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文献综述.docx
《体育旅游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旅游文献综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旅游文献综述
体育旅游相关内容综述
一、体育旅游的涵义
(一)国外学者关于体育旅游涵义的研究
国外体育旅游始于19世纪末,Thomas等(2004)预测体育旅游在近十年仍会迅速增长,需要先进的理论做指导,呼吁研究者和从业的人员从事研究与实践。
Glyptic等(1991)认为,“旅游和体育相结合被看作是旅游发展的方向”,已成为80--90年代体育旅游研究热点和企业发展的目标。
Robinson,Gammon,Jones(2003)《SportsTourism》针对体育旅游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概括性了体育旅游的发展,MikeWeed,ChrisBull(2005)《SportsTourism:
Participants,PolicyandProviders》书中提供了体育旅游的案例。
Hall(1992,日本)年提出:
将体育旅游定义为:
“为了参加或参观体育活动,离开日常生活范围的非商业性旅游”。
长积先生(1996,日本)提出了“体育旅行是指将参加体育活动或参观体育活动作为目的的人们,从暂时离开日常生活范围起,到返回日常生活范围止的这样一个活动”的观点。
Hall(1992,日本)年提出:
将体育旅游定义为:
“为了参加或参观体育活动,离开日常生活范围的非商业性旅游”。
长积先生(1996,日本)提出了“体育旅行是指将参加体育活动或参观体育活动作为目的的人们,从暂时离开日常生活范围起,到返回日常生活范围止的这样一个活动”的观点。
国外有些学者从时间和距离上对体育旅游进行了界定,在澳大利亚在2000年出版的《体育旅游战略草案》中定义如下:
国内体育旅游路程长于40公里包括至少一天的在外住宿。
Standeven等(1998)等,认为: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身体运动、旅行、和居住经历的旅游活动。
另外,关于体育旅游停留的时间,Leiper(1979)提出“至少要在目的地停留2四小时以上”。
而野川(1994)则将“当日往返型”的体育活动参观者或参加者称为“超小型体育旅行”或微型体育旅行。
原田宗彦(1995)根据体育旅行的目的,将体育旅游分为“以参观体育活动为目的的旅行”和“以参加体育活动为目的的旅行”两大类。
(二)国内学者关于体育旅游涵义的研究
目前对于体育旅游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于体育旅游的概念仍然是各抒己见,国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国内学者的研究者认为:
柳伯力等(2004)中对体育旅游的界定是:
“人们以参与和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6。
谭白英,邹蓉(2002)认为“体育旅游,即以非盈利目的离开家庭所在地,以前往某一目的地参与或观摩相关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旅游”。
戴光全,杨丽娟(2005)将体育旅游界定为: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各种体育资源为依托和一定体育设施为条件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的总和”。
连桂红,刘建刚(2005)根据属加种差定义法将体育旅游定义为:
“旅游者为了满足各种体育需求,借助于体育组织或其他中介构进行的旅游活动”。
吴畏(2004)提出:
“体育旅游首先是一种旅游活动,其次才是一种旅游方式。
”还强调,“体育旅游活动本身也应该是一种消费行为。
”于素梅(2005)把体育旅游定义为:
体育旅游是旅行者较长时间离开生活地以旅游和体育为目的、以休闲、娱乐、健身、探险等为动机,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旅行游览活动。
《体育大辞典》解释为:
体育旅游是“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内容的旅行游览活动”。
孙东敏认为:
体育旅游是以旅游为目的,从事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为内容的旅游活动。
陈峰(2001)认为,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一种新产品,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规划、设计、组合,引起人的消费欲望与需求,进而感受参与体育活动与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
汪德根(2002年)等认为,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
人们通过休闲体育旅游,健身体育旅游、体育观战游、刺激体育旅游和竞技体育旅游等动机来满足旅游需要。
林佩群等(2000)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能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
吴永芳(2001年)认为:
体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总和。
黄贵(2000)认为:
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以参加或观赏各类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为主要目的旅游。
有些学者对体育旅游的界定是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界定的,如韩鲁安等(1998)认为:
体育旅游广义地概括为:
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
体育旅游也可狭义地理解为:
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并充分发挥其诸种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朱竞梅等(2000)认为,体育旅游从狭义上讲,是以参加各类体育竞赛、会议、交流等为主要目的旅游;从广义上讲,是以各种球类运动和水上水下运动各类探险活动、康体休闲运动、汽车自行车越野、狩猎骑马、棋牌和武木等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旅游是旅游科学与体育科学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个新领域。
陆芳等(2000)认为从狭义上讲,体育旅游是以参加体育竞赛、会议等的旅游,从广义上讲是参加体育各项活动,包括休闲、康体等的旅游,是体育科学与旅游科学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个领域,其产业性质非常明显,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二、体育旅游的特征
体育旅游是一种以体育为主题的旅游形式,除了拥有一般旅游的特点之外,还有其独有的特点。
王贵忠(2002)在描述我国体育旅游的现状中将体育旅游的特征概括为:
一是健身与旅游相结合的特点、满足旅游消费的个性需求、体育旅游具有可重复性等特点,体育本身的魅力赋予了旅游更新的内容,游客在参加体育旅游过程中不仅会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而且在活动中体育会发挥出其强身健体的本质功能和其他诸如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化等功能,从而达到身心合一全面发展的目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是其它旅游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唐国梁(2002)和陈永军(2000)等认为,体育旅游适合大众需求的特点、具有享受性、健康性和刺激性特点。
因为体育旅游目的不是为了取胜,而是为了娱乐性和自由性。
陈玉霞(2002)等认为:
体育旅游的特点在于活动主体的自选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活动效用的综合性。
体育作为一种大众文化集休闲、娱乐、健康、旅游等功能于一身,具有其它文化所不具备的广泛的“社会亲和性”,因此以身体运动为主要特征的体育休闲,娱乐和旅游,就成了当今社会最典型的休闲娱乐旅游生活方式之一。
孙东敏(2002)认为:
体育旅游不同于其它旅游方式,具有:
健身性、多样性、参与性、挑战性、自由性。
黄燕飞(2000年)认为,体育旅游与一般意义的旅游有三点区别,一是目的不同;二、是活动的内容、方法、手段不同;三是最终的效果不同。
由于体育旅游主要是围绕参与体育娱乐。
健身、竞技、康复、探险等活动而产生,因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具体内容、方法、手段独具特色。
比较以上学者对体育旅游的特点的分析归纳,其共同点是强调体育旅游的健身性、参与性、娱乐性和自由性。
三、体育旅游的类型
在划分体育旅游活动的类型(通常简称体育旅游的类型)方面,并不存在绝对统一的标准或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体育旅游研究人员往往根据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使用不同的划分标准,因而所划分出来的体育旅游类型并非总是相同的。
Hall(1992,日本)指出体育旅游分为通过旅游参加体育赛事或通过旅游参观体育赛事两种;原田(1995,日本)根据体育旅游的目的,将体育旅游分为“以参观体育活动为目的”和“以参加体育活动为目的”两大类。
Chilap(2010)体育旅游有以下六种类型:
参与首要型,参与次要型,观赏首要型,观赏次要型,怀旧首要型,怀旧次要型。
根据体育旅游的目的可划分:
孙东敏(2002)认为度假型体育旅游、娱乐休闲型体育旅游、观光型体育旅游、民俗型体育旅游。
柳伯力等(2004)划分为度假型体育旅游、休闲型体育旅游、民俗型体育旅游、观光型体育旅游。
根据体育旅游者分为:
汪德根等(2001)按分为以下四类,有体育赛事旅游者、观摩体育赛事旅游者、自发进行体育活动的旅游者和参观体育胜地的旅游者。
据戴维等(2000,香港)认为可分类为探险旅游、瀑布旅游、戒烟旅游、绿色旅游和潜水旅游等。
柳伯力等(2004)按旅游者的年龄进行划分老年体育旅游、中年体育旅游、青年体育旅游和少年儿童体育旅游体育旅游者的参与行为进行划分参与型体育旅游和观赏型体育旅游。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体育旅游的涵义有其各自强调的重点。
有的强调体育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即是因“体育”而引发的旅游活动,有的学者则强调活动的娱乐性和游憩性,即娱乐消谴性。
四、体育旅游类型的特点
根据国内大多数学者和专家赞同的分类标准,将体育旅游分为观光型体育旅游、竞赛型体育旅游、度假型体育旅游、健身娱乐型体育旅游和拓展型体育旅游,分类介绍特征如下表1。
表1体育旅游类型及特点
序号
类型
基本特点
代表性产品
1
观光型体育旅游
审美体验、享受快乐、感受竞技体育魅力、对象是具有多样性
参观体育场馆设施,历史遗留下来的体育建筑雕塑等艺术形式,奥运会、亚运会等经典赛事
2
竞赛型体育旅游
参与性强、亲身体验、挑战自我
XX体育比赛,赛龙舟,登山比赛等
3
度假型体育旅游
放松身心、消除疲劳、休闲体育
滑雪、钓鱼
4
健身娱乐型体育旅游
健身性、持续性、
专一性
健身大会,
5
拓展型体育旅游
项目“新奇特”、刺激、惊险
漂流、攀岩、溯溪
五、体育旅游研究进展
Standeven等(1998)认为:
世界体育旅游的现状呈现出迅速增长、多样化、大众化的趋势;最大的商业利益,最小环境损耗;体育与旅游部门应密切的合作,应需要关注在体育旅游增长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与系统的管理过程。
体育旅游的发展趋势分为三个方面:
更加广泛的接触大自然,参与大自然,构建大自然,体育旅游的发展将呈现出社会环境的变化、体育和旅游的大众化、健康化的趋势。
戴光全和保继刚(2003)对剑桥大学CSA文献数据库的检索表明:
在社会科学领域,对体育旅游的研究集中于社会学、地理学、休闲旅游、规划、体育等几个学科领域。
目前,西方体育旅游研究的主要问题(GibsonH.J.,1999)包括:
体育赛事和体育旅游的经济影响研究(GrattonC.,DobsonN.andShibliS.,2000;SoonhwanLee&HyosungChun,2002,SoonhwanLee,2001)、体育赛事的服务质量评估(Chia-MingChang,Chin-TsuChen,Chin-HsienHsu,2002)、体育赛事的财政平衡与财政贡献评价(ChalipL.&LeynsA.,2002)、体育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关系(BramwellB.,1999;KarlisG.,2003)、体育旅游与社会文化发展(HalsallM.,1977)、体育赛事目的地的发展战略(FlagestadA.&HopeC.A.,2001)。
总的来看,国外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侧重与体育旅游具体内容和体育旅游市场相关方面的细节性研究。
而我国对体育旅游研究的焦点目前还局限在对体育旅游的定义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与国外对体育旅游研究的进行对比,也可以反映出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阶段,随着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进步,我国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具体。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1世纪初,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
到2020年,中国每年将吸引1.37亿国际游客,取代法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接待国际旅游者和出国旅游者将分别达到1.3亿人次和1亿人次。
在我国,体育旅游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也正在以30%至40%的速度快速发展。
目前全国各地共有100多个体育赛事或旅游节庆,同时还有11个体育旅游专项产品。
国家旅游局曾推出过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游活动和12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其中西部地区显然占有明显优势,以43项占了总计的50%强。
数据来源:
《中国旅游报》。
可见我们国家对于体育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体育旅游的发展更趋向于大众化。
表1CNKI搜索体育旅游文章数量表
关键词
1979-1990年(篇)
1991-2000年(篇)
2001-2010年(篇)
体育旅游
2
38
1328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关于体育旅游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在近十年,过去研究重点主要是在体育旅游定义、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但是近几年随着体育旅游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元化,特别是对体育旅游经济方面的研究。
从CNKI上搜索,近五年之间对“体育赛事”的文章是801篇,对“体育旅游市场”的文章是77篇,体育旅游产业133篇。
从所检索的资料来看,国内学者更注重对体育旅游理论体系的研究,更多地追寻体育旅游的“意义”、“价值”、“效能”,而对一些实践性的研究或案例分析较少。
参考文献:
[1]Chalip,L.Marketing,media,andplacepromotion.InJ.Higham(Ed.),Sporttourismdestinations:
Issues,opportunities,andanalysis.Oxford,UK:
ButterworthHeinemann,2005.
[2]Chalip,L.,&Costa,C.Buildingsporteventtourismintothedestinationbrand:
Foundationsforageneraltheory.InH.Gibson(Ed.),Sporttourism:
Paradigmsandtheories.London:
Rutledge,2006.
[3]Standeven,J.,&DeKnop,P.SportTourism.Champaign,IL:
HumanKinetics.c1999
[4]夏敏慧,海南体育旅游开发[J],人民出版社,2005.9;
[5]柳伯力,体育旅游导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0
[6]孙东敏,体育旅游开发研究---以河北省为例[D],2002,4;
[7]吴必虎,俞曦.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8]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9]黄震方,滨海生态旅游地开发模式的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6(24).
[10]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
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
[11]于素梅,中国体育旅游研究[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12]柳伯力,中国西部体育旅游开发:
理论探讨与对策研究[M],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0
[13]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2(2007.9重印)
[14]李香华,钟兴永,体育旅游与健身[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5
[15]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
青岛出版社,1999.2
[16]黄贵,初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战略[J]武昌:
湖北体育科技2001。
3
[17]韩鲁安,杨春青.体育旅游学初探[J].天津体院学报,1998,(4):
61.
[18]朱竞梅,开发体育旅游项目问题初探,体育与科学第21卷2000年3月
[19]陆芳,福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1卷第2期2001年四月
[20]徐正旭秦纪强长三角一体化下的皖江城市带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0卷第2期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