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552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练习.docx

《初中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练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练习.docx

初中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练习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基础题:

1、下列常见现象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火柴燃烧B、植物光合作用C、灯泡发光D、铁钉生锈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物理变化的特点.

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火柴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B、植物光合作用时,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C、灯泡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铁钉生锈,生成了一种红棕色的新物质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所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

C

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的颜色、状态一定不同

C、“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的元素组成一定不同

D、“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

考点: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解析:

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而言的,是不同于任何反应物的其它物质,其性质组成均会与原物质不同.

答案:

D

3、下列初中常见实验操作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除去CO中的CO2B、排水法收集气体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过滤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A、除去CO中CO2的过程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过程中是利用了空气热胀冷缩法,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排水法收集气体是利用了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分离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

A

4、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各物质用途利用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金属铜用来做导线B、氧气用于炼钢

C、用氢气填充探空气球D、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A、金属铜用来做导线,是利用了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了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用氢气填充探空气球,是利用了氢气密度小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答案:

B

5、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其中一种变化与其余三种变化类型不同的是()

A、酒精挥发B、铁棒磨成针C、食品腐烂D、花香四溢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

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酒精挥发属于物理变化,与B、D相同,故选项错误;

B、铁棒磨成针属于物理变化,与A、D相同,故选项错误;

C、食品腐烂变质,属于化学变化,与其它不同.故选项正确;

D、花香四溢属于物理变化,与A、B相同,故选项错误.

答案:

C

6、通过化学反应不能产生的是()

A、新单质B、新分子C、新原子D、新离子

考点: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解析: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所以通过化学反应可以产生新单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了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了新的分子,所以化学变化可以产生新的分子.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即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

答案:

C

提高题:

1、关于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了如下3个有趣的实验:

①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石灰石,用酒精灯加热。

2分钟后把石灰石放入含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中,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用坩埚钳夹持该石灰石,还用酒精灯加热,同时向灯焰上通入氧气,1分钟后将石灰石再次放入含有酚酞的蒸馏水中,酚酞溶液立即变成红色。

③向②中变红的溶液中逐滴滴加盐酸,酚酞溶液又变成无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灰石不具备受热分解的性质

B、实验①中,在受热的条件下,石灰石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C、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实验①中,灯焰温度达不到石灰石分解的温度

⑵通入氧气,能影响碳酸钙分解反应的原因,正确的是()

A、氧气能降低碳酸钙分解所需的温度

B、氧气能改变碳酸钙的性质

C、氧气是碳酸钙分解的催化剂

D、增加了单位时间内酒精分子与氧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次数,提高了灯焰的温度

考点: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

(1)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判断反应的发生及物质的性质;

A.由实验②可说明碳酸钙分解生成了氧化钙,石灰石具有受热分解的化学性质,故A不正确;

B.实验①中,酚酞没变红,说明此时没有生成氧化钙,所以在受热的条件下,石灰石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B正确;

C.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实验①中碳酸钙没有分解,可判断灯焰温度达不到石灰石分解的温度;故C正确;

(2)对比实验①②,分析实验②的操作中向灯焰上通入氧气的目的,解释该做法的理由;

A.向酒精灯通氧气可使酒精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热而使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而非氧气能降低碳酸钙分解所需的温度,故A不正确;

B.向酒精灯通氧气可使酒精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热而使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而非氧气能改变碳酸钙的性质,故B不正确;

C.向酒精灯通氧气可使酒精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热而使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而非氧气是碳酸钙分解反应的催化剂,故C不正确;

D.增加了单位时间内酒精分子与氧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次数,使酒精剧烈提高了灯焰温度,故D正确;

答案:

(1)A;

(2)D

2、小明从旧木板上拔下一根锈铁钉,探究铁生锈是化学变化,请帮他填写下列探究报告表.(查阅资料:

铁可以被磁铁吸引,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铁变成铁锈有新物质生成,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考点: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解析:

根据题中信息“铁可以被磁铁吸引,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分析,可设计实验:

将铁锈从铁钉上刮下来,将磁铁分别接近铁和铁锈,铁被吸引而铁锈不被吸引,说明铁变成铁锈有新物质生成,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答案:

将铁锈从铁钉上刮下来,将磁铁分别接近铁和铁锈

铁被吸引而铁锈不被吸引

3、“有其他的物质生成”是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但在实际化学反应中,常常根据反应伴随的现象来确定化学反应是否发生,请根据你对化学变化的理解填写下表:

实验内容

主要实验现象

(1)在盛有硝酸汞溶液的试管里,浸入一根洁净的铜丝

 

(2)

 

有白色沉淀产生

(3)

 

有气泡产生

考点: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解析: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在盛有硝酸汞溶液的试管里,浸入一根洁净的铜丝现象是铜丝表面覆着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变成蓝色;二氧化碳能和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

(1)铜丝表面覆着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变成蓝色;

(2)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3)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

4、已知NO2是红棕色气体,N2O4是一种无色气体。

N2O4在密闭容器内受压时能转化为NO2气体。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探究有关的变化.实验时甲抽去中间的玻璃片,乙推压密闭注射器里的活塞,然后再松开后。

(1)甲实验可能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该实验说明的问题是。

(2)乙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该变化属于变化。

(3)上述两个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子运动;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解析:

(1)装置甲抽去中间的玻璃片后,由于NO2分子不断运动,逐渐扩散到上面的集气瓶中,瓶内逐渐变成红棕色.

(2)装置乙推压密闭注射器里的活塞,“N2O4在密闭容器内受压时能转化为NO2气体”,无色气体N2O4转变成红棕色气体NO2,注射器内由无色逐渐变为红棕色.

(3)装置甲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而使上面一瓶颜色变为红棕色,物质没有改变,属物理变化;装置乙则是由于N2O4受压变成NO2,由无色而变成红棕色,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

答案:

(1)上面瓶内颜色逐渐变红棕色,最终上下两瓶颜色一致;分子不断运动;

(2)无色逐渐变成红棕色;化学;(3)装置甲中为物理变化,装置乙中为化学变化.

5、化学中常用下列词语描述物质的性质:

可燃性、吸水性、溶解性、酸碱性。

(1)浓硫酸常用作干燥剂是因为它具有。

(2)氢气作为燃料是因为它具有。

(3)石蕊和酚酞可用来检查溶液的。

(4)能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根据气体的。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1)浓硫酸常用作干燥剂是因为它具有吸水性;

(2)氢气作为燃料是因为它具有可燃性;(3)是瑞鹤酚酞可用来检查溶液的酸碱性;能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根据气体的溶解性.

答案:

(1)吸水性;

(2)可燃性;(3)溶解性.

6、我国从1994年开始强制食盐加碘,即在食盐中加入碘酸钾(KIO3),以防治碘缺乏病的发生,今年将适当下调现行食盐加碘量.各地将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深圳已率先作出调整,由原来每千克食盐含碘40mg下调至25mg。

(1)碘酸钾中碘元素、钾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它受热易分解,烹饪时,添加加碘食盐应注意。

(2)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为;(保留至0.1%或用分数表示)

(3)请为我市某企业计算:

售往深圳的加碘食盐每袋(500g)应比调整前少加碘酸钾多少毫克?

考点:

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解析:

(1)根据碘酸钾(KIO3)的化学式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即可计算出碘元素、钾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根据碘酸钾(KIO3)的化学式可知,碘元素、钾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7:

39:

(16×3)=127:

39:

48;

(2)根据碘酸钾(KIO3)的化学式和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即可计算出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碘酸钾(KIO3)的化学式可知,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根据每500g食盐中少加碘酸钾的质量=每500g食盐中少加碘的质量÷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即可.每500g食盐中少加碘的质量为(40mg-25mg)÷2=7.5mg,则每500g食盐中少加碘酸钾的质量为7.5mg÷59.3%=12.6mg.答:

则每500g食盐中少加碘酸钾的质量为12.6mg.

答案:

(1)127:

39:

48;

(2)59.3%;(3)每500g食盐中少加碘的质量为(40mg-25mg)÷2=7.5mg,则每500g食盐中少加碘酸钾的质量为7.5mg÷59.3%=12.6mg.答:

则每500g食盐中少加碘酸钾的质量为12.6mg.

 

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基础题:

1、下面是某同学“化学笔记”的摘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B.化学家们可以创造新的元素,但不能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

C.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考点:

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科学探究的意义;化学的用途.

解析:

A、根据学习化学的途径判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所以正确.

B、根据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判断——化学不仅研究自然界中已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所以错误.

C、根据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判断——物质的性质上由物质的结构和组成决定,物质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的性质,所以正确.

D、根据化学发展史判断——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观点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本质的基础,它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所以正确.

答案:

B.

2、在两个烧杯(一杯装清水,另一杯装盐水)中各放入一个同样大小的萝卜条.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甲、乙两个杯里的萝卜条的形态如右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盐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B.乙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浓盐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C.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D.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考点:

科学探究的意义.

解析:

此题是一道跨学科的题目,主要是利用细胞的失水与吸水的原理,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小于细胞液浓度时吸水.在甲装置中萝卜变得硬挺说明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是清水;在乙装置中萝卜变得软缩说明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溶液浓度,是浓盐水.

答案:

D

3、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猜想”,猜想是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假设.下列对“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因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

A.温度高低B.氧气含量C.食物多少D.食物种类

考点:

猜想与事实验证.

解析:

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而外因是指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因素,根据以上因素来分析.

A、一般温度高,食物腐败的快,则温度高低是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外界因素,猜想合理;

B、一般没有氧气时,食物腐败的慢,氧气的含量高时,食物腐败的快,则氧气含量是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外界因素,猜想合理;

C、取不同量的同种食物,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食物腐败快慢相同,则食物的多少不是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因素,猜想不合理;

D、不同的食物在一定条件下,食物腐败的快慢不同,则食物种类是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内因,猜想合理;

答案:

C

4、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考点:

猜想与事实验证.

解析:

实验是研究化学的主要工具,在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时,说明猜想是错的,应该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进行验证.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不符时,应修改猜想,再进行实验论证,故A错误、D正确;我们在做实验时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故B、C错误;

答案:

D

5、在实验的过程中,多次重复实验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

A.得到较多的数据B.避免偶然现象,使结果更真实

C.实验失败后重新再做D.得出不同的结论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

从多次实验中验证同一个结论,从多次实验中得出同一个结论,避免偶然现象,使结果更真实.

A、得出较多的数据的目的,是为了从数据分析和处理中得到一般的规律,故错误.

B、多次重复实验的目的避免偶然,从若干次实验中都得出相同的结论,体现出结论的广泛性,故正确;

C、在失败后进行重做,这也是必须的,故错误.

D、重复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同一结论,故错误.

答案:

B

6、对比实验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一种实验方法.课本中设计的下列实验属于对比实验的是(  )

A.加热试管中火柴头B.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

C.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D.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

探究实验方法很多,如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要了解其原理和区别,这样在设计实验或评价实验时,才会有针对性.对比实验可通过若干个装置同时探究一个或多个条件对同一事件的影响,其关键是必须至少有一组作为对照.

A、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实验只是一个单纯实验,无对照组,故选项错误;

B、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生成水和氧气,无对照组,故选项错误;

C、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需对照,故选项错误;

D、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可以对照实验并分析得出结果,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是对照实验,故选项正确;

答案:

D

7、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可以测定出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相对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A.烧杯中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

B.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

C.烧杯中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浓度大小

D.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

本题设计的是对比实验,所以操作必须控制所有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必须一致,才有对比的意义;向相同的紫色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两种果汁,直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果汁的滴数越多,说明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越少.

A、本实验根据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现象来判断维生素C含量,因此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必须相同,属于需要控制的条件.

B、该对比实验所要记录的数据是果汁的滴数,所滴滴数不同,维生素C含量不同,因此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也要相同;属于需要控制的条件.

C、本实验根据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现象来判断维生素C含量,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不同,起始时的颜色不同,无法根据所滴滴数判断维生素C含量的不同;属于需要控制的条件.

D、该对比实验所要记录的数据就是果汁的滴数,所滴滴数不同,维生素C含量就不同;故滴数不属于需要控制的条件.

答案:

D

8、小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一环时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设计的步骤有:

(1)充分掌握资料

(2)设计合理方案(3)明确实验目的(4)进行科学试验,科学实验设计的正确步骤为(  )

A.(3)→

(1)→(4)→

(2)B.

(1)→(3)→

(2)→(4)

C.(3)→

(1)→

(2)→(4)D.

(1)→

(2)→(3)→(4)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

根据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

①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阐明实验原理,分析现有仪器和药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药品;②根据实验的特点,设计实验装置,画出装置草图,掌握充分的资料;③根据实验的要求,设计可行的操作步骤和观察重点,分析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如反应过程中是否需要除杂及尾气处理等);④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进行反思、评价并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答案:

C

9、今年4月22日是第37个“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是“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化工企业集中选址,尽量减少污染区域B.启动沿海风力发电,创建绿色能源之都

C.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合理利用变废为宝D.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创建生态安全城市

考点:

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三废"处理的必要性和一般原则.

解析:

根据“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的宣传主题,逐项进行分析判断是否符合这一主题.

A、化工企业集中选址,尽量减少污染区域,但污染总量是不变的,不符合“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这一主题.

B、启动沿海风力发电,创建绿色能源之都,能减少大气污染,符合“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这一主题.

C、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合理利用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资源,符合“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这一主题.

D、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创建生态安全城市,能减少环境污染,符合“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这一主题.

答案:

A

10、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首先要了解它研究的主要内容,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

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③物质的运动规律④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考点:

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

解析:

根据化学的定义判断,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符合定义指明的内容,所以正确.

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符合定义指明的内容,所以正确.

③物质的运动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范畴,所以错误.

④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是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所以错误.

答案:

A

提高题:

1、某活动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传统腌制松花蛋的主要配料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小组同学将这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甲同学认为:

可能是NaCl、Na2C03、Ca(OH)2

乙同学认为:

可能是NaCl、NaOH、Na2C03

丙同学认为:

可能是NaCl、NaOH、Ca(OH)2

丁同学认为:

可能是NaCl、NaOH

【交流与评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同学的猜想不合理.理由一是;理由二是.

【活动与探究】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倾倒一定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得出该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NaOH、Na2C03的结论,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Na2C03溶液无现象,据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又重新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观察到,得出了和乙同学相同的结论.

丁同学为了验证上述结论也取原滤液向其中滴加了少量稀盐酸,却发现无气泡产生.

【解释与结论】大家经过分析找出了丁同学所用试剂与乙同学相同,却没有看到气泡的原因.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经过上述四位同学的共同努力,大家终于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得出了正确结论.

考点:

猜想与事实验证.

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滤液的成分有三种可能:

①NaCl、NaOH;②NaCl、NaOH、Na2CO3;③NaCl、NaOH、Ca(OH)2;那么甲同学的猜想就是错的,因为Na2CO3和Ca(OH)2在溶液中不能共存会发生反应,且滤液中一定含有NaOH.

(2)CaCl2+Na2CO3=2NaCl+CaCO3↓,所以应该出现白色沉淀

(3)因为溶液中含有NaOH,当滴加的盐酸量很少时,少量的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了或是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

答案:

甲;

Na2CO3和Ca(OH)2在溶液中不能共存(或溶质中一定有NaOH);

有白色沉淀生成;

丁同学滴加的盐酸量很少,与氢氧化钠反应(或氢氧化钠的量较多和少量的盐酸反应或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等合理即可).

2、对照实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不是用来作对照实验的是(  )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

既然是对照实验就应该有一些量是需要一样的,研究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或不同物质在同一条件下的性质;:

A、B、都是两种类似的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发生反应,反应现象是不同的;

C、是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是放出氧气快慢的对照实验;

D、是一个空白实验;

答案:

D.

 

1.3走进化学实验室

基础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