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优秀教案.docx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优秀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习作:
写读后感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2.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3.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5.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2.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教学难点
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引导回忆:
同学们最近在课内或课外读了哪些书籍或者文章?
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教师小结:
从交流中可以看出,有人读《冬阳•童年•骆驼队》会被深深感动,有人读《红楼梦》会潸然泪下,有人读“武松打虎”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些都是同学们真实感情的流露。
这节习作课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读后感。
(板书:
写读后感)什么是读后感呢?
(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
4.什么是读后感
我们读书看报往往会产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一些人物会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有时一些情节或细节会让你受到触动,有时一些精彩的语句还会让你过目不忘。
把具体感受或者获得的启示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思考读过的内容。
通过谈话交流,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在谈话中使学生初步接触了“读”和“感”。
二、阅读范文,了解写法。
1.呈现读后感例文。
2.学生自由朗读范文。
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边读边思考每个段落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3.小组交流:
阅读范文,从写作方面来说,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4.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1)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用一句凝练的话写出自己最深的一点感受。
(板书:
介绍篇目,点明感受)
②紧扣感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板书:
概括内容,紧扣感受)
③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板书:
围绕感受,详谈体会)
④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是结合社会现象来谈读书以后的深刻感悟。
(板书:
联系生活,再谈感受)
⑤与开头呼应,进一步来强调总结感受。
(首尾呼应,总结感受)
(2)具体写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①介绍内容时不能过多的重复原文。
②围绕着文章来具体写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三、选择材料,尝试命题。
1.选择材料。
(1)简介文章内容
(2)选择一两个片段
(3)写出自己的感想。
2.命题指导。
题目可以是“读《xxx》有感”或“《xxx》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再自拟题目。
四、独立习作,教师巡视。
1.明确习作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格式要正确。
五、全班交际,师生评议。
1.习作完成后自己阅读并修改,保证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里读一读,小组同学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选出最好的一篇习作作为小组的代表作。
3.小作者读习作,其他学生认真听读。
4.集体评议,说说习作好在哪里,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5.根据交流情况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认真誊抄在作文本上。
六、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同学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寓意深厚,很多文章让我们读了或明白道理、或深受启发。
今后,希望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或文章进行阅读,读书时,请同学们时常拿起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做一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人。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荷叶青青
夏天,玄武湖里那一望无边的荷叶忽然叫我生出了许多感想。
祖母淡淡的笑容渐渐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老家的院子不大,却年年要种一缸荷花。
祖母特别(爱好 喜爱)荷花,对荷花下的功夫更让人吃惊。
河泥是雇人挑来的,她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隔年的种藕早已选好,祖母自己一支支种下去,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到了小荷叶快要冒尖的时候,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靠近,说是人呼出的热气,会让叶子枯萎。
小荷叶终于长出来了,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不屑一顾。
祖母看着荷叶,却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夏天到来的时候,才有真正的长杆儿荷叶亭亭地舒展开来。
这时天大热了,大门成天开着,就有人探头欣赏我家独特的风景。
祖母常常在门口乘凉,看到有人夸她的荷叶,就把人家让进来,沏上茶水,请人边喝边欣赏。
一天,有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孩子在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祖母又发出邀请,可女人摇摇手,说出一(番 翻)话来。
祖母这才注意到孩子生了一头疮,她丝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带 代)那个小女孩忍受痛苦。
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一声剪下最大的一支荷叶。
原来女人就是来讨荷叶的,中医给小孩开的药里,要用新鲜的荷叶。
荷叶是夏日里清凉的东西。
祖母以往每年也都要分送几支给左邻右舍泡茶喝。
这一年,老邻居们是喝不上荷叶茶了。
每隔几日,就要给那个孩子剪一支荷叶,荷花缸里的荷叶也就越来越少。
不过,小孩子的疮倒是确实一天天好起来。
家里人都可惜那一缸好荷叶,像这样剪下去,今年别想看荷花了。
祖母却念念有词:
真是一物降(xiánɡ jiànɡ)一物,凉气逼暑气。
荷叶派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如今看到这一池荷叶,就像看到一池的清凉。
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送给许多人吧。
(1)在括号内选择合适的拼音或字词。
(爱好 喜爱)________荷花 一________(番 翻)话
要________(带 代) 一物降________(xiánɡ jiànɡ)一物
(2)写出第四自然段的段意。
(3)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概括地叙述祖母是怎样种好荷花的?
②祖母家的荷叶有什么用?
③“荷叶派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祖母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答案】
(1)喜爱;番;代;xiánɡ
(2)奶奶送荷叶。
(3)①已祖母一支支的中下去亲自守候着,等到荷叶长出后,祖母像看亲孙子似的看护着荷叶。
②观赏、泡茶。
【解析】【分析】
(1)词语搭配就是前一个词语和后一个词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
(喜爱)荷花、一(番)话、要(代)那个小女孩忍受痛苦。
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依据汉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①、②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③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
(1)喜爱、番、代、xiánɡ
(2)奶奶送荷叶。
(3)①已祖母一支支的中下去亲自守候着,等到荷叶长出后,祖母像看亲孙子似的看护着荷叶。
②观赏、泡茶。
③略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的能力,在于平时的词语积累和对课文的掌握。
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只要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做起来就不难。
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3)①、②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③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3.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未知生命起源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
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
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
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像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
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
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
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
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
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密切——________ 复杂——________ 沸腾——________
(2)生命的构成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来自于“________”后元素的演化。
(3)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的是________。
(4)写出本文的中心句________。
(5)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①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________
②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________
【答案】
(1)疏远;简单;冷却
(2)碳;氢;氧;氮;磷;硫;大爆炸
(3)原始地壳的出现。
(4)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密切相关的。
(5)列数字;列数字、举例子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段的第一句话。
(5)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
(1)疏远、简单、冷却
(2)碳、氢、氧、氮、磷、硫、大爆炸
(3)原始地壳的出现。
(4)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密切相关的。
(5)列数字;列数字、举例子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5)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
爷爷的毡靴
普里什文
我记得很清楚,爷爷那双毡靴已经穿了十来个年头。
而在有我之前他还穿了多少年,可就说不上了。
有好多次,他忽然间看看自己的脚说:
“毡靴又穿破啦,得打个掌啦。
”于是他从集上买来一小片毛毡,剪成靴掌,缝上——结果毡靴又能穿了,跟崭新的一般。
好几个年头就这么过去了,我不禁思忖着:
世间万物都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永世长存。
不料,爷爷的一双腿得了严重的酸痛病,直唤不舒服,甚至还请了医生。
“你这是冷水引起的,”医生说,“你应该停止打鱼。
”
“我全靠打鱼过日子呀,”爷爷回答道,“脚不沾水我可办不到。
”
“不沾水办不到么,”医生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在下水的时候把毡靴穿上吧。
”
这个主意可帮了爷爷的大忙:
腿痛病好啦。
只是打这以后爷爷娇气起来了,定要穿上毡靴才下河,靴子当然就一个劲儿地尽在水底的石头子儿上打磨。
这一来毡靴可损坏得厉害。
我想:
世上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
人们指着毡靴对爷爷说:
“老爷子,也该叫你的这毡靴退休啦,该送给乌鸦造窝儿去啦。
”
才不是那么回事儿呢!
爷爷为了不让雪钻进裂缝,把毡靴往水里浸了浸,再往冰天雪地里一放。
大冷的天,不消说毡靴缝里的水一下子就上了冻,冰把缝子封得牢牢的。
接着爷爷又把毡靴往水里浸了一遍,结果整个毡靴面子上全蒙了一层冰。
瞧吧,这下子毡靴变得可暖和结实了:
我亲自穿过爷爷的那毡靴,在一片冬天不封冻的水草滩里来回淌,啥事儿也没有……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
说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
但是有一次,我爷爷不巧生了病。
他非得出去上厕所不可,就在门道里穿上毡靴;可他回来的时候,忘了原样脱在门道里让它晾着,而是穿着冰冻的毡靴爬到了烫烫的炉台上
当然,糟糕的并不是毡靴化出的水从炉台上流下来淌进了牛奶桶——这算啥!
倒霉的是,那双长生不老的毡靴这回可就寿终正寝啦。
要知道,如果把瓶子装上水放到冰天雪地里,水就会变成冰,冰一胀,瓶子就得炸。
毡靴缝子里的冰当然也一样,这时已经把毡毛胀得松散开来,冰一消融,毛也全成了渣儿……
我那爷爷可倔啦,病刚好,又试着把毡靴冻了一次,甚至还穿了一阵子。
可是不久春天就到了,放在门道里的毡靴消了开来,一下子散成了一摊儿。
爷爷愤愤地说:
“嘿,是它该待在乌鸦窝里歇着的时候啦!
”他一气之下,提起一只毡靴,从高高的河岸上扔到了一堆牛蒡草里,当时我正在那儿逮金翅雀之类的鸟儿。
“干吗光把毡靴给乌鸦呢?
”我说,“不管什么鸟儿,春天都喜欢往窝里叨些毛毛草草的”。
我问爷爷这话的时候,他正挥动另一只毡靴准备扔。
“真的,”爷爷表示同意,“不只是鸟儿造窝需要毛,就是野兽啦,耗子啦,松鼠啦,也都是这样啊。
”这当儿,爷爷想起了我们认识的一位猎手,记得那人曾经向他提过毡靴的事儿,说早该拿给他当填药塞儿。
结果第二只毡靴就没扔,他叫我送给那位猎手了。
转眼间,鸟儿活动的时节到了。
各种各样的春禽纷纷落到河边的牛蒡草上,它们啄食牛蒡尖儿的时候,发现了爷爷的毡靴,一到造窝那会儿,它们从早到晚全来剥啄这只毡靴,把它啄成了碎片儿。
一星期左右,整只毡靴竟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叨去筑了窝儿,然后各就各位,产卵、孵化,接着是雏鸟啁啾。
在毡靴的温馨之中,鸟儿们出生、成长;冷天即将来临时,便成群结队飞往暖和的地方。
春日它们又都重新归来,在各自的树穴中的旧巢里,还会再次觅得爷爷那只毡靴的残余。
那些筑在地上和树枝上的巢窠同样不会消逝:
枝头的散落到地面,小耗子又会在地上发现它们,将毡靴的残毛搬进自己地下的窝中。
我一生中经常在莽林间漫游,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小鸟巢时,总要像儿时那般思忖着:
“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
”
1.读文中画“∥”前面部分的文字,在空格里补充恰当的短语,完成思维导图。
2.联系上下文,说说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倒数第二自然段描写了鸟儿们造窝活动的情景,作者为什么要写得如此具体?
4.读文中带点部分的语句,写出其含义。
5.请联系短文说说文中的爷爷是个怎么样的人。
1.缝补跟崭新的一般让靴子冻上冰胀得松散
2.爷爷对毡靴的不舍。
3.说明爷爷的毡靴又有了新的价值,做到了永世长存。
4.表面写毡靴“永存”,实际上蕴含深刻的含义:
爷爷修毡靴及最后对毡靴的处理,表现了爷爷内心深处朴素而永恒的爱心,“毡靴”凝聚着爷爷对生活中的事物的珍惜,这种情感将永世长存。
(意对即可)
5.爷爷是一位普通的渔民,他却具有许多高尚的品格。
俭朴:
一双毡靴修修补补,总是舍不得扔掉。
勤劳:
尽管他年迈,双腿酸疼,但仍然坚持捕鱼。
有爱心:
爷爷让自己的一只毡靴成为鸟窝,温暖动物。
重友情:
爷爷将另一只破毡靴送给了自己的猎手朋友。
(言之有理即可)
5.
高贵的捐赠
方冠晴
①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
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地逃了出来。
②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
在捐赠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待在人群的外围。
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噘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③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小女孩的不高兴。
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
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
“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
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
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
你有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
”
④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
“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
非得最好的吗?
”母亲回答说:
“我想是的。
咱们能不能不捐这破旧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
⑤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
“我,舍不得。
”
⑥停了几秒,小女孩又问:
“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
”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
“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
”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
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⑦我们一道走过去,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
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
小女孩慢慢走上前去,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
“翔子,我带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
”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⑧我终于明白了厖
⑨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
“妈妈,不,是翔子的妈妈,我不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
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
”
10她的母亲抱住她,疯狂地问她。
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眼泪,满脸都是幸福而又骄傲的神情。
她幸福,是因为;她骄傲,是因为;
11我的眼睛也湿润了,为这小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
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
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
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选自《中学生博览)2009年第8期,有删改)
1.赏析第⑦自然段加点的词,谈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2.根据文章内容,请将原文中横线上空缺的两句话补充完整。
她幸福,是因为
她骄傲,是因为
3.文中画线的一处细节描写,极其生动形象,反映了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请赏析此句。
4.文章结尾三次用到了“高贵”一词,请结合语境,分别指出其中含义。
(1)高贵的捐赠:
(2)高贵的母亲:
(3)高贵的花:
5.小女孩高贵的捐赠在我们内心激起的是一圈圈爱的涟漪,爱是一首激动人心的打情诗,让人心潮澎湃。
请你说说什么是爱,怎样去爱。
1.“一点点钱”“一两句”写出了“我”对翔子的捐赠之少,关心之浅,以此反衬出了小女孩的捐赠的高贵。
2.她的女儿将她当成了世界上最为宝贝的东西她的教育有了成果,女儿学会了捐赠
3.这句话运用了动作与神态描写,将小女孩即将捐献妈妈的矛盾心理和天真可爱、纯洁善良的形象写得淋漓尽致。
“苍白”“咬”等词运用准确传神。
4.
(1)小女孩将她最宝贝的母亲捐赠给了翔子,这一行为十分高贵。
(2)母亲对女儿的教育非常优秀,她自身的品质也十分高贵。
(3)母亲对女儿从小进行良好的教育,使女儿拥有纯洁善良的品格。
5.略
6.
8分23秒的震撼
①那年,我在南非克普格国家公园拍摄风光片,意外地捕捉到了一段动人心弦的真实画面。
②那天傍晚,一群野牛正沿着河岸缓缓前行,而在前方不远处,六七只狮子,正藏在草丛里,等待着猎物的到来。
两头大野牛和一头小野牛不知道前方危机四伏,它们欢快地向前奔跑,距离队伍越来越远,却离狮口越来越近。
③没有任何征兆,埋伏的狮子们就纷纷跃起,三头野牛猝不及防,已与狮子获路相逢。
④野牛急忙掉头逃跑,但是,狮子的速度更快,一只狮子几个起落,就追上了落在最后面的小野牛,并将其狠命地扑进河里。
小野牛在河水里挣扎着,几只狮子一起咬住它,它们要把这个战利品拖上河岸来享用。
但就在小牛即将被拖上岸时,河水里突然一片翻腾,一条巨鳄从河中一跃而起,它张开血盆大口,牢牢地咬住了小牛的尾巴,向河里狠命地拖拽着小牛。
就这样,群狮与鳄鱼在河边展开了争夺小牛的拉锯战。
几番撕扯,胜负已见,最终小牛被拉上了岸。
⑤我看着镜头里那可怜的小牛,它即将成为狮子的美餐了,这也许是自然界弱肉强食的必然结局。
但我发现,镜头里突然有了新的内容。
⑥那刚刚逃走的两头野牛,竟带着近百头身强体壮的野牛狂奔而来。
原来,它们在生死关头,丢下小牛逃去,并非为了苟且偷生,而是去搬救兵。
⑦众野牛如风而至,把几只狮子团团围在中间,一头野牛开始狂追一只狮子,这画面让人毕生难忘:
在强悍的猛兽面前,这头食草动物的温顺软弱已经荡然无存,它吼声如雷,似威武的战将;而那狮子的威风,早已消失殆尽,它在这头野牛面前落荒逃跑。
但是,剩下的狮子依然咬住小牛不肯松口。
⑧野牛们终于发怒了。
它们站成战阵,逼近狮子。
一头野牛对着狮子疾冲上去,用牛角猛力一挑,一只狮子就飞到了空中,然后要猩猩摔到地上。
几个动作,在瞬间内一气呵成,让人忘记了这竟是一头野牛。
群牛怒吼,开始发动进攻,在雷霆万钧的气势下,剩下的几只狮子终于面露惶恐,它们无力地抵抗了几下,便松开口,四散逃窜了。
⑨如血的残阳中,野牛们如一个个勇猛的战士,它们用勇敢与力量,上演了一场悲壮的生命之歌,令人动容。
⑩我看了摄像机上时间,从小野牛落入群狮之口,到众野牛奋力救出小野牛奇迹逃生,这一过程只有短短的8分28秒。
8分23秒的牛狮之战,完全颠覆了我曾经对于强者和弱者的定义。
强者与弱者,原来并不取决于体魄的强壮或孱弱,也不在于其食肉还是今草。
强与弱,是一种精神与意志的较量。
有些个体,看似软弱,可它们一旦同仇敌忾、紧密团结在一起,就会形成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再强悍的对手都会被折服,被击败。
1.在不使用“猝不及防”和”狭路相逢“两个词语、又不改变原段意思的情况下,请重写第③自然段。
2.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第⑩自然段和第
自然段都提到“8分23秒”,有什么作用?
4.作者从牛狮之战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你是怎么看待他的观点的?
结合平时所见所闻谈谈。
7.
屋顶上的月光
①有一位少年,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