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套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课时跟踪检测 章节检测题附答案苏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326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40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4套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课时跟踪检测 章节检测题附答案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24套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课时跟踪检测 章节检测题附答案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24套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课时跟踪检测 章节检测题附答案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24套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课时跟踪检测 章节检测题附答案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24套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课时跟踪检测 章节检测题附答案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4套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课时跟踪检测 章节检测题附答案苏教版.docx

《24套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课时跟踪检测 章节检测题附答案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套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课时跟踪检测 章节检测题附答案苏教版.docx(1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4套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 课时跟踪检测 章节检测题附答案苏教版.docx

24套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课时跟踪检测章节检测题附答案苏教版

(24套)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附答案-苏教版

课时跟踪检测

(一)内环境的稳态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直接从肠道吸收葡萄糖

解析:

选D 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小肠壁的肌细胞不能从消化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只能从组织液中吸收。

2.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

水肿

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

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②

解析:

选C 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②为组织液,③为组织细胞,④为淋巴,⑤为血浆,⑥为红细胞。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形态为镰刀形;组织液增加会引起组织水肿,烫伤后出现的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由一层细胞构成,内侧液体是血浆、外侧液体是组

织液。

3.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

①胆汁 ②胰液 ③血浆 ④淋巴 ⑤原尿 ⑥脑脊液 ⑦组织液 ⑧核液 ⑨细胞内液 ⑩胃液

A.③④⑥⑦⑧⑨    B.③④⑤⑦⑨⑩

C.②③④⑤⑦⑨D.①②③④⑤⑦

解析:

选A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胆汁、胰液、原尿与外界直接相通,既不属于细胞内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是外环境。

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

、葡萄糖、氨基酸

解析:

选D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过氧化氢酶存在细胞内,载体位于细胞膜上,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5.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

(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A.①属于血浆,②属于组织液

B.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CO2的浓度①大于②

D.①和②的成分差异与毛细血管壁的透过性有关

解析:

选C 根据成分判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①中蛋白质含量低时会导致血浆渗透压的降低,水分子会由血浆中移向组织液中或细胞内;CO2顺浓度移动,CO2要排到体外,据此判定CO2浓度为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毛细血管壁不允许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等物质透过。

6.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O2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

选C 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为: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图中①②③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O2,⑤为CO2及尿素等废物。

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7.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解析:

选C B、D项中的疾病是稳态失调的一种表现症状,但稳态被破坏,不一定患这两种疾病。

稳态被破坏后,主要表现为细胞代谢紊乱,一般不会表现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反而极可能减慢,因为酶的活性降低。

8.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内环境稳态需要由机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

C.内环境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D.当血液的成分相对稳定时,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均保持不变

解析:

选D 当血液成分相对稳定时,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仍然会发生改变。

例如,体温会随环境温度改变而出现波动。

二、非选择题

9.如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______________(填标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填标号)。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三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温度。

(3)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会引起血浆的pH明显下降吗?

________,这与血浆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体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说明:

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解析:

(1)①是细胞内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⑤是毛细血管壁。

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可以直接相互交换物质;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与淋巴。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三个方面: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3)由于人体内存在着缓冲物质,所以某人大量喝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

(4)见答案。

答案:

(1)①与③、②与③ ③④ 

(2)渗透压 酸碱度 (3)不会 HCO

、HPO

 (4)如图

一、选择题

1.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

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  )

①血浆 ②组织液 ③淋巴

A.①②③①      B.②①③②

C.③①②③D.②③①①

解析:

选B 肌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接着进入血浆和淋巴,在随体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之前,药物要再次进入组织液中。

2.右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液体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②细胞2中有的种类不消耗O2

③液体c可能含有激素和消化酶

④细胞3的种类最多

A.②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解析:

选D 由图可知,a是淋巴,细胞1是淋巴细胞;b是血浆,细胞2是血细胞,c是组织液,细胞3是组织细胞。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三种细胞外液中,血浆(液体b)的蛋白质含量最高;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因此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组织液不含消化酶;组织细胞种类最多。

3.下列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是(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水 ④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⑤血红蛋白和氧气分子的结合

A.①③B.①④

C.②④D.②⑤

解析:

选C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是在细胞内合成的;②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故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③为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发生在细胞内;④过程发生在血浆中,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⑤过程发生在红细胞的内部,而不是在内环境中。

4.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解析:

选D 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中,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

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肉乏力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

/HPO

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稳态需通过正反馈调节来维持

解析:

选A 缓冲体系由多种成分构成;细胞代谢在细胞内完成,而不是内环境(细胞外液);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负反馈。

6.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中的蛋白质

B.人体内环境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

D.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胰蛋白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解析:

选D 葡萄糖、胰岛素和淋巴因子都是内环境的成分;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非选择题

7.图示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

请据图回答:

(1)图示A、B、C、D中,血浆是______、组织液是______、细胞内液是________。

(2)相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A、B、C、D中的________。

(3)假如①为淀粉,则所形成的②由肠腔进入B中的方式是________。

经过B的运输,②可到达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参与该作用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健康人体的血浆中,HCO

约为H2CO3的20倍,若HCO

/H2CO3的值小于15,则立刻发生酸中毒。

此例说明无机盐具有________的功能。

(填选项)

A.调节渗透压B.维持pH

C.组成细胞结构D.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解析:

图中A为肠腔,相当于外界环境,B为血浆、C为细胞内液、D为组织液;如果①为淀粉,则②为葡萄糖,在小肠中经主动运输进入血液。

答案:

(1)B D C 

(2)A (3)主动运输 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4)B

8.[实验探究]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

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

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

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材料:

略。

(2)方法步骤:

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mL浓度依次为0.5%、0.7%、0.9%、1.1%、1.3%的__________,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min。

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块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及分析:

试管

盐水

红细胞形态

1

0.5%

①体积变大,或涨破

2

0.7%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3

0.9%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4

1.1%

④体积缩小

5

1.3%

⑤体积缩小,皱缩

相应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人的细胞外液中无机盐离子的浓度与0.9%的生理盐水浓度相当,为等渗溶液。

低于该浓度,组织细胞会因吸水而膨胀甚至涨破,反之则会失水皱缩。

生理盐水与细胞外液为等渗溶液,但是成分差别非常大:

①氯化物水平明显高于血浆;②缺少正常血浆中的几种物质(如钾、钙、镁)和葡萄糖;③缺少血浆中维持正常pH所需的缓冲剂,故其注射过多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答案:

(2)①NaCl溶液 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3)②体积变大 ③维持正常形态 0.9%的NaCl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4)会影响,生理盐水的过多注入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阶段质量检测

(二)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相同

B.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一个种群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组成

D.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而波动

解析:

选D 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一般不相同;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迁入率和迁出率也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大小,因而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的密度大小;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因而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不能构成一个种群;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由于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种群密度常发生波动。

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取决于(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

选B 预测人口增减的动态,应取决于种群的年龄结构。

种群中年轻的个体占优势,预示种群的大小和密度将有很大的发展,因为进入生殖年龄的个体越来越多。

3.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B.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C.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D.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解析:

选C 甲图中,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老年个体数量较少,这种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在t1时期,种群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应属于增长型。

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  )

A.1990年紫茎泽兰(一种毒草)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

B.对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2值

C.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D.一个物种引入到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解析:

选BD 紫茎泽兰侵入后,能泛滥成灾,说明环境条件适宜,所以开始一段时间其种群近似于“J”型增长。

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所以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超过此量。

当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其环境可能对种群的增长十分有利,也可能有多种限制因素,在后一种情况下,不可能呈“J”型增长。

5.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解析:

选C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物种进入该生态系统后,开始都表现出了增长的现象;一段时间后,a种群的数量变化表现为“S”型增长,其原因是受自身密度的制约,b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数量后,逐渐减少,最后全部死亡。

所以两个种群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但竞争程度是由弱到强再到弱。

6.下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多选)(  )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的存活率

B.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

解析:

选BD 曲线不能提供食物短缺能降低蝌蚪存活率的信息;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应该呈正相关,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

7.下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100年中生物的多样性不断降低

B.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C.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种类明显减少

D.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据优势

解析:

选B 在使用化肥的100年中,生物的种类逐渐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8.分析以下实例,正确的是(  )

①白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 ②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臀部白斑以告诉同类 ③小丑鱼喜欢在有毒的海葵触手间活动,以求保护 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⑤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

选项

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A

B

①③

C

D

①⑤

解析:

选B 白蚁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依靠其消化道中的鞭毛虫将纤维素分解成单糖供白蚁生存,两种生物共生;小丑鱼和海葵之间也是共生;榕树的气生根将其他树木缠死,是竞争;白尾鹿遇危险将尾巴高举露出臀部白斑以警示同伴,是种内互助。

9.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

选A 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10.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也有差异

解析:

选A 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反映了群落水平方向上的差别。

11.某生物小组做了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块菜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B.用性外激素诱杀雄虫后,昆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下降

C.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同一地点,则二者一定是竞争关系

解析:

选C 由于蚯蚓的活动能力弱,所以应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用性外激素诱杀雄虫后,破坏了其性别比例,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而不影响死亡率。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生活在同一地点的两种生物不一定是竞争关系,也可能是捕食关系。

12.为保护生态环境,我国西部干旱荒漠地区大片耕作区将退耕,随着时间的推移,退耕地上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群落演替。

有关该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结构复杂化

B.最终一定演替出森林

C.演替初期种间关系以竞争为主

D.该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解析:

选B 一个群落演替最终能演替到什么阶段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当地的自然环境是重要的因素。

二、非选择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26分)

13.(7分)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与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它与鸭舌草之间是捕食关系。

(3)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中密度处理小区的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但由于实际环境条件(如捕食者福寿螺、竞争者水稻等)的限制,其种群数量应该呈“S”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还处于群落未成熟阶段,将会经历类似弃耕农田的次生演替过程;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无论引入的福寿螺密度如何,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都是最大的,所以时间足够长的话,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答案:

(1)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14.(8分)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

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析: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次生演替开始就具备了形成森林所需要的土壤条件,而初生演替形成该土壤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人类的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该地区的演替速度变快。

由于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该地区最终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故该地区群落的演替方向并未改变。

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