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第一部分理念篇.docx
《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第一部分理念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第一部分理念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第一部分理念篇
集团文件发布号:
(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19882)
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第一部分理念篇
第一部分理念篇
第一章婴幼儿发展与早期教养理论与实践概述
一、早期教养概念的界定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有人认为,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
美国芝加哥大学着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发展的假设:
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我国着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
“幼儿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起点,其教育目标应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进一步教育打好基础“。
为此,在早教行业里默认为早教的最佳时期为0-6岁。
人的智力或心理是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1]
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
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一些研究者曾经用的和生化的变化;事实说明,早期丰富的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的发育,而且还会促进的发育。
(earlyeducation)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
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义。
0-7岁的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这时能够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以儿童早期发展理论为基础的。
教育者不仅应考虑客观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十分重视儿童的成熟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
一般认为早期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即可进行。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和交往为主;周岁至3岁儿童除上述训练外,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
误解之一
教育对象的误解。
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
父母与养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很容易将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
误解之二
教育目的的误解。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70.5%的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与数学。
结果,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呈低龄化,厌学率年年增高。
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一小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
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
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还不是它的目标。
误解之三
教育内容的误解。
目的的失足必须导致学习内容的偏失。
有些家长让孩子很早就学写识,读英语,学画画,学钢琴。
但你看看周围那些过年学习十八般武艺的孩子,长大了有几个学有所成了?
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钢琴就想离开。
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
虽然还不能确切知道各种知识信息是怎样进入儿童大脑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儿童心情不愉快时,记忆的大门是不可能打开的。
父母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提示卡片来教孩子,假如孩子感到焦急不安,那么这一小时里他就什么也没有学到。
误解之四
教育方式的误解。
中国人长期习惯了灌输式教育,80后父母们自己是被灌过来的,也无形中接受了这些模式,虽然他们反对灌输,但又做不到不灌输。
对话,互动,这才是早教的本质。
但我们接触的博士父母也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灌输。
并不说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
广义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
一些出现提前开始学习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
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
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
对早期教育有重大影响。
其中“体能、智能、心理能力三维平衡发展”理论最为科学,依据五万份孩子成长基准数据,提炼出孩子的九大成长目标:
安全感、意志力、目标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平衡、力量、速度。
早期教育是指根据婴幼儿发展的内在规律,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对0~6岁的婴幼儿进行以环境启发和诱导为主要形式的特殊教育。
早期教育,并没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定义。
“早期教育”(EarlyChildhoodEducation)这个词在美国最早于19世纪初,随着的设立而出现,是对从出生到6岁期间的儿童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
0~6岁是幼儿个性形成、智力发展、语言学习以及身心潜能开发的关键时期,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如果能够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丰富幼儿的生活,就能加速幼儿智力的发展,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为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我们通常把0~6岁的教育称为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又分为0~3岁和3~6岁教育。
它是指教育者针对0~6岁的婴幼儿的生理、心理及其智能发展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婴幼儿施加影响,使其在获取必要知识和生活技能的同时,体能、智能及其心理得到健全发展的活动。
更多的学者一致认为:
一般3~6岁的教育是教育,在这之前叫做早期教育,即从0岁开始到3岁之前的教育。
很多父母的“早期教育”观念也更倾向于针对0~3岁的婴幼儿,更接近“启蒙教育”。
我们现在所提到的“早期教育”主要也是针对0~3岁婴幼儿的教育。
早期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开端。
早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提高孩子的智商,而是要了解孩子天生的学习与探究的动力,满足他的大脑发展所迫切需要的感觉刺激和学习经历。
因此,早期教育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智商,而是在教育活动中,开发孩子内在的潜能。
这是一种重在学习过程而不单纯追求技能训练和知识掌握的教育。
科学的早期教育应针对宝宝动作、认知、语言、社交、自理等能力进行均衡、适时的系统训练,培养婴幼儿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独立、自信、专注、协调、秩序等综合能力,并奠定良好人格发展的基础,培养其全面素质,让其在一种相对自由的快乐氛围中健康成长。
正如教育家罗素所说:
“教育要使儿童过快乐的生活。
”
“早期教养”是人的个体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它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提升综合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早期教养的对象是0~3岁婴幼儿,实施主体是婴幼儿家长、教师和其它带养人。
“早期教养指导”是指导早期教养实施主体开展科学育儿的活动,换言之,早期教养指导的对象就是0~3岁婴幼儿家长、教师和其他带养人。
二、婴儿发展与早期教养的意义
导入故事:
在100多年以前,有个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去请教大科学家达尔文。
她问:
“请问先生,我的孩子应该何时开始教育?
”达尔文问她:
“你的孩子有多大了?
”那位母亲得意地说:
“他才两岁半呢!
”这时达尔文惋惜地回答:
“夫人,你已经迟了两年半了。
”达尔文的说法是有科学根据的。
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脑发育迅速。
孩子的脑重量在出生时只有300多克,9个月时就可达到660克,2岁半至3岁时增长到900—1000克,6、7岁时为1200克,已经达到成人脑重量的90%。
从脑的生理机能看,孩子2、3岁时,大脑的各种反射机能已经得到发展;6、7岁时,大脑半球的神经传导通路几乎都已髓鞘化。
这为孩子智慧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此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可促使他们智慧发展。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如果以17岁为智力的成熟年龄(即智力发展的最高点,即100%),那么50%的智力发展完成于4岁之前,30%的智力发展完成于4~8岁之间,最后的20%则完成于8~17岁之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智力在4岁前就完成发展的一半,而其余的一半则要在4~17岁这13年中完成。
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出生后头4年智力发展最快,而后随年龄增长智力发展以不同的速度逐步减慢。
德国早期教育专家威特坚信:
即使普通孩子,只要教育的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他认为,教育应与孩子“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即孩子一生下来就要对他们进行教育。
威特的儿子卡尔.威特小时被周围人认为是白痴,威特自己也认为儿子不理想。
但是,他对儿子进行了有计划的早期训练。
几年以后,竟然出现了奇迹:
卡尔威特八九岁就能自由运用德、法、意、拉丁、希腊等各种语言,通晓动植物学和化学、数学,九岁考入莱比锡大学,十六岁获得哲学、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举世属目的天才。
因此对婴幼儿实施早期教养意义重大。
1、早期教育促进人脑发达,特别利于左右脑并行发展。
千万不要任孩子自然长大,消极地等待孩子脑成熟以后再教育,那极不利于孩子在大脑生长发育期(主要是6岁前)形成最有效的脑功能大网络。
2、早期教育开发人类巨大潜能,这个潜能是人类亿万年进化的积淀,人人都有这种巨大的遗传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有在婴幼儿时期才得以较为充分地开发,不然将迅速被埋没。
人的各种潜能只有大脑生长发育期才可能较为充分激发出来。
3、0~6岁,延伸到12岁是最佳期和次佳期的教育,最佳期教育事半功百倍;而错过最佳期的教育则事倍功减半,许多方面甚至徒劳无功。
每个孩子最佳期内都能学一口标准方言就是最典型的事例,而错过了最佳期的青少年、成年人新学任何语言也难以学得标准、地道。
4、人类要重新认识胎、婴、幼儿,胎婴幼儿有巨大的适应性学习能,甚至可以说孩子个个都是“神童”。
人一生的基本难题和重大难题(如学会直立行走、手足分工、认识万物、掌握语言、习得行为、学会审美等等)都是婴幼儿时期解决的,据统计人一生所获知识概念的95%左右是5岁前的孩子学来的。
5、孩子出生至3岁是母亲、家庭的“二次孕育”期,即孕育孩子“心理生命”的成长——构建起人生的“潜意识板块”。
人的潜能意识板块铸就以后从根本上影响乃至支配人一生的态度的行为,在今后的人生百年中都难以完全抹掉。
6、科学育儿要“两个生命”同时养育,使孩子生理上强壮、发达,心理上聪慧、卓越。
特别要注重心理生命的科学养育,因为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主要靠“第二生命”——心理的能量。
第二生命的养育需要16个心理营养区,一百多种心理营养素,(详见冯德全《0岁方案》,其内容包涵了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研发的多元智能)。
7、早期教育要“两种语言”同步相似发展,使孩子“听觉语言”能说会道,“视觉语言”脱盲阅读。
《0岁方案》理论和实践完全证明每个孩子都能像学会认物、说话、走路、听音乐一样,不知不觉识字二千~三千,三四岁脱盲阅读,喜爱读书,一生与书做伴。
今后世世代代的孩童将都能带着两种语言工具上小学,既会听和说,也会读和写,极快地学会自学和思考,具备良好的自我发展素质。
8、早期教育要把孩子性格培养放在首位,这是给孩子一生幸福、成才的好命运。
经大量调查,早期教育必须培养孩子6大性格基础:
快乐活泼、安静专注、勇敢自信、勤劳善良、有独立性、有创造精神——这是人生和人才成长的一本万利之举。
怎样培养优良性格,《0岁方案》已作大量有效的研究,为社会所渴望。
9、孩子观察、提问、动手、动脑的创造教育要从小抓起;培养一个发现、发明、创造型人才务必从小引导观察、提问、思考、讨论和动手操作实验。
因此我们设计的家用“科技百宝箱”,幼儿园和中小学的“袖珍科技馆”是国民基础教育的必要建构和设备,这方面我们已有定型的产品研发。
10、早期教育是“全素质教育”。
什么是人的素质?
我们定义为人的素质即与人的发展、发挥和个体幸福密切相关的,时刻起作用的诸因素的质量。
素质培养分4个层次:
胎儿的潜在素质,婴幼儿的基本素质,中小学生的自我发展素质,青年后期到成人的发挥素质。
所谓“婴幼儿全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孩子基本素质的教育,它是非学历教育、非义务教育、非专业教育、非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是在孩子身心承受的范围内极大地丰富生活体验和感受;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教育不分学科,不讲系统,不顾深浅,也不求甚解,任何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
人的基本素质,即:
健美的身体、灵敏的头脑、良好的性格、广泛的兴趣、趋向发达的语言(包括视觉语言和外语),善于人际交往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
11、传统教育必须改革,定要走出一条教育创新的金光大道。
在幼教方面务必改革传统幼教的“照看化”、“传授化”、“贵族化”、“女性化”、“单纯玩乐化”和忽视家庭早教的腐朽观念;中小学则务必改革教学中千年一贯的“传道、授业、解惑”教育理念和淹没孩子童年生活的“一讲到底”、“满堂灌”、“作业海”、“考试山”的教育法,定要把儿童少年解放出来,使我国3个多亿的孩子生活、学习更幸福、更快乐,都有积极探索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12、早期教育的方法论体系: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方法论的根本原则。
“0岁方案”的大量实践总结出以下方法最有效:
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环境濡染,榜样诱导;对牛弹琴,兴趣第一;积极暗示,宽严并济;培养习惯,形成定势;教育爱,不可溺爱;讲究爱态,控制情绪;促进发展,顺其自然;以及八大基本方法不可背离。
三、国外婴幼儿早期教养实践的发展
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可以说是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主张。
如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十七至十九世纪的夸美纽斯、洛克、卢梭、欧文、福禄贝尔等。
他们普遍认为,由于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因此教育儿童应尽早开始。
幼儿的早期教育应注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强调自然的、快乐的,以身体、道德、语言、游戏等内容为重点的教育。
他们大多认为,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对幼儿的培养和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早期教育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一)古代早期教育发展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古今又之,只是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和今天不同。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水平低下,人类只能通过群居方式生存,儿童由氏族部落的成年妇女和老人进行“公养公育”。
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后,婴幼儿在家庭中进行喂养和看护。
在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古希腊的斯巴达(斯巴达的早期教育与其军事专制的政体和尚武的民族传统有关)和雅典(雅典的早期教育与其民主政体及商业贸易的社会需要相适应)出现了一些具有特定文化烙印的养育方式。
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曾在其《理想国》中主张,教育应尽早开始。
他认为:
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小所受的教育至关重要。
在一个人的幼小柔嫩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造成为什么形式,就能塑造成什么形式。
幼儿的教育应从音乐教育和体操开始。
古希腊学术思想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主张,凡在儿童身上可能培养的习惯,都应及早开始,然后渐渐加强这些训练。
5岁以前,不要教孩子任何功课,可安排他们游戏和娱乐。
应注意周围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也认为儿童教育应尽早开始,他比较重视儿童语言的发展,认为7岁以前就可以学习认字。
记忆力在儿童期比较牢固,要使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
他非常重视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认为父母的教育水平越高越好,那种溺爱孩子的娇溺教育会败坏孩子的道德,造成孩子身体上和精神上一切力量的衰退。
(二)近代早期教育发展
法国16世纪的教育思想家蒙田在《论儿童的教育》一文中指出 ,由于儿童的性情多变不定,其希望和前途不可捉摸,因此,儿童的教育是一件及其困难的事,需要悉心的培育。
要教给儿童科学和真知。
主张用"新方法"(即因材施教;反对权威;理解知识;重视练习与实践)教育儿童:
他注重对儿童性格和品质的培养,并且强调要儿童学会扮演多种社会角色。
17世纪着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人的教育应尽早开始,因为在人身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
他在历史上第一次肯定学前教育的地位,并且将它纳入他所创立第一个最系统、最完整的学制中。
此外,他在《母育学校》这本历史上第一部家庭幼儿教育学专着中,进一步强调儿童的价值和父母的义务,尤其肯定了早期教育的价值和性质。
他说,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到老年就要收获同样的果实。
教育幼儿宜尽早开始,为人父母者应在早期为孩子奠定虔敬、德行、及智慧的基础。
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洛克(1632-1704)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强调,幼儿期的教育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正如江河的源泉,水性柔和,稍用一点力便可导向不同方向。
他详细列举了10项儿童身体保健方面的建议,并且认为儿童的道德教育应该从早期开始,因为儿童的精神在早期最柔软、最易于受支配,应该得到及时而充分的注意。
如果儿童年幼时父母教育不当,等于在"污染源泉",在儿童身上播下邪恶的种子,使之离开德行的大道。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1712-1778)在名着《爱弥儿》中,主张按孩子的年龄段进行相应的自然教育。
他十分重视在幼儿期对孩子实施自然教育。
他认为幼儿期的自然教育应在空气好、环境好的乡村进行。
在幼儿期主要应该对儿童进行身体的锻炼,同时进行感官和感觉的教育。
他认为儿童出生时就有学习能力,可以在幼儿活动时,让他通过看、摸、听等办法,去发展自己的感官和感觉。
他提出应当辨别孩子的自然欲望,并适当对待。
他主张利用"自然后果法"教育儿童,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学习。
19世纪英国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欧文(1771-1858)认为,幼儿都是可以有人任意塑造的、结构奇妙的复合体,其性格是由他周围的人或环境来决定的。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与周围环境接触,就会形成与周围人群相类似的情感和习惯。
他认为周期教育意义重大,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儿童的许多品质都是在6岁以前养成的。
有些印象甚至在1岁或1岁半就可以获得。
好的、有教养的性格应该从儿童时期就加以培养。
德国着名的教育家福禄培尔(1782-1852)在《人的教育》中集中阐述了关于儿童的发展和教育理论。
他主张人的教育必须是适应自然的。
从儿童刚诞生时起,就必须按照儿童的本性去理解他们和正确对待他们,让他们自由地和全面地运用他们的能力,而不能违反他们的本性把成人的的形式和使命强加于他们。
他将儿童的发展过程分为4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即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学生期。
婴儿期是一个"吸狁"的时期,也是感官、身体、情感"发端的时期"。
从父母和教育者方面来说,婴儿期主要是"保育"的时期。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个阶段对于他的现在和将来都具有无法描写的重要意义。
同样,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幼儿期也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利用和重视儿童的家庭生活,对幼儿的家庭教育主要在于唤醒、激发和发展他的全部力量和素质,培养他的四肢和一切器官的能力,满足他的素质和力量的要求。
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丰富幼儿的生活,引导幼儿的自我活动、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福禄培尔主张建立一个以"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我活动能力"的教育机构。
20世纪前期,随着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公共教育制度的基本建立,涌现了一批关注儿童发展和教育、具有真知灼见和影响力的教育家,如爱伦。
凯、霍尔霍尔(1844-1942)、杜威(1859-1952)、蒙台梭利(1870-1952)等。
他们认为,儿童是有价值的群体,儿童的发展对其未来的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人生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他们肯定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不同的特点。
如霍尔将儿童发展分为婴儿期(0-4、幼儿期(4-8岁)、青少年期(8-12岁)、青春期(12-25岁4个阶段;蒙台梭利则从儿童心理发展方面分为2个阶段,即无意识地吸收心理阶段(0-3岁)和有意识地吸收心理阶段(3-6岁)。
她认为幼儿发展具有5个(即秩序、细节、行走、手部、语言)"敏感期",人的智力发展也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
为了促使幼儿的心理发展,她主张儿童的教育应开始于诞生时。
(三)当代早期教育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在许多教育家的影响和推动下,一些国家开始重视儿童的地位和权利以及儿童早期教育的发展。
1924年国际联盟通过了第一个主张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文件--《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
从6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制定了发展公共学前教育的规划,如美国于1965年实施的“开端教育计划”;英国在1961年掀起的“游戏小组运动”、“确保开端”等项目;日本的《幼儿教育七年计划》等。
同时,保护儿童地位与权利的呼声日益高涨,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提出了儿童的"十大权利"。
1971年,欧洲委员会召开了学前教育大会,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1974年,在委内瑞拉召开的世界学前教育大会,强调教师、父母及其他社会成员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977年,第20届欧洲各国教育部长常务会议指出:
3-8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1979年,被定为"国际儿童年"。
2002年5月8日,联合国第56届儿童问题特别会议召开。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
当今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个问题比全球儿童的未来更紧迫、更具代表性。
让人们清醒的认识到“关注儿童就是关注未来“。
前苏联: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主张把学前教育的起始年龄向下延伸,从出生第一年就对婴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以感官训练入手的教育活动。
美国:
提出“头脑启动计划---从生命诞生的时刻起就开始的婴幼儿教育计划”和“早期开端教育计划”。
法国:
1982年提出幼儿学校设立托儿部。
英国:
0-3岁“确保开端”计划。
日本:
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实施婴儿教育计划。
新西兰:
从1993年启动了3岁前婴幼儿教育国家计划---“普卢凯特计划”,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明确指出:
教育必须从出生开始。
秘鲁:
1992年建立了包括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国家家庭福利研究所在内的“全国日托中心工程”,又称“娃娃之家工程”。
加纳:
第一个批准儿童权利公约的国家。
(四)国外早期教育现状
储蓄也是一种理财方法,定期往银行里存储一定金额的并不十分影响生活的钱,时间长了,这是一笔不小的数额。
在西方,有一种“早期银行论”,指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就好像是往他们的神经银行里储蓄,积蓄越多,将来受益越大。
1.家长基本没有系统的学习早教知识,一家人的育儿经验肯定比不上正规机构的专业经验
2.家长的时间问题,尤其爷爷奶奶的隔代教育问题
3.早教中心里团队的交往气氛,有益于小孩子社会性发展,家里没有
4.早教中心的专业设备,家里一般不会那么全,也没地方放
5.3岁以前大脑发育60%,性格、身高、智力、语言都是高峰期,不做系统教育就错过了
6.在美国80%的父母视早教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向来重视教育的中国人却浪费了这点世界各国的早教观念
美国:
释放孩子的潜能
在关于美国幼教师资的职前培养体系上,总体上被分为:
开放式师范教育,体系、封闭式师范教育体系和合作性师资培养体系。
开放式师资培养体系也称为非定向型师资培养体系,主要由综合大学教育学院和文理学院的教育系承担。
美国的师资培养教育属于开放式,幼教师资的职前培养也不例外,在3千多所大学,约有一半左右从事师资培养。
培养课程多样化,重视教学实习,培养年限长,教师学历层次高,任职资格高。
美国的另一项以家庭为基础的父母教育计划,称作HIPPY计划:
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指导计划。
该计划得到了当时美国总统的支持。
HIPPY计划直接把培训带入家庭,计划中的母亲们每周受到一次访问,每隔一周参加一次与其他父母们的集会。
美国幼儿教育是从生命第一天开始。
创办“从出生到3岁”培训班,以1981年密苏里州教育部创办的“父母作为老师”(PAT)的项目最为着名,目前该组织已将它们的项目推广至全美47个州,培训了8000名“父母辅导者”。
这些工作人员主要是每月对每一个家庭进行一小时的家访。
美国人十分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从婴儿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