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课题研究报告推荐5篇修改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737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教育课题研究报告推荐5篇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环境教育课题研究报告推荐5篇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环境教育课题研究报告推荐5篇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环境教育课题研究报告推荐5篇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环境教育课题研究报告推荐5篇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教育课题研究报告推荐5篇修改版.docx

《环境教育课题研究报告推荐5篇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教育课题研究报告推荐5篇修改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教育课题研究报告推荐5篇修改版.docx

环境教育课题研究报告推荐5篇修改版

第一篇:

环境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环境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研究的背景

(一)我们面临的问题

我们居住的地球,森林在减少,草原在退化,荒漠化的土地正在以每日万公顷的速度向前推进,侵蚀人类美好的家园。

气候恶化、空气污染、水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限制滥砍滥伐,禁止猎杀、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严禁不合格小煤窑开采。

然而破坏环境的行为并未停止,一些单位,某些部门仍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而非法进行从事破坏环境的短期工程,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仍在继续恶化。

大家在谴责某些人的地方保护主义,小团体主义,眼光短浅狭隘时,也为他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而悲哀。

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是大家的共识。

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从小进行有关环境意识的教育,使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把我们祖国建设得更好。

我们环境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二)环境教育的现状

1.教材滞后,教育内容过时,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与内容,赶不上飞速发展变化的现实:

翻开我们各科的教科书,孩子们学到的是:

祖国地大物博,资源雄厚,地形多样,牧场辽阔,草原丰美。

读到的课文是:

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草能没过十来岁的孩子,牛羊肥又壮;懂得的是:

水是循环反复,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再生资源,而对于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水资源普遍短缺的严酷的国情现实,从现行教材中反映的很少。

2.学生自觉维护环境的意识差:

看到地面有垃圾,没有主动捡起来或清扫的意识,老师指出后他说,“这不是我扔的”或“今天不是我值日”。

假日到野外郊游,你会看到学生随手丢弃的包装盒。

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

常见到在公共场所,青少年儿童在残暴地践踏草坪,采摘花朵,一声“老师来了!

”或“有人来了”,他们会警惕地四散离去。

治理环境的能力差:

厕所的龙头在哗哗地流水,他想不到应马上主动关上,而是到处找老师,“不就是多花几个钱吗?

”孩子在此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在受

到影响,不拘小节是大方,随手关灯,一水多用是抠门,人们认识的畸形也破坏了环境教育意识的生成与发展。

(三)我们进行的思考

1.青少年儿童学习的特点

依据教育家皮亚杰的理论,教育要适合于儿童的身心,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儿童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机制是活动,我们教育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发展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实际活动,重视科学实验。

要以行求知,在体验中学。

培养学生的兴趣,教给、指导学习的方法。

改革把促进人的个性化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美国从本世纪初杜威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儿童个性自由发展,主张教育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在丰富多彩和充满个性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优良个性。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酝酿开展的第三次教育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对于每个人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创造,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是每个公民进入未来社会的通行证。

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获得结果和结论的过程,让学生亲自进行知识的探索活动,面对新世纪环境对人类的挑战,面对严峻的环境治理国情,面对环境意识薄弱的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并为此开展怎样一类活动,创造一些新的、生动的、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项目,以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环境意识呢?

这也是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二、研究过程

(一)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合作研究同步发展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主体是教师。

只有教师主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

学习科学知识与从事社会活动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主体独立、主动地完成学习与实践活动,才能实际提高他们的学习并形成多种终身学习的能力。

1.提高教师的环保意识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系统扎实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实施高素质的教育。

为此学校首先在教师中进行环境教育意识的学习与研究。

共同学习国内外有关专家的论述与理论,提高了大家进行环境教育意识研究的自觉性、主动性。

2.加强有关环境教育意识的研究

环境可说是与我们人类的生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仔细分析研究现行各科教材,还是渗透着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只是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注意从环境教育的角度考虑。

我们根据学科,组织相关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渗透点,通过整理、归纳,各学科按:

讴歌赞美环境美、涉及环境道德、环保行为、环境科学、环保知识等几大类把相关课文找出来,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渗透,在一段时间内共同进行有关知识的传授,受到老师欢迎与响应。

(1)各学科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意识的知识点

通过分析与挖掘,我们发现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彼此联系又各具学科特色,而且有的联系相当紧密。

如果在教研中我们把它们恰当的组合联系起来,使我们的各学科教学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各学科又彼此衔接,强化教学效果,学生不是能更加完整地、全面地、立体式、全方位的沟通、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大的知识储备,增长才干吗?

(2)各教研组就共同围绕的环境主题,开展集体备课,定出授课篇目,选择确定本学科渗透方法、途径及教学预期目标,突出学科特点。

(3)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有目的的渗透环境教育意识。

教案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渗透,从师生的谈话交流内容到习题的演练、应用题的分析,无一不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作业的设计有环境教育的渗透和检查。

(4)进行课后评议,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手段的运用及课堂效果,进行小结。

由于突出了学科特点,学生虽是学习相同的知识,有的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描绘了解;有的通过形象的绘画加深;有的通过美妙的乐曲感悟;还有的通过自然常识的学习掌握。

各学科彼此衔接又沟通。

这种学习方法,学生反映知识学得活,内容记得牢,印象深。

(二)构建新型学校育人模式同促进社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有效的环境教育需要通过新型学校教育模式作为实际载体,同时重视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1.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在课堂,获取认知养成习惯提高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进行环境教育意识的培养主要途径依然在课堂。

(1)构建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将来社会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他们生动活泼学习的关键。

①课前预习查阅有关资料:

根据课文的描述学生画图、找实物、收集有关图片、找标本、找录象带,为了查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价值的材料,跑图书馆,求家长帮忙,上网查询,亲自动笔画,动手做。

大家都想通过自己亲身努力获得最有价值的资料。

查找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筛选的过程,而且他们是怀着极大的热情与渴求知识的心理在主动的学,自觉的学。

课文还没有讲,他们的身心早已进入学习状态。

他们为找到的精彩资料而欢欣,为寻求到课本以外的知识而鼓舞。

课还没上,环境意识已在孩子心中萌动。

自然景色的美好、祖国山河的可爱已深植在学生们的心田。

②课上积极投入讨论交流中:

课上教师给学生创造交流讨论的机会,让他们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动脑想、动手写、动手画、动口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

人人参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他们在课堂上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会听讲,会思考,学会解答,学会设计新的学习方法,敢于评价教师的讲课。

这种授课方法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极佳。

学生乐学爱学,环保意识明显加强,收到良好效果。

③课后组织各种与自然、社会、生活接触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

2.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1)学校建有小动物园、绿色植物基地,充分发挥其特有功能,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培养学生与小动物、各类植物接触了解的机会,培养情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开展"手拉手地球村"活动,开展垃圾分类,捡拾废品活动,手拉手捡回一个希望,救活一个大地球。

学生环保意识进一步加强。

救助贫困学生。

(3)建立环保清洁区,负责开展清扫绿地、保洁卫生工作。

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唤醒人们环保意识。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社区,到达野外,调查了解环保现状。

植树、建鸟巢,改善环境从我做起。

环境小卫士上街、到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环保宣传;科技小组的同学参观科技馆,开展课外阅读,小发明,小制作,参加各级各类有关比赛。

在社区、家庭开展环境美化、清扫、保洁利民小队活动。

三、研究成果

(一)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增强,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的知识点,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

注意在教学活动中收集整理资料,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孩子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了

他们珍惜、爱护每一棵小草,每一片绿叶,每一株花朵,在公众场合,看到草坪上有被人遗弃的塑料袋,孩子们会主动的悄悄的捡出来,把它扔进垃圾箱中。

他们注意从每件小事做起,各卫生责任区里都有孩子们清扫的身影,倒垃圾的同学遗落了两张纸屑会转身捡起。

(三)孩子们勤俭节约、回收废品的意识加强了

水龙头没拧紧,学生会默默地拧好,用过的废本放在一起还可回收。

孩子们关心环境,关心人类生存的地球,关心生态平衡,他们眼界宽了,关心的事情大了,他们在成长。

小学生关心大地球,通过课堂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懂得关心和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在学习生活中,长见识,增才干。

四、今后设想

环境教育意识培养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我们刚刚起步,但已尝到了甜头,今后我们想发挥我校的办学优势,下大力气继续加强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意识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加强课堂主渠道的教育活动的研究。

(一)开展理论学习与研究

外聘有关环境教育的专家,及时收集整理、汇总国际、国内有关环境教育、环境保护研究的信息报道,不断加深对环境保护意义的认识。

探索环境教育的渠道方法。

进一步探索学校环境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和与社区结合的实践活动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传授能力,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参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二)进行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加强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是保证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帮助新一代公民掌握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

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大力开展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教育。

(三)加大各科教师间合作研究的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使不同年级,不同科目的教师开展合作研究,提高育人技巧与水平。

并使教师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在活动中继续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共同提高理论思想水平,研究能力,社会沟通和社会宣传能力。

2.将学生课堂上所学知识,所懂得的道理与社会实践活动、生活实际相联系,开展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巩固课上所学,提高认识水平,完善人的行为与品格。

3.将课堂教学改革同自然考察、社会调查相结合;了解周围环境现状,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的渠道。

4.开辟社区宣传站(点),培养社区宣传员,发挥使学校育人向社区发展、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宣传知识的能力。

5.组织活动与及时归纳、总结紧密结合

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论水平、行为能力,个案研究报告与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与水平同步发展。

在活动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随时收集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个案分析总结,组织科研论文的撰写。

达到提高学生及教师环境保护意识,强调环境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动、植物的热爱,自觉维护环境,保护资源。

坚持观察、实验、饲养、种植、管理、宣传、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动脑、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个体素质明显提高,写出活动报告及论文。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发展和高质量的人才市场的需求,探索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不仅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而且是新时期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培育创新精神极好的突破口。

第二篇: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德育教育的突破口——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课题研究报告

白银区第三小学寇贤英

一、问题的提出

“我打死你„„”一个孩子暴躁地向自己眼前的一位老人怒喊着,仿佛与老人有着深仇大恨,可谁能想到这位眼前的老人,其实就是这个孩子的爷爷,而孩子愤怒的原因,只是因为爷爷不答应给他买校门口小店里的肉串。

这耐人寻味一幕就曾经发生在我校校门口,当时正是放学的时间,有许多家长和老师都目睹了这一刻,看着愤怒的孩子,爷爷沉默了„„在他苍老的面容上有的只是惊讶和无奈。

围观的家长们在议论“这孩子怎么这么霸道”、“这爷爷也真是的,不就是几串肉串嘛,就买给他好了”、“原来不止是我们家的孩子会吵着闹着要买这个买那个”、“学校老师是怎么教的„„”这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心中一阵翻腾,脸上也不禁传来阵阵燥热。

我们开始思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尊老爱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唾弃“忘恩负义之人”痛恨“恩将仇报之徒”这些传统美德怎么在我们的孩子身上看不到一丝踪影?

是我们教育者的疏忽,还是家长的纵容;是孩子本性始然,还是环境的影响„„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孝敬和尊重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看待父母、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很难想像这个人怎么还会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我们的孩子迫切需要经受感恩教育,孩子们心灵深处那颗感恩之心急需唤醒。

因此,我们学校认为有必要将感恩教育列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框架,并希望通过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感恩教育让孩子们懂得——知恩·报恩。

二、研究设计

(一)课题界定

感恩教育:

感恩“即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

感恩教育最先起源于西方一些国家的感恩节。

西方国家的感恩节只是一种形式,但它告诉人们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

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

国内很多机构和学校在感恩教育研究上作了很多探索,如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

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是《尊重基础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通过“尊重”作为传统道德和现代道

德的结合点。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提出:

学会感谢,感谢生活,感谢帮助自己的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

如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感激教育”、孝丰镇中心小学的“孝文化教育”、江苏淮阴师范附小的“生活教育”、丹阳师范附小的“情育课程”等,都在感恩教育研究中作探索。

本课题中提出的“感恩教育”,是通过建立学校“感恩教育”管理网络——系统性;创设良好的校园感恩教育工作环境——体验性;成立一支强大的校外“感恩教育”辅导队伍——参与性;成立课堂主渠道实施小组,在各门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学科性;开设传统节日感恩教育实践体验活动——活动性等措施来培养学生形成知恩、感恩、报恩的道德素质。

(二)研究的目标及预期成果

1、本课题预期通过一年半的时间达到以下目标:

(1)师生、学校在感恩教育中得到提升

①学生初步具备知恩、报恩素质。

②学校形成感恩氛围。

③老师具备感恩素养。

(2)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的以传统节日为特质的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预期成果:

(1)撰写第一二阶段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报告。

(2)积累感恩教育的相关案例,作出相应的解读。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主要以宗教为基础。

重视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目的。

道德教育从初始就与宗教密切联系,与宗教一起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西方孩子从幼年起就接受了“要感谢上帝的赐予,感谢他人的帮助„„”等感恩思想,并通过感恩节等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受到感染。

美国人非常重视每年的感恩节,在这一天,他们会采用各种形式表达对上帝的感谢,表达对亲友的感谢„„美国在90年代初提出的10点建议中,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等美德,并在行为上有所体现。

美国中小学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和美国精神教育的课程,一般有社会课来承担。

同时也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要回答三个问题:

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

他说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

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

日本的一些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他们的感恩教育主要是讲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给予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

们应该感谢老师;他人关心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人。

这些看似朴素的感恩教育中却蕴藏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而中国的感恩教育更是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1、研究策略

我校主张由点到面,先研究后推广的方式。

2、研究的操作思路

知恩教育、报恩体验:

问卷调查,摸清现状联合教师、家长、德育专家对现状会诊系统总结问题原因寻找相关的有用点整合传统节日和学科教学、校园环境、教师教学策略、大队部工作、家庭教育策略制定知恩教育和报恩体验具体实施体系具体操作达到研究目标。

三、操作实践

(一)以学科渗透为方法的知恩教育

1、设定教育目标

通过研究、开发传统节日文化中的适合对当代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资源,使不同年龄的孩子都能够不同程度地懂得感恩。

为此,我们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设定了不同的教育目标,例如:

低段学生要懂得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同学、感谢环境;中段学生要懂得体谅父母、感谢生活、懂得心中有他人;高段学生要懂得为父母分忧、感谢祖国、回报社会。

2、各门学科的整合

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感恩因素。

其中,语文、思品教材中就有许多感人至深、充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如品德课中的《父母的疼爱》、《我从哪里来》、《祝你生日快乐》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

为此,我们对各学科中的感恩教育资源进行了筛选和整合。

3、以思品课为教学主渠道

思想品德课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但感恩教育不是独立于其他诸课程之外的单独存在的一育,也不是只在特定的思想品德课以及“感恩实践体验活动活动”中存在。

现在的思品课教学中有许多课程内容中就包含着感恩教育,例如:

一年级的《我的爸爸和妈妈》中就要求学生叙述爸爸妈妈为自己所付出的辛苦,让孩子们从心里爱自己的父母,以父母为荣,感谢父母,让孩子们体会父母的辛苦,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及长辈对自己无私的关怀,从而分担家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并不乱花零用钱„„我们力图

让孩子们在课堂中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长辈的关爱之恩、祖国的培养之恩、环境的给予之恩„„

(二)以活动体验为途径的报恩教育

1.利用每月节日特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如三八妇女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教师节、国庆节、春节等节日对学生进行尊老敬老、亲情友情、勤劳节俭等教育。

2.探索实践体验活动

我们力图开展各种丰富多采的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生动活泼、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恩教育。

我校结合实际,在寒假和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

“学会孝敬、学会感恩”、“孝敬实践五个一活动”、“走向社会、学会关爱”等。

实践体验活动主题的产生是先由教师发现或引导学生发现他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从中捕捉或提练感恩教育活动主题,然后利用综合实践体验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去见识、接触这一方面的所有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些亲身体验的活动,让孩子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长辈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感恩的情怀!

参考文献

1.李伟平、姜明红:

《感激教育的思考和实践》载于2004.7

1、

2.鲁洁主编《德育新论》2004版

3.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课书实验本——品德与社会(全册)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全册)

参与人员:

寇贤英张芹周银莲柯紫萍孙一萍王文惠关小会高秀娟魏秀芳王兆莲张爱萍张建英魏常东何小梅刘晓丽薛生丽张爱香沈爱莲张晓琴张文静强农霞杨宪云牛有情张爱琴高红明郭树军张春霞石静

作者:

寇贤英,系白银市白银区第三小学高级教师。

通讯地址:

东星街288号

邮编:

730900

联系电话:

138********

电子信箱:

kxyqsx2007@

2007年5月

第三篇:

个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个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015-14-175)标签:

杂谈

课题名称:

《班级学生主观能动性地发挥与自主管理培养的研究》课题主持人:

谢军德

一、课题研究背景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各个家庭大力响应党的少生快富政策的号召,随之而来的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他们当中大部分由于受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绝大部分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遇事不愿多想多做的坏思想、坏毛病,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任何事情不愿去多想,不愿去多做,很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实行自我管理。

这些孩子走进学校融入集体,他们的诸多毛病都表现出来,尤其是他(她)们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管理能力特别缺乏。

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结合本人的教育实际进行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与自主管理的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

1、让学生在集体中愿意自我表现,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

2、让学生个个都参与班级管理,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能力,形成一个和谐、文明、团结、进取的集体。

三、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在课题的研究中班级学生是指乡(镇)中心小学高年级以45人左右组成的集体为研究载体;主观能动性是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管理是指以班委会为主体实行学生自我管理的行为。

依据社会的发展,为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及《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作为理论依据。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学生在家庭及班级内的自我表现。

2、研究学生在班集体中的想法。

3、研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研究如何实行学生的自主管理。

二、研究方法

1、调查访谈法:

深入学生家庭与家长以及部分学生所在的班级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交谈,了解学生在家庭、班级中的表现。

2、问卷法:

把要调查的内容设计成问卷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表现如实选择相应答案。

3、观察法:

选取相应的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的表现。

4、比较法:

选取两个班级,即五

(1)班为实验班,五

(2)班为对比班,在实验班进行该课题相关内容的实验,在进行对比总结得失。

三、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

2009年10月15日至10月30日拟定课题实验方案,撰写个人课题开题报告。

2、第二阶段(研究):

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主要内容是开展调查访问收集相应资料,拟定问卷调查内容,抽样调查,积累相应资料,上传研究时段内的经验、体会、感想方面的文章。

3、第三阶段(研究及总结):

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主要是继续深入开展研究,撰写研究的经验文章,做结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收集和整理各类资料,撰写研究论文。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1、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有效掌握第一手材料

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为了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解决学生的问题,我在本校高年级随机抽去10名学生和五年级

(1)班的实验班全体学生建立档案。

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生活习惯、个人兴趣、家庭学习、交往、班级表现等)和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所填写的个人情况登记表及个人问题调查情况作认真分析,加以整合、提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