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杆菌科及检验考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7953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肠杆菌科及检验考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肠杆菌科及检验考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肠杆菌科及检验考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肠杆菌科及检验考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肠杆菌科及检验考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肠杆菌科及检验考点总结.docx

《肠杆菌科及检验考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肠杆菌科及检验考点总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肠杆菌科及检验考点总结.docx

肠杆菌科及检验考点总结

肠杆菌科及检验考点总结

  一、概述(共性)

  肠杆菌科是由多个菌属组成,G-杆菌,生物学性状相似。

  大多数肠道杆菌属于正常菌群。

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或侵入肠道外组织时成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疾病。

  部分为致病性细菌。

  

(一)分类

  肠杆菌科细菌的种类繁多。

  主要根据细菌的形态、生化反应、抗原性质以及核酸相关性进行分类。

  根据《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1984年)将肠杆菌科的细菌分为20个属即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哈夫尼亚菌属、爱德华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耶尔森菌属等。

  

(二)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G-,杆菌,大小为(1.0~6.0)μm×(0.3~1.0)μm。

  多数有周鞭毛(除志贺菌属、克雷伯菌属、鼠疫耶尔森菌和EIEC),无芽胞,少数菌属细菌可形成荚膜。

  2.培养

  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普皿和麦康凯培养基:

中等大小、表面光滑的菌落;

  液体培养基:

浑浊生长。

  3.生化反应

  发酵葡萄糖产酸、或产酸产气;

  乳糖发酵试验:

非致病菌+,致病菌-(除外变形杆菌)。

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4.抗原构造

  

  表面抗原(如Vi抗原、K抗原):

包绕在O抗原外的不耐热的多糖抗原,可阻断O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的反应,加热处理能破坏其阻断作用。

  5.变异

  菌落S~R变异

  鞭毛H~O变异

  耐药性变异

  生化反应性质的改变

  6.抵抗力

  不强。

加热60℃,30分钟即被杀死。

不耐干燥,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对低温有耐受力,能耐胆盐。

  7.肠杆菌科的初步分类

  

  (三)致病性

  1.致病性肠道杆菌:

以肠内感染为主,腹泻为共显症状,引起急慢性肠道感染、食物中毒、旅游者腹泻及肠热症等。

  2.条件致病菌:

为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出现移位感染。

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及克雷伯菌等条件致病菌可引起泌尿生殖道、伤口等部位的感染。

  (四)微生物检验

  1.分离培养

  

  →纯菌(菌落)→结合革兰染色及氧化酶反应结果作进一步鉴定

  2.鉴定

  

(1)初步鉴定:

  ①确定肠杆菌科的细菌,应采用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及氧化酶试验与弧菌科和非发酵菌加以鉴别;

  ②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群,多采用苯丙氨酸脱氨酶和葡萄糖酸盐试验,将肠杆菌科的细菌分为三个类群;

  ③选择生化反应进行属种鉴别。

KIA和MIU将细菌初步定属。

  

(2)最后鉴定:

  根据生化反应的结果初步定属、种,再用诊断血清做凝集反应才能作出最后判断。

  

  二、埃希菌属

  5个种:

大肠埃希菌、蟑螂埃希菌、弗格森埃希菌、赫尔曼埃希菌和伤口埃希菌。

  临床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G-,短杆菌,(1.0~3.0)μm×(0.4~0.7)μm。

多数有周鞭毛,有菌毛,有荚膜或微荚膜。

  2.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

  普通营养肉汤:

浑浊生长。

  普通营养琼脂:

圆形,凸起,边缘整齐,灰白色的S型菌落,直径2~3mm。

  血琼脂平板:

少数菌株产生β-溶血环。

  伊红亚甲蓝琼脂:

菌落呈蓝紫色并有金属光泽(发酵乳糖)。

  麦康凯和SS琼脂:

粉红色菌落。

  3.生化反应

  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分解蔗糖因菌株而异,尿素酶试验阴性。

  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试验(IMViC试验)为++--。

  克氏双糖铁琼脂(KIA):

斜面和底层均产酸产气,H2S(-)。

  动力-吲哚-尿素(MIU)培养基为++-。

  4.抗原结构

  菌体抗原(O)、表面抗原(K)和鞭毛抗原(H)三种构成。

  现已知有171种O抗原,100种K抗原和56种H抗原。

  一个菌株的抗原类型由特殊的O、K和H抗原的代码表示,其血清型别的方式是按O:

K:

H排列,例如O111:

K58:

H2。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

主要是侵袭力、内毒素、肠毒素等。

  所致疾病:

  1.肠道外感染 以泌尿系统感染常见,还有菌血症,胆囊炎,腹腔脓肿。

  2.肠道感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

引起霍乱样肠毒素腹泻(水泻)。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主要引起婴儿腹泻。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

可侵入结肠黏膜上皮,引起痢疾样腹泻(黏液脓血便)。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又称产志贺样毒素(VT)大肠埃希菌(SLTEC或UTEC),其中O157:

H7可引起出血性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临床特征为严重的腹痛、痉挛,反复出血性腹泻,伴发热、呕吐等。

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AggEC):

新近报道能引起腹泻。

  3.CDC将大肠埃希菌O157:

H7列为常规检测项目

  在北美许多地区,O157:

H7占肠道分离病原菌的第二或第三位,是从血便中分离到的最常见的病原菌。

  6、7、8三个月O157:

H7感染的发生率最高。

  O157是4岁以下儿童急性肾衰的主要病原菌。

  (三)微生物检验

  1.标本采集

  肠道感染可采集粪便;

  肠道外感染可根据临床感染情况采集中段尿液、血液、脓汁、胆汁、脑脊液、痰、分泌液等。

  2.检验方法及鉴定

  

  最后鉴定:

  补充系列生化试验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无动力的不发酵乳糖株,应与志贺菌相鉴别。

  ◆鉴别试验:

醋酸钠、葡萄糖铵、粘质酸盐产酸试验。

  ◆大肠埃希菌均为阳性,而志贺菌均为阴性。

  血清学试验

  

  三、志贺菌属

  人类细菌性痢疾最常见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

  根据生化反应与血清学试验该属细菌分为痢疾、福氏、鲍氏和宋内志贺菌四群。

  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引起的菌痢最为常见。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G-,短小杆菌,(2~3)μm×(0.5~0.7)μm,无荚膜,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

  2.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

  液体培养基:

呈浑浊生长;

  普通琼脂平板和SS培养基:

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宋内志贺菌可形成扁平、粗糙的菌落)。

  3.生化反应

  氧化酶试验阴性,动力阴性,不产生赖氨酸脱羧酶;

  KIA:

K/A,H2S(-);

  IMViC:

-、+、-、-。

  志贺菌属的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宋内志贺菌可迟缓分解乳糖),吲哚试验阴性,H2S阴性,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不产生赖氨酸脱羧酶,不能利用柠檬酸盐,氧化酶试验阴性,动力阴性。

  4.抗原结构

  只有O抗原而无鞭毛抗原,个别菌型及新分离菌株有K抗原。

  O抗原分群特异性抗原和型特异性抗原两类。

  根据抗原构造可将志贺菌分为四个血清群,40余种血清型(包括亚型)。

K抗原存在时能阻断O抗原与相应抗血清的凝集作用。

加热100℃、60分钟可消除K抗原对O抗原的阻断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产生S-R变异及耐药性变异。

  

(二)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

  侵袭力:

菌毛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诱导细胞内吞。

  内毒素:

破坏肠粘膜;肠壁通透性;肠壁植物神经——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外毒素(志贺毒素,ST):

肠毒素活性;细胞毒活性;神经毒性。

  所致疾病: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1.急性菌痢。

  2.中毒性菌痢。

  3.慢性菌痢。

  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经粪口传播。

  (三)微生物检验

  1.标本采集

  尽可能在发病早期及治疗前采集新鲜粪便,选择脓血便或黏液便,必要时可用肛拭子采集。

  2.检验方法及鉴定

  

  

  鉴别:

 

动力

乳糖

靛基质

赖氨酸

黏液酸、醋酸盐、枸橼酸盐

志贺菌

-

-

-

-

+

大肠埃希菌

+

+

+

+

-

  

 

动力

氧化酶试验

志贺菌

-

-

类志贺邻单胞菌

+

+

  

 

动力

硫化氢

A-FO诊断血清

志贺菌

-

-

-

伤寒沙门菌

+

+

+

  (四)防治原则

  人工主动免疫用于预防目前尚不理想。

  预防的主要措施是防止进食被污染的食品、饮料及水,及早发现及早积极治疗携带者。

  治疗细菌性痢疾一般首选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五)临床意义

  致病因素为侵袭力、内毒素及外毒素(志贺菌A群/Ⅰ型和Ⅱ型产生志贺毒素,具有细胞毒、肠毒素、神经毒)。

  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其中可分急性、慢性两种,小儿易引起急性中毒性痢疾。

慢性菌痢可人-人传播,污染水和食物可引起暴发流行。

  

  四、沙门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G-,直杆菌,(0.7~1.5)μm×(2.0~5.0)μm,无芽胞,无荚膜,周鞭毛(除鸡沙门菌),多数有菌毛。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

  液体培养基:

均匀浑浊生长;

  SS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

约2~4mm的透明或半透明菌落,对胆盐耐受。

产H2S者在SS琼脂上形成黑色中心菌落。

  3.生化反应

  不能发酵乳糖(除亚利桑那菌),不产生靛基质,不分解尿素,甲基红反应阳性,V-P试验阴性。

大多数菌株产生H2S,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伤寒沙门菌产酸不产气)。

  4.抗原结构

  O抗原:

有58种,以阿拉伯数字依次标记。

  H抗原:

H抗原是定型的依据。

H抗原有两相,第一相为特异性抗原,用a、b、c……表示;第二相为共同抗原,用1、2、3……表示。

  表面抗原:

已证实沙门菌属有Vi、M和5抗原三种。

  5.变异性

  S~R变异

  H~O变异

  相位变异:

具有双相H抗原(第Ⅰ相为特异相,第Ⅱ相为非特异相)的沙门菌变成只有其中某一相H抗原的单相菌,称相位变异。

  V~W变异:

失去全部Vi抗原的变异。

  

(二)致病性

  致病因素:

侵袭力、内毒素和肠毒素。

  所致疾病:

  1.肠热症 即伤寒与副伤寒病。

由伤寒与副伤寒沙门菌所引起的慢性发热症状。

为法定传染病之一。

  2.食物中毒

  3.慢性肠炎

  4.败血症

  5.沙门菌的局部感染如颈部、腰部等。

  

  (三)微生物检验

  1.标本采集

  根据不同疾病采取不同的标本进行分离与培养。

  肠热症的第一、二周采血液,第二、三周采粪便与尿液。

整个病程中骨髓分离细菌阳性率较高。

  食物中毒采集食物与粪便。

  2.检查方法及鉴定

  

  最后鉴定:

  沙门菌血清学鉴定主要借助于沙门菌O抗原多价血清与O、H、Vi抗原的单价因子血清。

  血清学诊断——肥达试验

  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副伤寒甲、乙H抗原稀释后与被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检测患者血清中抗体的含量,来判断机体是否受沙门菌感染而导致肠热症并判别沙门菌的种类。

  (四)防治原则

  预防沙门菌属细菌主要措施:

  加强饮食卫生,防止污染食品及水源经口感染,携带者的积极治疗,皮下注射死菌苗或口服减毒活菌苗。

  临床治疗:

  可选择的抗生素有氯霉素、氟喹诺酮类、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三代头孢等。

  

  五、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及摩根菌属

  这三个属的细菌为肠道寄居的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各种感染,也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G-,杆菌,两端钝圆,有明显的多形性,呈球状或丝状;周身鞭毛(摩根菌属的部分菌株在30℃以上培养条件下不形成鞭毛),无芽胞,无荚膜。

  2.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生长温度10~43℃。

  营养琼脂和血琼脂平板:

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大多数菌株呈迁徙扩散生长现象。

产黏变形杆菌具有产生黏液状薄膜层的能力及溶血性质。

  普罗威登斯菌和摩根菌无迁徙生长现象。

  含有胆盐的培养基:

菌落呈扁平、圆形、半透明。

  含有铁或铅离子的培养基:

产硫化氢菌株菌落中心呈黑色。

  SS培养基:

与沙门菌、志贺菌相似的菌落特征。

  液体培养基:

迅速生长,早期培养物呈浑浊,有部分沉淀。

  3.生化反应 三属菌共同特点是氧化酶阴性,苯丙氨酸脱氨酶阳性的革兰阴性杆菌。

  属间鉴别:

 

变形杆菌属

普罗威登斯菌属

摩根菌属

迁徙生长

+

-

-

硫化氢产生

+

-

-

液化明胶

+

-

-

脂酶

+

-

-

鸟氨酸脱羧酶

-

-

+

枸橼酸盐利用

-

+

-

  变形杆菌属的种鉴别:

 

普通变形杆菌

奇异变形杆菌

产黏变形杆菌

靛基质

+

-

-

麦芽糖

+

-

+

鸟氨酸脱羧酶

-

+

-

  普罗威登斯菌属的种鉴别:

 

产碱普罗威登斯菌

斯氏普罗威登斯菌

雷氏普罗威登斯菌

脲酶

-

-/+

+

蕈糖

-

+

-

侧金盏花醇

+

-

+

  

(二)致病性

  1.变形杆菌属

  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引起尿道、创伤、烧伤的感染。

普通变形杆菌还可引起多种感染及食物中毒;奇异变形杆菌还可引起婴幼儿肠炎。

产黏变形杆菌尚无引起人类感染的报道。

  外-斐(Weil-Felix)反应:

普通变形杆菌OX19、OX2、OXk的菌体抗原与某些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是用以诊断某些立克次体病的依据。

  2.普罗威登斯菌属 本属菌可引起烧伤、创伤与尿道感染。

  3.摩根菌属 本属细菌为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三)微生物检验

  1.标本采集采集尿液、脓汁、伤口分泌物及婴儿粪便等。

  2.检验方法及鉴定

  

(1)直接涂片

  

(2)分离培养:

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和麦康凯或伊红亚甲蓝(EMB)琼脂平板;或SS琼脂和麦康凯或EMB琼脂平板上。

  变形杆菌属在血琼脂上呈迁徙生长,在肠道菌选择培养基上形成不发酵乳糖菌落,在SS琼脂上常为有黑色中心的菌落。

  (3)鉴定

  

  六、耶尔森菌属

  耶尔森菌属包括11个种;

  其中鼠疫耶尔森菌、假结核耶尔森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与人类致病有关。

  

(一)鼠疫耶尔森菌

  

(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三)假结核耶尔森菌

  

(一)鼠疫耶尔森菌

  俗称鼠疫杆菌,是烈性传染病鼠疫的病原菌。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通过直接接触染疫动物或节肢动物叮咬而感染。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G-,杆菌,短而粗,两端钝圆,两极浓染,(1.0~2.0)μm×(0.5~0.7)μm。

  有荚膜,无鞭毛,无芽胞。

  

(2)培养特性:

  需氧和兼性厌氧。

最适生长温度是28~30℃,培养基最适pH为6.9~7.1。

  培养16~18h,用显微镜观察可见一层形状不一,浅灰色小菌落,这是鼠疫耶尔森菌培养初期的菌落特征(鉴定意义)。

  培养24~48h后可形成直径0.1~0.2mm,圆形,中心突出,透明的浅灰色小菌落。

  液体培养基:

形成絮状沉淀和菌膜。

底部絮状沉淀堆积呈“钟乳石”状。

  (3)生化反应:

  KIA:

K(A)/A,H2S(-)

  MIU:

-、-、-

  2.微生物检验

  标本采集:

主要采集血液、痰和淋巴结穿刺液。

  检验方法及鉴定:

  注:

鼠疫耶尔森菌为甲类病原菌,传染性极强,故应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程,要求实验室有隔离设施,防鼠、防蚤和严密的个人防护措施;用过的实验器材及物品随时消毒处理。

  直接涂片检查;分离培养;鉴定;最后鉴定(①噬菌体裂解试验;②动物试验;③免疫学方法)。

  

(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1.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菌体大小为(1.0~2.0)μm×(0.5~1.0)μm,25℃培养时形成周鞭毛,呈翻滚旋转状运动,37℃培养无动力,无芽胞,无荚膜的革兰阴性球杆菌。

  

(2)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4~40℃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28℃。

  血琼脂平板上,形成直径为1~2mm,圆形光滑,凸起的菌落。

  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不发酵乳糖的无色、透明或半透明、扁平、较小的菌落。

  SS琼脂板上生长不良。

  液体培养基中呈浑浊生长,液体表面可形成白色菌膜或有沉淀生成。

  (3)生化反应:

  葡萄糖和蔗糖产酸不产气,绝大多数菌株不发酵乳糖,硫化氢阴性,脲酶阳性,靛基质不定。

VP试验25℃阳性,37℃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阳性。

  2.致病性

  

(1)致病因素:

侵袭力和肠毒素。

  

(2)所致疾病:

人畜共患病,动物感染后多无症状,通过消化道传播引起人类肠道感染性疾病。

  小肠结肠炎、末端回肠炎、胃肠炎、阑尾炎和肠系膜淋巴结炎。

除肠道感染外尚可发生败血症,结节性红斑及关节炎等。

  3.微生物检验

  

(1)标本采集:

标本来自被检者粪便、血液、尿液、食物或脏器组织等。

  

(2)检验方法及鉴定:

  1)分离培养:

粪便标本可直接接种于麦康凯、NyE(耶尔森选择性琼脂)或SS琼脂。

  2)鉴定:

  菌落形态→G→氧化酶(-)→初步鉴定→血清学鉴定

  30℃以下动力(+)

  脲酶(+)

  (三)假结核耶尔森菌

  啮齿动物家畜和禽类致病,并通过污染食物导致人类感染。

人类感染少见,偶见肠道感染及肠系膜淋巴结炎。

  菌体呈球形或短杆形,两端浓染。

25℃培养有周鞭毛,有动力,37℃培养无动力。

  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0℃,pH6.0~8.0。

  菌落:

圆形,中心凸起,呈颗粒状,灰黄色,半透明的菌落。

  血琼脂平板上不溶血,SS琼脂上不生长,能在含胆盐培养基或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浑浊生长者为光滑型菌株,沉淀生长为粗糙型菌株。

  七、肠杆菌科的其他菌属

  在临床感染标本中具有较高的分离率,大多属于条件致病菌。

  枸橼酸杆菌属

  克雷伯菌属

  肠杆菌属

  沙雷菌属

  枸橼酸杆菌属

  包括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异型枸橼酸杆菌和无丙二酸盐枸橼酸杆菌三个种,属正常菌群成员。

  1.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G-,直杆状,无荚膜,无芽胞,具有周鞭毛。

  

(2)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

在血液琼脂上的菌落不溶血,在肠道选择培养基上发酵乳糖,在液体培养基中呈浑浊生长。

  (3)生化反应:

 

靛基质

硫化氢

丙二酸盐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

-/+

+

-

异型枸橼酸杆菌

+

-

+

无丙二酸盐枸橼酸杆菌

+

-

-

  2.致病性

  本菌为条件致病菌,常在一些慢性疾病如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医疗插管术后的泌尿道、呼吸道中检出,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骨髓炎、中耳炎和心内膜炎等。

  3.微生物检验

  

(1)标本采集:

根据病情可取尿液、痰、血液或脓汁等。

  

(2)检验方法及鉴定

  1)属的鉴定:

 

β-半乳糖苷酶

赖氨酸脱羧酶

枸橼酸盐利用

枸橼酸杆菌属

+

-

+

沙门菌属

-/+

+

+

爱德华菌属

-

+

-

  2)种的鉴别:

根据产生靛基质、硫化氢、丙二酸盐与否鉴别。

  

(二)克雷伯菌属

  本属细菌共有7个种,引起的医院感染日见增多,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多见。

产酸(催娩)克雷伯菌次之。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G-,卵圆形或球杆状,成双排列,菌体外有明显荚膜,无鞭毛,无芽胞。

  

(2)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

  在血琼脂上形成圆形,凸起,灰白色,不溶血的粘液性菌落。

有时菌落呈现黏液型,用接种环挑取时呈长丝状。

  在肠道菌选择培养基中为乳糖发酵型菌落。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浑浊生长,可形成菌膜与黏性沉淀物。

  (3)生化反应:

  触酶阳性、脲酶阳性、氧化酶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阴性。

  其中动力和鸟氨酸脱羧酶阴性是本菌的最大特点。

  2.致病性

  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引起婴儿肠炎、肺炎、脑膜炎、腹膜炎、外伤感染、败血症和成人医源性尿道感染。

  臭鼻克雷伯菌引起臭鼻症。

  鼻硬节克雷伯菌引起鼻腔、咽喉和其他呼吸道的硬节病。

  催娩克雷伯菌可引起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创伤感染与败血症等。

  (三)肠杆菌属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G-,短而粗的杆菌,有周鞭毛,部分菌株有荚膜,无芽胞。

  

(2)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温度为30℃,营养要求不高。

  在普通琼脂上形成大而湿润的黏液状菌落;在血琼脂板上不溶血;

  肠道菌选择培养基上多数形成乳糖发酵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浑浊,表面有薄膜,管底有黏稠性沉淀物。

  (3)生化反应:

  IMViC:

--++。

  2.致病性

  阴沟、产气、聚团、日勾维等肠杆菌常导致条件致病,引起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感染,亦可引起菌血症,引起新生儿脑膜炎。

  (四)沙雷菌属

  临床标本中以粘质沙雷菌最常见。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G-,细小杆菌,有周鞭毛,有些菌种有微荚膜,无芽胞。

  粘质沙雷菌是最小的细菌。

  

(2)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良好,呈白色、红色或粉红色菌落。

  各种沙雷菌株可以产生两种色素:

灵菌红素(非水溶性)和吡羧酸(水溶性)。

  (3)生化反应:

  本属的关键生化反应是DNA酶阳性、葡萄糖酸盐阳性。

  2.致病性

  粘质沙雷菌可导致呼吸道与泌尿道感染。

  液化沙雷菌存在于植物和啮齿类动物的消化道中,是人的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

  (五)哈夫尼亚菌属

  生物学特性:

革兰阴性周鞭毛菌,30℃培养长出周鞭毛,能运动,无荚膜,无芽胞,兼性厌氧,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易生长。

  致病性:

条件致病菌,偶可致泌尿道、呼吸道感染、小儿化脓性脑膜炎与败血症。

  (六)爱德华菌属

  生物学特性:

革兰阴性周鞭毛菌,兼性厌氧,在普通琼脂上易生长,菌落较小。

  致病性:

罕见条件致病菌。

迟缓爱德华菌可导致肠道外感染。

  (七)泛菌属

  生物学特性:

革兰阴性粗短杆菌,有周边毛,能运动;无荚膜和芽胞。

生化反应很不规则。

  致病性:

成团泛菌是人类的条件致病菌。

  ESBLs的主要产生菌株,同时也是人类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

  A.大肠埃希菌

  B.肺炎克雷伯菌

  C.阴沟肠杆菌

  D.铜绿假单胞菌

  E.伤寒沙门菌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大肠埃希菌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主要产酶株。

大肠埃希菌以泌尿系统感染常见,高位严重尿道感染与特殊血清型大肠埃希菌有关。

  发酵葡萄糖,不发酵乳糖,感染途径为粪口传播,感染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往往减少的细菌是

  A.大肠埃希菌

  B.肺炎克雷伯菌

  C.阴沟肠杆菌

  D.铜绿假单胞菌

  E.伤寒沙门菌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均可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