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大全.docx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大全.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大全
2020年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大全
模块一教育基础........................................................2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2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6
三、教育研究方法..........................................................8
模块二学生指导...........................................................9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9
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13
三、学习...................................................................14
四、品德与德育...........................................................16
模块三学校与班级管理......................................................20
一、班级与班级管理.........................................................20
二、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21
模块四教学实施..........................................................22
一、教学原则与方法.......................................................22
二、教学组织形式........................................................24
三、课堂教学的实施........................................................25
四、学习动机...............................................................25
模块五教学评价....................................................27
模块六教学设计........................................................27
模块一教育基础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
考点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称作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教育:
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
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
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三)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四)教育的功能
1.按作用的对象分类: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派生功能):
2.按作用的方向分类: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作用的呈现形式分类:
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五)教育的起源学说
1.神话起源说:
认为教育由神创造。
2.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沛西•能等,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
存本能活动。
3.心理起源说:
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
米丁斯基、凯洛夫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
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没有阶级性、与生产劳动相融合、内容简单。
2.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
夏商:
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
以礼乐为核心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古埃及: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斯巴达:
军事体育教育;
古希腊——雅典;全面和谐教育。
(2)封建社会
宋朝:
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大学》《论语》《中庸》
《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中世纪欧洲:
七艺(三科:
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古代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③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④古代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3.当代教育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现代化。
考点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
标准;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庶”与“富”;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
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
“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2)墨家
墨翟为墨家的代表人物,他以“兼爱”和“非攻”为基本主张,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
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3)道家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先秦
道家的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4)《学记》
传说是乐正克所作,中国古代、世界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
其具体主张为:
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③“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④“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二)我国近代教育思想
1.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1912年2月,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
育并举”的思想,即:
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
教育。
2.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黄炎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主义者,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
他提出“使无业
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著名职业教育理论。
3.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晏阳初是享誉国内外的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家。
在乡村教育实践
中,他提出了“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大方式”
(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
他还主张知识分子要到乡村去,为农民办教育,要“化农
民”必须先“农民化”。
4.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
陶行知提出了生
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即教育”,主张以人类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
教育。
他提出“学校即社会”,要“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界中去”。
他还提出“教学
做合一”,强调学做结合。
(三)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他认为:
教育是思想上的接生,强调教育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是将
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
第一步是苏格拉底讽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
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不到真知;第二步是定义,在问答过程中归纳;第三步是助产术,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柏拉图
柏拉图的《理想国》。
人类要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就是通过教育。
柏拉
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3.亚里土多德
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提倡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提
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4.昆体良
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又
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是古代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理论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
法的书。
(四)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1632)——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学原则: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教学制度:
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教学思想:
“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教学内容:
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2.卢梭
卢梭认为,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
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提倡自然主义教育
思想,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
3.洛克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
后天,并且得出结论:
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倡导“绅士教育”。
4.赫尔巴特
德国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他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
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他主要的教育观点是:
(1)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
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3)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
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4)教育性教学原则: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
何无教育的教学。
”;
5.杜威
(1)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2)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3)学校即社会;
(4)从做中学;
(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和《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
系的重要内容。
1930年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
义的教育学著作。
(六)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他的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
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著有《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
发现教学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力。
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等著作,他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
领域,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考点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与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其关系可概括为制约与促进。
(一)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二)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考点四、《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
范,依法执教。
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
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
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
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考点一、课程类型
1.根据组织方式不同,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2.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及其发展轨迹,课程可以分为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
课程
3.根据课程开发的主体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4.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5.以课程管理制度为依据,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考点二、课程内容
概念
含义
内容
教学科目的设置(首要问题);学
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课程标准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考点六、新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
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
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三个基本特征。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1.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3.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四)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三、教育研究方法
考点一、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育观察法
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
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
的研究方法。
(二)教育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是通过对小学教育的有关事实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深入了解教
育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查阅法和填表
法等几种教育调查的方法。
(三)教育实验法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
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四)教育叙事研究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
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
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五)教育行动研究法
教育行动研究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实践者(通常指教师)进行,目的在改善教育
专业的实践,采取批判、自省、质疑的研究精神,借以实践其教育理想并获得专业成长与提
升的一种研究。
(六)教育质性研究
教育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
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
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七)个案法
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对特殊或典型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来认识该案
例的现状或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跟踪法、追因法、临床
法、产品分析法和教育会诊法等。
(八)历史法
研究者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分析研究,
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九)比较法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进
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研究方法。
模块二学生指导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
考点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产生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心理学之父:
冯特,1879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
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考点二、注意
(一)注意的种类
种类目的性
无意志努力
不需要
需要
产生的条件或说规律
主客观条件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有目的、间接兴趣、组织和意志力
直接兴趣、熟练和系统化
有不需要
(二)注意的品质
品质
定义
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
性
在一瞬间内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
的分散,又可称:
“分心”。
注意分配
注意转移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考点三、感觉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规律
含义
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感觉后效
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分为两种:
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考点四、知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
种类
含义
人在知觉客观环境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做知觉的对象,
而把其他事物当做知选择性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反映周围环境,这叫知觉的选择性。
在感知未曾经历过的或不熟悉的事物时,人们通常以对象的特点为
转移,将它组织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这种现象也叫做知觉的组织化。
整体性
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以一定的意义,这就
是知觉的理解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在相当程
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恒常性
考点五、记忆
(一)记忆过程
1.识记2.保持3.回忆和再认
(二)遗忘
1.遗忘理论:
干扰抑制说
★前摄抑制:
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倒摄抑制:
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2.遗忘的规律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
遗忘是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有先快后慢
的特点。
(三)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遗忘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责任感和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研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持时间长,利用提取
快,受干扰少。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即理解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
观点、论据以及逻辑标示出来,然后概括并确切的叙述出来。
精加工的材料组织得好,提取
的线索多,利用也更容易。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利用组块化就记得牢,有系统。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储存,研究表
明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编码的材料易记忆。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考点六、思维
(一)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2.概括性
(二)思维的类型
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
(1)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
(2)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考点七、想象
想象的分类
分类
含义
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不随意想象)
有意
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随意
想象)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
形式
幻想
考点八、情绪过程
情绪状态分类
种类
含义
心境
激情
应激
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具有弥散性。
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
显的外部行为。
是人对某种意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考点九、情感过程
情感的分类
种类
含义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是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
的情感体验。
用一定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