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7860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辨.docx

《《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辨.docx

《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辨

《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辨

【内容提要】本文描述《西游记》这部专书中使用“起去”的事实,观察其存在状况,在此基础上,用较大的篇幅讨论相关的六个问题。

全文分三个部分展开:

1)《西游记》趋向动词系统中“起去”的配置;2)《西游记》趋向动词系统中“起去”的合群;3)相关问题思辨。

文章末尾有个简短结语。

【摘要题】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西游记》/“起去”/趋向动词系统/问题思辨

【正文】

近代白话作品中,《西游记》是使用“起去”最多的一部作品。

共见32次。

笔者(2003)曾说“《西游记》里‘起去’出现31次”,统计有误。

专题考察《西游记》中的“起去”,观测其使用情况,然后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问题,对于了解趋向动词系统中这个弱势成员来说,可以起到深化认识的作用。

    一、《西游记》趋向动词系统中“起去”的配置

所谓“配置”,指句法结构上的配置状态。

《西游记》中的“起去”,入句以后呈现三种配置状态:

一为独用,二为直接后附,三为隔将后附。

  

(一)独用

独立占据动词位置,充当述语。

例子共见4次。

按出现先后的顺序,罗列如下:

(1)祖师道:

“你等起去。

”(第2回)

(2)判官喝令起去,上前引着太宗,从金桥而过。

(第10回)

(3)我们起去对母亲说去。

(第13回)

(4)行者道:

“遣开山,不打你。

”喝声:

“起去!

”(第33回)

上例的“起去”,不管是否跟别的词语连用,就句法地位而言,都独自充当了述语。

  

(二)直接后附

直接出现在动词后边,做补语,形成“V起去”。

例子共见11次。

例如:

(5)好猴王,将身一纵,跳起去,一路筋斗,直至北下观看,……(第2回)

(6)大圣见了,搜的一翅飞起去,变作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

(第6回)

(7)原来那个假身本是毫毛变的,却就飘起去,无影无形。

(第49回)

(8)如来将金钵盂撇起去,正盖着那蜂儿,落下来。

(第58回)

(9)众神、八戒、沙僧不解其意,被他抛起去,又都装在里面,……(第65回)

(10)那瓶紧靠着身,也就长起去,他把身子往下一小,那瓶儿也就小下来了。

(第75回)

上例出现了“跳起去”、“飞起去”、“飘起去”、“撇起去”、“抛起去”和“长起去”。

其中,“跳起去”出现5次,除了第2回,还有第22回、35回、75回和88回;“飞起去”出现2次,除了第6回,还有第82回。

“飘起去”等各出现1次。

  (三)隔将后附

仍然是出现在动词后边,做补语,但动词和“起去”之间嵌入“将”字,形成“V将起去”。

例子共见17次。

例如:

(11)孙行者一筋斗跳将起去,……(第17回)

(12)要一百张桌子,五十张作一禅台,一张一张迭将起去,……(第46回)

(13)行者忍不住焦躁,把金箍棒丢将起去,喝声“变!

”(第50回)

(14)这太子又弄出降妖法力,将六般兵器抛将起去。

(第51回)

(15)呼的一声,把个长老摄将起去,飘飘荡荡,不知摄去何所。

(第64回)

(16)那妖精幌的一声,把搭包儿撇将起去。

(第66回)

(17)那些怪见呆子凶猛,一个个现了本象,飞将起去,叫声:

“变!

”(第72回)

上例出现了“跳将起去”、“迭将起去”、“丢将起去”、“抛将起去”、“摄将起去”、“撇将起去”和“飞将起去”。

其中,“跳将起去”出现11次,除第17回,还有第25回、29回、30回a、30回b、35回a、35回b、35回c、40回、44回和75回。

“迭将起去”等各出现1次。

    二、《西游记》趋向动词系统中“起去”的合群

所谓“合群”,指甲成员同乙丙丁等成员存在诸多共同点,彼此能和谐共处,不相互抵牾。

在《西游记》的趋向动词系统中,“起去”相当合群。

  

(一)从三种配置状态,看“起去”的合群

在构成上,《西游记》的趋向动词系统是相当匀整的方阵,跟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如表1:

上下进出回过起开

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

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起去开去

所列各词,全经核实,并非主观推断。

其中的“起去”,按三种配置状况一一检验查证,可以清楚看到,它在《西游记》的整个趋向动词系统中,跟其他双音节趋向动词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如表2:

独用直接后附隔将后附独用直接后附隔将后附

上来+++回来+++

上去+++回去+++

下来+++过来+++

下去+++过去+++

进来+++起来+++

进去+++起去+++

出来+++开来-+-

出去+++开去-+-

上表显示,“起去”在群体中相当和谐。

倒是“开来、开去”不怎么合群,后面再略加述说。

  

(二)从三种松紧倾向,看“起去”的合群

形式上的三种配置状态,决定了双音趋向动词AB在结合上的三种松紧倾向:

一为可离析,二为通常可离析,三为不可离析。

按这三种松紧倾向,把“起去”放到《西游记》的整个趋向动词系统中去勘比,又可以进一步了解到,“起去”跟其他双音节趋向动词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可离析

指AB之间可以插入一个名词,组结程度不紧。

独用式,反映这一倾向。

如“上来、上去”等→“上X来、上X去”等。

查《西游记》,可以看到:

上山来(第8回)|上天去(第3回)|下山来(第8回)|下山去(第14回)|进里边来(第36回)|进他洞去(第21回)|出林来(第26回)|出门去(第3回)|回灌江口来(第6回)|回家去(第67回)|过船来(第53回)|过河去(第49回)

也有“起X去”。

例如:

(18)老孙独力扶持,有何不可!

已选明日起身去矣。

(第57回)

反而未见“起X来”。

然而,不是不能说。

证据之一,可以见到7例“V起身来”,其中有的若省去V,仍能成立,且基本意思不变。

如:

三藏一见,连忙跳起身来,合掌当胸道……(第27回)→三藏一见,连忙起身来,合掌当胸道……。

证据之二:

别的近代白话作品中可以见到“起X来”。

例如,凌�鞒酢冻蹩膛陌妇�奇》:

将至天明,就起身来,辞了崔生,闪将进去。

(卷23)|士真刚起身来,便问道……(卷30)|《水浒传》:

高俅便起身来,脱了衣裳,要与燕青厮扑。

(第80回)|正要灭高俅的嘴,都起身来道:

“好,好!

……”(第80回)

2.通常可离析

指AB之间通常可以插入一个名词,结合程度不太紧。

直接后附式,反映这一倾向。

如“V上来、V上去”等→“V上X来、V上X去”等。

查《西游记》,可以看到:

跳上岸来(第1回),搬上船去(第8回),跳下树来(第1回),反下天宫去(第4回),走进你家门来(第28回),捉进洞去(第29回),走出天门来(第5回),打出天门去(第4回),讨回音来(第70回),闪回洞去(第17回),取过大棋来(第9回),跑过涧去(第41回),放起火来(第2回)。

《西游记》里,不仅有“(V起来→)V起X来”,“也有(V起去→)V起X去”。

上面已经举了“跳起身来”(第27回)的例子。

又如:

(19)那怪接水在手,纵起身来,……将一口水望唐僧喷去,叫声:

“变!

”(第30回)

(20)若知是我小和尚来啊,他连夜就搬起身去了!

(第74回)

前一例出现了“V起X来”,后一例出现了“V起X去”。

3.不可离析

指AB之间不能插入名词,结合程度甚紧。

隔将后附式,反映这一倾向。

这一形式,绝对不能离析。

如“V将上来、V将上去”等→*“V将上X来、V将上X去”等。

查《西游记》,可以看到:

推将上来(30回)|撺将上去(第24回)|剥将下来(第20回)|钻将下去(第15回)|撞将进来(第34回)|扛将进去(第13回)|走将出来(第5回)|喷将出去(第3回)|哄将回来(第42回)|捉将回去(第30回)|抓将过来(第30回)|递将过去(第66回)。

但是,没有发现一例“V+将+趋向A〈X〉B”,即没有一例是趋向AB之间出现名词的。

由于受到趋向动词系统的严格规约,“V将起来”也好,“V将起去”也好,都不可能出现离析形式。

比方,有“爬将起来(第32回)、飞将起去(第72回)”的说法,但不会有“爬将起身来、飞将起身去”的说法。

    三、相关问题思辨

  

(一)如何判定“起去”的能否成立

研究问题,可以依据这样那样的理论,使用这样那样的方法。

但是,检验其结论是否准确,都只能以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作为唯一标准。

对“起去”的使用,研究者们所持的基本态度不外乎两种:

其一,否定。

或者认定趋向动词系统中根本没有“起去”;或者认定“起去”是不规范的说法。

其二,肯定。

认为存在便是事实,是事实便有其合理性,便应该予以承认。

两种态度,反映两种不同的语用观。

本文之所以专题述说《西游记》中的“起去”,以此作为进一步讨论的基础,就因为,32次的使用,足够证明了“起去”的存在,起码,足够证明了“起去”在《西游记》中的历史性存在。

如果采取否定的态度,就得认为那32次使用全是病例,这绝对不是大多数人所能认同的。

何况,“株连”起来,打击面便会超越《西游记》。

比方,除了笔者(2002,2003)所举的例子,翻看金庸《鹿鼎记》,可以见到“起去”(第四十七回),上网查看,可以见到“(这些钱你)拿起去”(凤凰网2004年2月18日)。

这类例子,不能无视其存在,更不能一看到就判定为不规范的说法。

  

(二)如何观测“起去”的语法化级度

“起去”的语法化级度,不能脱离趋向动词系统来孤立评说。

一个语法形式,由A[,1]发展为A[,2],要经历一定时段的历时演变。

从共时的平面看,一旦出现A[,2],既可能是A[,1]消失、A[,2]存在,更可能是A[,2]与A[,1]累积共处,同时使用,相互间由于渊源关系而存在微妙纠结。

《西游记》中的趋向动词,属于后一情况。

“起去”这个形式,从《史记》时代到《西游记》时代,自然会有一个语法化的历程,不过,本文只讨论它在共时平面中的使用。

研究《西游记》的趋向动词系统,观察参与建构这个系统的除开“开来、开去”的各个成员,包括“起去”,要看到以下两点。

第一,在相互关系上,共时使用的“独用式”、“直接后附式”和“隔将后附式”并不存在固定的界限,三者有时可以相互变易。

例如:

(21)若饶了这个和尚,诚然是劳而无功也,我还下去戏他一戏。

”(第27回)

→……我还跳下去戏他一戏。

→……我还跳将下去戏他一戏。

(22)八戒却才跳将上来,现了本相,……(第72回)

→八戒却才跳上来,现了本相。

→八戒却才上来,现了本相。

上例表明:

独用的“下去”,不一定不能说成“V下去”或“V将下去”;反过来看,隔将后附的“V将上来”,不一定不能说成“V上来”或“上来”。

又如:

(23)沙僧闻言,也纵云跳将起去。

(第29回)

→沙僧闻言,也纵云跳起去。

→沙僧闻言,也纵云起去。

上例是:

V将起去→V起去→起去。

这意味着也可以是:

起去→V起去→V将起去。

第二,在词语接纳上,共时使用的“独用式”、“直接后附式”和“隔将后附式”并不存在厚此薄彼的倾向。

特别是,作为趋向动词语法化的高级度形式,“隔将后附式”对所有的趋向动词一视同仁。

比如“V将起来”和“V将起去”:

(24)行者一骨鲁跳将起来,……(第17回)

(25)孙行者一筋斗跳将起去,……(第17回)

这两例见于同一回,说的是同一人物的同一动作。

“跳”字后边都出现“将”字,但充当补语的趋向动词分别选用了“起来”和“起去”。

“起来”是趋向动词系统中的超强势成员。

《西游记》里,“起来”共出现228次,其中独用为73次,“V起来”为106次,“V将起来”为49次。

作为趋向动词系统中超弱势成员的“起去”,在出现的总次数上,不到“起来”的七分之一,然而,仅就“隔将后附”这一语法化的高级度形式看,却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把“起来”和“起去”分别开来看,“起来”隔将后附的次数,不到“起来”独用和直接后附次数总和的三分之一,而“起去”隔将后附的次数,却多于“起去”独用和直接后附次数的总和。

第二,把“起来”和“起去”联系起来看,“起去”隔将后附有17次,跟“起来”隔将后附49次相比,达到了三分之一强。

第三,仅就使用频率很高的动词“跳”来说,“跳将起去”出现11次,“跳将起来”也出现11次(见17回、25回、29回、30回a、30回b、35回a、35回b、35回c、40回、44回、75回),二者出现次数相等。

可见,尽管“起去”处于绝对的弱势,但就《西游记》而言,“起去”的语法化级度跟包括“起来”在内的其他趋向动词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在语法化的进程上,在表示“趋向”语义的范围之内,它跟其他趋向动词是同步的。

  (三)如何看待趋向动词向准时态助词的发展

有几个趋向动词,有向准时态助词发展的表现。

所谓几个,比较典型的实际上是三个:

一为“(V/A)起来”,表示兴发态;二为“(V/A)下来”,表示垂临态;三为“(V/A)下去”,表示延展态。

笔者(1994)作过阐述。

之所以称之为准时态助词,是因为它们起到时态助词的作用,但“趋向”的意味没有完全消失。

《西游记》里,只见到表示兴发态的“(V/A)起来”。

例如:

(26)孙大圣见了,不敢进去,只在二门外仵着脸,脱脱的哭起来。

(第34回)

(27)我这祷祝是教你体好生之德,为良善之人,你怎么就认真起来?

(第56回)

《红楼梦》里,“(V/A)起来”、“(V/A)下来”、“(V/A)下去”都可以见到。

例如:

(28)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亲近他,故疏远起来。

(《红楼梦》第6回)

(29)谁知凤姐……亏虚下来,一月之后,复添了下红之症。

(《红楼梦》第55回)

(30)羞的那婆子又恨又气,只得忍耐下去。

(《红楼梦》第58回)

到现代汉语里,“(V/A)起来”、“(V/A)下来”、“(V/A)下去”都已普遍使用。

以老舍《四世同堂》来说,例如:

(31)及至听到他的言论,她立刻兴奋起来。

(第一部§07)

(32)他的心立时静下来。

(第一部§12)

(33)假若事情缓和下去,……他们就必定愿意把学业结束了,……(第一部§06)

有学者认为,趋向动词语法化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成为“体标记”,即本文所说的发展成为准时态助词。

所作的推理,可以归纳为:

只有达到了第三个阶段的,才算完成语法化。

“起来”达到第三个阶段,因而语法化得到完成;“起去”没有达到第三个阶段,因而语法化没有完成。

问题在于,推理过程中只挑出了一个“起来”,而一个“起来”却并不等同于整个趋向动词系统。

稍稍检测即可知道,大多数的趋向动词,比如“进来、进去、出来、出去、回来、回去、过来、过去”,都没有时态化的用法。

有时在作用上似乎跟时态有关,但也只是有所“沾边”。

“起去”也是如此。

如果用时态化用法作为完成语法化历程的标准来证明“起去”没有完成语法化,那么,必然会引出一个结论:

“进来、进去、出来、出去、回来、回去、过来、过去”等都没有完成语法化。

这样的证明,对于认识趋向动词系统的基本状况来讲,意义不大。

其实,“第三个阶段”应看作是趋向动词中少数几个词向时态助词系统的延展,不应用来作为趋向动词是否完成语法化的判定标准。

“起来”是一个超强势趋向动词,它在语法化历程中走得特别远,跨出了趋向动词系统的基本界域;“起去”是一个超弱势趋向动词,它在语法化历程中走得没有那么远,而且走得蹒蹒跚跚。

这才是事实。

  (四)如何评估“起去”的罕见

“起去”确实罕见,而且罕见到难以寻觅的地步。

但是,它的使用,并非“孤证”。

首先,并非在《西游记》中才可以见到“起去”。

比方,《水浒传》里可以见到7例(第1、1、73、96、112、117、120回),《红楼梦》里可以见到9例(第31、43、57、70、82、85、89、92、93回)。

这就是说,“起去”的使用不是属于个别人的个别现象。

其次,《西游记》趋向动词系统中的“起去”,并非弱势成员中最弱的成员。

观察第一部分表2可知,“开来、开去”不能独用,也未见到隔将后附的用例;能够直接后附,但例子少于“V起去”。

例如:

长老到重梁之上,取下一个小匣儿,打开来,……(第8回)|三藏道:

“陛下,打开来看就是。

”(第46回)|那个使将来,寻蛇拨草;这个丢开去,扑鹞分松。

(第8回)|小姐将从婢打发开去,问道:

……(第8回)—―“V开来”共见3例,都是“打开来”,上面举了两例;“V开去”共见2例,上面都已列举。

比较可知,特别弱的成员,还不是“起去”,而是“开来”和“开去”。

再次,《西游记》中为“起去”所后附的动词,有一定的开放性,并不限于个别动词。

具体点说:

“V起去”和“V将起去”两式中都见到的,有“跳”、“飞”、“撇”、“抛”;只见于“V起去”的,有“飘”和“长”(它们应该也能见于“V将起去”);只见于“V将起去”的,有“迭”、“丢”和“摄”(它们应该也能见于“V起去”)。

总之带“起去”补语的动词,一共见到了“跳、飞、撇、抛,飘、长、迭、丢、摄”等9个。

如果把视线转向别的白话作品,还可以看到:

《水浒传》中有“掷起去”(第1回),《红楼梦》中有“收起去”(第43回)、“搁起去”(第82回),凌�鞒酢抖�刻拍案惊奇》中有“扯将起”(卷35),冯梦龙《喻世明言》中有“吊将(妮子)起去”(第35卷)。

带补语“起去”的动词,又多了“掷、收、搁、扯、吊”等5个。

诚然,在“V起去”或“V将起去”的形式中,V是为适应表达的需要而选用的,它同“起去”的组合还是较为自由灵活的。

任何一个系统或群体,其成员的强弱态势都不会完全等同。

强者也好,弱者也好,都具有不可否认的成员资格。

“起去”不管如何罕见,不管处于怎样弱势地位,都有其研究价值。

  (五)如何看待“起去”的历史和现状

对待“起去”的存在,也许还可以采取一个折中性说法,承认其历史,否认其现实,即认为这个词在历史上的确存在过,但到现代,已经退出了历史,即使有,也只是历史陈迹。

这样的论断,跟事实不符。

无庸讳言,现代汉语里,“起去”的使用比《西游记》时代更为罕见,一般情况下人们已经不说。

但是,事实表明,“起去”仍然具有生命力,并非历史化石。

上面说到“V起去”中V有一定灵活性。

如果把视线再转向现代作品,还可以看到:

老舍《骆驼祥子》中有“藏起去”(十三),老舍《四世同堂》中有“收藏起去”(第二部§41)、“拉起去”(第一部§33)、“卷起去”(第三部§79),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中有“架起去”(第27回),赵树理《三里湾》中有“挑起去”(十七)、“高起去”(十五)。

带补语“起去”的动词,又多了“藏、收藏、拉、卷、架、挑”等6个,而且还有一个是形容词“高”。

这是“V起去”具有滋生力的明证。

在现代作家中,使用“起去”最多的是老舍。

从上世纪20年代的《二马》(1929),到30年代的《猫城记》(1932)、《断魂枪》(1935)、《骆驼祥子》(1936),再到40年代的《四世同堂》(1944―1948),都可以见到“起去”。

《四世同堂》用得最多,共见21次。

其他作家作品中的用例可参看笔者(2002,2003)。

到了21世纪,“起去”的使用依然在弱势状态下延续。

上网搜索,这是查证的简便办法。

笔者2005年4月26日上网(http:

//www.google.com)查看,见到了一些例子。

略举几例:

(34)我高高跳起去抓那梧桐树干,她静静地捡起面前的叶子夹在书里,只露出小小的叶尖。

有时我希望风再大些,在我跳起的时候可以把我也吹到她的脚边,让她轻轻拾起去作她那本心爱的书的书签。

(《初恋故事》,www.rongshuxia.com,2001.06.28)

(35)才得风筝放起去,西北悬天起怪风,鼓断了风筝绳。

(《中国民歌》,中国网,www.china.org.cn,2003年11月1日)

(36)他伸出手晃晃,看到手上的金戒指引起我俩的注意后马上得意的把手揣了起去。

(《长大不慢》,新浪网,bookreg.sina.com.cn)

(37)当黄灯亮起去,您应该做好准备去更换机油了,如果当红灯亮起时,机油位置已经达到极限,需要马上停车熄火,避免发动机受到不必要的损害,原地等待拖车的救援。

(《心脏的血液――发动机机油的检测与保养》,www.pcauto.com.cn,0503/237967)

(38)该公司信誉极差,本人深受其害,对客户的承诺如同放屁,……有同感的朋友,咱们联合起去告他丫的!

(《二手房业主论坛――搜房》,tjbbs.soufun.com)

以上例子,都属于现今群众的语言运用。

带“起去”补语的V,跟上文列举的例子相比较,又多出了动词“拾、放、揣”和“联合”,还多出了形容词“亮”。

而且,后两例中的“亮起去”和“联合起去”,相当于“亮起来”和“联合起来”,有近似表示时态的作用。

笔者相信,“起去”不仅现在仍然活着,并未成为历史化石,而且将来也不会绝迹,永远不会彻底退出历史。

这是因为,有的时候,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认知”,从自己的大脑词典中挑选出“起去”,来满足自己的表述需要。

顺带指出:

从《西游记》时代到现在,带“起去”的V,上文已经罗列出了动词“跳、飞、撇、抛、飘、长、迭、丢、摄、掷、收、搁、扯、吊、藏、收藏、拉、卷、架、挑、拾、放、联合”,以及形容词“高、亮”。

今后,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上网查看,肯定还会发现新的例子。

再顺带指出:

到了现代汉语,嵌入在“动―趋”之间的“将”字一概脱落,作为趋向动词语法化的高级度形式,“隔将后附式”自然也基本隐退。

能不能说,“将”字的脱落意味着趋向动词语法化进程的倒退呢?

不能这么看。

这涉及对不同时代语法系统的整体认识,对不同时代趋向动词系统的类型性总体评估。

事实上,趋向动词语法化的高级度形式还有一个“隔了后附式”,如“装了进去”(《西游记》第66回)。

“了”字后边的双音趋向动词,不再能离析。

这一形式,《西游记》中所见不多,但现代作品中就很多了。

以“起来”和“起去”的使用来说,老舍作品中不仅有“V了起来”,也有“V了起去”。

例如:

(39)想到骆驼与洋车的关系,他的精神壮了起来,……(《骆驼祥子》三)

(40)她的声音又高了起去。

(老舍《骆驼祥子》九)

这里的“高了起去”,有近似表时态的作用。

上面例(36)也出现了“揣了起去”。

可知,即使到现代,在“隔了后附式”这一语法化的高级度上,“起去”仍跟“起来”等双音节趋向动词同步。

  (六)如何“认知”老舍笔下的“起去”

研究语法,人们常常提到“认知”。

这里应该指出,语言研究者固然有“认知”,语言运用者肯定也有“认知”。

不同的语言运用者,由于对所表述的事物或行为有不同的“认知”,他们从自己大脑词典中选用词语时就可能会有富于个性的选择。

比方,绝大多数人不会挑选“起去”,因此“起去”很难见到;但有的人对“起去”的作用却有特殊的感觉和领悟,因此便会选用,因此我们便能看到了《西游记》和《四世同堂》中较多使用“起去”这样的事实。

用纯正北京话写作的老舍,居然几十年连续使用“起去”而不辍,有学者对此感到不好解释。

其实,道理很简单:

“起去”存活在老舍的大脑词典里,由于表述特定“认知”的需要,在人们通常会选用“V起来”时,他却较多地选择了“V起去”。

请观察两对例子。

第一,“藏起来”和“藏起去”。

老舍更喜欢用“藏起去”。

《四世同堂》里“藏起去”使用10次,“藏起来”却只使用3次。

例如:

(41)平常你们都很爱国,赶到炮声一响,你们就都藏起去!

(第一部§08)

(42)没有钱,只有一身破裤褂,逃走不易,藏起来又怕连累人,……(第一部§11)

前一例用“藏起去”,见于第一部§08。

还有9例,分别见于第一部§13、第一部§18、第一部§29、第二部§35、第二部§41、第二部§50、第二部§51、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