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国语朗读篇目及文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659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组国语朗读篇目及文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组国语朗读篇目及文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组国语朗读篇目及文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组国语朗读篇目及文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组国语朗读篇目及文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组国语朗读篇目及文章.docx

《高中组国语朗读篇目及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组国语朗读篇目及文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组国语朗读篇目及文章.docx

高中组国语朗读篇目及文章

中華民國一○四年全國語文競賽

高中學生組國語朗讀篇目

1、觸讋說趙太后戰國策

2、寡人之於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3、過秦論賈誼

4、諫逐客書李斯

5、禮運大同與小康章禮記

6、廉頗藺相如傳司馬遷

7、出師表諸葛亮

8、典論論文曹丕

9、隆中對陳壽

10、桃花源記陶潛

11、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12、進學解韓愈

13、師說韓愈

14、種樹郭橐駝傳柳宗元

15、與友人論為文書柳宗元

16、與元微之書歐陽脩

17、秋聲賦歐陽脩

18、縱囚論歐陽脩

19、岳陽樓記范仲淹

20、六國論蘇洵

21、教戰守策蘇軾

22、留侯論蘇軾

23、前赤壁賦蘇軾

24、黃州快哉亭記蘇轍

25、為學近思錄

26、尚節亭記劉基

27、偶園記康范生

28、廉恥顧炎武

29、求闕齋記曾國藩

30、淡水義渡記吳子光

一、觸讋說趙太后戰國策

  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趙氏求救於齊,齊曰: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強諫。

太后明謂左右:

「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觸讋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

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

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願望見太后。

」太后曰:

「老婦恃輦而行。

」曰:

「日食飲得無衰乎?

」曰:

「恃鬻耳。

」曰: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於身。

」太后曰:

「老婦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師公曰:

「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

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

沒死以聞。

」太后曰:

「敬諾。

年幾何矣?

」對曰:

「十五歲矣。

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

」太后曰:

「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對曰:

「甚於婦人。

」太后笑曰:

「婦人異甚。

」對曰:

「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

」曰:

「君過矣!

不若長安君之甚。

」左師公曰: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必勿使反。

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太后曰:

「然。

左師公曰:

「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曰:

「無有。

」曰:

「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

」曰:

「老婦不聞也。

」「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

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

」太后曰:

「諾,恣君之所使之。

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況人臣乎!

 

二、寡人之於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

「王好戰,請以戰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

「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

「非我也,歲也。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過秦論賈誼

  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鬬諸侯。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而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美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趙、齊、楚、宋、衛、中山之眾。

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昭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鹵;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彊國請服,弱國入朝。

施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捶拊以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係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四、諫逐客書李斯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

「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

」李斯議亦在逐中。

斯乃上書曰: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

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彊。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

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馬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

今棄擊甕叩缻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

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者士勇。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

五、禮運大同與小康章禮記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

仲尼之歎,蓋歎魯也。

言偃在側曰:

「君子何歎?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

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六、廉頗藺相如傳司馬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爲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爲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

蔺相如者,趙人也。

爲趙宦者令缪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

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賢曰: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問:

「何以知之?

」對曰:

「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目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

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謂臣曰: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

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臣竊以爲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于是王召見,問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相如曰:

「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

」王曰: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甯許以負秦曲。

」王曰:

「誰可使者?

」相如曰:

「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

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

「璧有瑕,請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譬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謂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

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

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爲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

何者?

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據,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

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複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

七、出師表諸葛亮

臣亮言: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勤,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戮允等,以章其慢。

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八、典論論文曹丕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

「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

」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里語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見之患也。

今之文人:

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以此相服,亦良難矣!

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論文。

  王粲長於辭賦,徐幹時有齊氣,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樓、槐賦、征思,幹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也。

然於他文,未能稱是。

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

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

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

  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

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

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饑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融等已逝,唯幹著論,成一家言。

 

九、隆中對陳壽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

」先主曰:

「君與俱來。

」庶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因屏人曰: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

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

「善!

」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願諸君勿複言。

」羽、飛乃止。

 

十、桃花源記陶潛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

便捨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

「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十一、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總此十思,弘茲九德。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十二、進學解韓愈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

﹁業精於勤,荒於嬉。

行成於思,毀於隨。

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凶邪,登崇俊良。

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

爬羅剔抉,刮垢磨光。

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

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

﹁先生欺余哉!

弟子事先生,於茲有年矣。

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

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觝排異端,攘斥佛老。

補苴罅漏,張皇幽眇。

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

障百川而東之,迴狂瀾於既倒。

先生之於儒,可謂有勞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

上規姚姒,渾渾無涯。

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春秋謹嚴,左氏浮誇。

易奇而法,詩正而葩。

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

先生之於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學,勇於敢為。

長通於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於為人,可謂成矣。

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

跋前躓後,動輒得咎。

暫為御史,遂竄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見治。

命與仇謀,取敗幾時!

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

頭童齒豁,竟死何裨?

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

先生曰:

﹁吁!

子來前。

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

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登明選公,雜進巧拙,紆餘為妍,卓犖為傑,校短量長,惟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天下,卒老於行。

荀卿守正,大論是弘。

逃讒於楚,廢死蘭陵。

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

絕類離倫,優入聖域,其遇於世何如也?

 

十三、師說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十四、種樹郭橐駝傳 柳宗元

  郭橐駝,不知始何名。

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號之「駝」。

駝聞之,曰:

「甚善!

名我固當!

」因捨其名,亦自謂橐駝云。

  其鄉曰豐樂鄉,在長安西。

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家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

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蚤實以蕃。

他植者雖窺伺傚慕,莫能如也。

  有問之,對曰:

「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以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

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

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

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

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讎之。

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問者曰: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駝曰:

「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

然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

旦暮,吏來而呼曰:

『官命促爾耕,勗爾植,督爾穫,蚤繰而緒,蚤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

』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

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故病且怠。

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問者嘻曰:

「不亦善夫!

吾問養樹,得養人術。

」傳其事以為官戒也。

 

十五、與友人論為文書柳宗元

  古今號文章為難,足下知其所以難乎?

非謂比興之不足,恢拓之不遠,鑽礪之不工,頗纇之不除也。

得之為難,知之愈難耳。

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賾,雖有蕪敗,則為日月之蝕也,大圭之瑕也,曷足傷其明,黜其寶哉?

且自孔氏以來,茲道大闡。

家修人勵,刓精竭慮者,幾千年矣。

其間耗費簡札,役用心神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