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及译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040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经及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孝经及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孝经及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孝经及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孝经及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孝经及译文.docx

《孝经及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经及译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孝经及译文.docx

孝经及译文

孝经原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白话注解6yw怀铁一中

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

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

‘孝经为何而作也?

曰,以阐发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

’汉书艺文志上说:

‘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皋,人人所应遵守的德目。

6yw怀铁一中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然而近百年来,国人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唯以追逐物质文明,而鄙弃固有道德。

凡是传统文化,都被斥为落伍陈腐的东西,如果有人在当下社会中提倡人伦道德,宣说忠、孝、节、义,一定会被别人讽讥为迂阔顽固,不识时务。

6yw怀铁一中

现代社会上,有多少人心灵污染,沉溺在物质欲望中,迷失自我;为了追求感官的享受,以攫取金钱为人生唯一的目标。

而为了攫取金钱,可以不择手段,所以欺、诳、诈、骗,偷窃抢劫,以至于绑票勒赎等事件,充斥于社会之中。

尤有甚者,世人为了金钱,可以亲族反目,兄弟成仇,骨肉相残,以至于儿子杀害父母。

这些事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成为新闻(例子太多,不胜枚举)。

可怕啊!

人类的堕落,为何一至于此?

6yw怀铁一中

近百年来,我们旧的文化传统破坏无遗,而新的道德轨范并未建立。

现在社会上的价值观有两点,一点是:

‘谁怕谁?

’另一点是:

‘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前者是唯力是视,后者是有我无人。

难道我们真的要回归到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

在中国传统当中,“孝”的这个概念,在教育当中,既是一个始发点和出发点,又是一个永恒的基础。

时代会变迁;知识会更新,但是传统中国更重视永恒的“孝”,它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是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它应该是作为人都应该掌握和理解的东西。

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是这个“孝”字!

看门人曾经编辑过《二十四孝图文》,反响强烈。

转载收藏的朋友多达1600余人!

这说明孝的传统美德还为大家所认同与称扬。

这就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为了净化人心,特再翻译《孝经》一书,希望藉著文字的传播,对社会风气有所改善。

6yw怀铁一中

 

《孝经》研习报告

简介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yún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bǐng古同“炳”)疏。

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

孝经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

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古文经多出第十九章。

《古文孝经·闺门章第十九》:

“子曰:

闺门之内,具礼矣乎!

严亲严兄。

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开宗明义章第一

【章旨】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客,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仲尼居,曾子侍。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子曰: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译文】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

曾子避席曰:

“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译文】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子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译文】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译文】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译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大雅》云:

‘无念尔祖,聿yù修厥jué德。

’”

【译文】《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

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

自‘仲尼居’至‘汝知之乎’为首段,是孔子给曾子提示出至德要道的重要性,使曾子领悟孝道,不止善养父母为孝,要他晓得治国平天下,才是孝道之远大目标。

自‘曾子避席’至‘吾语汝’为第二段,是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明了至德要道的妙用以后,他就很谦恭地接受了教诲。

孔子说明孝道是道德之本,教化之所由生,不是短短数语,可以讲说明白,因命他坐下,慢慢的谈,藉以发挥孝道的整体。

自‘身体发肤’至‘终于立身’为第三段,是孔子给曾子讲明孝道的大纲。

自‘大雅’至‘聿修厥德’为最后一段。

孔子引诗经上的这两句话,就是证明他所讲的孝道,是述为不作之意。

并且以周公给成王所讲的话,来作一比方,言人不但不能忘怀祖先的德行,而且要更进一步的来继续祖先的德行。

这样,才算是尽到了大孝。

6yw怀铁一中

天子章第二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一国的元首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

人无分种族,地无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为五孝之冠,列为第二章。

6yw怀铁一中

子曰: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译文】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甫刑》云: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

【译文】《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

【释义】本章共分三段,自‘子曰’以下至‘不敢慢于人’为首段。

是说元首之孝,要本住博爱广敬推己及人之意。

自‘爱敬尽于事亲’至‘盖天子之孝也’为第二段。

是说明德教的神速广大,影响群伦之意。

最后第三段,引证书经的两句话,仍证明述而不作之意。

就是说,天子是一国的元首,即现代的总统,他的地位,居万民之首,他的思想行动,为万民的表率,如能实行孝道,尽其爱敬之情于他的父母,那末,全国的民众,就没有不跟著他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而更敬爱他们国家的元首。

孔子说: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证明德教感化之神速广大了。

6yw怀铁一中

诸侯章第三

【章旨】这一章书,是讲明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内,所以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为诸侯孝道的基本条件,列为第三章。

6yw怀铁一中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译文】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译文】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译文】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

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

《诗》云: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

自‘在上不骄’至‘满而不溢’,为第一段。

说出诸侯孝道重点的所在。

因为诸侯的权能,上奉天子之命,以管辖民众。

下受民众的拥戴,以服从天子。

所有一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要政,都得由他处理。

这种地位,极容易犯著凌上慢下的错误,犯了这种错误,不是天子猜忌,便是民众怨恨,那他危险的日期就快到了。

如果用戒慎恐惧的态度,处理一切事务。

那末,他对上可以替天子行道。

对下,可以替人民造福,自然把他很高的地位,可以保持得很长久,而不至于危殆。

财物处理得恰当,收支平衡,库存充裕,财政金融稳定。

人民生活丰足。

那末,这种国富民康的社会现象,可以保持久远,个人的荣禄,还有什么可说呢?

自‘高而不危’至‘长守富贵’为第二段,说明‘不危不溢’,‘长守富贵’,乃为诸侯立身行远的长久之计,自‘富贵不离其身’至‘盖诸侯之孝也’为第三段。

说明诸侯之孝的最后效果。

引诗经证语为最后一段,表明戒慎恐惧,才是诸侯尽孝的真正要道。

6yw怀铁一中

卿大夫章第四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卿大夫为天子或为诸侯的辅佐官员,也就是政策决定的集团,全国行政的枢纽,地位也很高的。

但不负守土治民之责,故次于诸侯。

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起领导作用。

列为第四章。

6yw怀铁一中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译文】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译文】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著意考虑也不会越轨。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译文】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

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

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

《诗》云: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译文】《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非先王之法服’至‘不敢行’为第一段,说明卿大夫的服饰、言语、行动、应特别注意。

自‘是故非法不言’至‘无怨恶’为第二段,是说明言行,为三者之中的重要部分,故重言以申明之。

‘自三者备矣’至‘卿大夫之孝也’为第三段。

是说明三者全备无亏,才能保守宗庙祭祀之礼。

引诗作证为第四段,以证明卿大夫之孝。

以拥护领袖为第一要义。

按卿的地位,近乎现代的各部会首长,或省级的各厅处长,大夫的地位,近乎各部会首长及省级各厅处长以下之官员。

卿大夫之职,虽不负守土治民之贵,但为政府的中坚,领袖的辅佐,对于政治的良窳,负有绝大的影响。

6yw怀铁一中

士章第五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初级公务员的孝道。

第一,要尽忠职守。

第二,要尊敬长上。

列为第五章。

6yw怀铁一中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译文】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译文】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译文】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译文】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

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诗》云: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释义】本章共计五段。

自‘资于事父’至‘而敬同’为首段,说明移孝作忠的诚心所本。

自‘故母取其爱’至‘父也’为第二段,说明父兼爱敬之义。

自‘故以孝’至‘则顺’为第三段,说明忠顺二字的道理。

自‘忠顺不失’至‘盖士之孝也’为第四段,说明士的孝道,以保持忠顺二字为主要条件。

最后引诗作证为第五段,说明不要懒惰而有伤父母的面子。

按士的孝道,在乎尽忠职守,善处同事,因为他是初入社会作事的人,甚么公事都不懂,安虚心静气的练习。

一面服从长官的命令做事,一面要对年长位高的同事恭敬顺从,多多请教。

如果做事不负责任,那便是不忠。

对同事不大恭敬,那便是不顺。

不忠不顺,那便得不到长官的信任,和同事的好感。

一个人所处环境,如果是这样的恶劣,那他还能保持他的禄位和守其祭祀吗?

6yw怀铁一中

庶人章第六

【章旨】这一章书,是孔子专对一般平民而说的。

平民,为国家社会组织的基本。

书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因此列为五孝之末章。

6yw怀铁一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译文】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顺应自然的规律,利用大地的滋养)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释义】本章计分三段。

自‘用天之道’二句为首段,是说明取法于天,获利于地。

‘谨身节用’三句为二段,说明谨慎自身,节俭用费,才算是尽了孝道。

自‘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四句,为三段。

总结以上的五孝,各本天性,各尽所能。

总之,孝道本无高下之分,也无终始之别。

凡是为人之子女的,都应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其应尽的责任,大而为国为民,小而保全自身,都算是尽了孝道。

并不限于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兢兢于口腹之养以为孝。

只要把这一颗爱敬的本心搁在孝亲的上面,自然事事替父母著想,时时念父母恩爱。

如为非作歹,作奸犯科,也就不敢去做。

一举一动,都恐怕连累了父母,让父母担忧。

这样,不但他个人是一个孝子,家庭方面,也获得莫大的幸福。

国家社会的秩序,也受到最大的裨益。

世界大同的理想,也就不难实现。

6yw怀铁一中

三才章第七

【章旨】这一章书,是因曾子赞美孝道的广大。

所以孔子更进一步给他说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于天地,立为政教,以教化世人。

故以名章,列于五孝之次。

6yw怀铁一中

曾子曰:

“甚哉,孝之大也!

【译文】曾子说∶“太伟大了!

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

子曰: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译文】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译文】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译文】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

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译文】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

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译文】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

【译文】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译文】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译文】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

《诗》云: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

【释义】这一章书,共分四段。

‘曾子曰’,至‘民之行也’,为第一段。

就是要把孝道的本原讲给曾子听。

以见道的本原,是顺乎天地的经义,应乎民众的心理。

自‘天地之经’,至‘不严而治’,为第二段。

就是把孝道,作为元首教化民众的准则。

不但教化易于推行,就是对于政治,也有绝大的帮助。

所以孔子特别告诉曾子的,就是‘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政教如此的神速进展,还有甚么话说?

自‘先王见教’至‘而民知禁’为第三段、就是说明孝道有如此的妙用,故先王以身作则,率先倡导。

至引诗作证为第四段。

就是证明政府一个大员,只要身体力行,都会被民众景慕瞻仰,何况一国的元首呢?

6yw怀铁一中

孝治章第八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天子、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国家,那便能得到人民的欢心,能得到人民的欢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的实在表现。

列为第九章。

6yw怀铁一中

子曰:

“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

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译文】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

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译文】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

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译文】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译文】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

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译文】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

《诗》云: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

【译文】《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

【释义】本章共分五段,自‘子曰’至‘以事其先王’为第一段,是说明元首应该怎样尽孝。

自‘治国者’至‘以事其先君’为第二段,说明诸侯应该怎样尽孝。

自“治家者”至“以事其亲”为第三段。

说明卿大夫及士庶人都应该怎样尽孝。

自“夫然”至“如此”为第四段,说明明王以孝治天下的最大效验。

最后引诗作证为第五段,以证明元首有了大德,四方万国,没不顺从。

按这一章的讲解,古人对于孝道,是如何的重视。

他并不限于爱敬他自己父母,而要推其爱敬之心于最疏远的人群中去,使人人都能得到欢心,像这样的孝德感召,人人尽孝,化行俗美,国家何患不能强盛?

假若不以孝道治理天下,那爱敬之道,不出门庭,家不能保,国不能治,天下万国,皆视如仇敌,虽科学昌明,武器犀利,都不是长治久安之道。

孟子说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如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先得了人和,有了人和,还愁国家不能长治久安吗?

现代国家的领袖,应重视孝治。

6yw怀铁一中

圣治章第九

【章旨】这一章书,是因曾子听到孔子讲说明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实现和平以后,再问圣人之德,有更大于孝的没有?

孔子因问而说明圣人以德治天下,没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

孝治主德。

圣治主威,德威并重,方成圣治。

列为第九章。

6yw怀铁一中

曾子曰:

“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译文】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

子曰:

“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译文】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

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

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

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译文】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

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

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什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译文】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

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译文】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译文】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译文】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

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译文】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译文】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译文】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译文】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艾其作为。

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

《诗》云: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

【译文】《诗经·曹风·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

【释义】本章共分八段,筝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