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健康评价.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73567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流健康评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河流健康评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河流健康评价.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河流健康评价.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河流健康评价.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流健康评价.ppt

《河流健康评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流健康评价.ppt(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流健康评价.ppt

河流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与方法,河流健康的定义国内外河流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河流健康评价的内容赣江南昌段河流健康评价研究为例拟评价方法,河流健康的定义,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口数量的快速膨胀,人类对河流的干扰日渐增加,河流的健康问题日渐凸显并已在全球引起广泛重视。

对河流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前提是必须先判断和评价河流是否处于健康状态,由此,河流健康评价研究日渐成为研究热点。

河流健康应包括河流的自然状态健康以及能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服务功能。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几大流域人口密集,水资源高度开发,难以实现河流自然、生态、社会服务各项功能都达到理想状态。

因此,从我国实际状况出发,我国河流的健康应是在河流一定的自然结构合理和生态环境需求的条件下,能提供较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及社会服务功能,满足人类社会相应时期内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即在保持河流的自然、生态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均衡状态下达到的河流健康。

为此我们定义河流健康内涵为:

在人类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下,保持河流自然、生态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相对均衡发挥的状态,河流能基本实现正常的水、物质及能量的循环及良好的功能,包括维持一定水平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满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最终形成人类对河流的开发与保护保持平衡的良性循环。

国外研究进展,随着国际上对河流健康状况的重视,河流健康评价已经在国外很多国家幵展,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法,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南非的实践最具代表性。

(1)美国美国环保署(EPA)于1989年提出了旨在为全国水质管理提供基础水生生物数据的快速生物监测协议(RBPs),经过近10年的发展和完善,环保署(EPA)又于1999年推出了新版的快速生物监测协议(RBPs),该协议提供了河流着生藻类、大型无脊椎动物及鱼类的监测及评价方法标准。

此外,环保署(EPA)还在1990年启动了环境监测评价计划(EMAP),用于监测和评价河流与湖泊的水质状态和变化趋势。

在美国的中西部产生了一种重要的河流健康评价的生物学方法:

生物完整性指数(IBI),最初用于鱼类,后又推广到其他生物,作为评价河流健康状况的工具以支持水资源计划和决策。

美国、瑞典和意大利还采用了岸边与河道环境细则(RCE),用于快速评价农业地区小溪流的健康状况。

(2)英国英国在河流健康评价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河流生境调查(RHS),用以评价河流生态环境的自然特征和质量,并判断河流生态环境现状与纯自然状态之间的差距。

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河流保护评价系统(SERCON),目标是用于评价英国河流的自然保护价值。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评价实践是建立了以河流无脊椎动物预测和分类计划(RIVPACS)为基础的河流生物监测系统,通过河流中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存活状况评价河流的健康状况。

(3)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在RIVPACS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适合本国的澳大利亚河流评价计划(AUSRIVAS),并于1993年采用AUSRIVAS开展了国家河流健康计划(NRHP),用于监测和评价澳大利亚河流的生态状况,评价现行水管理政策及实践的有效性,并为管理决策提供更全面的生态学及水文学数据。

除此之外,澳大利亚自然资源和环境部还开展了溪流状态指数(ISC)的研究,评价长期河流管理和恢复中管理干预的有效性,其结果有助于确定河流恢复的目标,评估河流恢复的有效性,从而引导可持续发展的河流管理。

4)南非南非的水事务及森林部于1994年发起了“河流健康计划”(RHP),该计划选用河流生境状况作为河流健康的评价指标,提供了可广泛用于河流生物监测的框架。

此外,南非的快速生物监测计划也发展了生境综合评价系统(IHAS),系统中涵盖了与生境相关的大型无脊椎动物、植被、底泥及河流的物理条件。

国外对于河流健康评价的研究侧重于对河流生态系统状况的评价,所选用的评价指标主要是代表性生物指标和生物栖息地指标,而对于河流对人类的服务功能等方面的指标涉及较少。

国内研究进展,我国在水质评价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我国在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河流健康评价方法学等方面也开展了一定的工作。

(1)黄河健康评价,2003年10月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在首届黄河国际论坛上提出将“维持河流健康生命”作为第二届黄河国际论坛的主题,2004年李国英又提出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认为“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为体现其终极目标的4个主要指标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在研究黄河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刘晓燕等认为连续的河川径流、良好的水质、通畅安全的水沙通道、良性运行的河流生态系统及一定的供水能力是健康黄河的标志,提出用低限流量、平滩流量、滩地横比降、河道最大排洪能力、水质类别、水生生物、湿地规模、供水能力等8项定量指标作为健康黄河的标志。

赵彦伟等构建了黄河健康评价框架,包括干流与支流健康,河源、上游、中游、下游与河口段健康,流域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建立了包括水量、水质、水生生物、物理结构与河岸带等5个状态层21个指标的黄河健康表征指标体系;还提出了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上的黄河河流修复内容,识别出黄河修复的优先行动领域。

(2)长江健康评价,2005年4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在首届长江国际论坛上表示:

“健康”长江有了指标体系。

健康长江评价指标体系由总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和要素层4级18个指标构成。

总目标层:

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

系统层:

包括生态与环境保护系统、防洪安全保障系统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系统。

状态层:

在系统层下设置水土资源与水环境状况、河流完整性与稳定性、水生物多样性、蓄泄能力、服务能力5个状态层。

要素层:

采用可以获得的定量指标或定性指标反映长江的健康状况,定量指标有河道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水土流失比例、湿地保留率、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率、优良河势保持率、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防洪工程措施完善率、防洪非工程措施完善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万元GDP用水、城镇供水保证率、饮水安全保证率、灌溉保证率、通航水深保证率、水能资源利用率等16个,定性指标有珍稀水生动物存活状况、水系连通性2个这是我国首个系统化的河流健康评价体系。

郭建威等在健康长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建立了包括河流自然形态、生态环境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防洪安全4个状态层19个指标的健康长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模糊评价法探索性地对长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

王龙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构建了包括河岸稳定性、河床稳定性等19个定量指标和水系连通性、河岸栖息地状况和珍稀水生动物存活状况3个定性指标的健康长江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相应指标的量化评价方法,提出了健康长江的评价标准及分类标准,为维持河流健康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方法,(3)珠江健康评价,2004年,珠江水利委员会提出了“当好河流代言人,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的治水工作思路,明确了未来珠江的治理方向。

2006年4月珠江水利委员会宣布珠江有了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珠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河流健康指标由综合层、属性层、分类层及指标层组成。

综合层是对珠江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高度概括;属性层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分类层是在属性层下设置的代表该综合指标的分类指标,分别为河流形态结构、河岸带状况、水环境状况、河流水生物、水利管理水平、人类服务功能、公众意识等7个分类层;指标层是在7个分类层下设置的分指标,包括河岸河床稳定性、水面面积率、与周围自然生态连通性、河道生态用水保障程度、鱼类栖息地及鱼道状况、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遭受污染后自我修复能力、咸度超标程度、藻类多样性指数、水生动物完整性指数、珍稀水生动物存活状况、水土流失治理率、植被覆盖率、亲水景观舒适度、防洪标准达标率、万元GDP取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灌溉保证率、城镇供水保证率、通航保证率、水电开发率、管理部门行政执法能力、相关法规建设、非工程措施完善状况、监测站点完善状况、公众对河流保护自觉度等26个指标。

林木隆等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珠江流域河流的健康状况,定义了河流形态结构、水环境状况、河流水生物、服务功能和监测水平大类共20个指标的珠江流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一票否决与简单加权相结合的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方法。

(4)其他研究,赵彦伟等提出了包含水量、水质、水生生物、物理结构与河岸带5大要素的指标体系及其“很健康、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病态”5级评价标准,建立了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程序与模型,并以宁波市河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吴阿娜初步构建了包含河流水文、河流形态、河岸带状况、水质理化指标和河流生物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的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了上海地区的河流健康状况。

耿雷华等构建了单一目标层、5个准则层、25个具体指标的河流健康评价体系,探索性地提出了健康河流的评价标准,釆用层次分析法以澜沧江为例对建立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应用。

胡春宏等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建立了包括河道、河流生态系统和流域社会经济价值3方面共24个指标的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相应指标的量化计算方法。

综上,国内对于河流健康评价的研究涵盖了河流对人类的服务功能等方面,但在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还未达成共识,尚待进一步的深入究。

河流健康评价方法的分类,

(1)预测模型法预测模型法的主要思路为:

将假设河流在无人为干扰的条件下理论上应该存在的物种组成与河流实际的物种组成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评价河流的健康状况。

具体的评价流程为:

选取无人为干扰的或人为干扰非常小的河流作为参照河流;调查参照河流的物理化学特征和生物组成;建立参照河流的物理化学特征与相应生物组成之间的经验模型;调查被评价河流的物理化学特征,并将调查结果代入经验模型,得到被评价河流理论上应该具备的生物组成(E);调查被评价河流的实际生物组成(0);0/E的值即反映被评价河流的健康状况,比值越接近1表明该河流越接近自然状态,其健康状况也就越好。

RIVPACS和AUSRIVAS就是这类方法的代表。

但是预测模型法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即主要通过单一物种对河流的健康状况进行比较评价(如RIVPACS、AUSRIVAS都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作为对象),并且假设河流的任何变化都会反映在这一物种的变化上,因此,一旦出现河流的健康状况受到破坏,但并未反映在所选物种变化上的情况,这类方法就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河流真实的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多指标评价法多指标评价法使用评价标准对河流的生物、化学及形态特征指标进行打分,将各项得分累计后的总分作为评价河流健康状况的依据。

此类方法在美国及澳大利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

IBI己被应用于浮游生物、藻类、无脊椎动物、维管束植物等的相关研究中;RCE的指标清单涵盖了河道宽裸结构、河岸带完整性、河床条件、河道沉积物、河岸结构、水生植被、鱼类等16个指标;ISC则构建了基于河岸带状况、河流水文学、形态特征、水质及水生生物5方面、共19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多指标评价法是不同组织层次上多个指标的组合,考虑的河流表征因子远多于预测模型法,能够及时地反映河流健康状况的变化。

然而,这种方法由于评价标准较难确定,因此评价精度有所欠缺,并且综合评价指数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单个评价参数的信息。

河流健康评估的内容,1物理一化学评估物理一化学评估作为河流健康评估指标之一,是因为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河流水流和水质变化、河势变化、土地使用情况和岸边结构。

物理量测参数包括流量、温度、电导率、悬移质、浊度、颜色。

化学量测参数包括pH值、碱度、硬度、盐度、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有机碳等。

其他水化学主要控制性指标包括阴离子、阳离子,营养物质等(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硅)。

在河流健康评估中应突出物理一化学量测参数对河流生物群落的潜在影响。

比如总磷、总氮和叶绿素等,可能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由于盐的输入可能改变电导率造成某些敏感物种死亡;生化需氧量(BO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