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长与小康社会及学校管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7624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校长与小康社会及学校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学校长与小康社会及学校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学校长与小康社会及学校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学校长与小康社会及学校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学校长与小康社会及学校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校长与小康社会及学校管理.docx

《中学校长与小康社会及学校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校长与小康社会及学校管理.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校长与小康社会及学校管理.docx

中学校长与小康社会及学校管理

中学校长与小康社会及学校管理(上)

 

河池职业学院院长、副教授邓福田

 

[内容提要]

 

一、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二、现代校长的素质与要求

三、管理理论

四、学校管理实践

 

 

一、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从现在起,中国将在这20年中,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今后20年,即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一历史时期,将成为全面开发人力资源的最为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成为中国教育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一)学校教育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不可回避的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等重大战略性发展问题,而要实现这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目标,就必须超前构建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开发平台,全面建设学习型的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才有可能使中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这一宏伟的目标的实现与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教育,小康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因为教育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1、学校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在现代生产中,技术的改造、设备的更新、资源的利用、先进生产工具的运用和劳动率的提高等,都取决于包括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在内的所有劳动者的素质的高低。

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日益成为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马克思在一百年前就说过:

“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因为教育能够:

(1)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严格地说,一个人在不具备任何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之前,他只是一个可能或潜在的劳动者,因为任何生产劳动无论多少都需要相应的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而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的获得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在现代社会,学校在这方面的基础性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因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相应的劳动能力以后,才有可能成为生产中的劳动力要素,而科学技术和劳动能力只有通过学校的教育,内化为劳动者的素质,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在这方面职业教育的作用尤其突出。

教育中的普通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在劳动者再生产上的意义主要是提高整个民族的普通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劳动者的一般素质,普通教育培养的劳动者,本质上还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者,还是作为劳动后备力量的劳动者。

教育中的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就可以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进一步转变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以致某一个工种的专门劳动者。

(3)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劳动者的素质都有一个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提升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不断提高,生产方式和劳动工艺不断革新,从而对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不仅必须接受教育,而且必须不断地接受教育。

从终身教育的观念看,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必须终身受教育,在需要的时候,间隔性地往返于工作和学校之间。

(4)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在古代社会,经济是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劳动主要是凭个体的经验,而这种经验主要是靠个人的经验积累,加之行业之间的互相封锁,一个人要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中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劳动者的工作转换和改行转业既没有什么必要,也没有什么可能。

现代社会的生产是大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行业的盛衰、工种的消长,千变万化,彼此起伏,由此就给劳动者带来职业和工作岗位的转变。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者形态的转换是必需的,也是可能的,这样在现代里,教育自然是改造劳动者形态和促进劳动者进行横向社会流动的基本手段。

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这些正是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在人力资源培养和培训方面所需要的,这也是教育在小康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2、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工作母机,没有教育的推动和保证,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科学知识的再生产首先需要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继承,这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任何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都与前人的成果有直播或间接的关系。

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继承,离不开科学知识一代又一代的传递和传承,教育就是这种传递和传承科学知识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最简捷和最有效的途径。

3、学校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通过接受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步形成适应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感、政治生活方式和政治习惯的过程。

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不能使较多的人去认同某种政治制度、政治原则、政治态度,那么这个社会就多少有些危险了。

因此,社会成员的社会政治化状况,直接关系到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稳定。

教育作为传播文化、训练思想、培养情感和培养社会习惯行为的活动,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义,促进他们的政治社会化。

具体地说,教育内容中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主张的知识和规划,如政治课程、公民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程等;除教育内容外,教育制度、目的和方法等同样具有一定的政治意图和政治意义;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政治立场或政治倾向,并不可避免地要在教育过程中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学生。

建设小康社会是全中国人民的政治大事,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也一项需要几代人不懈努力才能完成的巨大工程,因此除了广泛地动员全国人民参与之外,还必须让我们子孙后代都认同这一事业,这就需要学校从小就培养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和振兴民族的责任心。

4、学校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政治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方式。

民主是现代政治的核心与实质,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政治民主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个国家政治民主的程度直接取决于国家的政体,但也与一个国家的人民的文化程度或受教育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教育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民主意识的启蒙、深入、提升,民主观念的确立,都要靠教育。

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又是与科学意识和科学水平紧密相关的,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很难萌发真正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的。

所以,一个国家教育普及的程度和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不断提高和推进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5、学校教育能够传承、改造文化

人类社会是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文化性的统一体,文化既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又是新一代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人类社会的延续在本质上就是人类文化的延续,这种延续必须通过文化的传递,教育是文化传递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

人类文化传递大致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文字出现之前,文化主要依赖上下代人和同代人之间的口耳相传获得传递与保存,这时专门的教育还没有产生;第二阶段,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传递和保存更多地依赖于文字的记载的授受,专门的学校教育伴随而生;第三阶段,人类通过教育与多种高科技手段传递和保存文化。

教育的重心逐渐从大量授受知识转移到帮助人们从浩瀚文化海洋中获取最基本的要素,从而达到传递、储存、创造文化的目的。

改造文化是指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取舍、调整和再组合,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主要是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来实现的。

文化是教育的基本材料,但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够进入教育内容,这没有必要,也不可能。

教育必须要对文化进行一定的选择、加工、整理,从而确定教育的内容,一般说来教育所选择的文化都是文化中的基本要素。

教育内容确定后,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是整理人类文化基本要素和精华的过程。

为了遵循受教育者认知顺序、特点以及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必须对文化进行整理和组织,使之系统化、逻辑化、简约化、结构化。

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新文化不断产生,要求教育内容不断充实、更新和变革,所以,教育总是在不断地选择和整理文化。

人、社会、教育三者的关系是复杂的、多维的,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依靠学校。

教育是人与社会的中介,它可以通过培养人,不断地把人的发展提高到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所要求的水平上。

而教育对人、对社会的作用如何,又影响到人们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的程度,关系到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要在新世纪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基础的作用。

(二)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历史机遇

1、机遇之一:

经济的起飞,人力资源需求巨大

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经济起飞初期阶段,工业化迅速推进,服务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农业比重持续下降,中国经济开始崛起,并出现向发达国家趋同现象。

在今后20年,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特别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最终完成新型的工业化,使工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加速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重。

要使农业劳动力大量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要下降。

从现在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一个重大转变,即由同时依赖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型,转向主要依靠劳动力质量型。

78—95年,劳动力数量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是略低于劳动力质量提高的贡献。

但是到20世纪末,这种情况发生重大转变,人力资本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而劳动力数量增长率显著下降,由78—95年的2.4%急剧下降到1.0%。

从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自身的情况看,中国已经基本普及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正在走向普及,高等教育即将跨过大众化的门槛。

高中阶段教育将成为人力资本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因此,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正是体现了对于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期的清醒认识和战略选择。

而高中阶段教育的扩大必须有初中教育的支撑,初中生毕业后升学无望的现象将得到逐步改变。

2、机遇之二:

家庭结构转型,家庭教育需求上升

经过20多年的计划生育,中国人口数量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连续数年低于10‰。

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上升和学龄人口比重逐渐下降。

这就使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

(1)家庭支出结构:

恩格尔系数下降,教育消费支出持续提高

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看,20世纪80年代初期消费重点是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后来食品占消费支出比重下降,同时衣着支出比重也在下降,而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文化、卫生、保健支出比重在上升。

在城市,居民文化教育娱乐项目支出比重已经达到12.6%,超过衣着和居住支出,成为继食品支出之后的第二大支出项目。

在农村,文化教育娱乐支出比重也超过衣着支出比重,成为继食品和居住支出之后的第三大支出项目。

据200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在各项储蓄目的中,按选择人数多少统计,教育储蓄列为储蓄动机的第1位,高达19.8%,高于第2位养老储蓄6.2个百分点,高于第5位购买耐用消费品储蓄1倍。

未来20年,这一项目支出还将进一步扩大。

(2)家庭人口结构:

未成年子女减少,学龄人口教育投资对象集中

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支出成为一种市场导向和发展取向的理性投资行为,家庭的教育需求由义务型向自主型、标准化向个性化、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

义务型向自主型转型是指,教育投资的出发点已经由履行义务转向自主型投资,表现为家庭对于学龄人口的教育投资已经超出“义务”范围:

在教育需求的量上,已经大大超出九年义务教育,进而对非义务阶段教育产生巨大需求;在教育需求的质上,也远远超出普通学校教育所提供的标准化的教育内容,进而对非学校教育内容和学校教育中非标准化内容产生巨大需求。

与此同时,对成年家庭成员人力资本投资也开始启动,并且迅速发展。

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型是指,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需求,并不满足于学校提供的千篇一律的标准化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而是寻求最大限度发掘自身潜力的人力资源开发途径,开始对“量身订制”的个性化教育服务产生需求。

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型是指,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家庭对于教育投资的对象不仅限于家庭中的学龄人口,而是逐渐扩大到家庭中不同年龄的几乎所有成员。

与此同时,对于教育途径的投资也不是单一地依赖于某一个机构或者

某一种教育形式,而是倾向于选择一种多样性的组合教育投资模式。

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变化,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的微观动力,人力资源开发将不再是单一的政府推动型,而是家庭(个人)、社会和政府多方联动的良好局面。

因此,家庭教育需求的变化,为学校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拉动了学校的发展,特别是拉动基础教育的发展,如果基础教育不转变自己的办学观念,进行教育体制的创新,将会失去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3、机遇之三:

城市化带来的人口素质的提升,给教育提出更的高要求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确立,以及当前各项政策措施的调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将经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特别是近年来,所启动的户籍制度改革,对加快城市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未来20年,随着制约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制度性障碍的消除,以及中国最终完成工业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会更加快速发展,到2020年,预计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左右,城市中将出现近3亿的新增人口,其中绝大多数是转移来的过剩农村人口,这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过程。

城市化的过程实际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幅度提升农村人口人力资本的过程。

目前,农村人口人力资本存量同城镇存在巨大的差距。

82—2000年,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从4.70年上升到6.85年,城镇15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从7.57年上升到9.80年。

如果考虑不同受教育程度在质量上的差别,那么,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本存量差别更大。

2000年,每10万人口中,城镇的大学程度人口数量,是农村的18倍,城镇的高中程度人口数量,是农村的4倍,城乡的初中程度人口数量,基本接近,只有农村的小学程度人口数量,大于城镇。

城镇人力资本积累目前基本上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尚处于普及初等教育阶段。

如果到2020年,近3亿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达到城镇人口的同等受教育水平并实现就业的话,这将使中国有效利用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增长一倍。

也就是说,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使之转移到城镇并实现就业,就等于在人力资源上再造一个中国。

而这近3亿的农村人口的普通教育就落在基础教育身上,特别是农村中学的身上,所以对农村中学来说,这是一个机遇,更是一种责任,是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

4、机遇之四:

全球化的影响,给中学教育带来更大生机

2001年中国加入WTO,意味着新世纪的中国将迎来一个向世界全面开放的时代。

中国将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内、更广领域里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经济与技术的合作与竞争。

从技术创新能力上看,世界各国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技术创新的领先者;二是技术创新的潜在领先者;三是积极的应用者;四是被边缘化者。

美、欧、日为世界主要的技术创新者,在创新知识和加工信息上具有比较大优势。

而中国大陆还没有形成国际性的技术创新中心,整个中国在世界技术发展格局中,处于积极应用者的地位。

以此为基础,不同技术发展水平的国家形成了在全球结构调整中的定位,欧、美、日的定位是世界的技术创新中心,劳动密集型或低端的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都要逐步转移到国外。

中国、印度、巴西等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技术积极应用者,它们相互竞争成为发达国家转移产业的接纳者。

那么,中国能否在吸纳发达国家转移产业的竞争中具备竞争力呢?

这一方面取决于中国投资的政策环境的好坏,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能否发挥最具优势的资源—人力资源的竞争力。

如果中国的人力资源能够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就会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具备应用技术能力的劳动力队伍,中国的人力资源潜在优势就会变成现实优势,中国就能够把握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性机遇,成为世界性制造业中心,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

这是全球化条件下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带来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三)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挑战

建设小康社会给学校带来了重大发展的机遇,但是由于学校本身的体制等诸多问题,学校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总体供给能力不足

(1)义务教育发展的基础仍相当薄弱,巩固提高的任务十分艰巨

截止到2001年,我国尚有522个县未实现“普九”,覆盖了占全国总人口10%左右的地区。

西部地区的部分小学的适龄儿童净入学率在96%以下,小学五年保留率最低的省份只有64%。

若以2001年75%左右的9年义务教育按时毕业率估算,我国每年将有约500万初中生不能按时毕业,相当于小学新生入学人数的1/4。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平均按时毕业率,分别为83.0%、78.2%和62.0%,西部比东部整整落后21个百分点,低于50%的省、自治区有3个,即宁夏、贵州和西藏。

(2)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半数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

受人口波动影响,近年来初中毕业生大量增加,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速度却滞后于义务教育的全面推进。

按实际学龄人口计算,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仅为41.3%,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云南、广西、海南、贵州和西藏5个省、自治区的毛入学率低于30%,最低的仅为13.6%。

2001年全国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为53.2%(低于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12.3个百分点),表明有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中阶段教育,且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

全国还有15个地区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最低的省仅为37.4%,比平均水平低15.8个百分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人口大省。

未来5年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将进入高峰期,从2002年起,我国初中毕业生将超过2000万。

2005年15—17岁人口将达到7700多万人,给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带来新的人口压力。

虽然这两年来由于民办高中的发展,初中毕业生升学压力得到缓解,但除了重点学校外,相当一部分高中阶段的学校,整体办学实力下降,办学质量不高,难以大规模接纳初中毕业生。

目前高中阶段教育容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劳动人口文化水平提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也使我国教育结构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格局,产生了教育发展的结构性失衡。

(3)15至25岁转移到城镇的农村人口得不到应有的教育与培训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算,目前我国至少有1.2亿农村人口流入城镇。

其中1/3—1/4为15—25岁的农村劳动力在城镇非正规就业,他们或因家庭困难初中辍学,或因初中毕业未考上高中,为了生存而进入城镇就业。

他们本来属于高中阶段及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在转移中难以得到正规教育。

据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趋势预测,到2020年,将有近3亿农村人口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这一数量大约相当于日本总人口的1.7倍,如此大规模人口的教育水平得不到提高,意味着新增城镇人口和非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的面貌,将无法得到根本的改善,这既影响到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也对城市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不利影响,并将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整体国民素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办学条件差,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1)中小学校舍危房问题依然严重

虽然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成效显著,2001年和2002年中央共投入30亿元专项资金,由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全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改造D类危房(最危险的)面积3000万平方米,全国中小学危房比率由改造前的9.6%下降至7.6%,降低2个百分点。

但危房问题仍十分突出,还有7.0%的危房尚未得到改造。

(2)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技术现代化程度较低

学校教学设施中网络化、信息化程度非常低。

2001年,全国小学和初中已建立校园网的分别为7266所和3714所,仅占小学校数和初中校数的1.5%和5.7%;全国中、小学生平均51人拥有一台计算机。

而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学校尚未通电,根本谈不上计算机的使用。

国外一些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程度相当高。

1998年,美国小学连接因特网的比例超过了80%,中学比例超过90%,小学平均8人拥有一台计算机,中学平均6—7人拥有一台计算机。

2000年,韩国所有中学都建立了校园网,5年内免除上网费,所有教室和教师都配置了一台PC机,普及了教育用计算机。

此外,还向50万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了全额计算机上网费,向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了5万台PC机,并免除5年上网费。

(3)高中师资缺口达120多万人

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师资总量不足,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001年,我国的生师比分别为:

小学21∶1,初中19.2∶1,普通高中16.7∶1,普通高校18.2∶1,部分高校甚至超过35∶1,明显高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

按照“十五”计划,高中阶段教育要达到60%的毛入学率,即使按照生师比18∶1测算,2005年教师队伍的缺口仍将达到116万,此外,教师队伍总体的学历程度偏低,文化素质不高与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也是影响和制约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中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制约了高中的发展,也难以拉动初中的发展。

(4)政府与全社会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原教育部副部长柳斌等多名委员在“人大”会上指出,1999年以后,农村实行税费改革。

减轻农民负担这个大政策十分正确,但是实行税费改革以后,农村停止了集资和征收教育附加费,原来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被打破。

农村教育要靠政府投资,但是政府投资远远不能满足维持现有义务教育规模的需要。

1999年以后中小学的人均公用教育经费呈下降趋势。

虽然出台了转移支付的政策,但是转移支付的数额远远少于以前教育集资和征收教育附加费,所以许多地区农村教育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2001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农村小学生的人均公用经费1年是28元。

柳斌算了一笔账,一所村级小学,就算100个人的规模,1年大约只有2800元的公用经费,一个学期就是1400元,要开支水电费、维修费和其他一些必须品,如黑板、粉笔等,根本不够开支,办学条件的改善更无从谈起。

从统计数字上看,农村学生人均公用教育经费每年低于20元的县大约有30%,公用经费一分钱没有的县大约有10%左右。

柳斌指出,既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又要减轻农民过重的负担,政府又不给足必需的教育经费,那就势必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

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和社会教育经费的支持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也低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分析表明,2001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例只有4.83%,而OECD国家在1998年就达到了5.8%的平均水平,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超过了6%、甚至达到7%;我国2001年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3.19%,低于美国1997年2.2个百分点。

由于中国GDP的总量与美国差距悬殊、人口又是美国的近5倍,所以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就更为明显。

即使与1998年巴西、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4.63%、4.49%、4.27%的财政投入相比,我国2001年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也存在巨大差距。

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影响了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