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课时作业 语文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628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课时作业 语文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课时作业 语文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课时作业 语文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课时作业 语文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课时作业 语文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课时作业 语文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 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课时作业 语文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课时作业 语文版必修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课时作业 语文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第4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一课时作业语文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4课中国现代诗二首

(一)课时作业语文版必修1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酵成(  )  ②漪沦(  )③残羹(  )④翡翠(  )

⑤罗绮(  )⑥青荇(  )⑦长篙(  )⑧漫溯(  )

⑨沉淀(  )⑩笙箫(  )⑪揉碎(  )⑫似的(  )

2.辨形组词

  ②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罗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漪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剩菜残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寂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

(1)彷徨·徘徊

辨析:

“彷徨”指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徘徊”指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例句:

A股亦步亦趋地跟随外围市场,充分说明国内投资者心态的迷茫和    ,已经失去了对方向的把握。

行业龙头宝钢股份,目前股价也    在净资产附近。

(2)结着·接着

辨析:

“结着”指带着、凝聚着。

“接着”指①连着(上面的话),②紧跟着(前面的动作)。

例句:

官兵们顶风冒雪,破冰开路,手裂了忍着痛不下火线,疲惫了咬着牙    干,帽檐上挂着冰,眉毛上    霜,渴了咽把雪,饿了啃口干粮,有的主动将棉衣脱下来给受困的群众御寒,有的把自己的干粮分给群众——这是多么真诚!

一、整体感知

1.《死水》共五节,试概括各节的内容。

 

2.《再别康桥》全诗七节,请概括每节的内容。

 

二、深层探究

3.试分析《死水》二、三节所用意象的作用。

 

4.《死水》中运用“不如”“也许”,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抒写“一沟绝望的死水”的意义何在?

由此可联想到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6.试分析《再别康桥》一诗中情与景交融的手法。

 

7.怎样理解《再别康桥》全诗的“画面美”?

 

8.“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

 

三、技法迁移

[文本回顾] 《死水》以一沟死水象征那个粘滞的流不动、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技法点拨] 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

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象征手法,一般常见于散文作品,尤其是抒情散文作品中。

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其他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如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技法运用] 请运用象征手法,写一个片段,抒发某种生活的哲理。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分值:

5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蔚蓝(wèi)  青荇(xìnɡ)   干燥(zào)

B.酵成(xiào)峭岩(qiào)侵蚀(qīn)

C.诅咒(zǔ)罗绮(qí)懊丧(ào)

D.呻吟(yín)含蓄(xū)踟蹰(zhí)

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句是(  )

A.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辫桃花。

B.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C.如果青蛙奈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D.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下面六组诗句构成复句关系,将它们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来审视,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②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③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④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⑤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⑥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A.①③⑤/②④⑥B.①③⑥/②④⑤

C.③④⑤/①②⑥D.③④⑥/①②⑤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艺术家能把自己心灵的创伤和对社会现状的痛苦感受毫无顾忌地倾泻出来,靠的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

B.防治甲型流感的最好方法,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进行适量的运动,增强自己的抵抗力,并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不要去空气欠佳的地方。

C.孩子们对“动漫”的情有独钟推动着“动漫”产业朝着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发展,嗅觉灵敏的商家对此更是推波助澜。

D.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难题,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秦俑如何将艳丽的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二、文本阅读(15分)

阅读闻一多的《死水》,完成5~7题。

5.诗中的“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了罗绮和云霞;死水变成了一沟绿酒在冒泡沫……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的首尾呼应,反复强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的“死水”有何象征意义?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15分)

8.对下面的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  )

关于犹大(节选)

邵燕祥

我只想看一看/五百年前画下的犹大面目/他是真的惊慌失色/还是脸色都不改/我所见过的犹大们/当耶酥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的时候/不但没有羞愧,而且/格外地义愤、忠诚、可爱/达·芬奇,达·芬奇/你解剖过三十多具尸体/却未曾把犹大的灵魂/搬上你的手术台。

1984年1月

A.诗人以探寻名画中犹大的面目为由,对叛卖行径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愤怒的鞭挞。

B.诗人从现实人生与这幅名画故事的比较中,对达·芬奇未能进一步画出犹大的丑恶灵魂表示遗憾。

C.这首诗旨在提醒善良的人们要警惕今天现实生活中的犹大们。

D.《关于犹大》采用杂文笔法,表达方式委婉含蓄,诗中的议论则带有鲜明的思辨性。

9.对下面的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  )

礁 石

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的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A.在诗人看来,碰毁船只不是礁石的责任,礁石屹立在海上,受到的恰恰是海浪无休止的袭击。

因此,诗人笔下的礁石便成了受迫害又敢于斗争的形象。

B.诗中的礁石是一切被压迫民族、一切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旧势力的力量的象征。

C.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运用比喻、衬托手法,赋予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

D.全诗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含蓄蕴藉,寓意深刻,是诗人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通过自己的心去写”的结果。

10.对下面顾城的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  )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A.《一代人》阐释的是:

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

B.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因此诗人的主观感觉有悖常理。

C.《远和近》所写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

D.两首诗都有童稚和梦幻色彩,但细品却充溢着成年人的孤寂和忧伤。

四、语言运用(8分)

11.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三个句子,要求三个句子构成排比,语意逐步加强。

(4分)

一朵浪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一排浪花,是一组激昂的旋律;

一江浪花,是一部欢乐生命的乐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把“傍晚”“我”“湖面”“沉思”四个词语扩展成一段文字。

要求:

①以“沉思”为重点,②表达自己的一种感悟或认识,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④不少于50字。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基础梳理

1.①jiào ②yī lún ③ɡēnɡ ④fěi cuì ⑤qǐ ⑥xìnɡ ⑦ɡāo ⑧sù ⑨diàn ⑩shēnɡ ⑪róu ⑫shì

2.①翡翠 斐然成章 ②火焰 陷害 ③恳切 开垦④翘起 翅膀 ⑤罗绮 涟漪 倚仗 ⑥艾蒿 篙头

3.①有彩纹的丝织品。

 ②水上的波纹。

 ③吃剩下的菜汤和饭食。

 ④a.孤单冷清。

b.清静,寂静。

4.

(1)彷徨 徘徊

(2)接着 结着

文本互动

一、整体感知

1.第一节:

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

第二节:

主要从视觉写死水之脏。

第三节:

主要从动态写死水之腐烂变质。

第四节:

主要从听觉写死水之死寂。

第五节:

表达作者对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的深恶痛绝。

2.第一节:

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第二节:

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三节:

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四节:

写榆树下的青潭,寄托了诗人无限的留恋。

第五节:

写诗人畅游康河,追寻旧梦。

第六节:

写诗人回归现实,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

第七节:

照应开头,表达了诗人无法排遣的离愁以及洒脱、飘逸的情致。

二、深层探究

3.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

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笑声”。

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

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绮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

可见“死水”的外表华美,内里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

华美的外表下面是污秽的罪恶。

4.诗歌首尾两节运用的“不如”均表达了一种愤激之情,既然是这样“一沟绝望的死水”,那就让它丑恶到极点。

“也许”统领第二、三节,承首节“不如”的推测,想象添加“破铜烂铁”“剩菜残羹”在“绝望的死水”中可能出现的更为腐烂、污浊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死水”彻底的厌恶、嘲讽之情。

5.漠视“死水”的存在,无异于麻木不仁、浑浑噩噩。

而揭开“死水”的面纱,撩拨起污浊不堪、臭气熏天、令人作呕的“死水”,更能唤醒那些为“死水”的表面现象所蒙蔽的人们,使之看清死水那腐败、丑恶至极的事实,从而奋起而消灭之,重建“美的所在”。

这就是抒写“死水”的意义。

6.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的,诗中写尽了康桥的秀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舍难分的依依之情。

在康桥的夕阳中、榆阴下、青草更青处,在康河的波光里、浮藻间,到处飘洒着诗人的情,到处沉淀着诗人的梦。

但康桥并不只是抒情客体,在诗中,在诗人心中,康桥的山山水水已经成为一种化身,一种象征,诗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显现着诗人的性灵。

康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诗人主观感受的自然化,贴切柔和得就像飘动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条水草一样,已经分不出哪儿是自然景物,哪儿是人情人性了。

7.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以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给人以立体感。

8.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景象,全是为情所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三、技法迁移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1.A [B项“酵”读jiào。

C项“绮”读qǐ。

D项“蓄”读xù,“踟”读chí。

]

2.A [A项绣—锈,辫—瓣。

B项无错。

C项奈—耐。

D项无错。

]

3.C [这些诗句间均无关联词可供参考,因而只有仔细品味上下句的内在联系,句③与句⑤明显为因果关系,而句④则是因果倒装句,可见③④⑤为一类,只有C项与这一特征相吻合。

]

4.B [A项句式杂糅,“靠的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可以改为“靠的是艺术”或者“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

C项缺中心词,“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后应加“的方向”一词。

D项“秦俑成为当务之急”主谓搭配不当,应是“艳丽的秦俑彩绘如何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

5.用美的比喻来反衬绝顶的肮脏,目的是造成令人恶心的反面效果。

6.体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清醒的认识和战斗精神。

7.一沟死水象征了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8.B [后半句错。

]

9.C [C项无“比喻、衬托”,有拟人手法。

]

10.B [B项说法与诗的题旨不符。

]

11.示例:

一片树叶,是一颗生命的水滴;

一棵树木,是一条生命的长河;

一片森林,是一汪生命勃发的大海。

12.傍晚,我依旧在湖边徘徊,看着天空映照下来的那些金红正从湖面上迅速消失,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白日里荡漾着的湖波,在夜晚,即使是没有月亮的照耀,它们也一定是快乐地荡漾着,人生也当如此。

解析 扩展后的语段要符合题干中的四个条件,突出“沉思”这个中心。

语言要流畅。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训练反馈新人教版必修4

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市列珠矶,户盈罗绮,竞豪奢。

B.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D.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2.下列语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念/去去,千里烟波

B.便纵有/千种风情

C.钱塘/自古繁华

D.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都门帐饮无绪   绪:

心情、情绪

B.异日图将好景将:

语助词,无实义

C.此去经年经年:

年复一年

D.有三秋桂子三秋:

三年

4.下列有关诗词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体诗、近体诗的划分一般是从产生的时间方面考虑,所以唐代以后的诗歌都被称为近体诗。

B.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大体可分为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代表人物分别是苏轼、辛弃疾,柳永、姜夔、李清照。

C.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又称柳七,世称柳屯田。

他一生仕途坎坷,穷愁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D.词又称诗余、曲子词或长短句,词的句式错落有致。

唐五代已经出现,盛行于宋。

起初是一种可配乐歌唱的诗体,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默写(6分)

(1)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白居易有《忆江南》“江南好,最忆是杭州。

____________,郡亭枕上看潮头”;杨万里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霖铃》中有一个全用名词排列起来的名句“____________,晓风残月”,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绪;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和温庭筠《商山早行》中“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等都是具有相同写法的句子。

二、文本阅读(12分)

阅读柳永的《望海潮》,完成6~8题。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6.“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三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试分析“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的艺术感染力。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联系全词及作词缘由,谈谈“好景”二字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匠心?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20分)

(一)阅读柳永的《八声甘州》,完成9~10题。

(10分)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9.上片中,词人抓住了哪些典型的景物来渲染萧条、冷落的气氛?

请分析一下。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片中,词人抒发了什么感情?

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

请分析一下。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