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5353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马克思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马克思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马克思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马克思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习题答案.docx

《马克思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习题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习题答案.docx

马克思习题答案

二、辨析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错误,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还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思想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将黑格尔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错误,这种观点否认了马克思哲学在研究对象方面的伟大变革,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对象上进行了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却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杂质,并发展到全新的高度。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旧哲学进行彻底的变革的产物,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更是哲学史上的创举。

上述命题的错误在于它抹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质的区别,否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发展中的伟大的变革。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错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继承,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扬弃”。

举个例子,马克思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就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扬弃,还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剩余价值理论学说就是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伟大创造。

而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所以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

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正确,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一观点正确。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的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它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批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分析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局限性,主要在于:

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苍白幸运的偶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和谈论社会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

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第二,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

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错误,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但是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无产阶级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思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所以错误

三、问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3、19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图景,为新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4、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为新哲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19世纪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的第二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它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科学地反映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使命的革命理论。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19世纪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的第二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它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科学地反映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使命的革命理论。

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欧洲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然后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曾得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

指出:

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

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三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7.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同时,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彻底的科学性的根本原因。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

2)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将之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实践结合起来,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鲜明旗帜。

3)马克思主义既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也具有高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旗帜。

8.怎么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9.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0.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的理论品质。

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违背了这个要求,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

11.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是什么?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分析题

材料1:

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所描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刚来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1995年版,第248-249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而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1995年版,第510页

请回答:

(1)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对待自己的理论持一种辩证的态度。

他们从来没有将自己的理论看作终极真理,而是主理论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2)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吧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及其规律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这一说法不准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它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是通过人类长期实践证明的;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以被认识的问题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通过实践,思维反映存在又反作用于存在,实践是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和辩证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驳斥唯心论、不可知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武器。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不应该得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的意识的结论。

首先,人工智能是通过物理的、生物的手段对思维的模拟,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和超过人的思维,但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仍是思维和实践的产物,模拟者不能替代被模拟者,对人类思维活动一般过程和共性的模拟并不能代替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殊性。

其次,人工智能自身不具备社会性,它使用功能中的社会性是由人赋予和设定的,因而它不会自觉考虑实施指令而形成的社会后果。

最后,人工智能没有自身的需求和解决需求的实践活动,因而也就缺乏促使自身的功能发展的在动因,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而人类思维则是随社会实践和自身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作为人脑的延长的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代替人的部分思维.减轻脑力劳动的负担,但作为人类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工具在根本上是受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和水平所决定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l)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2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

4.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根源于“物质的本性”(恩格斯语)、事物的在矛盾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前进、上升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方向和总体趋势,下降、倒退则总是暂时、局部的现象,它只能干扰而不能消除前进上升的必然性;新生事物在某个地方、某个时候遭受挫折甚至夭折,但它在另外某个地方、某个时候又以“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新事物必然最终战胜旧事物;发展存在于物质形态、物质反映形式、物质运动方式的前进演化中,存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切领域的运动过程之中。

在事物的前进运动中,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实现了真正的发展,是发展的决定环节,因此它是发展的实质。

5.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是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片面认识。

主观能动性及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认识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

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包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两个基本方面。

认识世界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以正确认识世界为前提。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我们有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时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性,都是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为基础,不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

只有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所欲为,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才会产生主观主义,进而导致唯心主义。

只要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起来,就可以避免和克服主观主义,不会导致唯心主义。

6.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

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错误;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于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既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和意志;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的目的得以实现,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其中有两个重要方面:

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也就是先有意识还是先有物质的问题,二是意识与物质的联系与作用。

哲学观念的一切重大差异皆有这两方面而产生或归结为这两方面。

所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怎样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一、区别

⒈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⑴静止的相对性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处于一种不显著的变化状态,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静止的相对性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即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基本不变。

即事物的运动变化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⑵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一切事物都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运动。

简单地说,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①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因而作为物质存在方式的运动也是永恒的。

②静止本身也是运动,只不过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第一,我们说某一事物处于静止状态,指的是它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形式的运动,但它还在进行着其它形式的运动。

第二,事物在保持自身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它还在进行着量的变化。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船山说的好: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二、联系

运动和静止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彼此统一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相对静止中有着绝对运动的一面,在绝对运动中也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错误倾向

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否认运动的绝对性,片面夸大相对静止,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如“飞矢不动”命题,他把正在飞行中的箭看成是一个个静止的点,认为静止点的总和不能产生运动。

一是片面夸大运动的绝对性,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否认静止的存在,否定事物质的稳定性,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从而导致不可知论。

如克拉底鲁的“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3.为什么说实践的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

通过实践,达到使客体被人认识、改造、掌握和占有的目的,从而在实践中体现了主观能动性:

实践中包含着人的精神因素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能动地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实践不同于生物对外界的消极适应和本能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称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

具体表现在:

(1)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

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2)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

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人的意识,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

(3)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4)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

所以,实践构成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

4.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及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和历史,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反对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包括横向的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也包括纵向的与历史未来的联系。

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及其部各要素、部分、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但另一方面事物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即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区别而相对独立地存在。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相对独立存在是互为前提的。

·联系的多样性:

从大的方面说,联系可分为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等。

唯物辩证法认为: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

所谓矛盾,在辩证法中是指“事物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双方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恩格斯认为: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毛泽东更强调: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

换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深刻基础,也是事物发展的在根据。

从一定意义上说,事物就是矛盾,世界就是矛盾的集合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或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或世界的发展。

永恒发展

5.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思想?

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恩格斯指出: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①。

(2)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现代科学凭借科学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

(3)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