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有关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281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有关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有关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有关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有关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有关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有关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有关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有关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有关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有关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

有关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探究题

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进行以下实验:

【探究一】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1)写出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

(2)甲同学设计实验:

向一定量氢氧化钠固体中倒入20mL 4%盐酸,用温度计测量反应前后各溶液的温度。

乙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___。

(3)丙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实验方案:

实验编号

实验方案

实验1

向20mL 4%盐酸中倒入20mL水,测定稀释前后溶液的温度。

实验2

向20mL 5%氢氧化钠溶液中___,测定稀释前后溶液的温度。

实验3

___。

(4)丙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3溶液升高的温度远大于实验1与实验2溶液升高的温度之和,由此你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①___;②___。

【探究二】盐酸与碳酸氢钠溶液的反应。

如图是丁同学在20℃、基本隔热条件下利用温度传感器,分别测定向20mL水和20mL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各倒入20mL 13.7%盐酸的温度与时间变化曲线。

实验测得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稀释时温度变化不大,可忽略不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5)18.0秒后,曲线①逐渐下降的原因是___;

(6)比较曲线①和曲线②,你认为13.7%盐酸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反应是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其理由是___。

【答案】

(1)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答案为:

NaOH+HCl=NaCl+H2O;

(2)乙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也升高;故答案为: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也升高;

(3)实验2:

向20mL5%氢氧化钠溶液中倒入20mL水,测定稀释前后溶液的温度;实验3:

把20mL4%盐酸和20mL5%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测定混合后溶液的温度;故答案为:

倒入20mL水;把20mL4%盐酸和20mL5%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测定混合后溶液的温度;

(4)丙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3溶液升高的温度远大于实验1与实验2溶液升高的温度之和,由此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①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②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时,温度升高;故答案为:

①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②氢氧化钠与盐酸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

(5)18.0秒后,曲线①逐渐下降的原因是:

盐酸的浓度很稀,不再放热;故答案为:

盐酸的浓度很稀,不再放热;

(6)比较曲线①和曲线②,我认为13.7%盐酸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其理由是:

因为温度升高;故答案为:

放热;因为温度升高;

2、在一堂化学实验课上,老师为每组同学分别提供了一瓶氢氧化钠溶液,让他们用7.3%的稀盐酸来测定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以下是几组同学的设想及做法:

(1)甲组同学的实验如图1所示:

在烧杯中加入16g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7.3%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当观察到现象时,说明它们之间发生了中和反应,且恰好完全反应.当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时,共用去了稀盐酸20g.

试计算:

①则甲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以下两小题必须写出完整的计算过程).

②试列式计算说明将该反应后的溶液转化为20℃时饱和溶液的一种简单方法(计算结果精确到0.1g).已知: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

(2)乙组同学的设想是:

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7.3%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通过用pH试纸多次测定溶液pH的办法,达到实验目的.

①下列使用pH试纸的方法正确的是AC(填字母).

A.将pH试纸剪成几段节约使用B.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

C.将pH试纸放在干净的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D.将pH试纸润湿后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②由于用pH试纸需多次测定,较繁琐,且所测数值不够精确.在老师指导下,乙组同学取了5g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数字化实验,由计算机描绘出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图象(简单表示为图2).

请回答:

图2中a点表示的含义是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b点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Na+、H+(填离子符号).

(3)丙组同学在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中有少量气泡产生.这一“异常现象”激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通过实验证明:

该组用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质.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变质的原因CO2+2NaOH=Na2CO3+H2O;若要除去溶液中变质生成的杂质,请简要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加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过滤.

(4)①图3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中和反应的实质可以表示为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水.

②将稀盐酸逐滴匀速加入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数字化仪器对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pH进行实时测定,得到的曲线如图4、图5所示.

由图4、图5可知,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依据是溶液温度升高、溶液pH由大于7降至小于7.

(5)中和反应不一定有有明显实验现象产生.对于某些有明显实验现象产生的中和反应,如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的反应,只要将稀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现象,就可说明反应已经发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Ba(OH)2+H2SO4═BaSO4↓+2H2O.

【答案】

解:

(1)①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酚酞溶液的作用是:

判断反应是否恰好完成;

②在中和反应过程中,边滴加稀盐酸,边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完全反应;

③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

20g×7.3%=1.46g

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OH+HCl=NaCl+H2O

40     36.5   58.5

x      1.46g    y

解得:

x=1.6g

y≈2.3g

甲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②由于该溶液在20℃时不饱和所以可采用加溶质的简便办法使其转化成饱和溶液,原溶液质量是20g+16g=36g;

设加入溶质的质量是z,则有

z≈9.8g

(2)①A.将pH试纸剪成几段节约使用,方法正确;

B.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会污染试剂,方法错误;

C.将pH试纸放在干净的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方法正确;

D.将pH试纸润湿后,测得碱液的pH偏小,方法错误;

②由溶液pH的变化图象可知,在a点时,溶液的pH等于7,说明了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中和;在b点时,溶液呈酸性,氢氧化钠全部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溶液中还有剩余的盐酸.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是:

Na+、H+;要求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质量分数,须知盐酸的质量,由题中的条件可知,还需要的数据是稀盐酸的密度.

(3)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反应的方程式是:

CO2+2NaOH=Na2CO3+H2O.由于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既除去了杂质碳酸钠,又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所以,要除去溶液中变质生成的杂质,实验方案是:

加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过滤;反应方程式为:

Na2CO3+Ca(OH)2=CaCO3↓+2NaOH.

(4)①在盛有稀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到上述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时,说明它们之间发生了中和反应,且恰好完全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水;

②由图1、图2可知,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已发生中和反应的判断依据是溶液温度升高;溶液pH由大于7降至小于7.

(5)将稀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时,能够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就可说明反应已经发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OH)2+H2SO4═BaSO4↓+2H2O.

故填:

产生白色沉淀;Ba(OH)2+H2SO4═BaSO4↓+2H2O.

答案:

(1)①10%;②9.8g;

(2)①AC;②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Na+、H+;

(3)CO2+2NaOH=Na2CO3+H2O;加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过滤;

(4)①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水;②溶液温度升高;溶液pH由大于7降至小于7.

(5)产生白色沉淀;Ba(OH)2+H2SO4═BaSO4↓+2H2O.

3、某研究性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稀盐酸加入氢氧化钙溶液一会儿后,发现忘记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氢氧化钙溶液,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①:

可能是CaCl2和Ca(OH)2;猜想②:

可能是CaCl2猜想③可能是CaCl2和HCl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猜想①不成立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

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

猜想②成立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产生气泡

猜想③成立

【反思】

(1)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2)若猜想③正确,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CaCl2,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CaCO3(化学式)。

(3)验证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含有HCl,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或者方法单独使用也能完成该实验

AB?

A.pH试纸       B.镁条     C.检查导电性    D.铜片

【拓展延伸】

(1)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的过程中,研究性小组取一定量的稀盐酸,逐滴匀速滴加氢氧化钙溶液,用pH和温度电子传感器实时获得的pH、温度曲线(如图),由图你得到的认识,

请写出两条①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放热②随着氢氧化钙溶液的加入,溶液pH升高。

(2)微粒观是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基本观念中最基础的部分,从微观视角认识和考察物质世界是研究化学应掌握的重要思维方法,试从微观角度分析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由中和反应实质可以知道部分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共存,请再写出一组不能共存的离子Ca2+、CO32-。

【答案】

解:

【提出猜想】猜想①:

氢氧化钙过量时是CaCl2和Ca(OH)2;

猜想②:

恰好完全反应时是CaCl2;

猜想③:

盐酸过量时可能是CaCl2和HCl。

故填:

可能是CaCl2。

【实验探究】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钙;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如果先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这含有氯化钙,后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溶液不变色

猜想①不成立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

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②成立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产生气泡

猜想③成立

【反思】

(1)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故填:

反应物是否过量。

(2)若猜想③正确,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CaCl2,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CaCO3,完全反应后过滤得到氯化钙溶液。

故填:

CaCO3。

(3)A.利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小于7,说明溶液显酸性,进一步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

B.加入镁条,产生气泡,是因为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

C.无论溶液中是否含有盐酸,导电性都是良好,不能用导电性检验是否含有盐酸;

D.铜片不能和盐酸反应,不能用来检验盐酸。

故填:

AB。

【拓展延伸】

(1)由图可知: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放热,随着氢氧化钙溶液的加入,溶液pH升高。

故填: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放热;随着氢氧化钙溶液的加入,溶液pH升高。

(2)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因此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不能共存。

故填: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Ca2+、CO32-。

4、在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想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虽然无明显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试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并得出有关结论。

【设计实验】

(1)如图1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当滴入稀硫酸溶液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根据上述实验中颜色变化,可确定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2)探究上述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

根据上述反应过程中溶液变成无色,不能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同学们又分别选取氯化钡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判断并分析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出现白色沉淀

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

稀硫酸过量

稀硫酸过量

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方案二。

(填方案一”或“方案二”)。

另外一个实验方案错误的原因是硫酸钠也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

【交流与反思】如图是小明和老师一起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硫酸时用数字化实验测定的反应溶液温度和pH的变化曲线。

请你思考:

①为什么在0-60秒pH变化不大?

因为在0-60s时间内稀硫酸逐渐消耗氢氧化钠;

②请你仔细观察图2,从中获得的一条信息是反应放热。

【答案】

解:

【设计实验】

(1)当滴入稀硫酸溶液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根据上述实验中颜色变化,可确定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即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H2SO4═Na2SO4+2H2O。

故填:

无;2NaOH+H2SO4═Na2SO4+2H2O。

(2)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方案二,实验方案一错误的原因是硫酸钠也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

故填:

方案二;硫酸钠也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

【交流与反思】

①因为在0-60s时间内稀硫酸逐渐消耗氢氧化钠,所以在0-60秒pH变化不大。

故填:

因为在0-60s时间内稀硫酸逐渐消耗氢氧化钠。

②由图2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热。

故填:

反应放热。

5、某化学兴趣小组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1所示A、B图所示。

(1)图A表明该反应放热(选填“吸热”或“放热”)。

(2)图B表明实验时是将氢氧化钠滴入稀盐酸(选填“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滴入稀盐酸”)中。

(3)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的结果是酸和碱各自的特性都消失。

图2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请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甲、乙处分别应填入的符号为OH-、H+。

(4)做完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后,该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是否有稀盐酸剩余提出如下方案:

a:

取样,滴加石蕊试液,若变红,证明有盐酸剩余。

b:

取样,加入一小块石灰石,若观察到气泡,证明有盐酸剩余。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c:

取样,滴加硝酸银溶液,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证明有盐酸剩余。

同学们认为该方案不合理,理由是

NaCl+AgNO3=AgCl↓+NaNO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若将20.0g稀盐酸滴加到10.0%的氢氧化钠溶液16.0g(含2滴酚酞试液)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刚好变为无色,可视为恰好完全反应。

则反应后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6.5%。

【答案】

解:

(1)从图上可以看出,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是逐渐升高的,说明反应中有热量放出;

(2)溶液开始是pH小于7,说明是氢氧化钠往稀盐酸中加;

(3)酸与碱中和反应的结果是酸和碱各自的特性都消失。

由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氢氧化钠中含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和氯离子,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则甲、乙处应填入的化学符号依次是OH-、H+;

(4)a:

取样,滴加石蕊试液,由于石蕊遇酸变红,所以若变红,证明有盐酸剩余;

b:

取样,加入一小块石灰石,由于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若观察到气泡,证明有盐酸剩余。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c:

取样,滴加硝酸银溶液,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证明有盐酸剩余。

同学们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因为生成的氯化钠中也含有氯离子,化学方程式为NaCl+AgNO3=AgCl↓+NaNO3。

(5)设反应后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40                    58.5

16.0g×10.0%       x

x=2.34g

反应后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

反应后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5%。

故答案为:

(1)放热;

(2)氢氧化钠滴入稀盐酸;

(3)OH-、H+。

(4)a:

红。

b:

气泡;CaCO3+2HCl═CaCl2+H2O+CO2↑。

c:

NaCl+AgNO3=AgCl↓+NaNO3。

(5)6.5%。

6、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常温下能与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

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H2O═2NaOH+H2↑.在实验室,小亮先取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于烧杯中,再取一小块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蓝色滤渣,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Na2SO4溶液呈中性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

Na2SO4

猜想二:

Na2SO4和NaOH

猜想三:

Na2SO4和CuSO4

猜想四:

Na2SO4、CuSO4和NaOH

分析:

小明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理由是CuSO4+2NaOH=Cu(OH)2↓+Na2SO4(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与验证】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現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仔细观察现象

溶液为无色

猜想三不成立

实验二

向实验一所取滤液中滴入酚酞溶液

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三

常温下,再取少量滤液,测溶液酸碱度

pH=7

猜想成立

【拓展延伸】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及前面的金属不能(填“能”或“不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Ⅱ.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

【实验探究】

(1)实验一:

小雨取一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小雨另取一相同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X,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瓶子变得更瘪,实验中,小雨采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

验证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

(2)实验二:

为检验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小亮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实验中不宜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的原因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钠和氯化钙可能结合生成白色沉淀,影响对碳酸钠的检验。

(3)实验三:

小华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1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红色,证明溶液X中有NaOH剩余。

实验中,小华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中滴入酚酞试液,理由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4)实验四:

兴趣小组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1中,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Na2CO3+H2O=2NaHCO3。

图2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

【反思感悟】

(5)实验从CO2减少、NaOH减少,Na2CO3生成等物质的变化,以及

能量

能量

转化等视角多维度探究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

【答案】

解:

I、【猜想与假设】猜想一:

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是Na2SO4

猜想二:

氢氧化钠过量时溶质是Na2SO4和NaOH

猜想三:

硫酸铜过量时溶质是Na2SO4和CuSO4

猜想四:

Na2SO4、CuSO4和NaOH

分析:

小明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理由是: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uSO4═Na2SO4+Cu(OH)2↓;

故填:

Na2SO4和CuSO4;四;2NaOH+CuSO4═Na2SO4+Cu(OH)2↓。

【实验与验证】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溶液为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硫酸铜;

向实验一所取滤液中滴入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钠;

常温下,再取少量滤液,测溶液酸碱度,pH=7,说明溶液中只含有硫酸钠,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現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仔细观察现象

溶液为无色

猜想三不成立

实验二

向实验一所取滤液中滴入酚酞溶液

酚酞溶液不变色

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三

常温下,再取少量滤液,测溶液酸碱度

pH=7

猜想一成立

【拓展延伸】钠比较活泼,和溶液混合时,先和水反应,因此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及前面的金属不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II、

(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是:

倒入NaOH溶液的塑料瓶比倒入水的塑料瓶瘪;实验中,小雨采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

使用塑料瓶,现象比较明显;

(2)实验二中,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BaCl2=BaCO3↓+2NaCl;实验中不宜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的原因是:

因为如果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形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会有白色沉淀;

(3)实验三:

小华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1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红色,证明溶液X中有NaOH剩余;实验中,小华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中滴入酚酞试液,理由是: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4)实验四,图1中,BC段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化学方程式为:

CO2+Na2CO3+H2O=2NaHCO3;

图2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

(5)实验从CO2减少、NaOH减少,Na2CO3生成等物质的变化,以及能量变化等视角多维度探究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

故答案为:

I、【猜想与假设】Na2SO4和CuSO4;

四,2NaOH+CuSO4═Na2SO4+Cu(OH)2↓;

【实验与验证】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現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仔细观察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