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4838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高考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高考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015·山东文综·T13)《尚书·酒诰》云: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

解答关键:

注意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如“当于民监”。

【解析】选C。

西周时制礼作乐的周公在《尚书·酒诰》中第一次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理念。

古代的镜子称为“监”,周公要求为政者不要用水做镜子,而是要把人民当作镜子,时时对照、检查自己,反省为政的得失,这说明在西周时期已经产生了“民本”思想。

2.(2015·山东文综·T38)(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

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卷十八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10分)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

举一例说明。

(6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解答关键:

从图片和文字材料中找出相关信息,并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建立起联系。

【解析】第

(1)题,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反映了宋代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从商业的发展和生活观念的变化等角度,结合理学的内容,说明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2)题,结合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回答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原因需要补充的材料。

答案:

(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例:

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2015·天津文综·T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6分)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

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4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

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6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答关键:

准确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把握春秋晚期和明清之际的时代特征。

【解析】第

(1)题,前一问依据材料一中“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等信息概括回答;后一问结合春秋晚期社会政局,回答孔子的“天下大同”思想。

(2)题,前一问由材料二中“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尚安望其致用哉”等信息概括为明道救世、经世致用;后一问结合当时学术上的空谈风气回答“经世致用”的意义。

第(3)题,前一问由材料一中的“经世济民”和材料二中的“致用”得出重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这一共同点;后一问结合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谈个人的社会价值。

答案:

(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强调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4.(2015·全国Ⅰ卷·T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

“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7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解答关键:

提取材料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对不同时期儒家思想进行比较。

【解析】第

(1)题,结合孔孟的思想主张和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说明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结合程颐、程颢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概括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2)题,韩愈和康有为都对汉代以来的儒学提出了质疑,都尊崇孔子之道;韩愈复兴儒学针对的是佛教和道教盛行,康有为利用孔子的目的是宣扬维新变法思想,两者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第(3)题,运用辩证的态度、继承发展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答案:

(1)不同之处:

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5分)

发展:

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5分)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8分)

(3)应理智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7分)

5.(2015·福建文综·T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 (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文化。

解答关键:

材料关键信息如“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信息,顾炎武主张先制民产,后行教化,最后达到善风俗的目的。

据此可以判断,A所说的人才培养与材料信息不符,错误;B只指出了顾炎武的目的而忽略了手段,不符合材料信息,也是错误的;C既指出手段也点明目的,符合题意和材料信息,正确;D只指出顾炎武的目的而缺少了过程和手段,也是错的。

6.(2015·浙江文综·T12)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

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

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

①陆九渊②塞内卡③王守仁④泰勒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外古代思想家。

解答关键:

依据所学知识,对中西方典型思想家的主张进行一一对应。

【解析】选C。

根据题干材料提供的三种主要观点,再对应所学中外古代思想家对于宇宙观、人生观的思想见解,可以判断:

“宇宙便是吾心”由宋代陆九渊提出,提出“万物始于水”则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泰勒斯,主张“心外无物”的则是明代王守仁。

塞内卡是古罗马剧作家,与材料信息无关。

故只有C正确。

7.(2015·浙江文综·T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社会影响。

解答关键:

结合古代主流思想演变来比较历史人物评价。

【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唐代思想开放包容,宋明理学兴起纲常礼教强化。

据此,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

判断理由

A项

正确选项

古代主流思想演变影响到历史评价标准,符合史实和逻辑,正确

B项

干扰选项

“难有定论”与评价发生变化,属于不同的认识角度,排除

C项

本身错误的选项

历史真相并非通过人们的表决就可以确定的,排除

D项

干扰选项

历史评价的客观性与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同质,排除

8.(2015·北京文综·T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宋明理学。

解答关键:

把握儒学的发展演变,理解“理学”和“心学”的异同。

【解析】选C。

朝鲜使者对“敢肆己意,谤辱朱子”的王阳明心学不理解,其历史原因是南宋以后,朱子之学传到朝鲜,朝鲜深受程朱理学影响,所以①的说法符合史实。

②的说法不正确,心学仍属于理学的范畴。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理学范畴,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③的说法正确,王阳明和朱熹的学说虽同属理学,但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观点皆有明显差异。

本体论方面,朱熹认为“理”在宇宙万物之中,王阳明认为心即理,理在心中。

认识论方面,朱熹的主张是“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要“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④的说法不正确,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发展,而非否定。

9.(2015·四川文综·T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答关键:

把握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特点。

【解析】选B。

“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主张,与题干的时间“战国中后期”不相符,另外,也不能反映思想融合倾向,所以A项错误;“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该观点没有融合其他学派思想,C项错误;“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主张,该观点也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D项错误。

10.(2015·江苏单科·T21)(12分)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

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

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

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

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

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4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2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及其作用,具体包括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儒学的发展。

解答关键:

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联系课本知识作答。

【解析】第

(1)题第一问,从材料一中“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等可以直接概括出答案。

第二问依据“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可以得出答案。

(2)题第一问从材料二中“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概括理学的积极作用;第二问从材料二中“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结合儒学发展得出原因。

第(3)题需要紧扣中华文明如何“传承”“发展”来概括其特质。

答案:

(1)因素:

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

(4分)

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分)

(2)作用:

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2分)

原因:

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2分)

(3)特质:

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2分)

11.(2015·海南单科·T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

解答关键是比较分析儒家与法家思想主张的异同。

【解析】选B。

重农抑商是法家的思想主张,儒家并不主张重农抑商,A错;儒家主张通过“正名”和德治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法家主张通过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秩序,故B正确;厚古薄今是儒家的思想,而法家主张社会变革,反对儒家的厚古薄今,C错;重视道德和人伦是儒家的主张,而法家没有,故D错。

12.(2015·全国II卷·T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

解答关键:

结合儒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解儒家思想的主张及实践。

【解析】选C。

由题干可知,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和对君主的希望脱离了春秋战国剧变的社会环境,是脱离实际的理想化的政治愿望,因此这也是儒家思想在当时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故选C。

儒者不是不能适应现实政治,而是反对现实政治,故A项不正确。

儒者批判现实并提出理想,所以他们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故B项不正确。

儒者提出复古是以追求现实政治的变革为目标,故D项不正确。

13.(2015·全国II卷·T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

“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他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

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法制思想。

解答关键:

根据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孟子和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加以分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物进行描述和阐释的能力,要求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然后要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事物进行阐释。

(1)题,主要是通过阅读理解材料分别对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进行归纳概括。

依据材料一信息“孟子说:

‘他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可概括出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的法制观念;依据信息“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可概括出当法律与人伦发生冲突时,维护人伦的法制观念。

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

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可归纳概括出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题首先判断出孟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其社会背景。

回答历史价值时,要从人类法制思想史的角度分析其深远影响。

答案:

(1)孟子:

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5分)

苏格拉底:

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5分)

(2)社会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6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6分)

历史价值:

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