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小高考历史讲练稿知识梳理+考题演练+挑战A级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287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1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小高考历史讲练稿知识梳理+考题演练+挑战A级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江苏小高考历史讲练稿知识梳理+考题演练+挑战A级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江苏小高考历史讲练稿知识梳理+考题演练+挑战A级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江苏小高考历史讲练稿知识梳理+考题演练+挑战A级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江苏小高考历史讲练稿知识梳理+考题演练+挑战A级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小高考历史讲练稿知识梳理+考题演练+挑战A级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江苏小高考历史讲练稿知识梳理+考题演练+挑战A级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小高考历史讲练稿知识梳理+考题演练+挑战A级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小高考历史讲练稿知识梳理+考题演练+挑战A级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江苏小高考历史讲练稿知识梳理+考题演练+挑战A级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试说明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了解先秦时期政权的更迭;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了解秦的统一;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理解郡县制的推广和作用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了解清朝的军机处;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时空坐标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一 先秦时期政权的更迭(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

1.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2.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4.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5.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考点二 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1.概念:

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即狭义的“封建”。

由中央王朝分封建邦。

2.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3.基本内容: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4.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5.作用

(1)积极: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2)消极:

受封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国逐渐成为分裂割据势力。

考点三 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1.目的:

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4.基本内容

(1)周王的嫡长子为大宗,继承王位,其余诸子为小宗,分封为诸侯。

(2)诸侯嫡长子继承爵位,余子成为卿大夫。

(3)卿大夫和士的关系依此类推。

(4)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特别提醒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

5.对当时的影响

(1)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拓展延伸

 宗法制对当今社会的深远影响

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直至今日,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积极方面有尊老爱幼、尊宗敬祖、注重家庭建设等;消极方面有任人唯亲、重男轻女等意识和家长制作风等,与现代平等民主意识相违背。

考点四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1.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2.王权和神权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实行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考点五 了解秦的统一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长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修建自都城咸阳通达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等。

考点六 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

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中央官制以皇权为中心。

三公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御史大夫

地位仅次于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

负责全国军务(始皇实际并未任命太尉,而是自掌兵权)

考点七 理解郡县制的推广和作用

1.背景:

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2.推广:

秦统一后,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工作的“亭”。

3.作用: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

特别提醒 郡县制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

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江苏学测5年考题统计

年度

题型

考向

2017年

选择题

分封制的特点

判断题

秦朝君主专制

2016年

选择题

宗法制的影响

2015年

选择题

宗法制的现实意义

2014年

选择题

宗法制的现实意义

2013年

选择题

宗法制的影响

1.(2017·江苏学测)史书记载:

周公辅佐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答案 B

解析 “立七十一国”指的是西周初年“封邦建国”的分封制,故B项正确;A项指的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D项出现于元朝,均晚于题目中的时间“西周时期”。

故选B。

2.(2016·江苏学测)每至清明,陕西黄陵都会隆重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海内外炎黄子孙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拜谒礼祭黄帝。

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

答案 C

解析 祭祀祖先与宗法制相关,故选C。

A、B与王位传承制度相关。

D属于地方行政制度。

3.(2015·江苏学测)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

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

答案 C

解析 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自我认同”“合家团圆”的信息可知是与血缘关系相关的宗法制。

故本题应选C项。

4.(2014·江苏学测)“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  )

A.规范宗教仪式B.传承中华传统

C.禁锢人们思想D.阻碍社会进步

答案 B

解析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传承尊宗敬祖的历史传统,有利于中国传统节日(如清明等节日)的沿袭,故B项正确。

一、选择题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

“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符合这一描述的历史时期是(  )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答案 C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新建之国”“鲁、卫、晋、齐”可知是分封制。

故本题应选C项。

2.(2017·扬州学测模拟)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这一事件直接(  )

A.否定了当时的宗法制

B.开始确立君主制

C.破坏了当时的分封制

D.动摇了王位世袭制

答案 C

解析 “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说明不再统一尊奉周天子为王,不符合分封制的法则,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宗法制,故A项错误;君主制是秦朝以后,故B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属于王位继承制度,当时并没有废除,故D项错误。

3.(2017·镇江学测模拟)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

导致东周王室衰微的政治因素是(  )

A.宗法制的衰落B.分封制的瓦解

C.郡县制的实施D.世官制的沿袭

答案 B

解析 题干“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指的是分封制下的诸侯王之间的战争,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是分封制,故B项正确;A是维系分封制基础;C和D均不是主要的因素。

4.据史书记载,唐高祖李渊的原配夫人皇后窦氏,一共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继承皇位的应该是(  )

A.李建成B.李世民

C.李玄霸D.李元吉

答案 A

解析 在宗法制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应由嫡长子,即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来继承,故选A。

5.(2017·连云港学测模拟)西周时期已形成一套较完备的国家政治体系,其中拓展了疆域且维系了其长久统治的制度是(  )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答案 B

解析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扩大了疆域,维护了西周的统治,故B项正确;A项是分封制的基础;C项是在秦朝推广;D项是秦朝创立。

6.“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反映了西周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  )

A.嫡长子继承制B.神权色彩浓厚

C.政治等级森严D.贵族拥有政治经济特权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君主、始祖只能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而能继承大宗的只有嫡长子。

故选A。

7.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

”此段文字表现出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  )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使人民从事生产有了安定的环境

答案 D

解析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使人民有了安定的社会生产环境,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故答案选D项。

8.(2017·如皋学测模拟)秦朝的中央官员中,“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是(  )

A.丞相B.诸侯C.太尉D.御史大夫

答案 A

解析 秦朝时,丞相协助天子处理日常事务。

秦朝废除分封制,B项错误;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掌管奏章和监察百官,C、D两项错误。

9.(2016·常州学测模拟)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  )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三公九卿制D.王位世袭制

答案 C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

“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也就是说不再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排除A、B;王位世袭制不符合“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排除D;三公九卿制是封建的选官用官的官僚体制,符合题意。

10.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答案 A

解析 根据左图中“齐”“鲁”“宋”“曹”等名称分析,属于分封制下的封国。

根据右图中“辽东郡”“琅邪郡”“渔阳郡”等名称分析,属于秦朝时期郡县制的地方行政机构。

两图的变化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1.(2017·徐州学测一)周公监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将功臣、亲族等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  )

答案 B

解析 分封制下诸侯拥有世袭权力,中央很难实现对地方直接控制,故本题错误。

12.(2017·金陵中学学测模拟)宗法制是维系西周稳定的重要制度,明确规定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拥有继承王位的权利。

(  )

答案 A

三、材料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於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南宋]郑樵《通志》

材料二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

——《礼记·丧服四制》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

有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所反映的含义是什么?

有何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评价宗法分封制的影响。

答案 

(1)分封制。

积极作用:

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含义:

把天、地、国、家连为一体,息息相关。

意义:

利用血缘等关系巩固和发展了王权。

(3)一方面,在古代社会保证了各级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巩固统治;另一方面,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1.下图是某位同学绘制的《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以下对示意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提示了大宗与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B.图示提示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图示提示了中国封建制度的主要特征

D.图示提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 西周分封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由图示可以看出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相互依存的,故选B。

2.(2017·南京学测模拟)顾炎武说: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由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  )

A.分封制与郡县制呈现递次变更兴替规律

B.分封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中央所垄断

C.郡县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地方所占据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是治国良策

答案 D

解析 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说明应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故D项正确;顾炎武认为,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有一定的弊端,故排除A项;B项和C项明显与题意不符。

故选D。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县而促。

材料三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郡县之法,已在秦先。

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该制度推行有何意义?

(2)针对秦朝的政治变革,材料二、三、四是如何认识的?

(3)结合上述材料,从制度创新角度谈谈启示。

答案 

(1)分封制。

扩大了疆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材料二认为秦朝的迅速灭亡是由于推行了郡县制;材料三认为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快速灭亡,而不是推行了郡县制;材料四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

(3)制度创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王朝的灭亡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与制度的创新无必然联系;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言之有理即可)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点一 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汉初,继续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郡县、封国并存。

汉武帝时,采取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考点二 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职能:

中书省掌决策;门下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

2.评价: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监督与牵制,削弱和分散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

三省分工明确,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

考点三 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考点四 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1.设置:

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职责: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3.意义: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考点五 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夏商周时期主要是世官制(世袭)。

2.汉代实行察举制: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依靠门第选官,不利于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4.科举制:

考试选官的制度。

(隋唐至1905年)

(1)确立过程

①隋:

科举制创立: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用分科考试来选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唐宋元:

科举制发展完善。

(2)评价: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图解历史

 选官制度的演变及标准

考点六 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

(1)原因:

鉴于元朝相权过重、皇权不稳的教训。

(2)概况:

明太祖时期,废丞相、权分六部。

(3)影响:

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设内阁

(1)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皇帝事务繁杂。

(2)概况:

明成祖时期,设内阁,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3)特点: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其职权大小及阁臣升降均取决于皇帝旨意。

考点七 了解清朝的军机处

1.概况:

雍正时期设立,最初目的为办理西北军务。

2.特点:

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品级不高,跪受笔录;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

(简、速、密)

3.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误区警示

 丞相、内阁、军机处的区别

丞相位高权重,其存在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考点八 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积极: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2.消极:

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新经济因素的发展,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江苏学测5年考题统计

年度

题型

考向

2017年

材料题

古代选官制度

2016年

材料题

科举制

选择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2014年

选择题

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2013年

选择题

察举制

选择题

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1.(2016·江苏学测)某选官制度“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考试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

这一制度形成于(  )

A.汉朝B.隋朝C.宋朝D.明朝

答案 B

解析 材料指的是科举制,它出现于隋朝,故选B。

A以察举制选官。

C、D是完善时期。

2.(2014·江苏学测)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

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

A.八股之风愈演愈盛B.君主专制影响深刻

C.科考规范愈加严格D.君主名号不再避讳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皇帝独尊,遇到“皇帝”字样要回避,说明君主专制影响深刻,故B项正确。

3.(2017·江苏学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

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

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

其对官员素质的期待,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

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

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答案 

(1)朝代:

西汉(汉朝)。

流派:

儒家。

(2)制度: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特点:

考试选官;择优录取。

(3)新规定:

分地录取(分卷考试)。

作用: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4)价值取向:

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

(任答两点)

一、选择题

1.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下诏:

“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封侯)焉。

”此举的意图是(  )

A.施恩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D.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答案 C

解析 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意图是要解决王国问题以维护统治。

A、B、D三项结论与题意不符。

2.(2017·镇江学测模拟)下列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中部门之间隶属关系示意准确的是(  )

答案 A

解析 三省六部制下尚书省负责执行,主管六部,故A项正确。

3.(2017·宿迁学测模拟二)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下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

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

答案 D

解析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从图中“中书省”“甘肃行省”“陕西行省”等信息可知,这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

4.(2017·徐州学测一)《通志》载:

“汉郡国每岁贡士,皆拜为郎。

分居三署,储才待诏,无有常职。

”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B.察举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

答案 B

解析 “汉郡国每岁贡士”“拜为郎”是指察举制的选官制度,故B项正确;A是先秦以前选官制度;C是隋唐以后选官制度;D是魏晋时期选官制度。

5.(2017·苏州学测模拟)中国古代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生,寒窗苦读十年,被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推荐到西北怀远县做县令。

该事件应该发生于(  )

A.汉朝B.魏晋南北朝

C.唐朝D.宋朝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中正”“中下品”说明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B项正确;A是察举制;C和D均是科举制。

6.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两大选官制度。

察举制注重以德选官,故A项表述正确;科举制考查的是儒家经典,忽视科技,故排除B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的优劣来选拔官员,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故排除D项;C项应为九品中正制。

7.(2017·南京学测模拟)《明史·职官一》记载: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材料说明内阁(  )

A.可以干涉皇权

B.成为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C.可以劝谏皇帝

D.成为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答案 C

解析 “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说明内阁的进谏作用,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是内阁具有的特点。

8.(2017·连云港学测模拟)明朝嘉靖万历时,内阁权压六卿……对于军国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