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基本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585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的基本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翻译的基本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翻译的基本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翻译的基本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翻译的基本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翻译的基本方法.docx

《翻译的基本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的基本方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翻译的基本方法.docx

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一)要求:

1、信:

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实原文意思,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

就是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

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三)坚持四个步骤:

1、审:

看清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

2、切:

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然后用下面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3、连:

再把解释好的词义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连缀成一个语义通畅

的句子。

4、誊:

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誊上卷子;要注意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

(四)熟悉六种方法:

1、对译---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

对译时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

(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语作为语素之一)。

例如: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因为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情,不知道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例如:

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

(07江西卷)译文:

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责职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2、保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

例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例2: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3、增补——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

例1:

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译文:

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例2: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译文:

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4、删除——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候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例1:

盖忠臣执义

译文:

忠臣坚持道义。

例2:

《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例3:

《狼》:

“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5、调换:

翻译时,有些句子(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例1:

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麋哺饿者于其下。

译文:

家门前种有一株槐树,枝叶繁茂,他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那些饥民吃。

例2:

如《愚公移山》:

“甚矣,汝之不惠!

”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例3:

弗之怠

译文:

不懈怠这件事(指抄书)

6、拆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

例如:

荆之地方五百里

“地方”是“地方方圆”的意思再如,如古语里面的‘是非'应该翻译成:

“这不是”,“设备”应该翻译成“设置防备”,“妻子”是“妻子和儿女”。

(五)关注七个重点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

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

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

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

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08全国卷Ⅰ)译文:

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例2:

兄曰:

“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

(08山东卷)

译文:

哥哥说:

“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

”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关键点:

“无论”(两个单音词)“樵”(名作动)“归”(使动))

例3: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05湖北卷)译文:

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例4: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06湖北卷)译文:

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

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

“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2、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

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判断句](08浙江卷)译文:

(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解说:

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例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宾语前置句](08全国卷Ⅱ)译文:

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说:

结构助词“斯”为提宾标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例3.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省略句](08江苏卷)译文:

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解说:

该句的主语是传主吴汉,召见他的应是帝王,可见原文“召见”前省去了“帝”。

例4.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被动句](08安徽卷)译文:

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

解说:

无语言标志的被动句,“不容”即“不被宽容”。

例5:

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06湖北卷)答案:

(2)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

(4分)【解析】重点词:

纤微过失意思是有小的过错;捶楚,用杖打。

省略句。

3、一词多义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

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

未几,复谢去。

(08四川卷)译文:

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

不久,又辞官离去。

(得分点“故”为“原来”“谢”为“推辞”)

例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08四川卷)译文:

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得分点“发”为“打开”,“置”为“丢弃”,“以”为“认为”“至行”为“崇高品行”)

例3:

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2005年高考湖北卷)译文:

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分析:

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

4、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

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

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古今异义,实词)(08江苏卷)解说:

这里的“亲信”是“亲近信任”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亲近而信任的人”。

例2.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古今异义,虚词)(08山东卷)

解说:

这里的“无论”是“不要说”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5、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

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

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

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1: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

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2004年高考全国卷)分析:

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

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

所以该句应译为:

(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

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2:

遂大困,寻死富阳。

(2005年高考山东卷)分析:

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

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

该句应译为:

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6、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

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复合虚词)(08宁夏、海南卷)解说:

“所以”,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来⋯⋯的方式”。

例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复合虚词)(08江苏卷)解说:

“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例3.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

(复合虚词)(08天津卷)

解说:

“是其”由两个代词构成,用作主语通常偏指“是”,“是其”应译为“这”。

例4.非若吏人、百姓然(固定格式)(08上海卷)解说:

“若⋯⋯然”,由动词“若”和助词“然”组成,表示比拟,可译为“像⋯⋯似的”。

例4.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

(固定格式)(08安徽卷)解说:

“岂⋯⋯哉”,由副词“岂”和语气词“哉”组成,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呢”。

例5.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固定格式)(08湖北卷)解说:

“虽⋯⋯亦”,由连词“虽”和副词“亦”组成,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即使⋯⋯也”。

例6:

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高考全国卷)分析:

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

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

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

正确的翻译应为: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7:

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2004年高考湖北卷)分析:

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

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

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

例8: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分析:

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

即此句应译为:

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

何以⋯⋯为?

(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

么⋯⋯”)无乃⋯⋯乎?

(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

(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

(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7、修辞知识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

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

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目前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

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略做说明以备后患。

例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991年高考全国卷)分析:

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

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

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

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

此句应译为: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2:

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

(2002年高考上海卷)分析:

该句中的“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

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3: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李密《陈情表》)分析:

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

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

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

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4:

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分析:

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

“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

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

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

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

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

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

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会事半

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不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

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所谓“雅”,就是译文的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的是逐字翻译,连缀成句;意译指的是直译后不通顺的句子,适当地增减了词语,调动了词序。

中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直译的能力。

因此,考生必须认真

领会词、句,紧扣原文,弄懂原意,不能把翻译弄成叙述大意或改写故事。

认真地、严格地直译,是落实文言文词句的重要环节,是避免错误的较好办法。

二、用“六字诀”准确翻译

1.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如:

原句: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译句: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2.直。

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如:

原句: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

译句:

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成“更换”、“差事”、“赋税”。

3.补。

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和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尤其要注意:

文言中存在前后句子主语不一致,而后一个句子的主语又省略的情况,这种情况务必要把省略的主语翻译出来。

如:

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这两个句子的主语不一样,前一个是“蛇”,后一个是“草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主语补出来:

“蛇碰到草木上,草木都被毒死。

再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

译句:

(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作了回答。

(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

即删去不译的词。

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如:

原句: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译句:

打仗,是靠勇气的。

“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5.调。

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

如: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这是一个主谓倒装的句子,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太不聪明了。

6.有这样几种情况:

①用双音词替换单音词。

如:

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②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今词语替换古词语。

如:

孰为汝多知乎?

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

有的词义扩大:

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后泛指普通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

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妻子;有的词义发生变化:

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指为正义事业而失去生命。

有的词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今指语言行为等恶劣、不道德。

三、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类

(一)判断句

判断句常见语言标志为:

“⋯⋯者也”,“⋯⋯也”,“⋯⋯者⋯⋯”。

者,结构助词,与前面的词或短语组成名词性短语;也,语气助词,表判断,可译为“了”,或不译。

1.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二)倒装句

1.主谓倒装。

如: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例

(1)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

(2)中,否定句中,代词“自”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介宾倒装。

如:

(1)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何”作宾语,宾语前置。

4.状语后置。

如:

(1)屠惧,投以.骨.。

(《狼》)

(2)徐喷以.烟.。

(《童趣》)

(3)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置于动词后。

5.定语后置。

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其中“高”、“远”分别作“庙堂”、“江湖”的定语,为强调“高”、“远”而后置。

(三)被动句

被动句常见的语言标志是“为⋯⋯所⋯⋯”,译为“被⋯⋯”。

如: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版》)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语。

如:

(1)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

(2)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注意:

古汉语中省略主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把省略的主语补出。

(1)中,省略主语“渔人”和“小口”,补全应为:

(渔人)便舍船,从

口入。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2)中,补全应为:

(蛇)触草木,(草木)

尽死。

2.省略谓语。

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其中,“再而衰”、“三而竭”中省略了动词“鼓”,应为:

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

(1)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2)使与台齐(《童趣》)例

(1)、

(2)中,分别省略了宾语“渔人”和“身”,完整的语序应为:

问(渔人)所从来、使(之,身)与台齐。

4.省略介词“于”。

如:

(1)场主积薪其中。

(《狼》)

(2)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涉世家》)例

(1)中,完整的语序应为:

场主积薪(于)其中。

“于”表方向、处所,译为“在”。

(2)中,完整的语序应为:

然足下卜之(于)鬼乎。

“于”表对象,译为“向”。

5.省略量词。

如:

船头坐三人。

(《核舟记》)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