

⑵照相机:

由于像比________小,所以是利用物距________二倍焦距,成_____________的实像的原理制成。

⑶投影仪:

由于像比_____大,所以是利用物距______一倍焦距而小于______焦距,成倒立,放大的____像制成。

老式投影仪上平面镜的作用是。

使用幻灯机时,为了得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_____插在架上。

⑷显微镜的物镜成的是的实像;显微镜的目镜成的是像。

12、眼睛与视力矫正:

(1)眼睛的构造:

眼睛由角膜、瞳孔、________、玻璃体、_________和视神经组成。

(2)眼睛看见物体的原理:

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线通过瞳孔,经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_______、_______的像,再经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经大脑处理,我们看见了物体。

(3)近视眼的晶状体会聚本领过,焦距变,像成在视网膜,患者应配戴镜做的眼镜。

(4)远视眼的晶状体会聚本领过,焦距变,像成在视网膜,患者应配戴镜做的眼镜。

左:

眼示意图。

晶状体变厚,其焦距变。

右图:

眼示意图。

晶状体变厚,其焦距变。

Ø完成下列表格——光学成像归纳:

成像种类

成像原理

实像?

虚像?

倒立?

正立?

小孔成像

光的

平面镜成像

光的

水中变浅的像

光的

………………

凸透镜成像

光的

………………

 

F

O

a

b

c

d

F

2f

2f

图7

【例题3】.如图7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必须先测量出。

然后把蜡烛、光屏分别置于凸透镜两侧,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中心大致在。

这样做是为了使像。

若凸透镜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各点,分别调节光屏的位置,可以看到:

(1)烛焰放在点时,光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2)烛焰放在点时,光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3)烛焰放在点时,当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时,光屏距凸透镜最远;

(4)烛焰放在两点时,是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放在点时是放大镜成像原理.

(5)如果使烛焰从a点向左移动,应将光屏向______移到某位置,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例题4】.要在光屏上得到跟物体一样大小的像,下列元件中应选用(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凸面镜   D、凹透镜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基础知识巩固策略

一、质量:

1.质量的概念:

物体所含___________叫做物体的质量。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质量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及位置等________。

【例题1】水结成冰后不变,体积变,密度变。

2、质量的单位:

国际单位是________(kg),常用单位有吨(字母为)、克(字母为g)、毫克(字母为)

1t=_____kg;1kg=______g;1g=______mg;500mg=______kg。

50t=______kg。

中学生的质量约为kg.

3.质量的测量工具:

在实验室里用________测物体的质量。

生活中常用________、电子秤等测物体的质量。

4.天平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先观察天平的________和________。

(称量;感量——分度值,在底座的铭牌上)

(2)使用时:

①天平放置在上;②在测量前,把游码移到标尺的_________处,调节,使指针指在分度标尺的_______处,表示横梁平衡。

(指针向左偏螺母向____调);③把被测物放在天平的_____盘,在天平的右盘里;④按___________的顺序加减_______并移动_______,直到横梁再次平衡。

加、减砝码时要用______。

正确读数:

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的总质量加上_______左侧所对应的刻度值,即为物体的质量。

(3)为了“减小误差”,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时:

应先称量()A烧杯的质量。

B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5.量筒或量杯的正确使用方法:

(1)量筒或量杯是用来测的工具。

(2)正确使用:

⑴使用前应先观察量筒(杯)的_________和分度值,以便选择量程合适的量筒(杯);⑵读数时,视线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相平;⑶若仰视,读数会偏______,俯视则会偏______.

二、密度:

与“速度”的定义方法一样,密度的定义采用的是法。

人的密度与的密度差不多。

1mL=1cm3=_____m3

1L=1dm3=______m3

1L=mL

1m3=103dm3=106cm3

1.概念:

某物质的质量与它的_______之比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种类和状态有关。

2、单位:

密度的国际单位为  ,用符号或表示。

密度的常用单位是   ,用符号或表示。

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g/cm3=_____kg/m3。

密度公式

两个变形公式:

求质量:

m=,求体积:

V=______。

【例2】、密度单位换算:

7.9g/cm3=kg/m3;2.7×103kg/m3=g/cm3;0.8g/cm3=kg/m3

【例3】、水的密度:

ρ水=kg/m3= g/cm3。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2、密度的测量——间接测量实验。

测量原理是,常用和两种器材间接测出。

(1)固体密度的测定的步骤:

(注:

测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用“排水法”,工是:

量筒,辅助工具:

细线)

①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m;②在量筒中装人适量水,记下体积V1,再用细线吊着物体浸没在量筒里的水中,记下这时水面的刻度V2。

(不能在水中自动浸没的物块,例木块、蜡块等,可采用“针压法”、“悬锤法”测其体积)

③由公式ρ=___________可计算出被测物体的密度。

v

(2)“液体密度的测定”的简要步骤——是本章节难点。

①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1;②将烧杯中的液体倒一部分到量筒中,记下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由公式ρ=_________可计算出被测液体的密度。

【例4】、小明用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老醋的密度。

(1)调节天平时,游码移至左端,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标尺中央刻度线的右侧,要使天平平衡,他应该()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C.向右移动游码

(2)当天平平衡后,小明开始测量:

测量步骤如图3-2所示,通过画面和文字得出正确的操作顺序为(填字母代号)

 

图3-2

C

A

B

A、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老醋的总质量;B.将待

测老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老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老醋的体积;

(3)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可得:

老醋的密度是 kg/m3

【例5】、用量杯盛某种液体,测得液体体积V和液体与量杯共同质量m的坐标关系图像如右上图所示,从右上坐标图像中求出:

(1)量杯的质量是    g;

(2)该液体的密度是     kg/

m3

(3)一块碑石的体积是30m3,为了计算它的质量,取一小块作为这块碑石的样品.测出它的质量为140g,用量筒装入100mL的上述液体,然后将这块样品完全浸入液体中,此时液面升高到150mL.求这块碑石的质量。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基础知识巩固策略

1.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1)力是物体对___________的作用。

力至少涉及个物体;课本图6-1(e)图:

不的物体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

⑴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如:

物体:

①由静到动;②;

③运动改变;④运动改变。

⑵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

(即:

使物体发生)

v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只有两种情况:

物体处于状态或状态。

(3)力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符号是______。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N。

中学生重力约为N。

(4)力的三要素:

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力的三要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