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6115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高2019届高三第五次调研考试

语文学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工艺及其器具产品历来是用与美的完美结合典范,凝结着人类自身的生活智慧,线条优雅、纹样工整、器形端庄、功能适度、取材天然。

工艺本身的造物之美以及器具所折射出的文化传承肌理,历时久远却仍能让人闻其芳香,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这一鲜明的特性到了当下,却恰恰成了一把双刃剑,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并且极大地制约了传统工艺的发展。

传统工艺多采用一些纯天然的材质进行手工制作,不论是编扎工艺所用的竹、藤,还是雕刻工艺所用的玉石、原木,从产品个体而言都非常绿色环保,生产过程以及消费过程也很少产生污染。

但从大的生态环境发展以及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角度着眼,不断地索取以及依赖天然材质,不仅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极大破坏,同时也给传统工艺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一旦资源耗尽枯竭,传统工艺也就失去了其生存最基本的基础环境,发展与传承就捉襟见肘,工艺衰退也就不可避免。

传统工艺素以制作精美细致著称,故而技艺较为繁琐堆砌,很多传世的传统工艺品有着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美,这是古人对日用器具的品质追求以及其审美特性的一种极大表现,也因此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目光。

可是也不难发现,传统工艺背后所隐藏的精雕细琢的艺术追求固然令人赞叹与欣赏,但从根本上说这一审美特性在现代生活中已经缺乏根基,因其与现代人追求简约的审美情趣与需求完全相悖,市场低迷在所难免。

此外,传统工艺传承方式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是口口相传的师徒制,技师与传人之间的面对面长时间授艺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技艺传承的完整性,但这种传承方式也相对脆弱,极易出现人才断层与流失,使得传统工艺的发展潜藏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在没有大工业生产普及、也没有那么多外在从业诱惑的年代,经年累月的从业训练可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工艺传人,但到了现代,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核算直接导致传统工艺后继乏人,面临“人在技在,人亡艺绝”的困境,传承之路越走越窄。

因此,传统工艺传承,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深入挖掘现代生活需求,通过要素整合创新提供更合理有用的产品,使传统工艺借由这些产品重新走进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

(摘编自梁玲琳、朱麒宇《再论中国传统工艺传承中的要素整合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工艺品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这一鲜明的特性从古至今既是优势也是劣势。

B.依赖天然的材质,使得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捉襟见肘,进而导致工艺衰退。

C.精雕细琢是传统工艺的艺术追求,但从根本上说这种审美特性与现代人的追求完全相悖。

D.师徒制曾是传统工艺传承的主要方式,但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却陷入了绝境。

2.下列对原文论述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材质特性、审美特性、传承特性等三个角度阐述传统工艺的发展问题。

B.文章综合运用了分点阐述与辩证说理的方法,但没有对典型事例进行详细分析论证。

C.文章在论述中先阐述了传统工艺的优点,然后再揭示出这些优点背后的隐忧。

D.文章针对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先总后分,逐层递进并对比分析,最后提出总体解决方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自然资源不会耗尽枯竭,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问题就可以不用担心。

B.产品是传统工艺的最终承载者,它可以带着传统工艺重新走进现代人生活。

C.只有顺应时代需求,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D.制约传统工艺传承的因素有很多,围绕工艺本身特性进行分析只是一种视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黄昏无下落

鲍尔吉·原野

是谁在人脸上镀上一层黄金?

人在慷慨的金色里变为红铜的勇士,破旧的衣裳连皱褶都像雕塑的手笔;人的脸棱角分明,不求肃穆,肃穆自来,这是在黄昏。

小时候,我无意中目睹到了黄昏。

感受到那离奇的光从红里变出诡异的蓝。

红里怎么会生出蓝呢?

它们是两个色系。

玫瑰红诞生其间,橘红诞生其间,旋生旋灭。

这是怎么啦?

西方的天空发生了什么?

我结结巴巴地问大人,那里发生了什么?

大人瞟一眼,只说两个字:

黄昏。

自那时起,我得知世上还有这两个字——黄昏,并知道这两个字里有忧伤。

我盼着观黄昏,黄昏却不常有。

多云天气或阴天,黄昏就没了下落。

我站在我家屋顶看黄昏。

西方的天际在柳树之上烂成一锅粥,云彩被夕阳绞碎,红云有如在烈火中逃窜的野兽,却逃不出西天的大火。

太阳以如此大的排场谢幕,它用炽热的姿态告诉人它要落山了。

人习以为常,不过瞟一眼,名之“黄昏”。

而我心里隐隐有戚焉。

假如太阳不再升起,全世界的人会在痛哭流涕中凝视黄昏,每日变成每夜,电不够用,煤更不够用,满街小偷。

黄昏里,屋顶一株青草在夕照里妖娆,想不到生于屋顶的草会这么漂亮,红瓦衬出草的青翠,晚霞又给高挑落下的叶子抹上一层柔情的红。

草摇曳,像在瓦上跳舞。

原来当一株草也挺好,如果能生在屋顶的话,是一位在夕阳里跳舞的新娘。

地上的草叶金红,鹅卵金红,土里土气的酸菜缸金红,黄昏了。

我在牧区看到的黄昏惊心动魄。

广大的地平线仿佛泼油烧起了火,烈火战车在天际穿行,在落日的光芒里,山峰变秃变矮。

天空盛不下的金光全都倾泻在草地,一直流淌到脚下,黄牛红了,黑白花牛也红了,它们扭颈观看夕阳。

天和地如此辽阔,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坐在草地上看黄昏,直到星星像纽扣一样别在白茫茫泛蓝的天际。

那时,我很想跟别人吹嘘我是一个看过牧区黄昏的人,但这事好像不值得吹嘘。

什么事值得吹嘘?

我觉得看过牧区的黄昏比有钱更值得吹嘘。

那么大的场景,那么丰富的色彩,最后竟什么都没了,卸车都卸不了这么快。

黄昏终于在夜晚来临之前昏了过去。

“我曾经见过最美丽的黄昏”,这么说话太像傻子了。

但真正的傻子是见不到黄昏的人。

在这个大城市,我已经二十六年没见过黄昏,西边的楼房永远是居然之家的楼房和广告牌,它代替了黄昏。

城市的夜没经过黄昏的过渡直接来到街道,像一个虚假的夜,路灯先于星星亮起来,电视机代替了天上的月亮。

这么多年我一直以为我失去的仅仅是黄昏,原来还有那么多东西。

我一直觉得自己身上缺了一些东西,原以为是缺钱、缺车,后来知道我心里缺了天空对人的抚爱,因为许多年没见到黄昏。

(选自《美文》,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一段以发问领起下文对黄昏夕阳的描述,言简意赅,独立成段,引发读者思考。

B.作者对黄昏的情感由开始的好奇到忧伤,再到自豪直到最后的反思,逐层深入,每层的感受都与对黄昏夕阳的描写相结合。

C.文中最后一段两个“傻子”含义区别明显:

前者指自己对黄昏的痴迷,后者指对人间之美漠视的人,作者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

D.题目“黄昏无下落”寓意深刻,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容易消逝,而人们却无视它的存在,体现了全文忧伤的感情基调。

5.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6分)

6.“黄昏”一词在文中有着丰富内涵,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现在的校园贷“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导致的是“信息审核不严、高服务费、高违约金”问题,而大学生年轻冲动,虚荣心强,金融知识匮乏,防范意识薄弱,这些因素持续堆积,乱象就不可避免了。

教育部、银监会等部委曾多次发文提示校园贷风险,多地地方金融局也下发配套细则。

令人遗憾的是,在百般呵护下,一些大学生依旧没能逃脱非法校园贷的“魔爪”。

这从客观上证明了大学生的借贷需求旺盛,只有为大学生提供渠道畅通、手续便捷、利率合理的金融借贷服务,让校园贷在法治化市场化的轨道上运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对于“校园贷”问题,除了加强监管,更要精准打击,必须及时补上漏洞,严格区分合法借贷与金融诈骗,对某些打着校园贷的幌子给大学生“挖坑”的借贷平台,该取缔要取缔,该重罚要重罚,不能手软。

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校园贷乱象的蔓延,并保障其健康、良性的成长。

此外,学生也要不断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同时少些虚荣心,避免过度透支消费。

(2016年10月21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二

 

 

材料三

校园贷乱象触目惊心,如何解决?

答案是打开校园贷的“正门”。

据报道,日前建行和中行向市场推出其校园贷产品。

其中建行的“金蜜蜂校园快贷”年利率5.6%,授信额度在1000元到5万元;中行的“中银E贷路校园贷”最高贷款金额8000元,不含任何手续费。

野蛮生长的校园贷平台不会自律规范,即使靠制度约束和形成常态化的风险监控,短时间内也难以奏效。

更重要的是,校园虽是小社会,但也成为“大江湖”,尤其大学校园汇聚了最庞大、最前卫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也掌握了更便捷的信息化技术。

从这个意义上讲,规范的信贷平台已成为大学校园的必需品。

正规金融机构推出的校园贷产品,也缓解了校方和家庭的压力。

“正规军”进军校园贷,除了强化了大学生们的信用意识,还降低了校园消费的风险。

此前那些野蛮生长的校园贷平台,几乎全都是采取诱惑的方式,几乎没有任何审批就让大学生们掉入彀中。

(2018年10月25日中评网)

材料四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进入校园分期市场。

不少平台无法满足监管层的要求,在政策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权衡营业状况后,选择主动清盘停业,由于这部分平台待收较小,容易完成清算,主动停业或许是平台良好退出的不错选择。

“校园贷”本质上只是一种金融工具,具备其应有的工具价值。

如果接受“校园贷”服务的对象能够挖掘其价值,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校园贷”是利大于弊的。

网贷之家首席研究员马骏认为,校园贷市场肯定不会消失,因为需求存在,近段时间出台的政策也并非一刀切,而是建议平台更加规范。

对于校园贷平台适合转型的方向,马骏认为,可以随着毕业生的发展轨迹进行转型,比如目标客户为刚毕业没多久的学生、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这样也能有效地控制平台成本。

(节选自《北京商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校园贷可以帮助大学生创业、助学、理财,但是借贷平台会让学生不断陷入“高利贷”的陷阱。

B.建行和中行这两大银行推出的校园贷产品,虽具有利率适度、授信额度适中的特点,但依然不可触碰。

C.当代大学生年轻冲动,虚荣心强,金融知识匮乏,防范意识薄弱,思想前卫,因此很容易掉进部分校园贷平台的火坑。

D.“校园贷”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工具,如果平台规范,受贷者能够合理利用,“校园贷”是利大于弊的。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校园汇聚了最庞大、最前卫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掌握了更便捷的信息化技术,所以校园贷不会消失,也难以规范。

B.材料二显示,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近半数学生月开销在两千至三千元之间,月开销一千元以下的占比最少。

C.从材料二中的数据分析来看,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校园贷的钱被用来旅游、休闲的最多,用于学习费及用品的只有约四分之一。

D.现在的校园贷“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大都采取诱惑的方式,没有任何审批就让大学生们掉入彀中。

9.根据材料内容,你认为应如何解决“校园贷”乱象这个问题。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冯大夫传

[明]焦竑

冯大夫名友,字益卿,长安人,官至奉政大夫。

童稚入乡塾,雅知自重,不与群儿嬉。

家贫不能购书,手写诵读,日夜不少休。

弱冠游胶庠①,每试辄出其曹。

嘉靖甲午,举乡试。

一再上礼闱,不第,叹曰:

“母老矣,椎牛不如鸡豚之逮存,何言诎乎!

”乃就屯留学谕。

屯留远在山中,人不知学。

大夫日为指授经义与作文法度,问馈却不纳。

一时诸生俛首听命,无敢喧哗者。

素许李尚智、李之茂、冯典三人之为文。

庚子,之浙江典试,留币为贺,已而三生皆得隽。

自是登进士者,项背相望,非曩时比矣。

壬寅,晋岢岚州知州。

州苦虏,数被创,岁且大侵。

大夫省刑薄征,一切居之以宽,民德之。

又念城墉濠堑为扼虏之要,殚其心计,且筑且浚。

盖财无沉浮,役无罢病,而井井章章,垂百世规者,大夫力也。

会忻州凋敝,一岁三易守。

众议非大夫不可,乃调守忻州。

士民欲留之不得,争画像祀之。

至忻,严立科条,婚丧不时者禁,赌博奉左道者禁,诸惰窳②颓废为之一新。

土风善讼,税粮不时入,又藩封阑夺民田,岁额为损。

至此狱讼衰减,逋赋日完,民间去田复还。

上嘉之,赐金币,加四品俸。

寻晋郡丞。

职清军,立保甲,增墩台③,令剽掠者不得骋;摄郡事,入手辄办。

邻郡狱不能决者,卒归大夫。

廉干之声最畿辅。

顾以事忤元宰,御史希宰意,中以萋菲之言。

先是大夫念母老,屡乞终养,不能得,至是欣然曰吾志遂矣岩居筑别墅课农训子或坐茂树或登所作望山楼纵饮啸傲时制新声自娱晚年喜客弥甚,张筵谈笑,意气霞举。

人皆谓为寿征,乃仅仅六十而卒,惜哉!

【注】①胶庠:

这里指学校。

②惰窳(yǔ):

懒情。

③墩台:

这里指报警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是欣然曰/吾志遂矣/岩居筑别墅/课农训子/或坐茂树/或登所作/望山楼纵饮/啸傲时制新声自娱/

B.至是欣然曰/吾志遂矣/岩居筑别墅/课农训子/或坐茂树/或登所作望山楼纵饮/啸傲时制新声自娱/

C.至是欣然曰/吾志遂矣/岩居筑别墅/课农训子/或坐茂树/或登所作望山楼/纵饮啸傲/时制新声自娱/

D.至是欣然曰/吾志遂矣/岩居筑别墅/课农训子/或坐茂树/或登所作/望山楼纵饮啸傲时制新声自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靖:

明世宗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始,为一帝一号。

故明朝时,便习惯以年号来称呼皇帝。

B.礼闱:

文中指科举考试之会试。

会试由礼部主办,故称“礼闱”。

C.品:

封建官吏的等级,从一品到七品,一品级别最高,七品最低,如“七品芝麻官”。

D.保甲:

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若干户编作一保,若干保编作一甲。

合称“保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友少忠于学,勤读不辍。

他小时候进到乡塾学习,向来知道自重,不和其他孩子嬉闹。

家中贫穷买不起书,他抄下来诵读,夜以继日,不稍作休息。

B.冯友尽职尽责,慧眼识才。

担任屯留学谕时,一向赞许李尚智、李之茂、冯典三人的文章,不久这三人都考中了进士;但从此之后,屯留考中进士的人,就逐渐减少,不能和先前相比了。

C.冯友心怀百姓,体恤民情。

担任岢岚州知州期间,面对岢岚州遭受外族侵袭、将要闹饥荒的现实,他减轻刑罚、减少赋税,当地百姓对他感恩戴德。

D.冯友宽严有度,深受信任。

任岢岚州知州时,用宽容的政策处理州中之事;到了忻州却制定严苛的法规来清理州中陋习,收效明显,得到了皇帝的赞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大夫日为指授经义与作文法度,问馈却不纳。

(5分)

(2)顾以事忤元宰,御史希宰意,中以萋菲之言。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郡斋

李攀龙

金虎署①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

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

世路悠悠几知己,风尘落落一狂生。

春来病起少吏事,拟草玄经②还未成。

注:

①金虎署,指刑部。

②玄经,指道家经典。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诗人曾在刑部声名显赫,次句写如今出守邢州,两相对比突出了诗人失意之情。

B.“折腰”句写出了当时官场奴颜婢膝的丑态,“白眼”句则道尽了官场的人情淡薄。

C.本诗的第三联诗人在慨叹知音难觅的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在茫茫人世间的孤独与渺小。

D.作为咏怀诗,本诗用语率真质朴,自然流畅,情感亦丰富,包含了愤慨和感伤等情感。

15.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离骚》中两次写到“佩带”,“”一句写因用香草作佩带而遭贬黜,“”一句写要加长自己的佩带。

(2)李白《蜀道难》中,先用“”写看到成对的鸟儿在林间飞,又以“”写听到夜里的杜鹃在悲鸣。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两句,生动地描绘出醉翁亭四周春天花开、夏天树茂的两幅美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科学家认为,量子计算机将会成为未来科技的引擎。

由于量子有一种“叠加”的特性,量子计算也就具备了并行的能力,即可以实现同步计算。

()。

那么一些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大规模计算难题将。

以大数因数分解为例,经典计算机分解300位的大数需要15万年,万亿次量子计算机分解这个大数,则仅需1秒钟。

量子计算机将可能颠覆你的未来生活。

它可大大简化地面和空中交通控制的工作量,在的城市公路网中,量子计算机能同时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和道路拥堵,迅速筛选出最佳出行路线;它还可以对空中交通模式进行复杂分析,进行更高效的飞行调度。

量子计算机还可以用来设计新型武器,制定新的作战战略,让军用机器人更快地做出决定,更准确地采取行动,比敌方机器人。

此外,随着信息科技日益走向智能化,更安全的量子通信也,成为未来保障信息安全的“护卫舰”。

由此可见,量子计算机未来的应用前景十分令人向往。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利用叠加原理,其计算能力也随可操纵的粒子数呈指数增长

B.计算能力之所以随可操纵的粒子数呈指数增长,是因为利用了叠加原理

C.量子计算机计算能力若想呈指数级上升,就必须操纵更多的量子

D.当可操纵的量子数量增多,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就会呈指数级上升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蹴而就纵横交错棋高一着水到渠成

B.一蹴而就纵横捭阖技高一筹水到渠成

C.迎刃而解纵横交错棋高一着应运而生

D.迎刃而解纵横捭阖技高一筹应运而生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量子计算机能同时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避开道路拥堵,迅速筛选出最佳出行路线

B.量子计算机能迅速筛选出最佳出行路线,同时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避开道路拥堵

C.量子计算机能同时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以避免拥堵,迅速筛选出最佳出行路线

D.量子计算机能回避道路拥堵,同时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迅速遴选出最佳出行路线

20.下面是某小区针对高空抛物现象给全体业主的倡议书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近日来,小区物业多次接到投诉。

大伙儿反映小区存在高空抛物的现象,而且这一现象已习以为常。

抛下的垃圾不仅肮脏了小区的环境。

同时也威胁着楼下行人的人身安全。

我们希望业主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人要有公德心,不要乱扔垃圾,并警告家人和亲朋不要高空抛物。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抵制高空抛物,共建美好家园。

21.2016年11月30日,一份古老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诗句完成题目。

(6分)

①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②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③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④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⑤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农夫养了一群羊。

放牧时,他总是放声高唱:

“我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爱……”可是,他的羊群里有一只黑羊。

农夫为此感到遗憾,盘算着要卖掉黑羊:

“这样我的羊群里就都是可爱的白羊了。

”一天,在一场暴风雪中,农夫与羊群走散了。

当暴风雪停息的时候,漫山遍野银装素裹,哪里还有羊群的影子?

这时,四处寻找的农夫看到远处有一个晃动的小黑点,跑过去,果然是那只黑羊!

其他的白羊也在那里。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如果过不成生日的话,我的四岁就没办法圆满完工了。

语文开学考答案

【答案】

1.C2.D3.A

1.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传统工艺品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错,原文第一节是“工艺本身的造物之美以及器具所折射出的文化传承肌理,历时久选却仍能让人闻其芳香,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这一鲜明的特性到了当下,却恰恰成了一把双刃剑,既是优势也是劣势”。

“从古至今”也不准确。

B项,因果推断不当。

D项,“陷人了绝境”不当,夸大文意。

文中是说“但这种传承方式也相对脆弱,极易出现人才断层与流失,使得传统工艺的发展潜藏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故选C项。

2.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D项,“逐层递进并对比分析”分析有误。

文中没有运用递进。

故选D项。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如果……就……不用担心”曲解文意。

资源耗尽只是传统工艺发展众多问题中的一个,文章中还提到“特征上的劣势”“传统工艺精雕细琢的艺术追求”“后继乏人”等制约其传承的问题。

故选A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答案】

4.B

5.①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昏中的天际比作一锅粥,将红云比作烈火中逃窜的猛兽;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夕阳在落山前的灿烂和不甘心谢幕的情状;③交代了作者忧伤的原因,与下文人们对此无动于衷的态度形成对比。

6.作者小时候在牧区看到的壮美、多变、短暂的黄昏景象;生活中被人们忽略的人间大美的自然景象;被物质和浮华淹没的精神追求。

4.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项,“每层的感受都与对黄昏夕阳的描写相结合”分析有误,原文最后作者表达反思时没有结合具体的黄昏描写。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