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练习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426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练习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练习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练习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练习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练习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练习集.docx

《八年级历史下册练习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练习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下册练习集.docx

八年级历史下册练习集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笔记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课标: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北平)

制定了《》。

《共同纲领》起了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确定了(北平→北京)、(五星红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意义:

这次会议为做了重要准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⑴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

会议接受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⑵开国大典:

毛泽东宣布成立。

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的胜利,结束

了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当家作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国际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了,壮大了世界、和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3、西藏的和平解放:

年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订《

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至此,全部获得解放。

第2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课标: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⒈原因:

侵入台湾海峡,干涉;美国入侵朝鲜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应的请求(了解)。

⒉为,(目的),1950年10月,以为司令员的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英雄人物:

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用生命掩护部队完成收复高地的;为了不暴露目标,被烈火烧死的;跳进冰窟窿救朝鲜儿童而献出生命的(他们发扬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⒊结果:

抗美援朝战争的取得胜利(标志:

《》的签订)。

⒋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提高了,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的外部环境。

第3课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课标: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⒈土地改革: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决定在新解放区进行。

 

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废除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发展,为新中国的开辟道路。

②土改总政策是:

依靠,团结,中立,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③基本内容:

没收地主阶级的和,分配给。

④意义:

彻底废除了中国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⒉国民经济的恢复:

背景:

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的)。

策措施:

没收,建立;打击,稳定;统一,实现国家财政;合理调整现有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等。

③结果:

到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课标: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⑴背景:

①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②国家经济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

党和政府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

⑵从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计划。

⑶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和的初步基础;促进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的改造。

⑷成就: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建成投产,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粮、棉连年增产。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年月,第一届在北京召开。

⑴制定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法》。

它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宪法贯穿着原则和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和的基础。

⑵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为国家主席、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为国务院总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机关。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业、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和的形式走集体化道路,对的改造是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进行的。

到1956年,基本完成。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制向制的转变,标志着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09中考已考)

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标: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1大跃进:

是以为目标,以为中心的运动。

口号:

“,“。

结果:

造成破坏,失调。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

“”,。

结果:

 

危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造成了,人民大幅度下降。

(原因还有:

三年和苏联的行为)

⑵失误原因:

违背;建设社会主义;对国情没有;急于求成。

⑶教训:

正确认识,实事求是,以为中心,遵循。

⑷左倾错误的纠正:

①对实行全面调整。

提出了“、、、”的方针②结果:

从1962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

1957—1966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尽管发生了严重失误,但仍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

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许多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英雄模范人物:

“铁人、解放军好战士、党的好干部。

他们和的精神和事迹,激励着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第7课全国大动乱

课标: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直接原因:

①毛泽东对做出错误判断,认为共产党内产生了“”,党和国家已面临

的危险。

(毛泽东同志领导上的“左”倾错误)

2林彪、江青一伙野心家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企图乱中夺权。

2.“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1965年11月,姚文元批判《海瑞罢官》文章在《文汇报》上发表。

3.“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标志:

①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的《》

3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

二、全国大动乱和二月抗争

1.1967年1月,上海夺权、全国大动乱

2.二月抗争:

1967年2月等老一辈革命家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面对面的斗争。

3.刘少奇冤案:

1968年,刘少奇被错误地开除出党和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受尽折磨,于1969年11月在开封含冤病逝,成为党的历史上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三、民主法治的严重破坏

文革期间,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形同虚设。

1965-1975十年没有召开过一次会议。

全面夺权后,地方各级党委、人大和政府被取代。

第8课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一、经济形势的恶化

1.经济形势的恶化的原因

国民经济形式迅速恶化的原因是由和的局面而造成的。

2.经济形势的恶化的表现

经济工作机构,经济管理处于无政府状态;企业的被废弃,大批工人、干部离开岗位闹革命;交通运输阻塞,物质供应难以保证;市场供应紧张,日用消费品短缺。

二、周恩来调整经济和邓小平全面整顿

1.九一三事件

1971年9月13日,及其妻儿叛党叛国,慌忙外逃,飞机飞经

时,机坠人亡。

这就是“九一三事件”。

2.周恩来调整经济

1973年周恩来病重期间调整经济,使国民经济得以回升。

但“四人帮”开展“

”运动,把矛头指向周恩来。

3.邓小平全面整顿

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从开始,国民经济再度回升。

可是,“四人帮”开展“”运动,使国民经济又遭受破坏。

三、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

1.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损失,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2.经济建设的某些成就

1968年,建成通车;1973年钢铁基地、湖北

建成;万里长江第一坝水电枢纽工程、西藏羊八井

工程动工兴建。

四、“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四五”运动

1976年1月8日,逝世,清明节时,北京群众举行

的大规模活动,这就是“四五”运动。

这一运动虽遭到“四人帮”的镇压,但为后来奠定了群众基础。

2.“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976年7月6日,逝世;9月9日,与世长辞,“四人帮”加紧活动。

10月,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四人帮”。

“四人帮”的粉碎,标志着的结束。

第10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中,邓小平作的《》的重要讲话,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年月底,北京。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①重新确定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的总方针;③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标志着

第11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课标: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农村和城市改革

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坚持的前提下,实行改革,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

⒉农村的改革:

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等地农民率先进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尝试,实行。

之后,包产到户逐步完善为。

②意义:

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乡镇企业的崛起提供了条件。

此后农村改革向化、化、化方向发展。

⒊乡镇企业的崛起:

的推行,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各地办起了大批乡镇企业,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⒋城市的改革:

①1984年10月,中共会通过了《中共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扩大企业权,加强企业责任制,将企业推向。

目标:

作用:

这些改革增强了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

⒌民营企业的勃兴:

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标: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兴建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突破。

1980年,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尤为典型)。

1988年省建立,建成经济特区。

作用和影响:

有力地促进了,促进了的形成。

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⒈(1984年)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⒉(1985年)三个经济开放区:

、、(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

⒊20世纪90年代,以为龙头的长江沿岸城市开放。

⒋新格局:

---(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批准中国加入。

②加入世贸组织,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同时也带来了。

第13课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课标:

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一、法制建设的成就

⒈法制建设的任务:

维护和发展,保护,切实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

⒉1982年新宪法,规定了实行的总方针,其根本任务是

⒊1986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规定了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⒋1979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作较大修订。

意义:

有效地保证了的顺利进行。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

⒈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制度,并发展中共领导的合作、协商制度。

⒉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的方针。

1982年又提出与民主党派“”的方针。

⒊新时期又制定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政策(包括者、拥护社会主义的者和拥护的爱国者)。

⒋实行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重点是改变的问题,在改革中实行分开,同时废除了制。

第14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15课 民族团结的加强

课标: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民族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

管理:

实行制度,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⒉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先后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

实行因地制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内需,国家实施战略。

第16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课标: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⑴构想:

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后得到全国人大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

实践:

①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

②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

③港澳回归洗雪了港澳分别被英、葡长期侵占的历史耻辱,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步骤,港澳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树立了典范,推动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也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途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学术、文化、体育等交流日益增多。

第18课 国防建设

课标:

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的建立(1949年)。

建立目的:

巩固,保卫祖国和不受侵犯,保护人民的和平生活,加强部队的化、化和化建设。

⒉科技强军:

①1956年,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决策,主管国防尖端武器的研究和生产,尖端武器取得突出成就。

6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出、原子弹、弹、人造。

196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创建。

10月,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80年代以来,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实现型向型、由型向型转变,成为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坚强柱石。

第19课 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

课标: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⒈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形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等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⒉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实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愿意与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新中国就与,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①1953年底,周恩来第一次提出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中、印、缅三国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容: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的成熟。

二、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⒈日内瓦会议:

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国政府代表首次以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亮相,并对会议做出了积极贡献。

⒉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内容:

讨论亚非主权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

中国派出了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

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鲜明地提出了“”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亚非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

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0课 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课标:

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极力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

随着中国的不断增强和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⒉1971年,第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

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建交

⒈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同毛泽东会见,与周恩来会谈。

后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⒉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报》发表,美国承认是中国的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发展和完善了外交路线,灵活务实地开展外交活动,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改善了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改善和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密切和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外交不仅在国际斗争中维护了,而且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环境。

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

课标:

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①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钱学森、邓稼先等努力下;

1960年11月成功发射;

1964年10月;

④1970年4月;

⑤1975年;

⑥1984年。

二、“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

袁隆平首先培育成“”,被誉为“”。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

①1958年,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小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

②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级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③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从科学计算扩展到过程控制、信息处理、经济管理、情报检索、人工智能等方面。

四、“863”计划的制定:

年月,四位科学家向党中央建议,组织专家对中国高新技术发展战略进行论证。

同年底制定了《纲要》。

为纪念科学家们的建议,这个纲要命名为“计划”。

第22课 教育、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

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⒈教育事业的发展:

①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制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的国策。

③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规;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

⒉文学艺术的繁荣:

1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文学:

小说:

《》、《》、《》、《》。

3艺术:

昆剧《》、歌剧《》、芭蕾舞剧《》、现代京剧《》、话剧《》、绘画《》、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电影有《》、《》,电视剧《》、《》。

⒊中国成为体育强国:

①1955年,颁布实施《》。

②2000年悉尼奥运会获28枚金牌,金牌总数第三名。

③2008年,第届奥运会在中国举行。

第23课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

课标: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常生活变化大。

⒉就业制度:

企业打破“”。

制正在废除。

制和制逐步实现,用人单位和应聘者选择,用人方式多样化。

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⒊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

220世纪80年代末,职工医保制度开始改革。

②1998年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制度的决定》,在城镇建立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③建立了保险、保险、城市居民等制度,兴办了各种社会福利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