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7945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2.docx

《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2.docx

必修2

历史必修二考点梳理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

1.西周及其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耜为主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

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

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冶铁技术发明后,铁农具得以迅速推广,促使我国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

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曲辕犁的突出特点是将旧犁的长辕、直辕改为曲辕,使得犁更加轻便灵活。

土地制度

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演变:

井田制商代就已出现,因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形,所以得名,西周时期达到鼎盛,春秋时期瓦解,战国时期废除。

特点:

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春秋时期井田制的破坏

原因:

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

不断减少;各国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表现:

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贵族间争夺土地的现象也频繁发生。

3.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土地私有主要是通过各国的变法改革得以实现的。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商鞅变法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制,并允许土地买卖。

同时,商鞅还实行“依军功行田宅”,即奖励军功,培植了一大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这样,通过变法运动,土地私有制在各国普遍确立起来,并成为我国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基本特点  

其一:

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其二:

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其三: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其四: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其五: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1、青铜冶铸业的发展

(1)青铜时代:

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

(2)青铜冶铸业发达的表现:

冶铸方法先进;青铜器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技艺精湛;2.冶铁业的发展A、春秋时期:

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B、汉代:

开始用煤作冶铁的燃料;C、南北朝时:

发明了灌钢法;D、北宋时:

普遍用煤冶铁;E、南宋末年:

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F、明朝时:

流行用焦炭冶铁。

3.丝织业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1)上古时代:

人们已学会养蚕缫丝;

(2)西周以后:

形成丝织业中心城市临淄等;丝绸源源不断外销,中国获得了的“丝国”称号;(3)唐代:

出现缂丝技艺;出现“蜀桑万亩,吴蚕万机”之说,说明南方成为我国丝织业的重心。

4、棉纺织业的发展

(1)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向内地传播;

(2)元代: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之具”,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还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江苏的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3)明代后期:

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主要因素:

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提高。

农业与手工业的关系:

农业是手工业的基础,手工业反作用于农业。

5、制陶业的发展A、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B、仰韶文化中期:

C、大汶口文化晚期:

6、制瓷业的发展—瓷器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A、商代中期:

开始从陶器向瓷器的过渡;B、东汉晚期:

烧出成熟的青瓷;C、北朝时:

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D、隋唐时期:

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白瓷进入成熟期;至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E、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

F、元代:

烧成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G、明代:

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H、清代:

创造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  ②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家庭)  ③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  ④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产品远销欧亚非  ⑤官营:

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

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  私营:

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家庭:

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⑥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1.原始末期:

出现偶尔以物易物行为,产生原始商业

2.商朝:

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商人”一词由来)

3.周朝: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4.春秋战国:

a.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许多大商人;b.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c.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5.秦朝:

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发展

6.西汉:

a.“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b.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c.长安、洛阳等许多大城市发展成著名的商业中心,出现了专供贸易的“市”,官府有专职官员管理。

7.魏晋南北朝:

a.社会动荡,商业发展受一定影响。

货币作用减小,以物易物成为主要交换手段  b.北方发展时起时伏  c.南方有小幅发展,有关商税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8.隋唐:

发展原因:

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开明政策  发展表现:

a.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定点-市坊分隔;定时-市白天定时开放;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b.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市镇c.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唐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外贸。

d.出现了“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 

9.宋:

a.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b.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夜市兴盛c.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d.品种速增,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e.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f.重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

 

 10.元:

a.漕运、海运发达,遍设驿站b.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11.明清:

a.城镇经济空前繁荣,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b.广泛使用贵金属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c.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③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④城市商业经济发达⑤汉至明朝前期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⑥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⑦商人群体活跃。

⑧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⑨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4.“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

基本含义:

重视农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  

1、战国时期:

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汉初:

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

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

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

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

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

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影响:

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海禁”政策及其影响含义:

严格限制中外交流。

 影响①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下令实行“海禁”。

禁止民间海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对外贸易。

②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海禁,“无许片帆出海”。

③后来,康熙中期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规定:

禁止华商去南洋贸易;乾隆年间,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留广州一口通商;并规定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对外贸易。

评价:

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

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经济结构的变动①鸦片战争前,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大量手工业者、农民破产  

③由于列强对中国原料和农产品的掠夺,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自身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也不可能成长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②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③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④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⑤19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了  

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并不是在自身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自然地发展起来的,而是在欧风美雨的刺激下产生的。

是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兴起的。

  

欧风美雨使中国封建经济结构逐渐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开辟出一定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而当时的一些封建官僚、买办、商人的投资成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原始积累的来源。

  

3.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一阶段:

1912民国成立——1918一战结束  

状况:

进一步发展阶段(短暂春天、黄金时期)  

原因:

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压迫,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客观外部条件);  

②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抵制日货等以及“实业救国”风气的形成,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民族工业发展也并不顺利  

第二阶段:

1918一战结束——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  

状况:

发展受挫  

原因:

①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加紧对华侵略  

②封建主义的压迫控制、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阶段: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状况:

获得显著发展(夏天)  

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以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而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等措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得到显著发展。

  

(但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第四阶段:

1937-1945年抗战时期  

状况:

日益萎缩(秋天)  

原因:

①沦陷区,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  

②国统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

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

  

第五阶段:

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状况:

陷入绝境(冬天)  

原因:

解放战争时期,为内战筹集军费,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掠夺措施  

①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②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③寻求美国的援助,使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涌入。

  

④官僚资本依赖垄断地位排挤压制民族资本主义  

4.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苦挣扎的。

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下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①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②1956年中共八大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内容:

a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大会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影响:

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③1958-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运动,犯了急于求成的严重“左”倾错误  

背景:

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影响:

“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群众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

  

④1960-1966年,开始纠“左”,调整国民经济取得很大成就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⑥1966-1976年“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经验:

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犯了错误,就严肃对待,勇于正视,努力纠正,体现党对国家、人民的忠诚态度和负责的精神。

并且在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丰硕的成绩。

  

教训:

①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基础。

  

②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⑤要健全民主和法制,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⑥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①会议针对过去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指出: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  

②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会议指出:

现行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

应该让地方和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大力精简各级行政机构;应该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解决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问题,从而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使整个经济普遍地蓬勃发展。

  

③会议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

明确提出要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肯定了包括“包工到组”“联产记酬”在内的多种形式。

  

④对外开放方面,全会指出:

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3.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局面。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束缚,中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化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内容:

①概念:

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

安徽、四川率先实行——1978年底11届3中全会提出应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但当时还“不许包产到户”——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生产责任制——1982年,中央认为“双包”责任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从此全国推广。

安徽凤阳,最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川广汉,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的地方  

作用:

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5.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不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

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必须以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四.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

  

原因:

(1)必要性①经济根源: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

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

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档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原因:

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⑤思想因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

①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②制造出适于远洋航行的海船;罗盘针已在海船上使用;武器装备得到改善;③葡萄牙、西班牙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具备了组织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实力。

  

过程:

(1)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行,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2.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并且与美洲有了联系,形成不同区域性的市场;世界各地的联系交往扩大,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这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第一步。

  

3.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1)荷兰殖民扩张  

背景: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  

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③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嬴得独立  

特点:

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过程:

①在亚洲,荷兰先后侵入爪哇岛、雅加达等地;  

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马六甲、锡兰,并在当地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在非洲,17世纪中期,荷兰夺取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③在东亚,荷兰殖民者一度侵入我国领土台湾,还在日本长崎建立了贸易据点。

  

④在美洲,荷兰也在进行殖民活动。

  

⑤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殖民帝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17世纪下半期,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

结果,英国取得了荷兰的北美殖民地。

此后,荷兰在欧洲丧失了大国地位。

  

(2)英国的殖民扩张:

  

原因:

①物质基础:

国内资本主义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殖民活动中取胜的主要原因。

  

②根本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进的政治制度是取胜的根本原因。

  

③武力后盾:

建立了欧洲一支最强大的海军。

  

④意识形态:

宗教改革后,英国清教徒强烈的个人奋斗进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识的进步与解放,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特点:

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

  

过程:

①16世纪,英国没有实力同西班牙和葡萄牙抗衡,这时期海上活动的特点是进行一般性海上贸易的同时进行海盗式的抢劫和贩卖黑人奴隶。

  

②1588棉,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  

③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  

④18世纪,英法发生多次战争,在最后的七年战争中,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5.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重要发明  

过程:

纺织部门→动力→交通运输部门  

发明:

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骡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交通运输——汽船(美富尔顿)、蒸气机车(英史蒂芬孙)  

背景:

①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发生的新技术革命。

  

②争夺世界市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动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1)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后来,比利时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2)爱迪生发明电灯,贝尔发明电话,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3)内燃机创制和应用,出现新的交通工具:

汽车和飞机。

(4)电气时代到来,推动钢铁工业、石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